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而降的敦煌飛天——佛教神話和道教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1-01-08 劉煥的書房

本文是我大學期間投稿期刊的論文。

一.印度神話,佛教神話與天龍八部

印度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在世人眼中是神聖妙域之地,這與其多樣的自然山水有極大的關係。印度境內既有終年封雪的高山峻岭、茂密的叢林草原,也有落日孤煙的蒼涼沙漠以及土地膏腴、水土豐沛的平原。由於地域環境的多樣化,印度的神話和宗教也顯得非常的豐富多彩。在這裡,印度的人和神要感激的是養育他們生命和精神的高山與大河。中國西藏境內喜馬拉雅山是印度人心目中的聖地,據說是印度諸神之王毗溼奴降臨的地方。印度河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的懷抱中成長,它匯合了無數的冰川和雪山化成的明澈之水,穿過高山,走過平原,最後奔向浩瀚的大海,奔向生命的歸宿,映襯的則是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進程。

印度河平原可謂是人間少見的淨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衝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是印度歷史最悠久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在印度河流域中形成的印度河文明是古代的農耕文明。一些考古專家在公元前2300年的印度河文明的遺址,發現了一些獨特的印章。另外也在波斯灣的巴林島上發現了來自印度河流域的遺蹟。那個時候,人們種植許多麥子以及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棗和棉花等,還飼養了牛、馬、狗等家畜。一些家畜如牛在印度的神話中是非常尊貴的,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神的象徵意義。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主要體現於公元前26世紀到公元 前16世紀的哈喇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中。兩座城市是當時的達羅毗荼人建造的,哈喇帕城是經過系統的規劃設計的,呈格子型一樣的布局,包括了下城和衛城兩個部分,貴族住在衛城裡,平民則住在下城中,一條寬闊的大街南北方向地穿過整座城市。在哈喇帕城裡,基本上住的是奴隸和手工藝製作者。哈喇帕城最多的時候有3萬人居住。

與哈喇帕域相比,摩亨佐·達羅城顯得更加雄偉,面積約有1平方公裡,高臺上建造的衛城是給貴族居住的,建有祭祀時沐浴淨身的浴池和商議重大決策的會議室以及能容納很多糧食的糧倉等,城市的功能發揮得非常充分。考古學者在這裡挖掘出的一些印章上,發現了一些神牛和三頭獸以及三面神人等形象,從中可以找到印度原始的神話宗教以及圖騰崇拜的痕跡。

印度河流域輝煌的城市文明曾經遭到了洪水的破壞,毀滅的原因至今還是個難解之謎。考古學專家們推測,很可能是因為這裡的地下火山活動頻繁,許多泥漿和沙子從地下湧出來,將河道堵塞死了,因此導致水位上漲,結果摩亨佐·達羅城淹沒了。摩享佐·達羅城共有五次以上的淤泥積累,所以城市難逃被毀滅的命運。

印度神話以其奇譎瑰麗的想像力,資料保存的完整性,神仙體系的龐雜性在世界神話體系中獨樹一幟,不過說起印度神話,很多中國人還是很陌生的,比如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溼婆,毗溼奴,很多人就不是很了解。當然,印度神話顯然太過於龐雜了,比如說,梵天是印度教的主神,世界創造者,但是在佛教神話中,居然是護法神之一,同樣是梵天,身份的沉降不由得讓人感到困惑,而很多涉及印度神話的作品則是大雜燴,一鍋端,就好比關公戰秦瓊。

那麼,印度神話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其實印度神話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其神話具有時代性,很多神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於王朝的更替,民族的興衰,一個先前民族崇拜的的神到了後一個民族那兒便失寵了,因此很多神明既有繼承關係又有並列關係,甚至是以前的「自我」與後來的「自我」並列,這個特點也就是印度神話中的「輪迴」,這是印度文明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其最迷人之處。

印度神話最早的階段是吠陀神話,吠陀神話中國的主神叫做因陀羅(Indra),他是主神,同樣也是雷神和戰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是雅利安人信奉的神,因為北歐神話中,同樣是雷神和戰勝的奧丁也是主神,但是因陀羅很快就沒有了地位,隨著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的開展,所崇拜的神逐漸發生了變化,吠陀神話中火神阿耆尼(Agni)演變成創造神梵天(Brahma),而兇猛異常的樓陀羅(Rudra)演變成破壞神溼婆(Shiva),再加上原先的守護神毗溼奴 (Visnu)成為了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而原先吠陀神話中的神明大多被保留下來,但是幾乎都降級了,比如說「主神」因陀羅,只保留雷神的稱號,戰神之名被溼婆之子鳩摩羅繼承。

