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特點、價值、內容、作者及編寫過程「嘔心瀝血整理」

2021-01-09 小崔讀書說事

我國的史籍,極為完備,史料無比豐富。《四庫全書總目》中說「夫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

歷史是人的歷史,歷史的興衰、事業的成敗都關係到當時人的思想和作為。歷代優秀人物,推動了歷史前進的人物和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事跡的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可資學習的榜樣和智慧。所謂正史是歷代編撰的(主要是官修的)記載上一代或幾代全史的紀傳體的史書。從《史記》開始每一朝政府都要編撰這樣的歷史,到了清朝,已經有了24部,世稱《二十四史》。

我們現在來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就是《史記》,《史記》是紀傳體的史書,司馬遷開創了我國古代史書的體制與規模,成為漢以後歷代官修史書的「極則」。把《史記》的體例熟悉了,《二十四史》的體例也就明白了。

一、《史記》

《史記》,原文《太史公書》,漢司馬遷著,是我國第一部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的紀傳體通史。此書不僅僅是「網羅天下舊聞」、記載史實,更是努力貫通古今,總結歷史「成敗興衰」規律的通史,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哲學。司馬遷繼承先秦史家秉筆直書的傳統,有膽有識,注重調查研究,去偽存真,尊重事實,故歷代學者「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

《史記》還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史記》以人物活動為中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展現了眾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典型,千載以下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史記》的文章也成為後世學習文學的典範。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生於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於西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72歲。

司馬遷「年十歲則誦讀古文」,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長大後,又「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走遍大江南北,有廣博的學識見聞,且在皇帝身邊做郎中二十餘年,這一切都為他修撰《史記》做了充足的準備。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太史令(掌天文、測候、圖書之搜集整理以及歷史之編纂),司馬談在臨終時,遺囑命司馬遷修撰《史記》。司馬談卒,三年後,司馬遷為太史令(38歲),開始搜集資料,發憤修撰。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遭李陵之禍。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馬遷55歲),書成,修撰《史記》達18年。

《史記》的內容

《史記》上起黃帝(公元前2674年),下迄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2553年。

全書一百三十篇,526500字,分為:

1.本紀,十二卷。

2.年表,十卷。

3.書,八卷。

4.世家,三十卷。

5.列傳,七十卷。

共一百三十卷。

我們在這裡以《史記》為例,說說紀傳的體例。

本紀

司馬貞《史記·五帝本紀索隱》云:

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

劉知幾《史通》說的最為詳細:

蓋紀之為體,猶《春秋》之經,系日月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

可見本紀就是以歷代君王的大事活動為綱,編年為體的記事綱要。

世家

劉知幾《史通》曰:

司馬遷之記諸國也,其編次之體與本紀不殊;蓋欲抑彼諸侯,異天子,故假以他稱,名為世家。

可見「世家」就是記述王侯封國的人物,因為王侯是開國世襲子孫,所以稱為「世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司馬遷把孔子寫入世家,表現了他充分尊崇人的價值的卓越歷史觀,他要說明孔子在中國歷史、中華文化上的極為深遠的影響。

《史記》所創的「年表」體例,是源於古書中的「譜牒」。「表」是以時間為中心,編排同類性質的大事。因為歷史人物太多了,如果每個人都立一傳,是不可能,所以用「表」來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可以提綱絜領,補本紀、世家的不足。

「書」以事類為綱,記載國家的刑法、禮樂、風土、山川等大政大法。《史記》中的「八書」,如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卦禪書、河渠書、平淮書等,朝章國典,得以備錄,開後世政書的先河。

列傳

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事物。凡是社會各階層有價值的人物都可以立傳。

最後說一下《史記》的評論,書中稱為「太史公曰」,這一部分是司馬遷對歷史及人物所下的論斷,表現了司馬遷卓越的史「識」。這部分到班固《漢書》改稱「贊」,陳壽《三國志》稱「評」,範曄《後漢書》稱「論」。

《史記》的注本

《史記》注釋本最著名的有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清代錢大昕《史記考異》、梁玉繩《史記志疑》,《讀書雜誌》載王念孫研究成果四百六十餘條,日人瀧川龜太郎有《史記會注考證》。

二、《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班固著,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紀傳體史書。

