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王大千
5月,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高原深山裡空氣充滿寒意,炊煙嫋嫋,許多人已結束一天的勞作回家休息。
身著藍色運動服的阿懷民坐在輪椅上,手舉啞鈴開始了一天中第二輪練習。每天早晚兩次,每次訓練不少於3個小時,堅持訓練已20年的阿懷民心中有一個夢想:代表中國參加帕運會。
今年44歲的阿懷民是蒙古族,自從6歲時患了小兒麻痺症,他的生活就再也沒離開過雙拐和輪椅。由於家庭貧困,行動不便,阿懷民初中畢業後就輟學在家。「越長大,越自卑。我學過醫,學過無線電修理,都因為缺乏興趣半途而廢,眼看這輩子成了家人的拖累,我就想放棄生命。」
阿懷民說,「是大通武警中隊的兄弟們幫我走上了運動員之路,讓我對生活有了希望。」
1993年,青海省武警總隊西寧支隊與阿懷民結成了幫扶對子。「捐款、送糧、幹農活……最基本的生活困難解決了,可最重要的是幫他樹立生活信心。」西寧支隊大通縣中隊指導員王曉輝說,時任大通中隊的領導與大通縣體校取得聯繫,為阿懷民找到教練,引導他走上了運動的道路。
去一次體校路遠耗時,家裡又缺乏訓練工具,愛動腦筋的阿懷民讓父親找來兩根鋼筋,兩頭接上木筐,再往筐裡裝幾塊磚頭,每天在家自己練習。為了增強耐力,他手扶輪椅在村小學的操場上「跑步」。一次快速行進中,輪椅的一個輪子脫落,來不及掌握平衡的他掉下輪椅跌了幾個跟頭,額頭破了,汗水混著血水流了滿臉。
第一次離家外出比賽,阿懷民參加的是在大連舉辦的第四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雖然只拿到了第六名,但他已是欣喜若狂。此後,他多次在省級、國家級比賽中取得佳績。2001年,為祝賀北京申奧成功,阿懷民孤身一人搖著輪椅歷時一個月,行程2495公裡,從西寧到達北京。
「作為一名運動員,北京能舉辦這麼大的體育盛會,我發自內心的高興,我希望能將青海人民對奧運的希望和夢想帶到北京,也能鼓勵更多殘疾人笑對人生。」那一個月中,阿懷民遇到了諸多艱難險阻。一天在崎嶇的山路上突遇大雨,他感冒了,牙疼得厲害。病痛難耐之時,他曾想過放棄,但一想到大家對奧運的渴盼,他咬咬牙,一口氣喝光了兩瓶礦泉水,在風雨中繼續前行。
2008年6月,阿懷民作為奧運火炬手參加了火炬傳遞,他也成了青海省家喻戶曉的殘疾人運動員。他用比賽獎金為家裡蓋起了磚瓦新房,還收養了已故姐姐的孩子。「我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更多人,放下對命運的抱怨,讓生命有意義。」
如今,阿懷民依然堅持每天訓練,閒暇時,還坐著輪椅去10公裡以外的武警部隊駐地和官兵一起聊天、唱歌、吹口琴。十餘年來的結對幫扶中,他與每一批駐守大通縣的武警官兵都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許多想家失落的小夥子得到過這位老大哥的安慰和鼓勵。
「我對體育、對奧運都有著很深的感情。『參加帕運會,為國爭光』是我一生追求的夢想。」說到今後的願望,阿懷民堅定的目光看向遠方:「經過青海省體育局協調,我下個月就有可能去多巴高原訓練基地參加訓練。坐在輪椅上也能到達目標,只要敢想,只要行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