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推崇荷花原因探析

2021-01-11 佛教在線

荷花,睡蓮科,蓮屬,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學名Nelumdo mucifera,也稱蓮花。古稱水芝、菡萏、芙蓉、芙渠、芙蕖、玉環、澤之。荷花原產於中國,通常在水花園裡種植。蓮長在中亞細亞、印度、中國、日本等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夏天開花,淡紅或白色,單瓣或復瓣。荷花是印度的國花,是聖潔高雅的象徵。蓮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關聯人們的精神境界,可謂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藝術境界和宗教文化。蓮花成了佛教四大吉花(優曇華、曼陀羅花、蓮花、山玉蘭)之一,又是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法輪、寶傘、吉祥結(又稱「盤長」)、右旋螺、蓮花,宅瓶(又稱「罐」)、金魚、寶蓋)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徵(塔、法輪、蓮花、光相、卐讀作「萬」、念珠、菩提樹、曼陀羅 、六色旗)之一。可謂「蓮花」無處不在,無時沒有!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院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院牆壁、藻井、欄杆、神帳、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係何等的密切。

為什麼佛教文化特別推崇荷花作為象徵意義呢?

一、佛教發源地印度文化崇尚蓮花是美好聖潔的象徵。

二、蓮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

佛教產生於古印度,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深刻。 印度盛產蓮花,佛經記載,古時共有七種(2種荷花,5種睡蓮),有「七寶蓮花」之謂。蓮,花葉俱美,在炎熱多雨的印度各地生長茂盛,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成為古印度人的自然崇拜物。

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豔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饑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一位印度古代詩人用古梵文描寫他的愛人道:「卿眼如蓮苞,手如蓮花,譬如蓮藕。」在婆羅門教的神話中,創造之神據說是在毗溼奴入定時,從其肚臍中生出的蓮花中鑽出來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陸中部的比羅爾族在解釋世界起源時也有相似的說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蓮生出水面。是時巨神居於陰間,經蓮莖出至水上,以蓮花為座。」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係,還表現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在印度文化中,蓮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義之外,蓮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古印度作為一個熱帶地區國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溼而炎熱的空氣中,展現熱帶植物特有的慵懶與嫵媚。修讀梵文的人會在經典裡讀到,在婆羅門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開柔軟的蓮花。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聽起來也就極為浪漫。

其水清澄,眾花覆上 。蓮花成為創生必備花朵,可以從生態上解釋。在阿育王時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經典裡,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經》記載:「彼諸山中。有種種河。百道流散、平順向下。漸漸要行。不緩不急。無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淺易涉。其水清澄。眾華覆上。水流遍滿……」

水澇不現,雲霧消除,有清涼風的創世紀,山與山間的河流上,覆滿蓮花。志上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水,今天植物學界已經知道出水芙蓉是最早出現地球的開花植物之一。是否人類老祖先也早掌握蓮花是「活化石」的相關知識?

已知的最早與蓮有關的藝術品,也是把蓮與神結合在一起的,是一尊頭上戴著蓮花的裸體女神像,在印度的恆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文獻中有關印度蓮花女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印度的吠陀文獻,說蓮神生於蓮花,站在蓮花上,戴著蓮花的花環。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依據印度當時的文化習俗,很自然地把蓮花放在很高的地位。佛教中的極樂世界,消除了困難,那裡自然生長著美麗純潔的蓮花。一朵蓮花,已經成為一個莊嚴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蓮花圖像四處可見,是很自然的了。

蓮花隨著佛教,流傳到亞洲的每個角落。在爪哇的婆羅浮圖佛壇上,在緬甸的蒲日古城,泰國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吳哥窟等地的大寺院裡,在斯裡蘭卡的鐘形塔裡,峇里島的葬藍上和西藏的符籙上,都可以看到蓮的圖畫。

日本人主要把蓮與死亡以及幽靈世界連在一起。日本花道的典型辦法是:用半枯的蓮葉和蓮蓬、新開的蓮葉和蓮花、以及未開的蓮葉和蓮苞,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

於是,在佛教藝術中,蓮花是能夠消除人間疾苦的聖潔之花。在寺院和古塔等佛教建築中,雕刻著蓮花,把佛國稱為蓮界,把佛寺稱為蓮宇。一般佛堂裡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持蓮是否意味著遠離欲望?觀音多種化身裡,還有臥於蓮花叢中的蓮臥觀音,可以助人脫離世俗苦海。蓮花是佛教的重要符號和吉祥物。根據《佛陀本生傳》記載,釋迦佛生於二千多年前印度北邊,出生時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有天女為之散花。

佛教蓮花所具象徵意義,除了源自古代印度宗教思想,遠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甚或希臘都已廣泛使用蓮花象徵、出現蓮花紋飾,並與佛教互相影響、變化。「若依照時間順序,埃及蓮花意涵創造、再生的能力更早出現,」埃及文化裡的蓮花特徵也是有不少進行研究。

