臺灣85歲老兵70年後終圓尋親夢 高郵鄉音仍難改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臺灣85歲老兵70年後終圓尋親夢 高郵鄉音仍難改

2018年04月23日 10:2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為高郵親屬接機現場。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揚州訊 在新聞媒體、臺辦系統、當地政府部門以及高郵姓氏文化研究會持續關心和幫助下,4月20日晚,臺灣85歲老兵金貴發在夫人以及大兒子、大兒媳一行的陪同下,終於踏上了70年的尋家路,來到高郵市菱塘回族鄉省親。市、縣兩級臺辦分別派人赴南京祿口機場接機和到團聚現場看望慰問。《今日頭條》網站、江蘇衛視、揚州日報、揚州晚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跟蹤採訪報導。 

  臺灣85歲老兵金貴發1948年離開故土,至今已經整整70年,即使他早已記不清回家的路,但他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回到老家——江蘇高郵縣大紅橋龍繡莊。兩岸開放交流後,他曾先後隨旅行團8次來大陸探親、尋親,也特意託人打聽家鄉親人的下落,但始終沒有一點消息,讓他不免有些失落。在臺灣,金貴發尋親情結已經成了他很重的心思,每逢春節和中秋,都會和兒孫提起尋親事。 

  為了幫助父親在有生之年圓了回家的夢想,他的大兒子金志強在別人的提醒下,向《今日頭條》尋親組伸出了求援之手。今年1月9日,《今日頭條》將金貴發尋親的啟事發布後,在市、縣兩級臺辦,揚州新聞媒體以及熱心志願者的共同幫助下,經過20天時間,終於在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找到了金貴發要尋找的家鄉親人,並建立了聯繫方式。經過不間斷的聯繫和交流,最終確定於今年4月份返鄉探親和祭祖。 

  圖為金貴發一家與高郵親屬合影。 

  4月20日晚,金貴發老人在南京祿口機場見到接機的家鄉親人後,十分激動,甚至用高郵當地方言與晚輩們進行了愉快的交流。到了菱塘後,當看到揚州老鵝、高郵湖鮮、醬油麵、鹹鴨蛋等地道的家鄉菜後,老人深情地感慨到:這是我回高郵吃的第一頓團圓飯,很激動,因為我已經有70年沒有嘗過家鄉菜的味道了。 

  圖為金貴發老人祭祖現場。 

  4月21日上午,金貴發老人攜妻兒在家鄉親屬的陪同下分別來到父母和兄弟墳前祭祖,金貴發終將數十年思緒宣洩,泣不成聲。在母親的墳頭,他含著淚水,深情地表白道:回家的路太漫長了,明年我還會回來,為您立碑。 

  「從未見過老父親流過眼淚」。據老人的大兒子金志強介紹,同時他也對曾經給予幫助並前來看望的揚州、高郵臺辦和菱塘回族鄉黨委政府以及各類媒體、尋親志願者深深地表達了感激之情。(中國臺灣網揚州市臺辦通訊員周偉、高郵市臺辦通訊員王勇) 

 

[責任編輯:陳從幹]

