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成立百年: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展至10日

2021-01-13 澎湃新聞
1918年6月1日,天津各界名流500餘人聚集在省議會廳,當天,天津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百年後的6月1日,天津博物館大廳人頭攢動,來自於全國近百家博物館和大學的同道濟濟一堂共同慶祝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宋代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這一國寶級文物僅展至6月10日。與《雪景寒林圖》一起展出的還包括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此兩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南宋·趙孟堅《水仙圖》(此兩幅展至6月24日)等


同時展出的「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 1918-2018」、 「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則講述了天博的百年曆程。

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

6月1日上午,「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暨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啟動儀式在天津博物館隆重舉行。

從1918年6月1日,到20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館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史。為紀念天博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精心設計,陸續推出了紀念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覽:「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特展、「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琉光溢彩——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這四個展覽既有天博百年的發展歷程,又有珍貴文獻的集中展示,既有館藏清中期繪畫精品,更有捐贈者捐贈的精美玻璃器,加之天博精品廳調陳,拿出了西周太保鼎、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三大鎮館之寶的真跡真品,將天博百年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

天津博物院展覽會成立紀念

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

天津博物館成立以來,多位文物收藏和鑑賞家將他們傾注一生收藏的古物慷慨捐贈給國家,為天津博物館的收藏打下基礎。周叔弢捐贈的文物包括910方璽印,256卷敦煌遺書等。捐贈者代表周叔弢的後人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表示,周家祖輩一直有收藏的傳統,即使在戰亂期間仍在重金購入文物。周叔弢當時卻說,等天下太平,要文物捐獻給國家。周家後人也一直重視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呼籲,在民間收藏興盛的當下,希望有使命和擔當的藏家講捐贈繼續。

而在天博百年華誕之際,「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展出王桐發捐贈的西洋玻璃器70件(套),填補了天博西洋玻璃器收藏的空白。

西洋玻璃器展展覽現場

百年沿革,縮影中國近現代歷史

「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 1918-2018」以大量圖片和資料講述了從「天津博物院」到「天津博物館」到百年曆程:

展覽現場

雖然天津博物院成立於1918年,但早在1913年,嚴修之子嚴智怡(1882—1935)等人就開始天津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在參觀「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期間,專程考察了美國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等,徵集到許多人類學文物和自然科學標本;回國後的嚴智怡等人在河北公園內的商品陳列所裡成立了「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並向社會徵集展品,很快徵集到自然標本1400種、古代文物2300種。但因為大水,原計劃於1917年10月10日召開博物院成立大會延期。

天津博物院創始人—嚴智怡

直至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會期兩個月,觀眾達2.8萬餘人。會後,博物院遷入北寧公園東側的舊勸業道署。此後幾年,天津博物院繼續徵集文物、標本,修繕館舍,布置陳列。在此期間,學校和機關團體可隨時參觀。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再次開館,而後1928年11月,天津博物院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5年1月又改名為河北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天津淪陷後,1937年8月,日軍強佔河北博物院院址,並將文物洗劫一空。剩餘的極少部分文物由院長姚彤章等人運至市立美術館,並在美術館內成立辦事處。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又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日本投降後,1945年12月,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改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院陳列品說明書

但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政府接收博物館時,博物館只是一座有四五間房子的兩層小樓,斷壁殘垣,除了一間平房辦公室外,其餘都是陳列室,每間陳列室大約有十五六平方,放著六七個舊展櫃,幾乎沒有像樣的文物。

此後,天津博物館的名字館址幾經變革,1957年,郭沫若為它題寫館名;1963年,劉伯承前來參觀並題字:「今日參觀觸目皆琳琅珠玉」……直至「文革」後期天津市博物館分為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彩塑工作室四個獨立單位。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外景

其中「藝術博物館」組建於1957年12月10日,以古代、近代、現代藝術品和地方民間藝術品為主要內容,普及藝術知識、為科學研究服務。後又幾經變遷,最終於2004年與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成為如今的天津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繪畫收藏極為豐富,約有近萬件藏品。除了部分宋元時期的堪稱國寶的繪畫精品外,以明清時期繪畫作品為收藏大宗。宋代範寬、趙孟堅、明代沈周、朱耷等的作品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現天津博物館館藏《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元·邊魯起居平安圖》等都是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在注重傳統文物收集的同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徵集了一百餘件天津地方民間藝術品。「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伊德元」剪紙等這些過去博物館認為無藝術價值、不收藏的民間藝術藏品成為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特別之處。