那麼到了反婆羅門教的佛教時期,情況會如何呢?佛教本來沒有神明,後來到了大乘佛教時期,不管是吠陀神話還是婆羅門神話中的神明,一股咯全部繼承,但是,還是要全部降級,於是就形成了佛,菩薩,羅漢,伽藍,護法神的神仙體系,比如說吠陀神話與婆羅門教神話中的因陀羅,梵天,溼婆在佛教神話中分別叫做「帝釋天」、「大梵天」和「大自在天」,他們的地位最低,只是保衛佛的護法,這些護法神多是以前印度神話中的神明,佛教經典《法華經》裡面就說,在靈山會上,佛講法,結果天上落下花雨,聽講的天龍八部們都被感動了,全部皈依佛門,這當然只是佛教的一種鬥爭手段罷了,把對方的經理全部變成了保安。

由於佛教神話太過於龐雜,因此我只選取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來說明,佛教神話中的天龍八部由於被舊派武俠小說家朱貞木的《羅剎夫人》,尤其是新派武俠作家金庸的《天龍八部》所渲染,已經被很多人熟知,金庸用天龍八部比喻世間眾相,世事百態,那麼天龍八部是哪八部呢?它又怎麼會對中國文化有那麼大的影響呢?

天龍八部,官方的詞典解釋是:「天龍八部是天眾、龍眾、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呼羅迦八類佛教的護法神,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這裡要解釋的是天龍八部中的「八部」是「眾」,也就是說他們不是8個神,而是八類神,比如夜叉,就是一類神的種族名稱,就好像中國的龍是一個神族一樣。

那麼天龍八部對於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呢?它又是怎麼不知不覺影響了中國文化?事實上,如果說天龍八部大家還有點陌生,那麼下面的這些已經完全滲透進入中華文化的血液,大家一定不會覺得陌生。

比如說天龍八部中的「天眾」,也就是天神,叫做「二十諸天」,這些神明大多來源於印度教神話,後來被佛教吸取,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其中「四大天王」在民間比較出名,還被中國的道教吸收成為神仙,「二十諸天」裡面的夜叉族首領金剛密跡與散脂大將,他們在中國的文化中合稱「哼哈二將」,還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韋陀天神」,他的原型是印度教主神溼婆之子鳩摩羅,他年紀尚輕,卻率領眾神將魔眾擊潰,因此成為戰神,明朝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提到過這些神話,但是在《封神演義》中,他們都被中國化了,而且《封神演義》中燃燈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全部變成了「道長」,這也是道教文化對於佛教文化的影響了,此外天龍八部中的神鳥迦樓羅,龍族納迦對中國的鳳文化,龍文化也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就是香神乾闥婆與樂神緊那羅了,但是在敘述這些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中國的本土道教神話。

二.中國本土神話,蓬萊神話與道教傳說

關於中國神話,中國人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關於盤古,伏羲,女媧這些神話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了,姑且不論是不是受到其他神話的影響,這些文化早就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中國神話與其他神話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神話不以故事見長,而是以地理見長,古代的《山海經》《博物志》等書記載的大多不是故事片段,而是地理風物,久而久之,那些神話故事就稀少了,而像《山海經》,魯迅說它是古之巫書,裡面記載的故事還比不上《淮南子》《呂氏春秋》來得豐富,雖然《淮南子》《呂氏春秋》引用故事的本意只是為了說道理,並不是為了記載神話,無意之中為後世保留了很多資料。

如果說印度神話經歷了吠陀神話,印度教神話(婆羅門教前身)和佛教神話這三個縱向階段的話,那麼中國神話可以說是由橫向的兩個區域組成的,顧頡剛說,中國神話可以分為西羌的崑崙神話和青齊的蓬萊神話,茅盾則認為是分為中原,百越以及荊楚神話,也有人認為楚神話與羌族崑崙神話本是一個系統,各種觀點,莫衷一是。

中國神話中,楚國神話多保留在《楚辭》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火鳳凰便是楚國的圖騰(楚人崇拜鳥與火),而西羌的崑崙神話則多保留在《山海經》中,裡面的崑崙山高聳雲天,下面是一個叫做「弱水」的河流與萬丈深淵,在它四周環繞著火山,火焰映照著崑崙山,崑崙山上有西王母和九天玄女等等,不過這個崑崙山不是今天的「崑崙山」,今天的崑崙山是漢武帝根據張騫出使西域後再根據神話命名的。

