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墓的發掘都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可以從出土的文物了解墓主人一生的故事,考察那個時代的生產生活與社會文化,進而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沿革與文明發展。但卻有一座墓穴發掘出土的劍讓考古學家面面相覷,直驚呼到奇怪。
器具的出現與使用
人類對器具的使用標誌著文明的開始,在三千多年前的的黃河流域,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銅文化。
繁多的種類、新奇的造型、奇幻詭譎的紋飾,青銅器運用於祖輩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知道的青銅器有后母戊鼎、馬踏飛燕、曾侯乙編鐘等,而孕育這一冶金技術的夏商周朝也被稱作青銅時代。
《國語.齊語》稱銅為美金,鐵為惡金,鐵字的出現仿佛已經預示著這一比銅更鋒利的器具的出現。
但是從商朝並沒有發掘出鐵器,可戰國時期的鐵器劇烈的腐蝕程度並不能得出中國人冶鐵的最早時期。中國的鐵器時代也一直是考古學家們的爭論所在,直到一座古墓的開發——河南三門峽虢國墓。
古墓的前世今生
開發大型古墓雖然能獲得大量的歷史文物,但以現代的條件並不能給開採出的文物以很好的保護,這無異於是「殺雞取卵」。
所以早在1956年就被政府發現的三門峽古墓一直處於保護階段,沒有被開採。而古墓背後巨大的價值已經在1990年招致盜墓賊,三門峽政府不得不下令緊急開採這座古墓群。
通過墓碑上的銘文顯示這座宏偉的古墓群建造於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是虢國貴族墓穴。
大家可能對虢國不太了解,但提到另一個人大家就熟悉了——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虢國又分東虢和西虢,當時就是周朝的諸侯國,統治者是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和虢叔。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向虞國借道攻打其鄰居虢國,當時的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誡虞公出兵救虢,但虞公卻貪圖小利,結果晉國滅掉虢國後回家路上就一舉滅掉了虞國。
《左傳》中的著名成語假途伐虢、唇亡齒寒就出自這個典故。而這座古墓群的一號墓主人就是虢國的後期君主虢季。
令專家面面相覷的文物
當專家進入墓穴時在棺槨的外面發現一塊晶瑩剔透的古玉,方方正正,大概兩釐米長寬。中間還有個小孔,鑲嵌著閃閃的綠松石,與這玉片一起放置的是些青銅器、兵器。
這令他們感到很不對勁,因為古人下葬講究抱玉入棺,玉器與屍體相伴可以驅走蟲蟻,以便通往重生。
所以考古時在打開棺槨前都是看不到玉器的,對隨葬品有著嚴格講究的古人不可能是出於疏忽而
放錯
。而這座主墓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墓賊捷足先登的痕跡。這是發生了什麼?
虢季的墓穴為土坑豎穴墓,第二天,他們帶著疑惑想要將其取出來,卻發現玉器的下面還連著一個什麼東西。專家們繼續深挖,小心翼翼的一圈一圈從外圍入手,倒要看看這個特殊的文物是什麼東西。
還沒完全挖出來的時候,一個年輕考古人員脫口而出:「鐵器,這是玉飾的鐵器!」,考古人員都面面相覷,沒有人說話。過了好大一會兒,一個資深的考古專家訓斥道:「你懂不懂點常識」?
而後這個年輕人也臉紅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鐵器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時期,如「商朝鐵刃銅鉞」,但也僅僅是隕鐵,即含鐵量高的隕石,且為數甚少。
而人工冶煉鐵製作器物最早是在戰國時期,而虢國墓比戰國時期要早接近兩百年。怎麼可能會發現這樣做工講究的,用玉器裝飾的鐵器呢?
可是還沒看到鋒,誰也不能妄下言論,為了安全起見,當時停止了對這件文物的發掘,先整理其周邊的青銅器等。兩天後,考古團隊對這個沒發掘完的文物進行了重點清理。挖出一個像「烤紅薯」一樣的東西,專家們簡單的清理掉文物上的泥土,它才慢慢顯現其本真的樣貌。
黃褐色的一團東西鏽跡斑斑,下半截尤其腐蝕的厲害,就已經斷裂,但仍然通過包裹著它的一條絲絹連接著。是鐵,這確實是鐵!
中華第一劍
剛開始時,這群興奮的考古學家們還不敢將這個只有34釐米長的鐵器定義為劍,曾取名「玉柄鐵匕首」,但是都覺得不夠威風,後來就正式定名為「玉柄鐵劍」。
歲月不能掩藏這把寶劍的榮光,雖然現在已經生鏽,但卻代表著一個時代鐵器製造的最高工藝。劍柄中插有銅芯用於連接劍柄和劍身,採用鐵,銅,玉三種材質,且做工精細。
玉柄鐵劍雖然已經嚴重腐朽,但經專家研究發現這塊鐵是經過長期的滲碳和人工鍛造而成的。這意味著玉柄鐵劍將是中國發掘出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它將中國人的冶鐵時期提前了將近兩百年,「中華第一劍」實至名歸!
驚險的是當時的盜墓賊僅僅差30釐米就要挖開虢季墓,如果工作人員沒有及時趕到,如果作惡分子得逞那麼這把鏽跡斑斑的古劍可能被倒賣民間,甚至是「拋屍荒野」。其背後的巨大價值也不會被發現,不會被重視了。
整個虢國墓的開採出土文物十分豐富,僅是虢季墓就出土了3200件文物,其中最為珍貴,最具歷史意義的就是玉柄鐵劍,虢國墓也被譽為是
「1990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2500多年後的我們從玉柄鐵劍上看到先輩精湛的冶煉技術,出土的禮器上折射出西周的禮儀制度和他們神聖的宗教信仰,從整個虢國墓研究古代發展的歷史進程。
如今,玉柄鐵劍作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注視著華夏的悠悠歷史也被絡繹不絕的遊客注視著。雖然它樸實無華,沒有武曌金簡的華麗堂皇,沒有汝官窯瓶的清新典雅,沒有骨笛的百轉千回,也沒有方鼎的雄渾大氣,但是這把小小的古劍卻刺開了泱泱華夏的鐵器時代!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