由於司馬遷的《史記》,終於漢武帝元狩年間,自太初以後,缺而不錄,西漢末年的學者,如劉向、劉歆、揚雄……都有所續作。然而對王莽的新朝多有美言,深為東漢學者所不滿。於是司徒掾班彪,乃致力續《太史公書》,採集舊事,繼元狩之後,作傳六十五篇。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卒,其子班固則取《史記》及其父班彪之資料,接續著作,歷二十餘年,書未成,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上書明帝,告其私改國史,被捕下獄,書被抄沒,幸賴其弟班超上書辯白,獲釋,明帝徵班固為著作郎,令完成父業。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隨大將軍竇憲出徵匈奴,為中護軍。次年,憲謀反弒帝,失勢自殺,班固受到株連,死於洛陽獄中,當時《漢書》書稿還沒有整理完畢,和帝乃命班固之妹班昭整理班固的書稿,並續撰八表。但《天文志》未成,和帝復令待詔馬續完成之。前後歷40年,經4人之手,才完成。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陝西鹹陽)人,生於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卒於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61歲。附帶說幾句:後世對《漢書》頗有剽竊之譏,理由是,《漢書》中有班固承其父所作之傳六十五篇,可是沒有說明。還有在《漢書》中,從漢高祖至漢武帝,大多採用了《史記》的材料,也沒有說明。但是《漢書》畢竟是繼《史記》之後的一部傑出的史學巨著,其記述歷史,比《史記》更為精詳。

《漢書》的內容

上起漢高祖(公元前206年),下迄王莽之誅(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

計十有二世,230年,80餘萬言。是一部斷代史。《漢書》的體例:

1.帝紀,十三卷。

2.表,十卷。

3.志,十八卷。

4.列傳,七十九卷。

廢世家為列傳,共一百二十卷

《漢書》的注釋本

有清沈欽韓《漢書疏證》;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和清代王先謙《漢書補註》,中華書局1983年版;近人楊樹達《漢書窺管》

三、《後漢書》

在《漢書》之後,用紀傳體修撰後漢歷史的人很多,如後漢劉珍等所修《東觀漢記》、三國時吳人謝承修《後漢書》、晉人薛瑩修《後漢記》等。曾任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尚書吏部郎的範曄因事被貶謫為宣城太守,在鬱郁不得志之時發憤修《後漢書》。範曄集以前眾家之長,增刪取捨,潤飾而成《後漢書》。此書敘事精詳,而且言簡意賅,有卓越的史識,持論平正,褒貶公允。特別是《後漢書》的文章是「正史」中有數的佳作,人們把它和《史記》、《前漢書》、《三國志》並列,稱為漢之「四史」或「前四史」。

範曄,字蔚宗,南朝宋順陽(河南淅川)人,生於東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48歲。範曄性情「輕躁」,恃才傲物,在當時頗遭人忌,他的死是因為參與孔熙先密謀迎立彭城王義康為帝而被殺。他死時《後漢書》的「志」未終篇,至梁劉昭,乃取司馬彪之「志」,附入範曄的書,《後漢書》才成為完整的著作。

《後漢書》的內容

上自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迄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共195年。

1.帝紀,十二卷。

2.志,三十卷。

3.列傳,八十八卷。

共一百三十卷。

《後漢書》的注釋本

《後漢書》注釋本最著名的有梁劉昭的《後漢書集注》、唐章懷太子《後漢書注》、清惠棟《後漢書補註》和清代王先謙《後漢書集解》。

四、《三國志》

在《三國志》成書之前,魏、吳兩國都已經有了官修和私修的本國史書,蜀亡後譙周曾修《蜀本紀》。作為蜀人的陳壽,在入晉之後修撰《三國志》。因為晉朝是繼承魏祚而統一全國,所以陳壽以《魏書》列為三國之首,用本紀來記述魏國的帝王,但對吳、蜀二主卻稱為「傳」。當然,在記載吳、蜀兩國歷史時也是按年敘事,同於本紀體例。

《三國志》在史料取捨剪裁上嚴謹審慎,忠於史實,精於考訂。行文簡潔峻朗,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縣)人,生於蜀後主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卒於西晉惠帝七年(公元297年),享年65歲。陳壽曾師事史學家譙周,在蜀漢時為觀閣令史,因為不肯屈身俯事宦官黃皓,鬱郁不得志。蜀亡入晉,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

《三國志》的內容

上起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下迄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61年。