相關焦點

  • 離鄉67年臺灣拾荒為生 89歲海安老兵終回家
    5日,89歲的臺灣老兵汪呈松,哭倒在三哥三嫂埋葬於海安的墳前。這是他時隔67年後首次回鄉祭奠,這次回來就再也不離開了。   這位老兵的回家路,充滿了傳奇色彩。汪呈松原名王成松,海安縣人,1948年,二十出頭的他被抓壯丁強徵入伍,進入國民黨第21軍。1949年參與駐防上海的21軍被擊潰後投誠,王成松加入了解放軍。
  • 13歲入伍,流浪臺灣70年,九旬老兵圓夢唐山,母親墳前長跪不起
    1930年,張萬龍生於河北唐山。戰亂年代,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難以養活,為了吃上一口飽飯,張萬龍年僅13歲的時候,便參軍入伍。此後,他更是跟隨部隊一路南遷,並於1949年從上海搭船前往臺灣,便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 70年闊別,4天短暫相聚 臺灣90歲老人實現歸鄉夢
    在與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的親人不到4天的短暫相聚之後,臺灣90歲高齡尋親老人張萬龍以及兒子、兒媳對闊別了70年的家鄉難捨難分。70年的闊別與4天的短暫相聚,讓張萬龍這位鮐背老人在有生之年實現了歸鄉的夢想。5月3日,帶著對家鄉以及親人的諸多不舍和深深眷戀,張萬龍老人在兒子張建邦、兒媳趙容秀的陪護下,在家鄉親人依依不捨的深情中,登上了返回臺灣的飛機。
  • 臺灣《湖南文獻》,幾代湖南人辦了70年
    從1949年到2019年,那些遠離故土的湖湘人在臺灣生活得怎麼樣?70年來,他們是否依然思念著故鄉?離開長沙初到臺北,我們只覺得內心火熱。剛到臺灣的第一周,我們的任務便是與各個駐臺媒體混熟,包括央視、人民日報、海峽衛視、廈門衛視等等,這些媒體大多設有與臺灣相關的欄目,對臺灣的了解也相對全面。每見一撥人,我都會問他們有沒有認識的湖南人?是否聽說過《湖南文獻》這本雜誌?
  • 離鄉70年,臺灣90歲老人唐山尋根重回老家
    4月29日近16時,經過近3小時的飛行,從臺北松山機場飛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BR750航班降落天津,臺灣90歲高齡老人張萬龍在闊別大陸70年後,16時37分,由兒子張建邦和兒媳趙容秀用輪椅推著走出接機口,看到前來接機的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的親屬,張萬龍老人激動不已,與親人們緊拉的雙手不斷顫抖。
  • 【求助】高郵漂亮女孩尋親生父母,1993年農曆正月初四出生,被遺棄在高郵市三垛鎮河邊
    《高郵盂城驛網站》諮詢熱線:400-7100-158
  • 八旬臺灣老兵 菏澤找到親人!17歲離家一別就是70年
    齊魯網10月22日訊70年,對於一個時代來說不長,但,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可能就是一輩子。有這麼一家人,70年,都在做一件事,而且是從一輩人傳給下一輩人直到現在。她叫吳淑秀,今年71歲,提到 「爸爸」 這兩個字,吳阿姨就忍不住流眼淚。71歲的她,直到三天前,才見到爸爸的樣子,就是這張全家福中畫報上的老人,吳範勳。
  • 離家77年,97歲臺灣老兵回到四川省親,邊防警察給老兵敬禮
    此後隨軍到了湖北、緬甸、東北,最後在1946年隨軍來到了臺灣。直到1981年,61歲的胡定遠才結婚,之後一直與繼子生活。當初由於政治原因,臺灣與大陸長時間的隔絕,導致胡定遠雖然心中無比思念大陸的家人,卻無法回到祖國與親人團聚。
  • 一走70年 臺胞思念故土 民國規劃圖幫他找到親人
    中國江蘇網2月28日訊 近日,高郵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王慶山接到一個求助電話,原來是一位臺灣同胞希望能尋找到故鄉高郵的親人。一走70年,臺胞思念故土「我此次回來,是想幫助我的父親尋找故鄉高郵健在的親人。」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引言我們都知道,在戰爭年代裡,連活命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有多少將士們想回到故土,再看一眼自己的親人,但他們卻永遠留在了戰場上,有些幸運的將士活了下來,可他們卻再難回到家鄉了。唐代的詩人王翰曾寫下《涼州詞二首·其一》,詩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前言 戰爭年代,身不由己,許多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難返故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老兵,看一看他的回鄉之路。 家鄉的驕傲 這位老兵名叫 鄧雪桂 ,是湖南常寧人,家裡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因為家裡貧窮,幾人生活非常拮据,因為從小不上學,也不認識什麼字,所以 在鄧雪桂22歲時,他離開了家人,離開了故鄉,入伍參了軍。
  • 抗戰老兵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自古忠孝難兩全,安知其中淚幾許?歷史記住了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但是更多埋骨沙場、默默無聞的將士們,他們父母妻兒將要承受的痛苦又有誰知道呢?比如抗戰老兵謝春生,15歲離家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01 謝春生生於亂世,家裡有父母妹妹共四口人,經濟狀況很差。
  • 他15歲瞞著母親參軍,一去就是71年,106歲老母親仍在等待
    自古忠義難兩全,在戰爭時期,很多人為了保衛家園打敗列強,投入了抗擊敵人的大部隊;有很多人戰死沙場與親人陰陽兩隔;也有很多人雖然活著,卻與自己的親人失去了聯繫,至死都沒有團圓;也有很多人非常幸運,在堅持不懈的尋親之路上,終於與自己的家人團圓了。
  • 臺灣農業專家大陸欲圓「蓮霧夢」
    臺灣農業專家大陸欲圓「蓮霧夢」   中新社珠海5月26日電 題:臺灣農業專家大陸欲圓「蓮霧夢」  作者 陳彥儒  十一年前,他懷著培育出一種頂級「蓮霧」品種的希望來到大陸;十一年後,火熱的激情燃燒在他的心中:能不能借自己的技術,去帶動大陸貧困鄉村的農民脫貧致富?
  • 大陸首部描述臺灣老兵生活小說《回家》出版
    大陸第一部以臺灣老兵視角講述苦難與鄉愁的長篇小說《回家》,近日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推出,首次以文學的方式呈現了老兵們在臺60年生活情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高秉涵,真有其人。這位年過七旬的臺灣老兵,在MSN上將自己一切的離家、鄉愁與最終回歸故土,講給了作者張慧敏。
  • 安徽抗戰老兵宜昌殉國,村民義務守墓78年等來英烈後人
    在村口的山坡荒草叢中,有一座青石墓碑立在這裡已有70多年了。村裡人只知道墓中安葬著一名抗戰老兵,但並不清楚他的生平事跡和家鄉籍貫。去年11月,在一群抗戰研究學者和志願者的幫助下,聯繫到這名老兵存世的後人。前不久,老兵遠在安徽的孫輩跨省前來祭拜,還原了這段塵封78年的鐵血壯志。
  • 75歲奶奶堅持5年終於大學畢業 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75歲奶奶堅持5年終於大學畢業 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時間:2020-11-07 20:0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75歲奶奶堅持5年終於大學畢業 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18歲時的一場重病 讓成績優異、愛好文學的她 與高考失之交臂 大半輩子歲月如白駒過隙 70歲時,一次偶然的機遇
  • 45年了,安丘籍烈士戴自強「回家」了,骨灰終被家屬認領
    場離別45年後的「團聚」淚目!45年了,安丘籍烈士戴自強「回家」了,骨灰終被家屬認領「讓思念發光,秉英烈之光,光照未來;幫烈士回家,助葉落歸根,根深葉茂」。今年8月1日,建軍節當天,新華社山東分社、山東省委網信辦、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發起倡議,啟動了「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大型尋親活動。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