在這裡,我選擇中國神話中的蓬萊神話來說明,蓬萊神話興起後就取代了崑崙神話,從那以後的仙境不再是崑崙,而是蓬萊了,「蓬萊」這個名字來自於戰國時代,意思是「水中海草隨波飄動」。有人認為蓬萊神話不是神話,而是仙話,它是神仙信仰的產物,並且是後來道家思想的先聲。

《史記》中記載燕昭王,齊宣王,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經派人「入海求仙」,這是由於亂世徵戰而激發的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海山三神山,曰蓬萊,方丈,瀛洲,其傳在渤海中」,齊人徐福後來真的被秦始皇派出海尋找仙山了,一說去了日本,其中真偽有待於專家研究了。而瀛洲在東方朔的《十洲記》中也有記載,裡面說「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裡,上生神芝仙草,有玉酒,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從這個記載來看,這個瀛洲倒真的有點像繩紋時代的日本了,這說明「海外尋仙」並不是一種空想,只是由於航海技術限制未達成目的,比如漢武帝四處尋找仙山,但是毫無結果,於是他專門在皇宮建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裡面造了蓬萊瀛洲等假山聊以自慰。

那麼蓬萊神話與道教又有何關係?首先要說明的是,道教不等於道家,道家是老莊在春秋戰國產生的思想,但是道教卻是一直到東漢的時候才由張角,張寶,張道陵(張天師)分別創立,所以道教的出身不好,發源於農民起義,而且其一出生便帶有「野狐禪」的味道,所以道教的神譜極為複雜,有「三清」和「四御」,又有很多民間信仰,甚至包括了溫瓊,關羽,趙公明,八仙,還有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也是說是囊括了古代方士巫術,鬼神崇拜以及民間信仰的大雜燴。

道教後來被陶弘景,葛洪,寇謙之等人系統化,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和提倡,但是道教的思想並未有多少變化,其主要的思想便是「出世」,即通過修煉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即「羽化登仙」,後來的道教有提倡外煉丹藥的,內修精氣的,但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裡可以看出,道教對於道家有很多繼承,比如說莊子曾經就在《逍遙遊》中描述了逍遙自在的願望,並且羨慕「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他認為人可以飛翔,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這也是現在很多仙俠小說的來源。

所以道教神話乍一看特別複雜,其實簡單說來就是一句話「成仙」,神仙在道教思想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下面就來說說道教的神仙。

三.姑射山人,羽人與飛仙

道家不等於道教,但是道教對於道家思想有很多的傳承,比如《莊子》汪洋恣肆,裡面奇譎瑰麗的想像力可謂震古爍今,莊子在《逍遙遊》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這個姑射山人便是一個仙子,而且莊子還詳細地描述其相貌,肌膚像冰雪一樣地白,一般而言,大家把姑射山人當做一個仙女,大家是出於其「肌膚似冰雪「的描寫,不過說起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姑射山人其實是一個男性的仙人。

在先秦時代,關於神仙描述很多,而且仙人大多等同於「羽人」,羽人長什麼樣子?《山海經》就描述了羽人,他們有一對翅膀,大多住在山洞裡,悠閒自得地在空中飛翔,在漢魏古墓中有很多表現羽人的壁畫,因此,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升天。

道教後來吸收了這種形象,由於得道意味著「羽化登仙「,所以道教的仙人也就是羽人,《天仙品》說:「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人是可以通過修煉得道成仙的,《淮南子》記載有人煉丹藥成仙了,結果他家的雞犬吃了丹藥也成了仙,所謂的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由此而來。

由於能夠修煉成仙者大多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所以仙人一般還要有很長的鬍子,這一點說起來這有點違背道家的「逍遙」了,莊子說,列子御風而行,根本不需要任何翅膀羽翼,後世的道家顯然沒有超脫到這種地步。

所以這個時候的仙人是長翅膀的大鬍子老頭,而對於仙女卻描述的極少,其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也極少有對於仙女的描寫,比如《山海經》裡只說了西王母,魃等幾位女神,還有一位便是「九天玄女「,有人認為九天玄女是以殷商圖騰玄鳥為原型的,但是這個女神到底長什麼樣子,道家以及中國古代的神話著作都沒有加以描述,倒是曹植在《洛神賦》中描述了洛神甄宓成仙的場景:「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曹植筆下的洛神能像天鵝一樣飛翔,像遊龍一樣騰躍,向被風吹起的雪花一樣流光飛舞,像輕雲遮蔽住了月亮,曹植接著詳細描述了洛神的外貌:「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曹植對於洛神的外貌描述地如此具體,說明以前那些「羽人「的形象已經不適合文學了,必須要有新型的仙人仙女來替代了,按理說曹植不應該是道教教徒,因為魏晉時代道教還和農民起義有著瓜葛,不過曹植是魏晉玄學中人倒是史實,玄學是一種崇尚黃老的思想流派,曹植思想受老莊影響,也是有可能的,他筆下「凌波微步」的洛神雖然只是「翩若驚鴻」的一瞥,卻令人永生難忘。