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三、蓮花的品格和特徵宣揚了佛教教義精神。

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花」就是蓮花,這「葉」就是荷葉。

在佛教中借用了印度教的象徵意義,蓮花代表漂浮在欲望的汙水上,身體、言語和心靈的純潔。佛通常被描寫坐在巨大的蓮花和蓮葉上。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徒相信蓮花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人們對蓮花寄予了美好的聯想,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淨土)。即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汙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汙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汙,要身處汙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汙染,保持自己的潔淨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荷(蓮)花生在汙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汙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汙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汙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汙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汙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淨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為汙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強了就能抵住魔的幹擾,還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這聽起來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濃,其實只是較高的一種思想境界層次。一切事理通達了,參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開,不再貪婪、恐嚇、焦慮、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擺脫了苦境,變得輕鬆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蓮花,代表一種智慧的境界,即所謂「開悟」。《無量壽軌》說:「是菩薩(觀音菩薩)作是思維,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世界不染煩惱。」《大藏經圖像》第六卷載《白寶口抄》云:「論凡夫心如合蓮花,聖人心似開蓮花……問:『何故眾生心性譬蓮花乎?』答:『《秘藏記》云:蓮花部吾自身中,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此理雖經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乃名蓮花部。』《疏十二》云:『觀蓮花不觀餘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花處汙泥之中,生處雖說惡,而蓮花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變復如是,雖種種不盡三毒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花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臺」;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淨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淨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被譽為是蓮花王子;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淨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妙如蓮花」;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淨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淨土,故又稱「蓮宗」。 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蓮華,即妙法。花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裡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

五、蓮花標誌是滿足佛教信眾尋找一個偶像象徵的需要。

六、為什麼古印度佛教興盛時,信眾不直截塑造佛像敬奉,卻讓蓮花成為象徵佛教的符號,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臺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經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

佛教最初是不允許塑造佛像的,信徒就用蓮花象徵佛陀,成為他們的精神象徵。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本人是極力反對偶像崇拜的。佛陀在世時,批判過當時婆羅門教的神靈祭祀和梵天崇拜,否認世界造物主與命運主宰神。他同樣反對弟子將自己神化,反對信徒把自己作為世界主宰而加以崇拜。佛陀自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佛陀是人間的佛陀。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微脆,是沒有永恆、獨存、唯一的絕對存在。就是這樣一個徹見緣起法相的人間覺者,諄諄教導弟子在善知識的指導下,還要依靠自己如法修行才能走向解脫,臨終時還交待隨行弟子在他去後以戒為師。

細觀寺院牌樓上的雕刻,在記述佛陀一生的雕刻中卻看不到佛陀的形象。有的雕塑只有一匹馬,馬背上有一把傘,傘下的空白象徵著佛陀的存在。雕刻中出現最多的符號是蓮花、菩提樹、金剛座、法輪和足印。蓮花象徵釋迦牟尼的誕生,菩提樹和金剛座象徵著釋迦牟尼成佛,法輪象徵著法輪初轉。足印象徵著釋迦牟尼四處傳教的善行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佛教中佛像的出現,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出現了佛像。據說有一次佛陀上天為母說法,人間弟子不能聽佛說法,思佛心切。優填王和波斯匿王就分別以牛頭栴檀與紫磨真金精心製作了最早的兩尊佛像,以供瞻仰禮拜,暫慰自己思念之心。佛像雖然出現了,卻並非作為偶像來崇拜。因為當時佛弟子認為,佛陀是人天師表,修證的功德莊嚴無比,智慧圓滿無缺,非人間凡夫的雕塑畫像所能完美體現。以工匠製作的佛像代表佛陀,那多少是對佛陀的褻瀆。佛陀涅槃後的六百年間,佛弟子也一直不立佛像。在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塑藝術中,佛陀的蓮花座上是空的,沒有任何佛像,人們僅以蓮花座、菩提樹或佛陀的腳印作為他的象徵。

佛教雖然反對偶像崇拜,卻也不否定佛像的存在意義。後世的善男信女們出於對佛陀的懷念,雕刻塑造出莊嚴的佛像供奉在塔寺裡,以寄託眾生對這位正覺者的無限追思,同時也期望佛之正法常駐人間,利益群生。到了阿育王時代,古希臘人精湛的雕塑藝術傳入印度,使佛像造型更為完美莊嚴,看後即能使人生起歡喜心、恭敬心與清淨心。再由於大乘佛教的出現和弘傳,佛弟子認為雖然釋迦佛的肉身已逝,但其法身無處不在,恆常說法。又認為十方三世有無數諸佛在教化眾生,人們就以佛像代表佛的法身,從此佛像就開始大量出現。

七、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荷花寄託了美好情感。

八、蓮與文化關係最深的還是中國。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在中國文學裡,與蓮有關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蓮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最常見的有荷、芙蕖、菡萏等。

遠古時代,中國的《詩經》就有蓮花的記載,例如:「山有扶蘇,隰(音xí)有荷華。」「彼澤有陂,有蒲與荷。」在《爾雅?釋草》中說:荷,又稱為芙蕖,蓮花是它的果實,蓮子叫「菂」(音dì),蓮子中心的胚芽叫「薏」,花叫「芙蓉」,花苞稱「菡萏」,葉子叫「蕸」(音xiá),梗子叫「茄」,本叫「蔤」(音mì),即荷莖入泥土中的部分,根部叫「藕」。明代張自烈著的《正字通》:「北人以蓮為荷,今俗荷皆謂之蓮。」除此之外,還有稱蓮花為「水華」、「玉華」、「佛座須」等等不同的名稱。書中也稱水芝(見隋唐陳羽《夏日宴九華山池贈主人》詩:「百花開盡水芝香」),玉井花(見唐韓愈《古意》詩:「太華峰頭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蓮之地下莖稱藕,其花故也稱藕花(見宋僧道潛《臨平道中》詩:「藕花無數滿汀洲」。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文物上已出現荷花圖案。如出土的周朝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受佛教影響,魏晉與唐朝器物、雕飾、佛像更幾乎都佐以蓮花紋飾,因而開出壯麗的蓮花紋時代。

