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月,一個三十多歲的農民急匆匆地趕到了河北省博物館,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個布包,裡面裝著一個大型的瑪瑙環,一個青銅環還有其他一些做工精美的文物殘片,在場的工作人員都驚詫不已,博物館中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專家很快就辨認出這是數千年前戰國時期的文物,這個農民是什麼人?他帶來的這些珍貴文物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個農民來自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1974年的冬天,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平整農田,為春種做準備,他們在附近一個大型土丘上取土的時候,竟然挖出了很多的古物碎片,還有很多的瓦片,這些瓦片和村裡房子上的瓦片有非常大的區別,這些挖出來的瓦片做工非常的精美,這也表明這個墓主人的身份非常的顯赫,這些奇怪的瓦片帶著戰國時期專有的特徵,屬於宮殿建築使用的瓦片。
聽了農民說的話,考古專家意識到,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可能有一個數千年前的帝王墓,這個帝王墓中埋葬的是誰?專家很快就組織隊伍到了河北平山縣三汲鄉,經過挖掘,墓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但是卻沒有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東西,這讓在場的考古人員都百思不得其解,就在這時,主持這次考古發掘工作的考古專家陳應祺在與村民的閒聊中發現了一個線索,30多年前,村裡有一個名為劉西梅的人挖到了一塊光滑的大石頭,劉西梅有一個愛好,就是收集各種石頭,所以他就找人幫忙將這塊大石頭搬回了家中,在搬運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在石頭上刻著看不懂的文字,當時沒有人能認出這些文字寫的是什麼,所以劉西梅就將這塊石頭放在了家中的院子裡,這一放就是30多年。
很快,陳應祺就在村民的帶領下到了劉西梅家中,看到了放置在院子裡的石頭,石頭上的字劉西梅看不懂很正常,但是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考古專家的陳應祺,居然也不認識,陳應祺知道這塊石頭上文字的重要性,很有可能是揭開墓主人身份的關鍵,於是他趕緊將石頭上文字的拓片寄到了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手中,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李學勤回復了陳應祺,石頭上的文字寫的是「堅罟(gu)有臣,公乘德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後俶賢者」,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經過李學勤先生的翻譯後發現,這段文字,其實是戰國時期一個名為公乘德和一個叫舊將曼的人,留給後人的一段自我介紹,告訴後人,他們曾經為帝王捕魚,後來又為帝王守墓。
而兩千年前這兩人留下的這一段話,證明了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必定有一個戰國時期的帝王陵墓,那這個帝王到底是誰呢?陳應祺首先想到的就是兩千年前什麼消失的王國--中山國,但是中山國到底在哪裡?還有待研究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