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舉世矚目的馬王堆漢墓一號墓發掘出土。當一個巨大的棺槨歷經艱難終於被揭開,所有人都震驚了。大家看到存放墓主人遺體的棺木在一個神秘的「井」字形空間正中心。專家分析,這個「井」字有很特殊的意義。它代表了什麼呢?一號墓發掘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下面小編來為您揭秘!
1972年春季,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發掘工地現場傳來老技工任全生的喊聲:「快看!這是白膏泥!」只見他手裡抓著一把糯米一樣的泥土,十分激動,「有了這個,說明這裡埋葬的不是國王也是將相!」任全生所說的「白膏泥」是棺槨外面一層保護泥,如果把棺槨比作蛋黃,白膏泥就是外面的一層蛋殼。「啊——」整個工地都沸騰了。大伙兒開始一鏟一鏟地清理白膏泥。
按以前的古墓發掘經驗來看,白膏泥一般只有幾公分厚,但是這座墓其厚度達到了1.3米!「這個墓太大了!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麼大的墓!」任全生感嘆道。當白膏泥被清理乾淨,大家夢寐以求的巨大棺槨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經測量,此棺槨安放在距離墓室口16m的深處,長6.67m,寬4.88m,高達2.8m,差不多是一層樓的高度。為了慎重起見,長沙市文保所請來了北京方面的專家,一起開啟這個龐然大物。專家們詳細研究並制定了開棺方案。由於古時候有地位的人棺材都是兩層,裡面一層叫「棺」、外面一層叫「槨」,所以專家們認為這件棺槨也應該會是如此。
隨著工地總指揮馬冰一聲:「開——」,眾人看到的不是「棺」,而是又一層槨板。「這墓不是一般的大啊!」來自北京的專家白榮生說。當大家用同樣的方法又打開了二層槨板之後,一個龐大又華麗的空間展現在人們眼前。這是一個呈「井」字形分布的房間,稱之為 「房間」絕對不為過,因為這個「槨」佔地二十幾個平方,高將近三米,完全可以住下一個人,它和人們印象中只睡一具遺體的棺槨完全不同。
在「井」字正中間是存放遺體的「棺」,它光亮如新,刻有鮮明的紋飾,左右兩邊各有兩個體積較大的邊箱,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所有人瞠目結舌之後,心裡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這個井字形槨室有什麼用意?「以前我也只是在史料上看過,實物還是頭一次見!」來自北京的專家王振江介紹道,這樣的槨室稱作「井槨」,據《儀禮管見》記載,「井構者,以槨材兩縱兩橫,間疊而層累之如井字然。」
因為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未滅,在地下繼續生活。所以人們把墓穴打造成「地下宮殿 」,在棺木兩旁模仿陽間宮殿建造了四間房屋,即邊箱,並放入大量的陪葬品,讓死者生活得更好。後來打開棺木後人們發現,墓主人是頭朝北腳南,是為生前的面南背北形式,其北邊的頭箱是墓主人常年居住的地方,可以稱之為「正殿」。正殿比其他邊箱大近一倍,其布置非常豪華,四周全部圍著以絲綢織成的帷幔。「這明顯是模擬主人生前居住的場所,」王振江說。據《漢書·貨殖傳》記載:「富者木土被文錦」。「木土」指房屋的牆壁,「被文錦」指的是在牆上掛以錦繡製成的帷幔,證明漢朝時期貴族家庭多以帷幔作為裝飾。
奢華的槨室讓考古人員興奮不已,大家長時間以來的辛苦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回看這一段時間的發掘歷程,許多同志的付出都讓人十分感動。有的人疲勞過度暈倒在工地現場;有的帶病還堅持工作。正是大家眾志成城,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才換來今天這個巨大的財富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資料:《西漢亡魂》《儀禮管見》《漢書·貨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