文明人類自古以來,就十分珍視蓮花,並演繹出豐富、聖潔的內涵。蓮花早晨開放,夜晚閉合的性質如同太陽,所以蓮花在埃及被視為太陽與水的象徵。而印度古代,蓮花象徵女性的生殖能力,代表多產、力量及生命的創造,同時也是豐熟、神聖、不死的象徵。所以,在印度蓮花被視為神的象徵,是印度的國花。同時,蓮花也是佛國淨土常見的莊嚴。由於蓮花的生長特性,所以經常被用來引喻為清淨、尊貴等具正面光明的象徵。如在《長阿含經》中,就將水面上清純的蓮,比喻為超脫染汙世間的聖者;或將蓮花上水珠滴落的情形比做憂愁的消失。由於蓮花豐富的內涵,所以經典中以蓮花作為供養佛菩薩的妙好花朵。蓮花在民間也是吉祥的象徵,一方面如「連生貴子圖」就是取蓮房多子,另一方面則蓮與連的諧音,而作為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

蓮花入詩亦入畫,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中國畫以荷花作為夏天的標誌,在中國的瓷器、地毯和戲服上也常繪有荷花。荷花盛開是豐收的預兆,也是夏天有代表性的美麗景色。北京故宮附近的北海公園本來是御花園,園中有人工湖,湖面大部分為蓮葉所覆,蓮葉有時候高出水面將近2米,開著千萬朵清雅芳香的花。蓮葉下可以行駛小船。

歷代文人墨客寫了不少詠荷的詩詞曲賦,認為荷花聖潔高雅,所以在古代詩詞歌賦,經常會有歌頌荷花的篇章。比如北魏曹植在《芙蓉賦》中說「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靈芝。

北宋周敦頤酷愛荷花,對荷情有獨鍾,著有《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他並以菊花象徵隱士,以牡丹比喻富貴之人,而以蓮花來象徵君子,是對荷花最出名的讚譽。 據考證,《愛蓮說》脫俗拔塵的意境,有著佛教的因緣。周敦頤曾與不少高僧有密切往來;他後來隱居的廬山曾是東晉高僧慧遠同陶淵明等人組織「蓮社」的地方,是佛教勝地;佛教中蓮花被用來象徵清淨無染,佛陀布道的座位稱「蓮花座」,相應的坐姿亦稱「蓮花坐勢」;釋迦牟尼所說的極樂世界到處是蓮花,遂有「蓮花世界」的美稱,佛教中的淨土宗又名「蓮宗」,專以蓮花為喻闡釋佛學的經典叫《妙法蓮華經》……錢鍾書在《談藝錄》中講,「以蓮揣稱高潔,實為釋氏常談」,周敦頤之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有拾彼法牙慧之嫌」。邱漢生更明確指出,《愛蓮說》實乃《華嚴經探玄記》卷三中「如世蓮華,在泥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法所汙」這段文字的翻版。不過,也有學者提出,蓮花亦為道教所重,傳說中的太上老君,一出世就能行走,一步一朵蓮花,共成九朵;道教奉祀的八仙之一何仙姑,手中所持寶物即荷花;周敦頤的思想得於道教者亦不少,他的所謂《太極圖》即來自道教,《愛蓮說》字裡行間亦蘊涵著仙風道骨的聖境和神韻。《愛蓮說》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文中蓮花出汙泥而染喻君子,民國文人錢鍾書就認為作者的「靈感」得自佛家說法。佛教探求解脫人生苦難,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蓮花出汙泥而生鮮美花葉,正如佛教解脫過程。《中阿含經》裡,釋迦也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木長出水上不著水。」

南宋詩人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首詠嘆荷花的詩,通俗易懂,可謂經典絕唱。歌詠蓮花的高潔,足以說明文人偏愛蓮花的理由。仔細揣摩詩的題目,才意識到這是送別詩,寺院與荷花聯繫起來,有了更深一層的寓意。每個字縫裡隱隱看到荷花與佛寺不同尋常的關係。

宋朝之後,民間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讓蓮花的宗教意味轉向民俗意味。工藝品裡肥胖嬰兒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連生貴子。蓮葉下護藏著大鯉魚,要人連年有餘。民間流布的蓮花圖案,也難以斷定與信仰毫無瓜葛,但人間煙火味十足。是否意味著蓮花的雙重美感,人性與神性,世俗與莊嚴,煙火紅塵與極樂世界。蓮花本來生於水土兩元世界,出汙泥而暗地妖嬈。

明代杭州女詩人馮小青(文學故事人物,相傳曾家住揚州)曾寫道:「稽首蘭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願將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表達了她對並蒂蓮的無限憧憬與祝福,也說出了人們普遍對蓮花的精神崇拜,只不過佛教將這個意象挖掘得淋漓盡致而矣。

根據荷(蓮)外形及不同生長時期及部位有不同的名字。依照外形,起名荷花,取「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本草綱目》)之意;另外還有,「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說文解字》)。依照親水的生長習性,取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澤芝等。依照聖潔高雅的氣質,取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等。荷花的莖一般稱為藕,但也有玉節、玉玲瓏、玉臂龍等名稱。荷花的果實蓮子又稱玉蛹、湖目。

少了對植物精確的認知,可能讓人想像更豐富,但《金剛經》要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勿在妄念、現象上產生我執、牢牢不放。放下蓮座,正如只有舍舟才可能登岸吧!

