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量
(吳冰老師下水文)
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不斷探求生命真諦的過程,就是不斷增加生命重量的過程。
生命的真諦在於探求人類進步與發展的規律和方法。至聖先師孔子,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為謀求魯國的國富民強,為謀求天下大同,先後做過魯國的委吏、乘田、司寇,後來魯國國君因為重用佞臣,導致國內發生動亂。孔子無法制止動亂,無法改變國家的命運,但是又不能無動於衷。於是,他便率領眾多門徒周遊列國十四年,宣講自己治國安民的思想和謀略,後來在風燭殘年裡回到魯國,致力教育的同時,又 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為中國古代文化與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聖人中的聖人,成為中國古代文化集大成者。
孔子一生勞碌奔波,雖然沒有積累多少物質財富,沒有享受到奢華的物質生活,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但是,他同樣用自己心繫天下蒼生的濟世情懷和常人無法付出的執著努力,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增加了自己的生命重量!
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的張海迪,年幼時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四分之三的肢體處於癱瘓狀態。她不能在屋裡屋外自由地走動,不能穿著美麗的服裝在舞臺上翩翩起舞,不能在溜冰場上展示自己美麗的身姿,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去學校讀書。
但是,她沒有消極厭世,沒有一蹶不振,沒有昏昏度日,而是依靠頑強的毅力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2002年,她終於完成了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部難得的小說佳作。
張海迪雖然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接受正常的基礎教育,但是,她沒有向命運低頭,更沒有聽憑命運的擺布。她選擇的是自強不息,向命運挑戰,她用學業有成和文學成就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增加著生命的重量。
美國的聾盲啞女作家海倫·凱勒,中國的無臂鋼琴師劉偉,世界頂級殘疾人科學家霍金,都是身殘志堅的楷模。他們都沒有健全的體魄,沒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他們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一朵朵美麗無比的成功之花。
生命的重量取決於自身的價值與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外在的優越條件。讓我們揚起希望的風帆,在知識的海洋裡破浪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不斷增加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