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71年前成都市的身份證您見過嗎?
主人是曾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軍官
姜小平
身份證,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唯一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頒發,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您可曾見過民國時期成都市政府頒發的身份證長啥樣嗎?下面筆者向大家展示一份71年前成都市政府頒發的身份證與大家一起分享。看看它和我們今天的有啥區別。
這張身份證頒發於民國38年(1949年)12月,長140毫米,寬100毫米,系長方形卡片式樣,雙面填寫。歷經71年滄桑歲月,除因年代久遠紙質泛黃外,這張身份證字跡清晰,保存相當完好。
封面豎排印有「國民身份證」5個鏤空繁體紅色大字,正上方署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其中的「分」應為「份」),之後是四川省成都市,以下分別有持證人的姓名:張凌雲,性別為男,出生於民國4年6月3日,本籍山西省介休,寄籍成都市,發證日期為中華民國38年12月。
證件內頁欄目內容有:教育程度、職業(行業、職位)、國民義務勞動(工作地點、日期、證明長官)、特徵、分析符號、照片或標準指紋、指紋符號(手別、指名)、公民資格(宣誓地點、宣誓日期)、家屬(稱謂、姓名)、役歷(役別、日期、證明長官)、保甲番號(鄉鎮、保、甲、戶、日期)、住址(地名、日期)、等。且內頁正中加蓋有一枚成都市政府的大紅印章,左下方張貼有該持證人的一寸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加蓋有「四川省成都市身份證驗乞」的圓形鋼印,身份證系繁體字印刷。
從證書內頁我們可看出:主人張凌雲住在成都市八區九保三甲任家巷五十九號,讀過中學,主要職業是中醫,系退役上校,曾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家裡還有弟弟張永芳。
該證背面專門印有注意事項:
1.本證為持證人身份證明之件不得損害或轉借;
2.偽造變造身份證以偽造文書論罪;
3.各級政府及警察治安機關得於必要時令持證人交付本證查驗但不得扣留和沒收;
4.本證所載項目內容如有變更應隨時報告該管警察分派所更正;
5.本證如有遺失須立即依法呈請補發。
從製作看,由於當時物質條件所限,該身份證只能以硬質紙鉛印而成,紙質粗糙,它雖然無法與現行精美耐用的身份證相媲美,但具有40多條社會屬性信息,正面作為個人基本信息的交代,讓人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背面羅列的信息,讓這個身份證也兼具了如今戶口簿的功能。一張身份證,基本能反映一個人的家庭全貌。
相關專家指出,這張已有71年歷史的民國時期成都市國民身份證,頒發於成都即將解放前,在民間還是首次發現,它的發現對現在居民身份管理具有參考和研究價值:為研究民國時期成都市戶籍人口管理演變,了解民國時期成都市社會情況,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同時也是中國身份證發展歷史的一件見證物。因此極具史料研究和收藏雙重價值。
國民身份證歷史
據了解,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國民身份證制度。根據當時的《戶籍法》《戶籍法實施細則》規定製發國民身份證,發證對象為年滿18歲以上的中國國民,不分男女。未滿18歲,自動請求者也可準予發證,現役軍人暫不填發。
民國時期的身份證登記內容比較詳細,包括個人信息、家屬信息、家庭信息等40多條,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戶口簿。
身份證上所登記的內容都帶有時代的色彩,登記的本籍、寄籍,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籍貫與出生地,當時《戶籍法》第二章規定:因其他原因致無本籍者或已有本籍而在他縣內有住所或居所一年以上者,以該縣為其寄籍,但一人同時不得有兩寄籍。
特徵指的是持證人面貌和身體缺陷等症狀。照片是區分持證人最直接的證明,但是當時條件下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擁有一張自己的照片,對於沒有照片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指紋符號就是唯一的識別方法。在填證時,要對持證人的十個手指一一核驗,「鬥」紋填○,「箕」紋填×,這也是獨特的「防偽」方法。
身份證的照片上打了「XXX政府」鋼印、第二折頁和第三折頁的中間有一方篆刻體「XXX政府」紅印。
新中國第一代居民身份證
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初,都沒有居民身份證,需要證明自己身份時,都是用戶口簿和單位介紹信。直到1984年4月6日,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於頒發居民身份證若干問題請示的通知,同時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由此拉開了居民身份證工作的序幕。
1985年9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第會議批准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標誌著我國居民身份證制度的正式確定。
2004年,公安部要求在全國範圍開始換發第二代身份證。
作者簡介
姜小平,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解放戰爭史料收藏家,被收藏界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2015年4月,榮獲四川省首屆「書香之家」稱號。
1997年開始收集文獻史料,現已收集各種紅色文獻萬餘冊。其收藏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湖北日報》《四川日報》《楚天都市報》等全國各大媒體進行了報導和介紹。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關於收藏的研究文章上百篇。2008年開始,向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武漢大學檔案館等博物館和高校以及我國十五個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獻文獻史料數百冊,被藏界稱為國內「紅色文獻捐獻第一人」。先後從收藏的萬餘件藏品中發掘出了毛澤東、周恩來、賀龍、鄧穎超、項英的最早個人傳記和鄧小平在國統區的首次公開照片。2014年1月,與中國青年出版社合作再版了其珍藏的革命文獻《周恩來與鄧穎超》,該書受到廣大讀者和專家好評。目前正在籌建成都紅色文獻博物館,就是把這些藏品集中展示出來,將中國人民反對壓迫、反抗侵略,爭取自由、民主、平等的幸福生活的抗爭史清晰地告訴人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姜小平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記憶】姜小平 ‖ 71年前成都市的身份證您見過嗎?主人是曾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軍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