中國有許多與蓮有關的話語,蓮子代表連生貴子,藕為佳偶。並蒂蓮代表一對戀人,藕斷絲連是指男女雖然分手,但情意未絕。據說在公元五世紀,南齊東昏候「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因而後人稱美人之步為蓮步,又稱女子之纖足為金蓮。

蓮花作為佛教的象徵之一,在中國也被廣泛地認同,這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九、佛教文化蓮花象徵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十、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我國盛傳,這對吉祥圖案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也許是受佛手中拿的吉祥草的啟示吧,陶瓷中也產生了輪迴永生的圖案,即現在的波浪紋連續圖案,蓮花本是佛教藝術題材之一,南北朝時就已經盛行以蓮花紋為陶瓷裝飾。在蓮花圖案基礎上加以變化而成的「寶相花」,其名稱與佛坐象名稱——寶相相同。「寶相花」的珠點也與佛珠相仿.「八寶」也稱」八吉祥」,原是佛教廟宇中供在佛、菩薩「神桌」上的吉祥器物,到後來,「八吉祥」已成為瓷器圖案中極為普遍的題材,並不僅僅限於佛教供器所用。它們分別表示,法螺一—宣傳佛教妙言;法輪一代表輪迴永生;寶傘——曲度眾生,白蓋(華蓋)——曲度眾生,蓮花——清靜:寶瓶——功德圓滿,金魚——活潑,盤腸——萬劫不買。這種由佛教直接派生的吉祥寓意,符合我們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

佛教的各個宗派,又以淨土宗與蓮花的關係更密切。東晉時,高僧道安讀了《彌勒下生經》後,嚮往彌勒淨土,於是在彌勒佛像前念佛立誓,發願來世往生彌勒居住的兜率天。道安的這種思想,又影響了他的高足弟子慧遠。慧遠繼承與發揚了師父的核心思想,更加熱心於西方極樂淨土的崇拜,唯一不同的是他所嚮往的彌勒淨土改為彌陀淨土。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佛、道都要人相信有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養性,追求至善至美,然後達到幸福的永恆。因此,常常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他們籠絡人心,消彌,人民反抗情緒的工具。歷朝歷代或獨尊儒術,或三教並立,上以其風化下,滲透著傳統文化思想的吉祥圖案也被統治階級用來表現榮華富貴,天下太平。明清時期,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乾隆皇帝提倡佛教,他在各地廣建廟宇,所謂的「八寶」乾隆時已在景德鎮製作了精細的粉彩瓷器。由於傳統文化的積澱,飾有吉祥紋樣的陶瓷已成為習慣化了的,並能默默地為人們所接受的藝術語言,成了可以和我們對語的精神同構。藝術是心理及思維的形態投影,傳統文化中儒、佛、道三家是吉祥圖案產生和發展的思想奠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構成我國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薩滿教文化等等,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總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重溫中華文明的創造歷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創造歷程,從中吸取智慧,經驗和教訓,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於創造更加光輝燦爛的中華新文明。中國宗教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點,歷史上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佛教進入中土後,原本餵養眾生的荷花漸漸確立潔淨的象徵。在魏晉出現許多《芙蓉賦》,所謂「浴靈沼之清漱,結根柢於重壤。」士大夫的蓮花超逸脫俗,潔身自處,雖與當時社會人心因有清明社會相關,正好也與佛教「不著世間如蓮花」思想契合。

中國文人認為蓮花是身心俱潔的清涼世界,根據《劍南詩稿》記載,宋朝詩人陸遊七十八歲那年,曾夢一故人對他說:我為蓮華博士,專管鏡湖。如今我要離開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風露,維護蓮花嗎?每月你將得到千壺酒作報償,陸遊從此不曾忘懷蓮花博士的美夢。幾年後陸遊病重,又做起蓮花夢,夢中,果真行走在萬頃荷花中。陸的故事可以說是佛、儒、道的結合吧。

佛教文化與我國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共生共存,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光耀史冊!

十一、聚論紛紜蓮花意象中的中國文化的意義

十二、踏進寺院,低眉微笑的菩薩跏趺於蓮花座上;救苦救難的觀音腳踩花,對著大千火宅灑下甘霖。道場印製的善書,在商家店面外的騎廊隨手可取,封面上一朵紅蓮伴著低垂的荷葉,少了開在湖塘的豔麗與嬈冶,多了幾分善意與聖潔。

蓮花座造型以印度佛教的符號著稱,但是最古老的蓮花符號應該是古埃及神話的一部分。古埃及人認為太陽是一個金色的孩童,每天從一朵水中蓮花裡升起,所以蓮花在古埃及意味著輪迴與復活,蓮花的另外一個象徵意義是生殖。這個符號在埃及的定型遠遠早於佛教的產生。尤其是一種藍蓮花更是因為長生不老的醫藥價值常常進入古埃及的各種藝術造型中去。所以我們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看到一些蓮花造型時,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來自佛教影響,很可能他們直接來自埃及。

蓮花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更為豐富多彩。

淨土世界一蓮花 。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於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視蓮花,」日本老一輩佛教美術研究學者林良一在《佛教美術的裝飾文樣》中寫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淨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淨土世界的花朵。

對修淨土宗的信徒,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皈依處。在淨土思想的代表經典《阿彌陀佛》中記載,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溼生等輪迴,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裡「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視個人業障、福報,蓮花閉合時間長短不同,福報夠的人可以提早「出關」,享受淨土世界。《阿彌陀經》中也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妙法蓮花 。佛教有不同派別,也讓蓮花生出各種意義。有別於淨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蓮華,即妙法。花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古老的南傳佛教聖典《經集》,也採用蓮葉上的露珠與蓮子,形容不為諸種情慾所汙染的生命。蓮蓬上成熟的蓮實,必須剝去黑而堅硬的外殼,才是人們食用的白色蓮子,「正如人的佛性」陸豔冰說。小小的蓮房、蓮子,在佛間弟子眼中,廣闊無邊,是人所探究,也是應認識的本心、佛性。蓮蓬上供蓮子居住的一格格蓮室,曾被喻為人體的竅門。

