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上午,「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暨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啟動儀式在天津博物館隆重舉行。
從1918年6月1日,到20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館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史。為紀念天博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精心設計,陸續推出了紀念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覽:「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特展、「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琉光溢彩——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這四個展覽既有天博百年的發展歷程,又有珍貴文獻的集中展示,既有館藏清中期繪畫精品,更有捐贈者捐贈的精美玻璃器,加之天博精品廳調陳,拿出了西周太保鼎、宋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三大鎮館之寶的真跡真品,將天博百年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
天津博物院展覽會成立紀念天津博物館成立以來,多位文物收藏和鑑賞家將他們傾注一生收藏的古物慷慨捐贈給國家,為天津博物館的收藏打下基礎。周叔弢捐贈的文物包括910方璽印,256卷敦煌遺書等。捐贈者代表周叔弢的後人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表示,周家祖輩一直有收藏的傳統,即使在戰亂期間仍在重金購入文物。周叔弢當時卻說,等天下太平,要文物捐獻給國家。周家後人也一直重視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呼籲,在民間收藏興盛的當下,希望有使命和擔當的藏家講捐贈繼續。
而在天博百年華誕之際,「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展出王桐發捐贈的西洋玻璃器70件(套),填補了天博西洋玻璃器收藏的空白。
西洋玻璃器展展覽現場百年沿革,縮影中國近現代歷史「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 1918-2018」以大量圖片和資料講述了從「天津博物院」到「天津博物館」到百年曆程:
展覽現場雖然天津博物院成立於1918年,但早在1913年,嚴修之子嚴智怡(1882—1935)等人就開始天津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在參觀「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期間,專程考察了美國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等,徵集到許多人類學文物和自然科學標本;回國後的嚴智怡等人在河北公園內的商品陳列所裡成立了「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並向社會徵集展品,很快徵集到自然標本1400種、古代文物2300種。但因為大水,原計劃於1917年10月10日召開博物院成立大會延期。
天津博物院創始人—嚴智怡直至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會期兩個月,觀眾達2.8萬餘人。會後,博物院遷入北寧公園東側的舊勸業道署。此後幾年,天津博物院繼續徵集文物、標本,修繕館舍,布置陳列。在此期間,學校和機關團體可隨時參觀。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再次開館,而後1928年11月,天津博物院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5年1月又改名為河北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天津淪陷後,1937年8月,日軍強佔河北博物院院址,並將文物洗劫一空。剩餘的極少部分文物由院長姚彤章等人運至市立美術館,並在美術館內成立辦事處。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又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日本投降後,1945年12月,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改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院陳列品說明書但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政府接收博物館時,博物館只是一座有四五間房子的兩層小樓,斷壁殘垣,除了一間平房辦公室外,其餘都是陳列室,每間陳列室大約有十五六平方,放著六七個舊展櫃,幾乎沒有像樣的文物。
此後,天津博物館的名字館址幾經變革,1957年,郭沫若為它題寫館名;1963年,劉伯承前來參觀並題字:「今日參觀觸目皆琳琅珠玉」……直至「文革」後期天津市博物館分為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彩塑工作室四個獨立單位。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外景其中「藝術博物館」組建於1957年12月10日,以古代、近代、現代藝術品和地方民間藝術品為主要內容,普及藝術知識、為科學研究服務。後又幾經變遷,最終於2004年與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成為如今的天津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繪畫收藏極為豐富,約有近萬件藏品。除了部分宋元時期的堪稱國寶的繪畫精品外,以明清時期繪畫作品為收藏大宗。宋代範寬、趙孟堅、明代沈周、朱耷等的作品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現天津博物館館藏《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元·邊魯起居平安圖》等都是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在注重傳統文物收集的同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徵集了一百餘件天津地方民間藝術品。「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伊德元」剪紙等這些過去博物館認為無藝術價值、不收藏的民間藝術藏品成為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特別之處。
天津市文化局關於成立「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文件陳列方法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建館沒有沿用垂直的、按歷代順序組織陳列的方法,而是採用橫向斷代,以專題、專室方法進行陳列。這種陳列方法曾在國內公認是獨特的,至今也仍在沿用。而專室、專題陳列、地方性、時代性構成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又一獨特風格。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為天津博物館(館址位於河西區友誼路31號),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與天津美術館、天津圖書館和天津自然博物館等毗鄰,構成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館也是天津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2018,天津博物館的百年,她展示的是歷史,而她本身也是可謂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與時代的變化與國運的興衰息息相關。