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佛教的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當時的道家就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思想,佛教神話中神仙飛行是不需要翅膀的,所以在南齊丹陽古墓出土的壁畫中,仙人首先沒有了翅膀,有點像今天騰雲駕霧的仙人了,魏晉南北朝眾多作家也開始了神遊太虛的幻想,比如葛洪「仙童仙女來侍,飛行輕舉」的的輕妙飄然,這個時候,羽人,翅膀,白鬍子老頭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思想真正開始「逍遙遊」。

而《神仙傳》中劉晨,阮肇山中遇仙的故事也說明了人們對於仙女的幻想,劉晨,阮肇去天台山採藥,突然迷路,於是翻過了一座山,來到了小溪邊,看到兩位仙女,仙女招待了他們,他們在裡面逍遙了十日,後來思鄉心切,仙女便指路他們回去,回去以後已經過去十年了,這個故事是很出名的,後來被多次引用,比如劉禹錫說「到鄉翻似爛柯人」,張文成也寫成《遊仙窟》,直接化用了裡面的情節,所以偶遇仙女是很美妙的事情,如果在山中遇到一個長著翅膀的白鬍子老頭未免太煞風景了。

南北朝時代,仙人已經褪去了翅膀,博衣寬帶,自由翱翔於空中,在南朝的丹陽古墓中出現了這種仙人,但是他們大多還是男性,而且也並不十分美麗,所以到了南北朝,中國的飛仙正式成型了,那麼這些飛仙和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又有什麼關係呢?

仙俠小說

四.乾闥婆、緊那羅與飛天

剛才我們說到了道教中的仙人,其實印度神話中也有仙人這一說法,但是他們更有點像中國的隱士而不是神仙,在神話《摩訶婆羅多》中,最受尊重的仙人之一眾友仙人在修行的時候,主神因陀羅(即佛教神話中的帝釋天)要考驗其定力與虔誠,就派天女彌那迦去引誘他,企圖破壞他的修行,但是眾友仙人不為所動,經受住了考驗,最終靠苦行成為了梵仙,不過這種仙人與中國的仙人不一樣,這種仙人大多是苦行者。

這個被因陀羅派去引誘仙人的天女彌那迦便是吠陀神話中的apsaras,她們常常出現在苦行者面前,以自己妖媚的姿態引誘那些持戒苦修的人。

那麼再來說說乾闥婆,在吠陀神話中,乾闥婆是一種以香味為食物的男性神,由於其食香,因此全身散發異香(男性神總感覺怪怪的),這個神還有一個譯名,叫做犍陀羅,也就是中亞著名的犍陀羅藝術(希臘化的印度藝術)的主角,因陀羅一旦需要他們了,就焚香,他們就來表演節目,為眾神在宮殿裡奏發縹緲變幻的音樂,由於他們有種「天使」的意味(為神服務,被神召喚),所以在吠陀神話中,他們是天女apsaras的丈夫,天使配天女,也算絕配,不過他們和天使不一樣的是他們是沒有翅膀的。

但是正如我在第一節所說,印度神話是很龐雜的,如果你不知道它有三個分期,你就會感到困惑,事實上,乾闥婆後來被佛教吸收進了「天龍八部」,於是佛教神話就說乾闥婆與緊那羅才是夫妻,這兩族的人互為夫妻,共同飛在天上,這就造成了很大的混亂,有如今天的「重婚罪」了。

那麼緊那羅又是一種什麼神?唐朝的《慧琳音義》說:「緊那羅,音樂天也。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也就是說女性緊那羅在佛教神話中取代了apsara成為了天女,而在東南亞,緊那羅則變成了半人半鳥的形狀,與印度神話中的妙音鳥合二為一了,妙音鳥,又叫迦陵頻伽,《正法念經》說:「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神若人,緊那羅無能及者」意思是雖然緊那羅是歌神,但是還是比不上妙音鳥,不過這也說明緊那羅歌聲的美妙,以至於被拿來作比較。