佛陀講經,要人行菩薩道,渡自己,也要渡眾生,讓人人成佛。蓮花努力開花不只是為了開花,而是開花才能顯出蓮子。一片片的蓮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門接引眾生,通過不同法門,人們得顯出藏在其中的佛性,進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蓮。蓮座,乃為佛陀結跏趺坐講經開釋而設。佛家在百花齊放中獨生出蓮花座,與荷花雲錦可觀,香遠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關。「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大智度論》卷八記載了幾個為何趺坐蓮花的原因,除了蓮花在眾花中最大最盛、代表莊嚴妙法,蓮花柔軟素淨,坐其上花卻不壞,更可以展現神力。蓮花其實已升華為天上之花,與人中之花有別,「人中蓮花大不過尺,天上蓮華大如九車蓋,是可容結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別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蓮花?因此陸豔冰認為「起於印度的佛教也受早於它的婆羅門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間思想影響。」

《大正藏》經典上記載,印度教創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蓮花上誕生,受此影響,佛教諸佛也在蓮花上說六波羅密。「佛因隨世俗,不得不採用梵天的蓮華坐,」有人說,「……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

在佛教雕塑等各種圖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剛座、獅子座與蓮花座三種造型,前兩者由具威嚴的帝王寶座轉化而成,佛陀與弟子談話的非正式場合出現;但當世尊宣講重要經典如《法華經》,「一定趺坐於蓮花座上」。

「佛也繼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為蓮華化生創造偉業的主人公。」經典裡眾生可以藉由「蓮花化生」,乘著蓮座進入淨土,恐也由此一脈相傳而來。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據《佛陀本生傳》記載,釋迦佛生於二千多年前印度北邊,出生時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有天女為之散花。

■汙泥是「福田」 。相對於文人的出汙泥不染,佛教蓮花出汙泥的意義更廣。

大乘佛教,強調在世間尋求解脫,在五濁世界行菩薩道,菩薩以眾生為福田,汙泥就是福田,所謂即此即彼、即惡即善、即染即淨、不離兩邊,因此大乘佛教體悟到「高原陸地,不生此花,卑溼淤泥,乃生此花」,花與根其實融合為一,無染與淨之別。

在內修、靜定、沉思的修行之外,汙泥其實也是鍛練,是非理性的忍辱、犧牲,如經地獄煉火,才能完成宗教性的崇高與升華,迸發出生命最慘烈而華麗的光焰。不經火焰,如何化為紅蓮?

中國蓮花再生的故事也在《封神演義》裡活生生上演。李哪吒觸犯天條國法,罪及自身、禍延父母,為了贖罪,剃骨還、割肉還母,靈魂卻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由蓮花所化,脫胎換骨,就此乘著風火輪,成為不朽之身,「再生」成民間崇拜之神。

蓮花的自身屬性再綜合各家說法,正如大乘經典《華嚴經》三字,一朵蓮花,已經成為一個莊嚴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蓮花「圖像」四處可見,是很自然的了。

儀式豐富的密宗佛修道場,蓮花是觀想的對象。一般佛堂裡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蓮友認為常念持蓮觀音名號可遠離欲望。觀音多種化身裡,還有臥於蓮花叢中的蓮臥觀音,可以助人脫離世俗苦海。

佛教來到「東土」之前,由或文物上已出現荷花圖案。如出土的周朝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受佛教影響,魏晉與唐朝器物、雕飾、佛像更幾乎都佐以蓮花紋飾,因而開出壯麗的蓮花紋時代。發表過有關佛教蓮花紋飾報告的陸豔冰表示,中國藝術裡的蓮花形式非常多樣,與古埃及較為單一的睡蓮造型有很大不同。 敦煌、雲岡的一座石洞裡,四面就是一朵巨中蓮花圍成,一片巨大的花瓣前一個個靜定的佛像;荷花花瓣、葉片形狀特殊,因此造型被拉長、壓平、塑成方形,總可以看出是蓮花紋飾。蓮花紋、蓮瓣紋、蓮葉紋,甚至文物上的海石榴紋、西番蓮紋、葡萄紋飾,都是由蓮花延伸演變或加入蓮花紋的綜合體。

■生命如睡蓮開合 。當中國大地上一朵朵的荷花謝了,蓮子成熟,水澤乾了,蓮藕可掘,人們得享蓮花帶來的可口。不產蓮花(荷花)的埃及,在泛濫的尼羅河畔開啟文明,睡蓮一朵朵漂浮於河畔與大河網系下的湖沼。在今天植物學者眼中,臺灣自非洲進口的睡蓮,仍是與落地生根一樣「好生好長」的植物。

以睡蓮為國花的埃反,視睡蓮的開合,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統治尼羅河上下遊的古埃及帝國,期望生命的不朽,將肉身製成木乃伊,幻想生命可以「如睡蓮的開合」,因此睡蓮常被用在葬禮,祈祝死者只是如睡蓮暫時閉合,仍有復活希望。

公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一年完成的埃及但克哈門王陵墓,在一九二二年被挖掘出土,這個埃及少數未被破壞的古墓葬,彷佛睡蓮王國:蓮形的神殿柱頭;死者航行於幽冥大海的模型船,搖槳亦是支半開的睡蓮;牆壁上,做埃及豔后般打扮的美麗女子,手執含包半放的睡蓮,回頭給坐在其後方的女伴鼻上遞送過去,被視為線條僵硬嚴謹的埃及雕刻,因為這樣的動作,彷佛傳出了柔軟的睡蓮香味。特別的是,大部份睡蓮造型都含羞半開,是在特意強調睡蓮開合的能力?

