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星座」項目最初是在2016年11月提出並立項的,相比於馬斯克的星鏈2015年開始立項,已經遲了一年多時間。
「鴻雁星座」項目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主導,長城公司與一院、五院等單位共同出資建設。整個工程計劃發射300多顆近地軌道衛星,並建設一定數量的地面數據處理中心,形成空地一體的通訊系統。主要功能兼顧數據通信和對目前導航系統的功能增強,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全天候、全時段為用戶提供上下行寬帶數據服務。
總體規劃
鴻雁星座按照規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建設。一期工程先發射60 餘顆距地1100公裡左右的近地軌道衛星,完成全球覆蓋,一期工程帶寬有限,優先支持全球電話業務,並支持重點地區的移動寬帶網際網路接入;二期工程再發射300 餘顆衛星,將大大擴展網絡容量,完成全球移動寬帶網際網路業務支持。
鴻雁系統全部完工後,系統容量可服務200萬以上行動電話(進行語音通話)用戶、20萬以上寬帶網際網路(100M以上速率數據連接)用戶及1000萬以上物聯網(小數據量多連接數)用戶。
鴻雁星座一期工程計劃2021年前後完成,整個計劃在 2024 年前後完成。
當前進展
2018年12月29日,鴻雁星座首顆技術驗證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航天科技集團),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這是中國首次發射可以滿足寬帶移動數據通信的低軌衛星,鴻雁星座首星發射成功標誌著該系統正式進入建設階段,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相較於其它主要的低軌通訊系統,「鴻雁星座」進展稍慢,除了馬斯克的星鏈系統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發射衛星以外,還有數個其它公司也在努力推進類似系統:
盧森堡的O3b公司早於2013年就發射完成了20顆衛星,基本完成了該系統星座的一期建設。
英美聯合的OneWeb公司 首批 6 星與 2019 年 2 月 28 日成功發射入軌,並完成了下載速率400M和時延30毫秒的傳輸試驗。
2019年5月23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當晚利用「獵鷹9」運載火箭成功將「星鏈」首批60顆衛星送入軌道。
鴻雁研發歷程回顧
2016 年 11 月 01 日,鴻雁系統立項,並在珠海航展上公布計劃。
2018 年 07 月 12 日,確定首星發射時間,並確定兩期建設規劃。
2018 年 10 月 24 日,成立相關公司並完成資金籌備工作。
2018 年 12 月 29 日,「鴻雁」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承擔發射任務的是中國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
市場定位
「鴻雁星座」的主要市場定位為中國地面移動通訊的補充,在地面基站無法覆蓋的地方提供移動網際網路接入。
當前佔據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和高山叢林、沙漠、隔壁、草原等區域,地面基站都無法實現完全覆蓋。當沒有地面基站信號的時候,衛星通信就可以大顯神威了。
「鴻雁」瞄準的是就是地面基站覆蓋的空白地帶,能夠使中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領域覆蓋。
擴展價值
由於中國陸地基站覆蓋相對全球其它國家完善很多,因此「鴻雁星座」的主要覆蓋目標和市場空間並不在中國內陸人口密集區。
中國疆域外通訊,特別是海上輪船、海洋鑽井平臺、南海諸島、兩極科考、海外密林沙漠地帶、海外建設隊伍、海外駐守人員等通訊,之前一直依賴銥星等國外通訊系統,不僅花費高,而且安全性也沒有保障。
另外,在南北極地區,隨著未來科研工作開展越來越頻繁,經濟利益日趨變大,中國各科考站和考察船均可以通過鴻雁系統進行寬帶數據傳輸,便宜又高效。
因此,中國急需可覆蓋全球的,自主的移動寬帶網際網路系統。「鴻雁星座」正是中國數個類似項目中進展較快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