由此可見,緊那羅是歌神,男的長著馬的頭,女的則相貌極美(看來女的不長著馬頭),他們演奏音樂,善於歌唱,女性緊那羅成為天女,與男性的乾闥婆為夫婦,共同飛翔於空中。

事實上,乾闥婆與緊那羅在佛教神話中便被合稱為「飛天」(Flying Apsaras),佛經說,飛天居住在須彌山南金剛窟,採集百花,向人間灑下漫天花雨,傳到中國文化中便被叫做「天女散花」,這個佛教神話中的「飛天」很明顯來自於吠陀神話中的「天女」。

那麼敦煌飛天是怎麼來的?飛天又是怎麼「飛」到甘肅敦煌的呢?原來在五胡亂華時期,雖然中原戰亂紛爭,但是涼州卻在張氏的前涼國治理下保持著和平,保留了很多漢文化,後來前秦滅前涼,統一了北方,而敦煌莫高窟便是在前秦的時候開鑿的,從此,飛天便在敦煌落了戶,敦煌飛天也就是畫在石壁上的飛神。但是這個時候敦煌石窟壁畫上的飛天還帶有印度特色,沒有中國化,不易被中國人接受,比如這個時候的飛天大多為男性,而且形貌也並不美,很多男飛天瘦骨清相,顯示出某種印度苦行僧的模樣,當然讓人看了覺得乏味。

後來到了唐朝,由於三教合流,道教吸收了佛教的飛天,就形成了天花旋轉,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憑藉著舞帶而凌空飛舞,有如朵朵香花漫天飄揚的 「天外飛仙」,也就是現在敦煌石窟中的「飛天」,而且唐朝飛天大多為女性,男性飛天在以後就逐漸消失了,這點和日本不一樣,日本的飛天既有男性,又有女性,女性的飛天叫做TENNYO 天女 (てんにょ)。

因此飛天是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共同孕育的。印度文化中的天女,佛經說,飛天居住在須彌山南金剛窟,採集百花,向人間灑下漫天花雨,點綴在山林草樹之間,傳到中國文化中便被叫做「天女散花」,不過這個「飛天」更像是歐洲的天使,長著翅膀。

而中國道教文化中也有「飛仙」, 輕妙飄然,御風而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看來中國的「飛仙」不需要翅膀也能飛行,是真正的「逍遙遊」。這兩類仙人原本風馬牛不相及,到了唐朝,由於三教合流,道教吸收了佛教的飛天,就形成了天花旋轉,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憑藉著舞帶而凌空飛舞,有如朵朵香花漫天飄揚的 「天外飛仙」,也就是現在敦煌石窟中的「飛天」了。

那麼佛教神話中的飛天與道教神話中的飛仙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

五.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原因探析

說飛天,飛仙相互影響之前,先來說說閻羅王的傳說,很多人不知道,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來源的閻羅王其實來源自印度神話中的閻摩。

閻摩在吠陀神話中是太陽神之子,後來成為了死神,傳入中國之後,形成中國傳說中的閻羅王,掌管陰間,但是他也吸收了很多中國特色的文化,比如與道教和鬼神信仰融合,演化出一個 「十殿閻羅王」之說,包括包拯等人都在他手下坐鎮,而中國又在地府加入了「奈何橋」「孟婆湯」「判官」「無常」等特色,可以說,閻羅王是一個混血產物,不僅有印度文化的因素,也有很多中國本土文化的因素,可見很多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中華文化卻有著印度的血緣,這個血緣是如此之深,以至於我們居然渾然不覺。

因此佛教文化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巨大,比如隋文帝楊堅出生於佛寺,小名那羅延就是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一個別名,意為金剛,毗溼奴還曾化身大魚,佛經說:「海中有大魚,身長四千裡者」,這一點和莊子的鯤不知其幾千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也要說明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古代神話已經有了漫長的發展歷史,山海經,蓬萊神話,海上仙人,羽人,這些都是佛教飛天在中國生根發芽的土壤,佛教神話從道教神話中汲取了仙女,衣袂飄飄,輕盈飛舞等特點,而道教神話也從佛教神話中吸收了不生翅膀,不長羽毛,凌空翱翔等特徵,正是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才形成了隋唐文化的發達,也正是印度飛天與江南飛仙相融合,才形成了敦煌的飛天壁畫,所以敦煌飛天是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中原道教文化共同孕育的。

經過佛道混血後的仙人,既有凌空飛舞的瀟灑飄逸,又有御風飛行的輕妙飄然,在唐朝,仙人更是成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角色,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唐傳奇中的仙人可以說是既有飛天特徵,又有飛仙因素,到了明朝《封神演義》的時候,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都已經中國化, 成了鄭倫,陳奇,魔家兄弟了。