由水中深處冒升至水面的睡蓮,像造物主潛藏的生命力,暗示著創造的本源,不僅許多神話與蓮花有關;崇拜太陽的埃及王國,也出現太陽神以童子之姿坐蓮花之上的圖案。

■誰影響誰?讓人好奇的是,有人認為蓮花座的產生,與荷花有平面的蓮蓬、方便盤坐有關。只是從生物學上看來,埃及不產有蓮荷的蓬花,因此,是原本不產荷花的埃及受到印度影響,才出現蓮座?或是埃及睡蓮創生的想法傳進睡蓮、荷花俱生的印度,豐富了人們想像,印度神只才開始盤坐荷花之上?甚或三千年前的埃及其實是有荷花的?

甚至今人認為佛教受到它之前的宗教影響,又有沒有可能是佛教建立後,回過頭去影響印度教、婆羅門教?為了凸顯與佛教的關係,婆羅門教就有釋迦牟尼佛是其主要神九次化生的說法。

根據佛經描述的蓮花,有白有青有赤有黃,不同顏色有不同意義,如白色代表「深」;青色是「善」;赤色是「覺」。亞洲只有一種開白色系的蓮花,從事佛教藝術研究者認為,佛經中提到的蓮花,是許多不同品種。如「眾生於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裡的七寶蓮花,是由兩種荷花、五種睡蓮組成。

根據佛書描述,如常被比喻為清明目光的青蓮花,就被推斷為花瓣形狀比荷細長的睡蓮。但佛經中的黃色荷花,會是只產在北美洲的黃色荷花?那又是如何到了印度,成為天上蓮花的一員?

荷花為避免被小蟲啃食,莖上長滿小刺,佛典為與睡蓮分別,還稱荷花為「有棘的蓮」。譬如「睡蓮、有棘的蓮,在水中、在泥中、正如在慾海裡。」

今天佛教信徒以「蓮友」相稱、交談時「口吐蓮花」……,信仰生中提到蓮花,其實已經是睡蓮、荷花不分。對信徒,是睡蓮、是荷花,並無大礙,因為這些「天上蓮花,能隨緣,視需要開花,讓眾心喜悅,說它們是假卻又是真,其實都在一心,所以稱之為妙蓮華,」翻譯自佛經上的記載。

■白蓮下凡,萬民翻身? 。禪宗在中國開花結果,荷花重要性不減,但佛教生活題材不再華麗,蓮花圖案化色彩也減低。

宋朝之後,民間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讓蓮花的宗教意味轉向民俗意味。工藝品裡肥胖嬰兒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連生貴子。蓮葉下護藏著金魚,要人連年有餘。民間流布的蓮花圖案,也難以斷定與信仰毫無瓜葛。比如唐代佛教神只裡有所謂「化生兒」,手持蓮花嘻耍,每年七月七日乞巧節,市井小童跟著模仿。他與連生貴子有無關係?也讓研究佛教藝術的學者產生興趣。就連「中國的插花也是源自北朝佛教『供養花』的義式」。

到今天,中國人即使不懂《妙法蓮華經》等禪理,卻都知道盂蘭日要點蓮花燈;送子娘娘也讓金童玉女坐著蓮花投胎人間。一小方蓮座可以消業障、超渡、助人修行,也就不難想像。明朝以來的白蓮教也以蓮花為其教派名稱而高喊:「白蓮下凡,萬民翻身」呢!

只是,佛家是為幫助修行而出現各式蓮花圖案,以之代表佛號、或在儀式中使用,若因此執著於佛號,反而失卻修行本意。「佛典從未叫人搶著訂購蓮座!」一位師父說,淨土教派認為人人只要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進入淨土。

十三、佛教吉慶祥瑞之物蓮花符號的重要作用。

十四、藏傳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以象徵吉祥、幸福、圓滿;還有九種象徵,都包含蓮花。與這樣相似寄予了祥瑞意境的還有13種植物:1、菩提本非樹;2、淨土世界一蓮花;3、楊柳青青出苦痛;4、逢廟必栽銀杏樹;5、撲朔迷離娑羅雙樹;6、吉祥富貴無憂花;7、曼陀羅花;8、丁香;9、茉莉花;10、忍冬;11、瑞香;12、香茅原是吉祥草;13、浮生若夢曇花開。蓮花也赫然列入其中。

花本是普通的花,樹本是普通的樹,但和佛教誕生發生了聯繫,仿佛具有了佛性。或者說,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託,寄托在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文化色彩。

人本是凡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一樣的生老病死,但有人看破了紅塵,思想一旦成為高峰,站在上面俯視芸芸眾生,便有了超脫的意味。站在人類思想高峰的人,普渡眾生,便成了佛。一種思想傳播得久了,人們便信仰它,這種思想就成了宗教。

如果說蓮花在滌蕩遊人的心靈,那麼無處不在的佛文化精髓,無不讓人豁然開懷,佛意溢身。

以蓮花象徵佛教文化之一的符號,與佛像等標誌物在教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宗教功能。主要用於佛、道教信仰者崇拜、供養;有些宗教塑像、畫像也作為修煉之用,特別是佛教密宗的曼荼羅(壇場);也有一些宗教形象被認為有驅邪降魔的功能,如佛教明王金剛、道教的門神形象等等。

