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地區,考古專家們發掘古墓時,總是能出土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而且都是考古隊員從未見過的,因此讓考古專家們感到十分困惑。比如,寧夏鹽池縣曾發現三件金質文物,只知道它叫方奇,但作用直到現在都還是未解之謎。究竟是什麼樣的神秘文物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06年9月中旬,鹽中高速公路修至鹽池縣古峰村境內,在施工考察過程中技術人員勘察發現,50米外的一處山峁(小山丘)有些礙事,因此準備將其爆破出一個缺口。第二天上午,爆破工作有序展開,當工人在山坡上開鑿爆破孔的時候,竟然挖出了一些刻有幾何紋路的青石板。於是,工人們立即將情況反饋給了領導,領導們檢查後推測石板下面或許是古墓,於是就急忙停止施工保護現場,同時電話聯繫了縣博物館。
當天下午,博物館的幾位考古專家驅車剛到施工現場,他們經過一番勘察和研究,並在工人的協助下將其中一塊長約1米的石板抬了出來,發現下面果然是一座墓穴。在此後的幾天,考古專家們對墓穴進行了清理,根據其結構推測是隋代墓葬。另外,專家們還出土了一些陶瓷器和金銀器。
在清理墓穴中的金銀器時,專家們發現有三件方形鏤空雕刻的金板最為獨特,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從未出土過,因此對它們也從滿了好奇。回到博物館,專家們對三件金板進行仔細的清洗之後,才看清它們的廬山真面目,三件金板上的鏤空畫各不相同,但是都很有胡人的風格和特色,特別是其中畫面最複雜的一件。
這件金板長約18釐米,寬約14釐米,中間是一個人騎在駿馬上奔騰向前,他頭戴一頂插羽高冠,身著盔甲,還將弓箭拉滿,正對著前方一頭撲來的猛虎,仿佛只要一放箭,老虎就一命嗚呼了。除此之外,畫面的左下角和右下角,也各有一人在拉弓射箭,不過他們都是跪姿,顯然比騎馬的人要低一級。另外,畫面中還有猴子,野豬,獅子和狐狸等動物,因此畫面十分豐富,但並不顯得雜亂無章,反而看起來結構分明。
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專家們也在思考它們的作用,不過這並不是一件容易想清楚的事。後來,專家們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還發現,金板的背面刻了銘文,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好辨認,只得藉助高倍放大鏡才能看清文字內容為:「金鎠靈質,盛衰不移。良工刻構,造茲方奇……白烏二年,歲在戊午……」,共計82個字,據此專家們知道了它的叫方奇,年代是白烏二年,所以也佐證了它是隋代文物,而且還有可能是海明政權遺物。
雖然知道金版的名字,但是其作用卻讓專家們犯難了。有的專家表示,方奇的背面沒有打磨,還有可以卡扣的地方,因此推測它原本是木質屏風,或者是木質箱子上的一種鑲嵌物,但是木器由於年代久遠早已腐爛,所以現在只剩下了方奇。
還有專家推測,方奇是一種胡人的勳功章,根據功勞大小可以獲得不同的方奇,所以墓穴中出土的方奇都不一樣,說明墓主人是一名武將,並且還獲得了三次功勳。
但還有專家有不同的意見,表示方奇的風格和波斯薩珊王朝的繪畫很相似,因此推測它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一種舶來品。
多年過去了,關於方奇的作用也一直未有定論,或許還需要出土更多的文物才能破解其中的奧秘。由此可見,對考古專家們來說,出土一些稀奇古怪的文物既喜既悲,喜在於有了新的發現,對歷史也能有全新的認識,但是悲在於難以理解其作用。這就好比在路上撿到一個寶盒,你明知道寶盒裡面有寶貝,但是以你現在的能力卻無法將它打開,因此你說是高興呢?還是悲傷呢?或許考古專家們面對方奇也是這樣的感覺。
西北大地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歷史寶庫,它埋藏了無數未知的歷史奧秘,而對我們來說,要一直保持對歷史探索的渴望,以及對文物研究的興趣和熱愛,通過一件又一件的文物,去發現那些還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參考資料:
《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 作者:寧夏博物館,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