因此,印度文學對中國文學有如此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是中國文化中與之相通之處是得印度神話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其他比如基督教原罪觀點就不易被中國人接受),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印度文化之獨特魅力,尤其是佛教的博大精深。

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之處不勝枚舉,比如胡適先生考證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的原型是《羅摩衍那》中的神猴阿努曼,理由是都神通廣大,都忠心護主,但是魯迅不同意,說孫悟空的原型應該是江淮傳說中的「無支祈」,他在《太平廣記》中找到了它的記載,是一隻猿猴,白頭青身,火眼金睛,後來被大禹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應該說胡適和魯迅考證得都對,事實上,吳承恩可能綜合了這兩種形象,共同創作了孫悟空這個角色,從這方面來說,孫悟空是印度阿努曼和江淮無支祈的混血兒。

前面說到了毗溼奴,他的坐騎可是赫赫有名的,即「迦樓羅」,迦樓羅是毗溼奴的坐騎,是一隻五彩的金翅鳥,頭上有一顆如意珠,由於其吞食毒龍,最終毒發自焚,只剩一個純青琉璃心,迦樓羅是忠心的象徵。

迦樓羅傳入中國以後,與莊子《逍遙遊》中的鯤鵬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動物,叫做「大鵬金翅鳥」,事實上,對於鯤,也不是莊子想出來的,而是齊國的一本古書上記載的,叫做《諧》,據說作者是東陽無疑,可見鯤是青齊神話,即蓬萊神話裡的,而「鵬」是「鳳」的古字,鳳凰是楚國圖騰,火鳳凰是荊楚神話裡的。所以鯤鵬是莊子混合了齊國神話與楚國神話的產物,本身是混合體。而且鯤鵬與道家陰陽魚也相吻合,北冥為水,大魚便生活在那裡(青齊神話的鯤),南冥則為火,火鳥便生活在南方(荊楚神話的鵬),莊子將兩者合二為一,便是北冥之魚徙至南冥了。由於中國的鵬是火鳳凰,而迦樓羅是金翅鳥,所以,兩者融合變成了大鵬金翅鳥,一個例子便是《說嶽全傳》中的嶽飛,裡面說金兀朮是赤須龍轉世,而嶽飛是大鵬金翅鳥轉世,《莊子》筆下的大鵬,揮動翅膀,便「水擊三千裡」,而佛教神話天龍八部之一的金翅鳥迦樓羅則專門吃龍,所以嶽飛也是金兀朮的剋星,但是龍有劇毒,久食必亡,所以佛經中的金翅鳥迦樓羅最終毒發身亡,自焚而死,只留下一顆青色琉璃心,這個大鵬金翅鳥便是中國本土的大鵬與印度神話的金翅鳥相融合的產物,莊子筆下的大鵬,神聖高潔,力大無比,印度神話的金翅鳥,則嫉惡如仇,英雄威猛,金翅鳥最終毒發身亡,也暗示了嶽飛一生的命運,其帶上了天命意味,所以單純說嶽飛是金翅鳥還是大鵬都是毫無意義的,此兩者已經合二為一。

這說明了佛教和道教的融合,相互取長補短,還有一種是佛教文化融入了道教中,比如道教吸收了佛教神仙「四大天王」等等,最出名的例子就是道教的「中元節」,它源自佛教的「盂蘭盆節」,是關於目連救母的,後來在中國成為了傳統節日鬼節,而「放河燈」等習俗也都被保留在其中了。當然也有道教文化融入佛教中,比如武聖關羽在道教中位列「真武大帝」後,也進入了佛教,成為伽藍神。

所以,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一方面在於印度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另外一方面在於中華文化的兼容並蓄,當然,印度文化本身有許多與中國文化很相似,或者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之處,這也是其對中國有影響的原因。

但是也必須要說明的是,為什麼中華文化獨樹一幟,而沒有成為印度文化的子文化?就是因為我們在兼容並蓄其他文化的同時,還保留了自己文化的特色,從《山海經》到《淮南子》《楚辭》,再到六朝志怪,唐宋傳奇,明清小說,可以說中華文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根,就算吸收了飛天我們還有飛仙,就算吸收了阿努曼我們還有無支祈,就算吸收了金翅鳥我們還有大鵬,同時,我們也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文化壯大自己,所以我們的文化才能延續數千年而不斷絕,這就是我寫這篇論文的意義所在,魯迅說,拿來主義,拿來,為我所用,也不要忘本,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之道。