1.魏志,帝紀四卷,列傳二十六卷。

2.蜀志,列傳十五卷。

3.吳志,列傳二十卷。

無表志,共六十五卷。

《三國志》的注釋本

由於《三國志》行文過於簡潔,於史實或有疏略,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病其簡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即廣搜資料,詳為注釋,他不僅僅是注釋,更重在增廣異聞、增補史實,篇幅較原書多出三倍,為我國古代典籍名注之一。

五、《晉書》

修晉史者,自晉至唐,已有二十餘家。到了唐初,社會上流行有十八《晉書》,但時人認為「製作雖多,未能盡善」,於是唐太宗詔房玄齡、褚遂良重修《晉書》,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開始修撰。參與其事者,還有顏師古、孔穎達(擔任紀傳)、李淳風(擔任諸志)、敬播(擔任敘例)、令狐德棻、上官儀等21人(據《新唐書·藝文志》),唐太宗親自撰寫了《宣帝紀》(司馬懿)、《武帝紀》(司馬炎)和《陸機傳》、《王羲之傳》,這些都稱為「御撰」。

房玄齡,臨淄人,生於陳宣帝太建十年(公元578年),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享年71歲。居相位十五年,輔佐唐太宗致貞觀之治。褚遂良,錢塘人,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卒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享年63歲。

《晉書》有很多特點,如為五胡十六國立世家,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均未即位,而為立《宣帝紀》、《景帝紀》、《武帝紀》。因六朝文風影響,《晉書》行文常用駢儷,而且間有採取《世說新語》之類的小說題材。

《晉書》有眾多專家參與修撰,能各盡所長。如李淳風長於天文、律歷;令狐德棻長於文學敘事。但也因為成於眾手,歷時又短,缺誤較多。

《晉書》的內容

上自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265年),下迄東晉恭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共155年。

1.帝紀,十卷。

2.志,二十卷。

3.列傳,七十卷。

4.載記,三十卷。

共一百三十卷

六、《宋書》

沈約撰《宋書》,繼承了先前的很多成書,自文帝元嘉中以後,已有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徐爰諸家陸續修撰《宋書》,齊武帝永明五年春(公元487年),沈約奉命修撰《宋書》,第二年(公元488年)二月便告完成,歷時僅一年,這是自古以來修史書成書最快的。

《宋書》的《八志》包括律歷、禮、樂、天文、州郡、百官等,可補前史之缺。所以歷來論《宋書》價值,都首推其志,如《四庫提要》云:

樂志詳述八音眾器,及鼓吹鐃歌諸樂章,以存義訓。……有聲而詞不可解者,每一句為一斷,以存其節奏,義例尤善。

所以自魏晉以後的樂府詩得以保存下來,全賴《宋書》之志。

《宋書》還有一特點是:列傳敘事多用「帶敘法」,即將某人之事附於某人之傳中,而敘述其履歷,此法有如小說中的「插敘」。

《宋書》的修撰者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武康縣)人,生於南朝宋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卒於梁武帝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享年73歲。沈約歷仕宋、齊、梁三朝,為著名文學家。

《宋書》的內容

上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下迄順帝昇平二年(公元478年),共59年。

1.帝紀,十卷。

2.志,三十卷。

3.列傳,六十卷。

共一百卷。

七、《南齊書》

先說書名,本書據《梁書·蕭子顯傳》、《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都稱《齊書》,宋人為別於李百藥的《北齊書》,乃稱之為《南齊書》。

蕭子顯修撰《南齊書》,主要根據齊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江淹、檀超等修撰的國史,並參考沈約所撰《齊紀》二十篇。清人趙翼評論《南齊書》說:

齊書比宋書較為簡淨……如《劉善明傳》所陳十一事,皆櫽其語載之;《張欣泰傳》所陳二十事,只載其一條……《孝義傳》用類敘法,尤為得法。……傳不多而人自備載。

《南齊書》是修撰者蕭子顯為其祖父作本紀,所以於宋齊革易之際,每多回護,只是說到宋順帝遜位而已。《南齊書》沒有「表」的體例和內容。

蕭子顯,字景陽,生於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卒於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享年49歲。蕭子顯為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文獻王嶷第八子。少時好學,工於文章。入梁,累遷吏部尚書,加侍中。大同三年,為吳興太守。

