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親談文化」中國古代的酒文化

2021-01-09 九親文化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嘉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

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

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分布各地的眾多民族,醞釀了豐富多姿的民間酒俗。有的酒俗留傳至今。

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 "酒德" 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

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

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 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酒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能叫人意氣風發,精神抖擻;它能叫人忘掉束縛,放蕩不羈;它能叫人超脫曠達,遺世獨立。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徵。

酒的精神是一種道家的哲學觀,正如莊周倡導「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他寧願做自由的身處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裡馬。追求心馳神往無拘無束和羽化登仙,忘卻生死名利寵辱和塵世,此之謂酒的精神。

酒的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洩,是拋棄現實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是人在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的極大快感。

相關焦點

  • 「國學知識」酒文化:行酒令是中國特色文化!
    唐、宋是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酒令也有了很大發展。《舊唐書 · 李君羨傳》就記載有唐太宗設宴款待文武時行令助興的故事。「唐人飲酒必為令為佐歡」,唐朝當時較盛行的有「藏鉤」「射覆」等幾種。《勝飲篇》中有:「唐皇甫鬆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指有名,通籲五指為五峰,則知划拳之戲由來已久。」
  • 聊聊中國的酒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釀酒歷史久遠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發源地之一。酒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杜康是釀酒的始祖,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演變成了酒的代名詞,現在也是酒的品牌名字,杜康酒。還有史書資料說儀狄才是釀酒的始祖。先秦書籍《世書》有云: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
  • 傲百年白酒知識百科大全系列——酒文化和酒桌文化
    說起中國白酒,一定不能少得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畢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事件和優美的文章都有「酒」的參與,也誕生中國獨有的「酒文化」!
  • 古代的「籤詩」文化,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前言:目前,能追溯到【籤詩】最早最完整的資料,所能找到的,是在日本東京淺草寺的籤詩,出自南宋「天竺寺觀音靈籤」。不管如何,王衍為了國運去廟裡抽籤,得到了「逆天者殃」四字,然後他就被滅了。這個故事就是籤詩最早的故事之一。從這個短短的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廟裡已提供「抽籤」的服務,無論貴族或平民都可以使用。當時籤詩屬性並非現在近似唐詩的四句籤詩,而是以短句或四字為主。籤詩是從何時開始被人們當成佔卜的工具使用呢?
  • 「紅方人物」陽盛海:讓湖湘文化交流更有「湘味」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湖南地靈人傑,縱觀中國歷史,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化和科學領域人才輩出,因此古人發出「惟楚有才」的感慨,「湖湘文化」也成為非常具有區域性特點的文化形態。在湖南實施開放崛起戰略、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對於提升湖南文化發展的開放性與多元化、擴大湖湘文化產生了重要作用。這其中,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功不可沒。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左左老師給小學友們整理了十個小學生應該了解的文化典故,了解了這些文化典故,對以後品讀詩詞會有很大的幫助的,趕快積累起來吧!1、長亭——送別之地的代稱。古代驛站在路上約十裡設一長亭,五裡設一短亭,供行人休息或餞別親友。(1)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十裡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 漢字與中國古代的酒文化-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大量關於酒的記載。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在華夏文明的早期,酒也承載著諸多重要的社會功用,諸如用於祭祀、用於各種慶典儀式、用來治療疾病以及調味等。隨之而產生的,便是與酒相關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這些現象,從一些與酒有關的古文字字形裡可以窺其一斑。