相關焦點

  • 敦煌飛天風格特徵:不長翅膀,不生羽毛(組圖)
    內容提要:飛天是敦煌藝術的重要標誌之一。敦煌500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裡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裡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
  • 世界神話中的太陽神,中國就有七位,道教太陽星君很少人知道!
    世界神話體系中,每個神話中都有著自己的太陽神,並且地位尊崇。不過西方神話中的太陽神只有一個,唯獨中國神話體系中太陽神竟然有7位之多,而其中道教的太陽星君很少人知道!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世界神話中的那些太陽神!古埃及神話——拉由於現在一些動漫和遊戲角色的設定與影視作品,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古埃及的太陽神拉。
  •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艾光明
    宗教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較大。佛教在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的民間傳統風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記。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詩歌、小說、書法、繪畫、音樂、建築、石窟等,所以說佛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從文學、藝術、風俗三個方面說說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 莫高窟阿修羅王像:中國傳統神話人物形象表現佛教內容的早期樣本
    莫高窟壁畫天龍八部眾神中,除化為飛天的乾闥婆和緊那羅的畫像最多外,其次就是阿修羅王的畫像也很多。他是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王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帝釋天惡戰。
  • 北歐、希臘、華夏、佛教神話裡的戰神,都分別是誰?
    1.北歐神話男戰神:提爾喜歡漫威的朋友們或許認為,北歐神話的第一戰神是雷神索爾,其實並不是,而是提爾,他也是奧丁的兒子,平時身佩寶劍,威風凜凜,但幾乎沒有他親自出戰的描述。2.希臘神話男:阿瑞斯阿瑞斯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被視為尚武精神的化身。他是眾神之王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兒子,是戰爭、戰鬥、魄力、民事秩序與暴亂之神。然而在希臘神話故事裡,這位戰神的戰績相當差,經常被人打傷打敗,成為神界的笑料。古希臘對他的崇拜並不很流行,幾乎沒有供奉他的地方。
  • 日本人為出資億元拍《敦煌》,他們為何如此痴迷敦煌文化?
    曹氏家族擔任歸義軍節度使已有一百多年,所據之地又是絲路重要中間站的敦煌,因此有這個條件積攢這麼多的經籍。《敦煌遺書》範圍很大。最多的是佛教典籍,大約佔九成。佛教文獻以外的宗教文獻,還有道教典籍、景教(基督教)典籍和摩尼教典籍。
  • 中秋說月:道教中有月宮女神太陰星君,佛教中的月光菩薩又指誰?
    在人們的記憶中,不少人都認為,中秋節主要是為了紀念神話傳說中后羿的妻子,吃了王母娘娘仙丹飛升到廣寒宮的嫦娥仙子。在前幾天《月宮主人是嫦娥?嫦娥奔月前她就早已存在,難怪古人說:男不拜月》一文中,「源易緣」曾撰文談到,嫦娥只是月宮中的一位仙娥成員,在她成仙前,早有主人存在。文章中,我們曾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說,列舉了2位最有可能成為月宮中的真正主人。
  • 五行迷陣暗藏玄機,敦煌尋寶鬥戰乾坤
    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不同文化在這裡匯聚和交融,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魔域口袋版》全新資料片以神秘燦爛的敦煌文化為主題,為玩家們打造一場飽含歷史氣息的尋寶冒險之旅。作為資料片上線的重頭戲,全新敦煌尋寶副本融合傳統五行元素,將為大家帶來全方位革新的遊戲體驗。
  • 假如神話傳說都是真的,神話中的勾魂使者
    這裡是「假如神話傳說都是真的」系列的特別篇:勾魂使者的產生秦漢時期以來,在民間流傳著一個神秘的傳說,他們說在夜間會出現一種似人非人的靈魂體,他們稱這種靈魂體為「黑衣白袷鬼」,顧名思義,也就是傳說黑色衣服鬼魂,他們雖然被稱為是鬼,但是卻不同於鬼,他們也就是神話中最早的鬼差,也被稱為勾魂使者
  • 尋仙手遊地圖任務與古代道教文化聯繫
    《尋仙手遊》是一款匯聚了中國古代神話以及大量道教文化的遊戲,所以在遊戲中,我們會發現非常多的與現實文化相關的內容,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地圖中的哪個小細節與現實中的文化有關聯吧。
  •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中國文學中佛的印跡