二是傳教功能。佛教、道教的藝術形象可以莊嚴廟宇殿堂,讓信仰者產生或敬畏或親近的感覺;一些佛陀、老子等宗教人物的傳記經歷,佛、道教經典中的故事,以及佛、道教法師活動過程,都可以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本生畫、經變畫、水陸畫等等,將其教理教義在潛移默化中傳達給信徒。

三是藝術功能。主要用於人們的審美欣賞,但同時也可以增加佛、道教自身的文化品位。

佛教是一種精神信仰,它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即使在看來也是極富人情味的,成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靈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遠流長,一直至今。

如果漫步在佛寺道觀,在香火繚繞的殿堂中,我們可以看見慈祥的觀音菩薩,面目猙獰的護法金剛,可以看見正襟危坐的原始天尊,也可以看見永遠是笑呵呵的大肚彌勒佛;但如果我們進入一座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決不會看見任何的人物,甚至是動物的雕塑、畫像,只會在線條分明的幾何圖形中體會真主的無限超越;當我們進入一座宏偉的天主堂,我們可以看見耶穌從降生到受難、復活,各個時期的畫像,可以看見懷抱小耶穌的聖母雕像,有時還能與歷代聖徒的形象不期而遇;但如果是在基督新教的教堂裡,我們則只會從一副十字架中體會上帝的救恩。

同樣是宗教,是什麼造成這些宗教場所在外觀上如此大的差別呢?答案就在於,這五大宗教在對待偶像上的態度極為不同。

從表面上看起來,中國佛、道教與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這些一神教信仰差別很大,但我們不應該將中國的佛、道教簡單地歸結為偶像信仰、落後愚昧。《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申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實一切有價值的宗教,總是力圖通過有限的形象去追後其背後的無限超越,宗教無論採用什麼樣的象徵手段,目的都是為更加接近教徒心中的終極關切。真正的宗教信徒,不應該僅僅為了象徵手段的不同,而相互攻擊,否則就無異於阿富汗塔利班炸毀巴米揚大佛的愚蠢行動了。

佛教文化中的蓮花象徵確定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僅帶來了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內涵,也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內容,是一個人們喜聞樂見文化象徵符號。(文/汪祖民)