天津市文化局關於成立「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文件

陳列方法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建館沒有沿用垂直的、按歷代順序組織陳列的方法,而是採用橫向斷代,以專題、專室方法進行陳列。這種陳列方法曾在國內公認是獨特的,至今也仍在沿用。而專室、專題陳列、地方性、時代性構成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又一獨特風格。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為天津博物館(館址位於河西區友誼路31號),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與天津美術館、天津圖書館和天津自然博物館等毗鄰,構成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館也是天津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2018,天津博物館的百年,她展示的是歷史,而她​本身也是可謂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與時代的變化與國運的興衰息息相關。

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精品陳列

為迎接天博百年華誕,「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調整了部分展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範寬《雪景寒林圖》真跡時隔6年再次展出(僅展至6月10日)。

《雪景寒林圖軸》,宋,範寬 

宋代畫家範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範寬的傑作。與臺北故宮《溪山行旅圖》相似,《雪景寒林圖》的署款也需要一番找尋,在畫面前景的樹幹中,隱約可見「臣範寬制」四字,《宣和畫譜》中記《雪景寒林圖》曾收於宮廷御府,這很可能是範寬專為宮廷所作(也有專家認為《溪山行旅圖》最符合範寬的風格,而《雪景寒林圖》上的籤名為後人添加,可能是與範寬年代相近的北派其他畫家的作品)。

《雪景寒林圖軸(局部)》,宋,範寬 

歷經清代收藏家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收入內府,存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流落民間,後被工部右侍郎張翼購得,從此由張翼、張叔誠父子兩代收藏。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唯一的範寬作品,張翼、張叔誠父子更是對其倍加真愛,連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有幸能目睹其精彩的人更是寥寥可數。在張氏父子的悉心保管下,《雪景寒林圖》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1981年,張叔誠先生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毅然將其捐獻國家,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收藏家張叔誠先生第三次向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捐獻文物​​​​

自唐「安史之亂」後,王維的山水詩(山水畫)把人從現實領域的絕望(行到水窮處),帶到了山水世界的領悟(坐看雲起時),「山水」成為了中國文人尋找生命本質和價值的一種方式。五代十國因政體分立,加之地理環境各異,孕育出不同繪畫面貌,而山水畫也與此多元發展,其中尤以「荊關董巨」為代表。

到了北宋,軍事孱弱,但文化活動興盛,趙匡胤在建國之初就設置臨時性畫院,宋太宗則於984年正式設立「翰林圖畫院」,吸收西蜀(黃荃父子)、南唐(董源、巨然)等地優秀的宮廷畫家,並尋訪民間畫藝精湛的畫師。在山水畫方面,延續五代荊浩(10世紀前半葉)、關仝(約907-960年)華北畫風的李成(916-967年)、範寬(約950年-1032年後)成為多數畫院畫家遵循的典範。

範寬,字中立,華原人(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初學荊浩、李成,後自成一家。範寬的「寬」和「中立」,並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嚮往。範寬的山水畫,初學李成,又師荊浩,後有所領悟,感嘆道:「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這是他的心得體會,也是中國山水創作的重要論點。

展覽現場

相比臺北故宮所藏的《溪山行旅圖》205.5x103釐米的尺寸,天博的《雪景寒林圖》193.5 x 160.3釐米,寬度上略勝一籌,站在這幅宋代的雪景面前,瞬間忘了天津的高溫,像是一頭扎進北宋的雪天。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發現,《雪景寒林圖》的展出暫無需排隊觀看,看觀眾似乎都有備而來,面對這難得一見、僅展10餘天的《雪景寒林圖》,不少觀眾趴著玻璃希望能看得更清晰,被配有各種工具輔助觀看。討論北宋山水的筆法,尋找樹幹上的範寬款識。一輪輪的討論和觀看玻璃指印模糊,觀眾拿出紙巾擦拭之後,再繼續品讀。