    第二章 佛經文學對於《西遊記》的影響2.1 對於《西遊記》人物的影響:以孫悟空形象為例 說到中國小說中佛的印跡,就不得不說到中國的神魔小說《西遊記》與《封神演義》,《封神演義》虛構了釋教(即佛教),道教和截教三大勢力,而各方勢力中都有能人異者,這些所謂的 「能人」大多照抄自佛教神話人物,只不過都被作者改了名字,被中國化了,比如魔家四兄弟,便是來自於佛教神話中的
  • 中國神話中最美的仙女,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九大女神
    在中國上古時期,出現過很多關於女神的傳說,她們的事件和人物故事被流傳至今,上古神話是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女媧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2.七仙女(中國神話中的七位女神)七仙女,是中國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
  • 希臘神話有十二主神,埃及神話有九柱神,中國神話裡則有……
    談到埃及神話,九柱神的架構深入眼眸,埃及人信奉太陽,鷹首人身的太陽神拉一直是埃及國家中最高的神明。而日本神話,別天津神與神世七代也有其明晰的故事體系。零散、雜亂便是中國神話的特點,中國神話散佚於各類古典文籍,從而分門別系。加上年代較為久遠專家考察難度較大,現代網絡小說流派洪荒流前幾年的盛行。讓神話的界定更為模糊,甚至有人在網絡上直接無中生有,列出偽造版中國神仙榜。
  • 視頻|國字臉男士跳性感東方舞,就像敦煌壁畫裡走出來的飛天
    閆國超和學員一起演繹以《千年的祈禱》為配樂的舞蹈敦煌飛天指的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幾乎皆畫有飛天。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閆國超告訴記者,談起敦煌舞蹈大家立即會聯想到敦煌壁畫上反彈琵琶的飛天,精緻的特色服飾,但自己就想做一版不一樣的。「我們想從壁畫出來,打破千篇一律。
  • 敦煌藻井 美過千年
    敦煌藻井圖是非常特別的圖案,它有別於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的藻井,而更多受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佛教文化的影響敦煌藻井紋,在藝術家的精心繪製下,發展達到400餘項,充滿了華麗的裝飾面貌,和彩塑、壁畫成為一體。 由於藻井主要位於石窟頂部,受自然環境和人為的損害較少,故保存得較為完好,按其中心紋樣可大致分為5類,為方井套疊藻井、盤莖蓮花藻井、飛天蓮花藻井、雙龍蓮花藻井、大蓮花藻井。
  •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城隍」是什麼來歷?為何到處都有城隍廟?
    中國古代傳統神話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正規的管理體系。正如封建時期有最至高無上的帝王一樣,中國神話之中也有位同皇帝的玉帝,主要責任是掌管整個宇宙。人間朝廷有左右丞相、三公、首輔、御史大夫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神話體系之中也有四御和數位帝君幫助玉帝執政。
  • 世界五大神話體系
    古中國神話 神話通過以神為主人公,它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有的表達了先民徵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 根據中國神話學專家袁珂的分類,可分為「神話、傳說、仙話」三種,而在晉代起,中國文學史上又出現「志怪小說、神魔小說」的類別。
  • 聖鬥士的神話體系:那些與希臘神話不同的鬥士和戰衣
    這樣一來,作者車田正美,乃至之後的創作者就可以將地球上所有的神話拿來使用,不僅是希臘諸神,還是中國神話、北歐神話、埃及神話、印度神話、阿茲特克神話等等,都可以融入聖鬥士星矢之中,各個神話體系之下也擁有了各自的鬥士。在車田正美授權,手代木史織繪製的《冥王神話LC》中,出現了不少非希臘體系神話的鬥士和戰衣,不但延伸了原作的世界觀,也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
  • 很難讓人看懂的中國神話一一昊天上帝與玉皇大帝
    人們都對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有很多疑問,一部分人群認為他們是一個人,另一部分人群認為不是。咱們來看看神話體系中,昊天上帝為至高神,統御三界。道教體系中,玉皇大帝也是統御玄門(現在的道教)眾神,眾仙家的。玄門在之前不分那麼多派別的,可以說是道教的所有門派,甚至是西方教(現在的佛教)都屬於玄門(看封神演義中,那時候西方教弟子還是自稱貧道的),唯一有點例外的就是上古時期的大巫們,但是這些神靈不是死了,就是受封於天庭了。從此可以看出來其實兩個人沒有多大區別。咱們再看看名號: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皇天上帝、皇皇上帝、天帝等。
  • 中國古代神話中,排名第一的是誰?
    前段時間扯淡君跟一個朋友在那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神話故事方面了,然後就問神話故事裡誰最厲害?說實話當時扯淡君想都沒想就說了一個名字:盤古,但是我朋友就跟我爭辯了許久,甚至給我說了很多神話故事記載,也是令扯淡君見識了一番,扯淡君專門去扒了一下,一共有三個版本,下面扯淡君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