《南齊書》的內容

上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下迄和帝中興元年(公元501年),共23年。

1.本紀,八卷。

2.志,十一卷。

3.列傳,四十卷。

共五十九卷。

八、《梁書》

梁史在梁武帝時已有沈約、周興嗣、鮑行卿、謝昊等相繼修撰。梁亡之後,都已遭焚毀。其後,何之元、劉璠又合撰《梁典》三十篇。陳的吏部尚書姚察(姚思廉之父)在綜合以前史料的基礎上重加修撰,書未成而卒。臨終,乃以體例囑咐其子思廉繼續修撰。

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的時候,魏徵與姚思廉一同奉命修撰《梁書》,但魏徵僅為監修,除撰《總論》二篇,並參定《論贊》外,未預實務,所以獨題姚思廉之名,而姚思廉是本著其父姚察之囑博採各家而成此書,其不敢奪父之美,在紀傳之末,有二十五篇題「陳吏部尚書姚察」。

《梁書》作者唐姚思廉,字簡之,乃陳吏部尚書姚察之子,原吳興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陳亡遷關中,為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初史學家。生年不詳,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

《梁書》的內容

上自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下迄梁敬帝太平元年(公元556年),共55年。

1.本紀,六卷。

2.列傳,五十卷。

無書志、年表,共五十六卷。

九、《陳書》

姚思廉,唐萬年人。初仕遂為代王侍讀,入唐,累官弘文館學士,拜散騎常侍。

陳史,先有吳郡顧野王修《陳書》三卷,繼有傅縡修撰《陳書》三卷,陸瓊之續撰《陳書》四十二卷。姚察(姚思廉之父)乃兼採三家所作續修之,未成,察卒。貞觀之初,姚思廉受唐太宗之詔,在其父舊稿的基礎之上,修梁、陳歷史。

《陳書》的內容

上自陳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下迄後主禎明二年(公元588年),共32年。

1.本紀,六卷。

2.列傳,三十卷。

無表、志,共三十六卷。

十、《魏書》

本書,為別於曹魏,又有《北魏書》之稱。

《魏書》在體例上略有變化,各帝紀之前,別列《序紀》,追述武帝開國前二十八君。其首創《釋老志》,記載佛教發展源流較詳。但《魏書》因有借修史酬恩報怨且受賄之譏,歷來號為「穢史」。因此,當書成公布之後,遭到輿論群起攻擊。於是孝昭帝、武成帝兩度詔命更審。但由於魏收在其書成之後,即將前人所修魏史的資料悉數焚毀,以致隋文帝令魏澹、隋煬帝令楊素重修,都因資料不足而未果。就其內容而言,因為冗雜,受到批評較多。

作者魏收,字伯起,北齊人,生於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公元506年),卒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572年),享年67歲。魏收在北魏時任散騎常侍,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奉敕修撰《魏書》,魏收奏請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協助完成。

《魏書》的內容

上自魏道武登國元年(公元386年),下迄東魏孝靜帝(公元550年),共165年。

1.帝紀,十四卷。

2.列傳,九十六卷。

3.志,二十卷。

共一百三十卷。

十一、《北齊書》

先說書名,《齊書》到了宋代才加上「北」字,以別於蕭子顯所撰的《南齊書》。本的作者李百藥之父李德林,在仕齊時曾預修國史,藏之秘府。唐太宗貞觀初年,下詔李百藥繼承父業,修史,百藥兼採前人史料,修成此書。但是此書在北宋以後,大半亡佚,後人取《北史》成編。

李百藥,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隋內史令德林之子,生於陳文帝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享年84歲。

《北齊書》的內容

上自北齊文宣元年(公元550年),下迄北齊之亡(公元577年),共28年。

1.本紀,八卷。

2.列傳,四十二卷。

共五十卷。

十二、《周書》

周史,於周大統年間,本有秘書丞柳虯之撰述,隋開皇中又有秘書監牛弘之撰述。唐高祖入關後,時任大丞相府記室的令狐德棻向高祖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正史,奉詔與諸臣論撰,歷年不成而罷。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奉詔與岑文本、崔師仁、陳叔達、唐儉等共成《周書》。此書主要是依據隋開皇中秘書監牛弘所追撰的《周紀》十八篇,潤色增刪而成。

令狐德棻,宜州華原(陝西耀縣)人,博涉文史,早有文名。高祖時為秘書丞,後遷秘書侍郎兼國史,累遷國子祭酒。

《周書》的內容

上自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下迄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共25年。