與《雪景寒林圖》一起入駐「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共有15件書畫作品,其中包括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此兩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南宋·趙孟堅《水仙圖》(此兩幅展至6月24日),元代·錢選《花鳥圖》、元代·邊魯《起居平安圖》等。

《金明池爭標圖》,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所作《金明池爭標圖》成為當下領略北宋東京汴梁順天門外三月時節龍舟爭標,郊遊賞玩繁華勝境的最直觀方法。畫中描繪的景物、活動與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中《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駕幸臨水殿觀爭標賜宴》記載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金明池爭標圖》(局部),宋,張擇端

北朝至唐的經卷,宋代範寬、張擇端、蘇漢臣、趙孟堅,元代趙孟頫、吳鎮,明代沈周,直至同期在博物館五樓展出的「清代中期繪畫作品特展」,勾勒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

而在天博的眾多珍品文物中,西周太保鼎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了,作為天津博物館的館標的設計參照。百年之際也在「精品館」展出。

據傳,此鼎為清道光、鹹豐年間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器型端莊厚重,紋飾華麗繁縟。自出土之日,便受到收藏家的青睞,歷經李宗岱、丁麐(麟)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太保鼎最後一位私人收藏者徐世昌, 1917年冬,經柯劭忞介紹,徐世昌將太保鼎同太師鼎、小克鼎及克鍾共四件重器一併收入自己的弢齋中,同時還請柯劭忞的兒子柯昌泗對這幾件青銅器考釋著錄,更進一步了解到了它們非凡的歷史價值。1958年,徐世昌孫媳張秉慧將此鼎與太師鼎、小克鼎、克鍾一同捐獻國家,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展覽現場的西周太保鼎

西周太保鼎(局部)

從創始人嚴智怡、到張叔誠等捐贈人,一個個人物勾勒出天津博物館的百年,也勾勒出天津的歷史。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大學,在新一個百年伊始,天津博物館還在館區部署多個無線網絡接入點,為觀眾搭建迅速、優質的無線網絡環境,並設置了智能語音導覽機,為觀眾提供有別於以往的全新體驗,也藉此開啟網際網路➕的時代。

