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課題組:韓佩君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語文教師。國家教科所論文比賽一等獎。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鞏彥芬 / 責編:鄭雙
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經講過一個被後人廣為流傳的故事:南方水鄉的農村裡,有一個人出門,看到在一條很窄的田埂上,兩個挑著擔子的人狹路相逢,他們互不相讓,因為挑著擔子,沒辦法側過身體通過,而誰要讓,就得從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裡,沾兩腳泥。就在兩個倔強的人像兩頭牛一樣頂在那裡的時候,這個旁觀者走上前去,對其中的一個人說:「來來來,我下到田裡,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一會兒,你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曾國藩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叫:躬身入局。遇到問題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結合時事、閱讀積累及個人的生活經驗,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
本題來自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普查調研語文試題,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新課標大語文」 微信公眾號。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題目提供的真實情境是曾國藩講述的「躬身入局」故事,兩個挑著擔子的人狹路相逢,他們互不相讓,旁觀者走上前去,下到田裡,對其中一個人說:「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一會兒,你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這是考生生發議論的由頭,故事給人的啟發是:遇到問題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這是題目暗示的立意指向,考生要表達自己對「躬身入局」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理解。
2.典型任務的限制。「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結合時事、閱讀積累及個人的生活經驗」,是關於任務的四個限定,其中「結合時事」是一個比較清晰的任務界定,而「閱讀積累」則是一個寬泛概念,這是題目設定時出現的邏輯問題,考生在提取閱讀積累及個人的生活經驗時,要儘量選取與時事相關的內容,以免與「結合時事」這個限制構成矛盾。
3.價值判斷的限制。「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解決問題」「不是置身事外」「關鍵變量」,這些詞彙表明了命題人對於「躬身入局」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認可,考生不可質疑,更不可反向立意。
開放性
1.立意角度相對自由的。材料肯定了「躬身入局」的做法,考生可以站在個人、集體、國家等不同的層面展開論證。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這則材料中的很多關鍵詞彙都可以激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旁觀者」「沾兩腳泥」「下去」「擔子」「挑」「躬身」「局」「指點江山」等,這些詞彙具有豐富的內涵,表層義下面的深層義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外延,可以讓你展開聯想和想像的翅膀,自由為文。中國外國,萬千時事,閱讀積累,生活經驗,可以N種方式進行組合,這是材料組織的自由。
3.文體選擇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記敘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寫成記敘文;可以就這種方法發表自己的議論,寫成議論文;也可以扣住中心任務,縱橫捭闔,寫成散文,抒寫感悟和哲思。
解題
本題屬於新材料作文,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材料以一個故事引入,談論了一個旁觀者遇到問題時應有的態度:躬身入局。材料中用「不置身事外,指點江山」清晰界定了本次立意的價值導向,「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關鍵變量」而「解決問題」,則是考生要思考的重中之重。考生可以對旁觀者在當下好圍觀的判斷和思考,思考個人的、社會的、傳統的諸多因素;可以號召引領當代青年積極投身到問題中去解決問題的精神定位。不空喊口號,言之有物,是寫作本文時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點評
切題立意:
1.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2.置身事外,不如躬身入局。
3.躬身入局,做問題的終結者。
4.切莫袖手旁觀,不做「吃瓜群眾」。
……
偏題立意:
1.躬身入局,指點江山。(「指點江山」內涵擴大,不符合材料的內容定位)
2.逆向思考,協同共進。(材料中沒有正向與逆向的角度,入局者是解決問題的變量)
3.自己動手,積極解決。(偷換概念,「躬身入局」和「自己動手」是不同的概念)
4.解疑要做局中人。(「局中人」說法不妥,材料中挑擔子的局中人不能解決問題,「躬身入局」的須得是旁觀者方可)
下水文
躬身入局,不再「吃瓜」
城陽第二高級中學
韓佩君老師
水鄉狹窄的田埂上,挑著擔子的兩個人互不相讓,這時一位觀者走上前去,下到泥水中,讓自己的肩膀替兩個人解決了難題。這種被曾國藩稱為「躬身入局」的行為,令我慨嘆良久。若人人都有肯「躬身入局」的姿態,又哪裡會有如許的「吃瓜群眾」?
出了問題,誰也不能否任認當今群體意識產物的「吃瓜群眾」的瀟灑恬淡,若是有個屏幕,也不妨做一做網絡上的「鍵盤俠」。然而,當「躬身入局者」一出現,前者便立刻黯然失色了。
因為躬身入局者自帶一種情懷,表達出一種擔當。這種情懷來自內心對當事者感同身受的體察,是父母的不避劬勞,也是儒家的推己及人。下到泥水裡,把擔子挑過來。遇到問題,不做問題的旁觀者,而做問題的參與者;不做問題的旁觀者,而做問題的終結者。誰又能說,這種不怕泥水的擔當,不能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相媲美呢?誰又能說,這種勇於挑起擔子的擔當,不是和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出一轍呢?
躬身入局者展現出了一種力量,可以喚醒世人。「各人自掃門前雪」是群體意識的催眠術,「別人的事」則像一句咒語,封印了我們的力量。吃瓜群眾的內心,滿是對問題的逃避。也許是一次次的熱情被嘲笑,也許是一次次的主動被駁回,也許是一次次的善意被利用,使創傷充滿了吃瓜群眾的內心,讓無力感瀰漫在吃瓜群眾的潛意識中。這時候,吃瓜、冷眼看世界、指點江山,成了他們的慣性反應,卻絕不可能有勇氣來問自己一聲:誰主沉浮?
躬身入局,便絕不會有萬州公交的慘案。躬身入局,是騎三輪支援教育的老大爺,是疫情當下的最美逆行者,是一帶一路,是「命運共同體」,是流動的仁慈和愛。我們說的躬身入局是一種奉獻,卻不是一味入局而失卻了自己的委屈。生活中的太多人為了贏得別人的認可,或者僅僅為了證明自己而讓自己陷入局中,迷失了自己。這是自卑,是壓抑,因為這失卻了力量。
我們說的躬身入局是一種主動,但絕不是罔顧他人感受的侵略,像國際上某些國家對別國內政的指手畫腳、動手動腳,罔顧他人的入局是偏執、是瘋狂,因為這失卻了慈愛。
你我於世界,都不是旁觀者,與其做「吃瓜」者,不如躬身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