相關焦點

  • 莫言:推崇佛教 鍾情黑曜石
    有網友認為是佛珠,因為莫言先生一直很推崇佛學,這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就有所體現。佛經激發莫言大師創作出《生死疲勞》。「每一個作家都不希望重複自己,《生死疲勞》是我的一次探索。一次在承德參觀廟宇時,偶然看到有關『六道輪迴』的文字,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莫言曾經透露創作《生死疲勞》的靈感來源。莫言先生也曾經到京都的佛教大學演講。
  • 日本「廁所文化」, 為什麼被全世界推崇?原因難以啟齒
    日本從發展以來就是一個非常好學的民族,在古代中國非常強大的時候,日本就學習中國,後來清朝淪陷了,日本人就轉而學習其他的優秀的西方文化。在西方列強裡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進步,但是日本畢竟是學習了幾千年年的中國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甚至有很多中國失傳多年的工藝與傳統在他們那還能夠找得到。
  • 「曉出淨慈寺」走讀五代時期杭州佛教文化遺蹟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路上,楊萬裡所見到的淨慈寺、雷峰塔,這些佛教文化遺蹟,均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到今天已經成為杭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淨慈寺裡的濟公和尚,到雷峰塔下的白蛇,各種傳說故事,與歷史交織出絢爛的佛系文化來。咱們一早上路,探尋五代時期杭州佛教文化遺蹟,和曾經輝煌的吳越國的歷史……
  •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艾光明
    宗教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較大。佛教在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的民間傳統風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記。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詩歌、小說、書法、繪畫、音樂、建築、石窟等,所以說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從文學、藝術、風俗三個方面說說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 2018年荷花什麼時候開:6-9月是荷花花期(七八月最美)
    每到夏季,很多人都會想到荷花,確實在夏天那麼炎熱的天氣裡,只有荷花不畏懼驕陽,盛開在夏日裡,荷花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心中夏天的代表花卉,那麼,大家知道具體荷花什麼時候開嗎?這個問題應該很多人其實還是不了解的,今天小花就來跟大家聊聊荷花的花期吧!2018年荷花什麼時候開一般來說,荷花花期為6月至9月,果實成熟期是9月至10月。
  • 瓷器表面的荷花圖案(圖)
    原標題:瓷器表面的荷花圖案(圖) 在古代的陶瓷作品中,荷花也是常用的題材。南北朝以後,碗、盞、缽、盤等瓷器表面,很流行用荷花圖案來裝飾。明清以後,荷花的運用達到鼎盛時期,並常與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表達人們不同的心境和願望。   圖1為一對清代鴛鴦貴子冬瓜罐,連蓋高29釐米,口徑9釐米、底徑12.5釐米,紋飾由鴛鴦和荷花組成。鴛鴦是一種水鳥,經常成對出入,舊時文藝作品中常用來比喻夫妻恩愛。
  • 佛教也有財神?你知道佛教第一財神是哪一位嗎?
    中國傳統文化信仰財神,佛教也有財神嗎你知道佛教第一財神是哪一位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財神」,就是指管理錢財的神明。在我們原始的佛教文化中是沒有財神的,直至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原後,與華夏大地文化融合之後才出現。在佛教中,雖然沒有專門稱呼財神的說法。
  • 蓮花紋在陶瓷運用上的演變過程探析
    蓮花紋是我國的傳統裝飾題材,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與陶器,普遍採用蓮瓣紋作為裝飾,而陶瓷上的蓮花紋是從佛教藝術中提煉出來的。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經濟文化和佛教的影響,蓮花紋表現形式日趨多樣,花紋種類日益增多,無論是皇家、民間還是在儒、釋、道藝術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荷文化:賞夏日清荷,看高雅之花,品唯美荷花詞!
    當然,荷花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高潔的品性,它還有很美好的寓意,我國自古以來講究以和為貴,而荷花的「荷」與「和」「合」同音,於是就有了和平、和諧、合作的意味;荷花又被稱作蓮花,「蓮」又與「連」「聯」同音,連接,聯合自然而然也成了它的象徵,這就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和」文化有一定的意義與作用,賞荷也成了對和諧社會的企盼與祝福。
  • 不僅景美佛教還文化繁盛
    近年來,廟宇文化十分盛行,甚至許多廟宇都成了旅遊景點。無論是平時出遊,還是在重大節日,每個人都會來到廟宇裡點上香火,帶著虔誠的心去拜拜。在無錫就有一個許願超靈的廟宇,遊客人數達到六千萬!或者還將成為世界佛教論壇的永久會址…甚至成為中國最佳佛光普照景區!
  • 佛教須知:「五樹、九花」之說
    人們大多數喜歡旅遊,觀賞山水風景,歷史文化遺蹟、人文景觀;品嘗各地舌尖上的美味佳餚。當然,既然去了勝地遊玩,口誦「南無阿彌陀佛」朝拜寺廟的佛祖、菩薩也是必去之地。不知您有否注意到?寺廟種裁的樹木和花草也許有些是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其中有一些還有故事的典故。按照佛教之說:植物中佛教之樹有五種:「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糖棕」。
  • 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印度河流域輝煌的城市文明曾經遭到了洪水的破壞,毀滅的原因至今還是個難解之謎。考古學專家們推測,很可能是因為這裡的地下火山活動頻繁,許多泥漿和沙子從地下湧出來,將河道堵塞死了,因此導致水位上漲,結果摩亨佐·達羅城淹沒了。摩享佐·達羅城共有五次以上的淤泥積累,所以城市難逃被毀滅的命運。
  • 「禪味」十一精彩紛呈 佛教文化深入生活
    光孝禪寺「菩提禪緣」書畫展;文殊院寺院生活體驗,分享指導避免生活方向錯位,而不是在學佛中增長煩惱;「六祖慈善萬裡行」以發揚佛教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弘揚六祖慈善精神,踐行慈悲濟世的人間佛教思想。佛教文化與造福社會的慈悲精神深入人民生活。法門寺舉行國慶升旗儀式千人集佛教聖地祈福10月1日上午10點,法門寺文化景區迎來莊嚴的一幕。
  • 佛教詞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詞語是來自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過漢語佛典的傳譯,佛教詞語作為外來語向漢語第一次大規模的輸入,他們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語的90%以上。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增的詞語主要有三種情況。
  • 蓮花象徵中國傳統文化---汪祖民
    「八寶」也稱」八吉祥」,原是佛教廟宇中供在佛、菩薩「神桌」上的吉祥器物,到後來,「八吉祥」已成為瓷器圖案中極為普遍的題材,並不僅僅限於佛教供器所用。它們分別表示,法螺一—宣傳佛教妙言;法輪一代表輪迴永生;寶傘——曲度眾生,白蓋(華蓋)——曲度眾生,蓮花——清靜:寶瓶——功德圓滿,金魚——活潑,盤腸——萬劫不買。這種由佛教直接派生的吉祥寓意,符合我們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
  •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時間:2020-12-11 17: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藏傳佛教,在許多人心目中都充滿著神秘色彩,其各類佛飾佛具都有著濃烈的藏傳佛教氣息,尤其是代表著吉祥如意和驅邪避禍的藏傳佛飾,令許多人都愛不釋手
  • 洪湖公園百畝荷花綻放的盛景,記錄下了荷花最美的畫面
    人間仙境:百畝荷花盛開 荷花6月的洪湖公園,百畝荷花已經次第開放。雖然花開得沒有去年好,但清風徐來,花影搖曳,依舊是深圳夏天最美的模樣。15萬㎡荷花盛開受疫情原因,今年的荷花展確定暫停舉辦。但洪湖公園的荷花,依舊綻放。
  • 東方新聊齋——佛教提倡,儒家拜祭的道教之神:文昌帝君
    那麼為什麼佛教怎麼會推崇文昌帝君呢?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到:「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鷙,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篇文章是教化人們的善書,在開頭就包含了佛、儒、道精神的內涵。
  • 民國年間(1912--1949年)漢藏佛教文化交流
    大勇法師曾在北京組建留藏學法團,其中的部分成員進藏求法,將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譯成漢文,推動並加強了藏傳佛教研究,增進了漢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漢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上述僧人在吐蕃停留的時間雖然短暫,對溝通唐蕃佛教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的佛教文化交流,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由於吐蕃佛教尚在建構階段,其本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加上地理屏障、文化語言隔閡等原因,只是被動地接受,尚無力向外傳播,唐蕃僧人之間缺乏直接交流。804年,南拔特計波作為吐蕃僧人首次奉命使唐,對佛教文化交流沒有多大貢獻。沙州作為唐蕃、回紇和西域之間交通要塞及文化中心。
  • 佛教對中國孝親文化的貢獻:提出以孝為根本——謝路軍 潘飛
    中國是崇尚孝親文化的國度,因此,當佛教傳入後,隨著經典傳譯的增加,佛教中孝親思想便迅速順利地和本土文化相結合。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和報父母恩節(盂蘭盆會)的來歷,地藏菩薩超度母親的事跡等在漢地廣為弘揚,僧伽中還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孝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