耀世奇珍 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覽現場

此外,天津博物館百年慶典的同時,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召開,今年的主題是「傳承與發展」。來自全國120家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博界知名專家學者150名代表,通過講座報告、分組研討,就當今中國博物館發展走勢、博物館發展理念及實踐、博物館人才需求及建設、中國博物館的現狀及未來等闡述觀點、發表意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展望2021|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北京故宮:以「韓熙載」為中心展示歷代人物畫 早在2019年12月30日,「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新聞發布會上,故宮博物院就公布了其將在2020年九、十月份集中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其中包括「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
  • ...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明年2月2日將亮相「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12 月 22 日,遼寧省博物館 "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中從吉林省博物院商借的文物《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撤展。將展出其複製品。不過在 2021 年 2 月 2 日,該展覽上還將有重磅文物《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亮相。
  • 一周觀展指南|顏真卿大展倒計時,維米爾展移至大阪
    上海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下半場)展期:2019年1月23日—2019年3月10日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匯集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5個海內外重要收藏機構的董其昌相關藏品,共計154件(組)。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打造博物館行業「齊魯文化共同體」
    孫靜波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9月11日在濟南舉行。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9月11日電 (趙曉)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9月11日在濟南舉行。該聯盟將探尋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弘揚齊魯文化中的角色和使命,共同打造博物館行業的「齊魯文化共同體」。
  • 這些博物館一開年就放大招
    △義大利龐貝遺址除了龐貝展和阿富汗珍寶展上半年這2個展也值得去瞅瞅展出時間:已開展,2018年1月16日結束展出地點:永陵博物館永陵的這次展覽是從廣東番禺博物館引進,展品是清代廣州的通草水彩畫:總共有58幅捲軸、36幅通草水彩畫,可以說是嶺南版的「清明上河圖」,展現19世紀廣州的風貌。
  • 2021年第一份博物館觀展指南來了!
    市文旅局說,新年到來,滬上各大博物館推出了滿滿的展覽和元旦特別活動。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了《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推出《東織西造 錦繡生活 ——中西絲織文物展》;自然博物館推出《指尖博物館MuseuM「珍稀+珍惜」特展》;淞滬抗戰紀念館推出《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迎建黨百年抗戰連環畫展》。
  • 春節觀展指南丨不僅有年畫與生肖藝術,更有學術文物「大餐」
    自2019年1月23日起,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已進入下半場,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卷》、米友仁《瀟湘圖卷》、董其昌《仿趙孟頫秋山圖軸》等31件(套)書畫精品先後換上並陳列,其中包括19件(套)董其昌的書畫作品。1月30日,換上了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與明代《顧繡東山圖卷》。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9月11日上午,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山東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大會開幕式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王廷琦主持。會議決定由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擔任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主任委員,表決通過了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和《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章程》。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指出:「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 七月觀展指南,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節目單來了
    博物館篇 上海博物館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預約參觀方式: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約參觀 7月臨展
  • 第六屆「西岸·城市舞臺戲劇展」7日在天津大劇院啟幕
    (第六屆「西岸·城市舞臺戲劇展」新聞發布會)  天津北方網訊:11月7日,第六屆「西岸·城市舞臺戲劇展」新聞發布會在天津大劇院召開。  第六屆「西岸·城市舞臺戲劇展」由中共天津市河西區委、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天津市河西區委宣傳部、天津市河西區文化和旅遊局、天津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承辦,以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宏擔任藝術總監、編劇並領銜主演的原創話劇《上甘嶺》引爆開啟。
  • 圓桌|六大館長共話文物故事,故宮將展《韓熙載夜宴圖》
    一個是「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還有一個是紫禁城建城600年必須做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而原計劃於紫禁城600年期間推出的「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由於疫情未能如期舉辦。趙國英在現場透露,目前,這個展覽正在策劃中,如果不出意外,有望在2021年與大家見面。
  • 故宮蘇軾大展今天終於亮相:走近「千古風流人物」
    故宮600周年之際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終於亮相,並於昨天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這一大展在去年底「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新聞發布會首次宣布後便一直受到公眾關注,也是故宮歷史上首次舉辦的蘇軾書畫特展。
  • 88個免費展!多項精彩活動!9月上海文藝生活太豐富了!
    免費  張桂銘藝術大展  9.4-9.22  免費  紅旗漫捲:長三角地區美術館館藏及推介主題美術作品展  9.27-10.13  免費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地址: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11:00-19:00(18:00停止入場)
  • 一周觀展指南|巴黎展「賈科梅蒂與裸體」,東京觀三國與考古
    釉彩國度——葡萄牙瓷板畫500年展期:2019年6月12日—10月7日地點:故宮永壽宮展廳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與葡萄牙國立瓷板畫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共展出16世紀至21世紀50餘幅葡萄牙瓷板畫精品。香港影像包浩斯:埃裡希·葛斯梅勒鏡頭下舉世聞名的設計學府展期:2019年4月12日—7月21日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為紀念包浩斯成立一百周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威瑪古典基金會、香港歌德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及香港大學博物館學會攜手舉辦展覽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南曾北李 藝道傳薪——紀念曾李同門會成立九十周年書畫文獻展地點:筆墨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25日—2021年2月28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0上海中國畫院年展地點:程十髮美術館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上海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 中華藝術宮五周年|關於上海山水畫邀請展的思想脈絡
    今年10月1日是上海中華藝術宮對外開放五周年,作為紀念中華藝術宮五周年的大展之一,上海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上海山水畫展「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將於9月17日在中華藝術宮0米層三大主展廳對外展出。清 石濤《飛瀑奇峰圖》紙本設色 縱200.7釐米 69.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毫無疑問石濤是一位「革命者」,他在「正統」畫壇一片尊古、擬古的叫囂中提出「一畫」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論、「筆墨當隨時代」論、「搜盡奇峰打草稿」論等,可謂振聾發聵。石濤強調繪畫源於「道」,即宇宙的本性,繪畫的目的是體會和表達宇宙的本性,「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