範寬《雪景寒林圖》領銜精品陳列為迎接天博百年華誕,「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調整了部分展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範寬《雪景寒林圖》真跡時隔6年再次展出(僅展至6月10日)。
《雪景寒林圖軸》,宋,範寬宋代畫家範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範寬的傑作。與臺北故宮《溪山行旅圖》相似,《雪景寒林圖》的署款也需要一番找尋,在畫面前景的樹幹中,隱約可見「臣範寬制」四字,《宣和畫譜》中記《雪景寒林圖》曾收於宮廷御府,這很可能是範寬專為宮廷所作(也有專家認為《溪山行旅圖》最符合範寬的風格,而《雪景寒林圖》上的籤名為後人添加,可能是與範寬年代相近的北派其他畫家的作品)。
《雪景寒林圖軸(局部)》,宋,範寬歷經清代收藏家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收入內府,存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流落民間,後被工部右侍郎張翼購得,從此由張翼、張叔誠父子兩代收藏。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唯一的範寬作品,張翼、張叔誠父子更是對其倍加真愛,連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有幸能目睹其精彩的人更是寥寥可數。在張氏父子的悉心保管下,《雪景寒林圖》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1981年,張叔誠先生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毅然將其捐獻國家,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收藏家張叔誠先生第三次向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捐獻文物自唐「安史之亂」後,王維的山水詩(山水畫)把人從現實領域的絕望(行到水窮處),帶到了山水世界的領悟(坐看雲起時),「山水」成為了中國文人尋找生命本質和價值的一種方式。五代十國因政體分立,加之地理環境各異,孕育出不同繪畫面貌,而山水畫也與此多元發展,其中尤以「荊關董巨」為代表。
到了北宋,軍事孱弱,但文化活動興盛,趙匡胤在建國之初就設置臨時性畫院,宋太宗則於984年正式設立「翰林圖畫院」,吸收西蜀(黃荃父子)、南唐(董源、巨然)等地優秀的宮廷畫家,並尋訪民間畫藝精湛的畫師。在山水畫方面,延續五代荊浩(10世紀前半葉)、關仝(約907-960年)華北畫風的李成(916-967年)、範寬(約950年-1032年後)成為多數畫院畫家遵循的典範。
範寬,字中立,華原人(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初學荊浩、李成,後自成一家。範寬的「寬」和「中立」,並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嚮往。範寬的山水畫,初學李成,又師荊浩,後有所領悟,感嘆道:「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這是他的心得體會,也是中國山水創作的重要論點。
展覽現場相比臺北故宮所藏的《溪山行旅圖》205.5x103釐米的尺寸,天博的《雪景寒林圖》193.5 x 160.3釐米,寬度上略勝一籌,站在這幅宋代的雪景面前,瞬間忘了天津的高溫,像是一頭扎進北宋的雪天。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發現,《雪景寒林圖》的展出暫無需排隊觀看,看觀眾似乎都有備而來,面對這難得一見、僅展10餘天的《雪景寒林圖》,不少觀眾趴著玻璃希望能看得更清晰,被配有各種工具輔助觀看。討論北宋山水的筆法,尋找樹幹上的範寬款識。一輪輪的討論和觀看玻璃指印模糊,觀眾拿出紙巾擦拭之後,再繼續品讀。
與《雪景寒林圖》一起入駐「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共有15件書畫作品,其中包括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此兩幅展至6月10日),南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南宋·趙孟堅《水仙圖》(此兩幅展至6月24日),元代·錢選《花鳥圖》、元代·邊魯《起居平安圖》等。
《金明池爭標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所作《金明池爭標圖》成為當下領略北宋東京汴梁順天門外三月時節龍舟爭標,郊遊賞玩繁華勝境的最直觀方法。畫中描繪的景物、活動與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中《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駕幸臨水殿觀爭標賜宴》記載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金明池爭標圖》(局部),宋,張擇端北朝至唐的經卷,宋代範寬、張擇端、蘇漢臣、趙孟堅,元代趙孟頫、吳鎮,明代沈周,直至同期在博物館五樓展出的「清代中期繪畫作品特展」,勾勒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
而在天博的眾多珍品文物中,西周太保鼎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了,作為天津博物館的館標的設計參照。百年之際也在「精品館」展出。
據傳,此鼎為清道光、鹹豐年間山東省壽張縣梁山出土。器型端莊厚重,紋飾華麗繁縟。自出土之日,便受到收藏家的青睞,歷經李宗岱、丁麐(麟)年、徐世昌等名家收藏。太保鼎最後一位私人收藏者徐世昌, 1917年冬,經柯劭忞介紹,徐世昌將太保鼎同太師鼎、小克鼎及克鍾共四件重器一併收入自己的弢齋中,同時還請柯劭忞的兒子柯昌泗對這幾件青銅器考釋著錄,更進一步了解到了它們非凡的歷史價值。1958年,徐世昌孫媳張秉慧將此鼎與太師鼎、小克鼎、克鍾一同捐獻國家,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展覽現場的西周太保鼎從創始人嚴智怡、到張叔誠等捐贈人,一個個人物勾勒出天津博物館的百年,也勾勒出天津的歷史。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大學,在新一個百年伊始,天津博物館還在館區部署多個無線網絡接入點,為觀眾搭建迅速、優質的無線網絡環境,並設置了智能語音導覽機,為觀眾提供有別於以往的全新體驗,也藉此開啟網際網路➕的時代。
耀世奇珍 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覽現場此外,天津博物館百年慶典的同時,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召開,今年的主題是「傳承與發展」。來自全國120家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博界知名專家學者150名代表,通過講座報告、分組研討,就當今中國博物館發展走勢、博物館發展理念及實踐、博物館人才需求及建設、中國博物館的現狀及未來等闡述觀點、發表意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