  •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用叉子的就是歐美國家的人;用手的是南亞次大陸、非洲國家的人;用筷子的就是東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還有越南,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人。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 《水滸》中的神秘數字:36和72,它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文化!
    從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開始,到《黃帝內經》的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再到《易經》的陰陽五行八卦,四方八位,十天幹,十二地支,無處不彰顯著古代中國人對於數字深刻的認知。不僅僅是在國學上,就連古代文學也玩起了「文字遊戲」。
  • 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2020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暨「金象...
    根元諮詢董事長陳富國在頒獎典禮上表示,每年來自數十個行業、近百家企業參與中國品牌「金象獎」活動,呈現當年度優秀品牌建設案例,這也構建了中國品牌發展的一幅廣角圖景,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數位化時代新商業模式的變化,發掘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意義,以文化符號建立品牌與人心對話的橋梁。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迦利王醒來,沒見著宮女們,於是拔劍追蹤,看見她們圍繞著仙人站立,驕慢與妒意大發,憤怒地質問仙人說:「你在做什麼?」仙人回答:「我在這裡修習忍辱和慈心。」國王說:「那我要檢驗你,用利劍割下你的耳鼻,斬斷你的手腳,如果不起瞋心,就證明你修忍辱!」國王在切割時,問:「你心有擾動嗎?」仙人回說:「我修慈心和忍辱,心完全不動。」國王認為空口無憑,仙人就發誓:「如果我確實修習慈心與忍辱,血將變成乳!」
  • 「心學專欄|邵明」正向思考背後的文化問題⊙邵明
    芭芭拉認為,首先,何為「正向」本身就是難以衡量的,因為情緒本身是瞬息萬變,難以用量化的方式去測量。再者,不同的文化對於正向的看法也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會認為積極、快樂的情緒就代表正向,傳統的東洋文化,包括中國、印度、日本等並不會把個人的情緒當作關注的核心,例如《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這些中國的祥瑞文化你知道嗎
    從古至今,中國人好像都特別在意「好兆頭」這件事,即便到了今天,很多傳統民俗中都充滿了中國人的一種美好願景。我們不難發現,在歷朝歷代,上到皇帝王公,下到黎民百姓,都會強行關聯甚至捏造出一些詞語、圖案、符號和故事來顯示利於自己的一些「天兆」。我們今天就來聊聊「祥瑞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
  • 【特徴】日本文化を理解するためのキーワードは「かわいい」
    日本の文化を理解するためのキーワードには「わび・さび」と「かわいい」がある。
  • 中國文化符號正在重構品牌
    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整個世界以及每個人都是一場考驗,但是身處中國的我們,獲得了很多人的守護,仍能沐浴在陽光之下,依舊能面對並不完美的2020說出「雖有遺憾,但請前行」。在這一場大考之後,所有在中國的人,所有在世界當中的人可能都會對「中國」這兩個字形成不一樣的理解。 「為什麼中國能做到,而別的國家不能做到?」
  • 「優曇婆羅花」與「曼殊沙華」
    有理由懷疑,中文網絡上這些將草蛉的卵當作優曇婆羅花的「佛學文化」內容受到了日本的影響。然而真的有信眾把頻繁出現的草蛉的卵當成三千年一現的祥瑞,不可理喻。其次,「彼岸」是梵文「पार (pāra)」的意譯詞,佛教將生死境界比喻為「此岸」,煩惱是「中流」,「彼岸」則對應涅槃。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稱為「度」,即梵文「पारमिता (pāramitā)」,也音譯為「波羅蜜多」。這樣,「彼岸花」的字面含義開始和生死、神鬼、輪迴產生聯繫,再加之石蒜有毒、生長在墳地間、在路旁大片開放等特性,賦予了「彼岸花」強烈的迷信色彩。
  • 中國書畫與中國酒文化息息相關,激發了文人的創作靈感,值得回味
    2021-01-01 08:57:27 來源: 藍鷹書畫 舉報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
  • 從臘月二十三的「灶王節」,談中國的「年味兒」文化氣氛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傳統古國,新年是中國人最大的傳統節日。傳統的過年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傳統的過年習俗包括:臘月初八(「臘八節」)喝臘八粥,並以臘八粥供奉神佛、祭拜祖先,感謝神明讓自己得到豐衣足食。以各色米果相雜熬製的臘八粥代表著感恩和祈盼來年豐收。
  • 王羲之寫《蘭亭序》是書法才能的表現,也是酒文化醞釀的結果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書法才能,也是酒文化的醞釀自古以來,書法藝術就和酒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古代人把喝酒當成交際交流的重要媒介,喝酒之後做詩,寫書法,是人生一大快意。王羲之寫成《蘭亭序》是其書法才能超凡的表現,也是酒文化催化書法成書聖的一種文化結果。
  • 中國首部中英文版白酒文化著作《米蘭隨想》隆重首發
    12月17日上午,由宜賓學院、四川理工學院主辦,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華夏酒報聯辦,中國酒史研究中心、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川酒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承辦的《米蘭隨想》中英版首發儀式暨五糧液國際化傳播論壇在宜賓學院第三會議室舉行。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辦公廳主任蔡競等領導嘉賓及海外友人、媒體記者等出席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