1.本紀,八卷。

2.列傳,四十二卷。

無志、表,共五十卷。

十三、《南史》

李延壽利用參與修《五代史》和《晉書》之便,將宋、齊、梁、陳、元魏諸朝史料抄錄出來,又參考雜著一千多種,仿司馬遷通史紀傳體裁,繼父志作《南北史》,而《南史》先成,曾就正於令狐德棻。

李延壽將宋、齊、梁、陳四代史實匯為一書,是其特點,且《南史》在當時各朝交替之際,能夠據事直書,少所避諱,揭發奸惡,為史家所稱道。其敘事也很可觀,正如司馬光所說:

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於讖祥詼嘲無所不載,然敘事簡淨,比如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司馬光《貽劉道原書》)。

李延壽,字遐齡。貞觀中,官御史臺主簿,兼值國史。

李延壽之父李大師,因見南北各朝史書,只詳本國史實,缺乏彼此關係之記述,乃擬編《吳越春秋編年》,未成而卒。

《南史》的內容

上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下迄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共170年。

1.本紀,十卷。

2.列傳,七十卷。

共八十卷。

十四、《北史》

李延壽繼承其父李大師所修撰《北史》的手稿,並參考《魏》、《齊》、《周》、《隋》四書而成《北史》。

綜觀李延壽修撰的南、北二史,敘事簡淨得宜,堪稱史籍中的佳構。本書可以彌補《北魏》、《北齊》、《北周》三書的殘亂之不足。

《北史》的內容

上自北朝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下迄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凡三代,233年。兼敘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至北齊後主隆化二年(公元577年),共44年。

1.本紀,十二卷。

2.列傳,八十八卷。

無表、志,共一百卷。

十五、《隋書》

隋史,自隋文帝開皇、仁壽間,至唐高祖武德中,已有多人先後修撰。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下詔秘書監魏徵等主修隋史,魏徵因奏請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共同修撰,而魏徵為總編,並酌加損益。

唐太宗鑑於五代史均缺志,乃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詔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敬播同修五代史之「志」,共成十志,後亦編入《隋書》。《隋書·十志》統括了南北朝時典章文物大全,所以甚為後人所推崇。參與修撰者,都是初唐名臣,文章書法均極可觀。

魏徵,字玄成,曲城(山東掖縣)人,生於陳宣帝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享年64歲。

《隋書》的內容

上自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下迄隋恭帝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共37年。

1.本紀,五卷。

2.志,三十卷。

3.列傳,五十卷。

共八十五卷。

十六、《舊唐書》

《唐書》,相對歐陽修所撰之《新唐書》而言,所以稱為《舊唐書》。

初唐之時,令狐德棻始撰武德貞觀兩朝國史,吳競撰《唐史》,合而為書,其後,又陸續有所增輯,所以史料甚為豐富。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04年)詔張昭遠、賈緯、趙熙、鄭受益、李為光同修唐史,由宰相趙瑩監修。書成之時,正好是劉昫為相,由他書表上奏,故題劉昫撰。此書前半部較為詳贍,後半部因雜採傳記編綴而成,所以紀事無法,詳略失中。到了《新唐書》出來,則此書不傳。至明代始有人刻印。

《舊唐書》的內容

上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下迄昭宣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共289年。

1.本紀,二十卷。

2.志,三十卷。

3.列傳,一百五十卷。

共二百卷。

十七、《新唐書》

宋仁宗以劉昫《舊唐書》言簡意陋,繁略失中,乃命翰林學士歐陽修、端明殿學士宋祁重加修訂,以求簡雅。歐陽修主修《新唐書》,歷時17年,於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此書的優點正如當時的宰相曾公亮所云: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

《新唐書》的紀、志由歐陽修撰。列傳部分由宋祁撰。歐陽修,字永叔,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於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享年66歲。宋祁,字子京,北宋安陸人。生於北宋真宗鹹平元年(公元998年),卒於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享年64歲。此外尚有範縝、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梅堯臣、王景彝等都參與其事。

《新唐書》與《舊唐書》各有優、缺點,讀史時以逐條對比,相互參證為好。

《新唐書》的內容

1.本紀,十卷。

2.志,五十卷。

3.表,十五卷。

4.列傳,一百五十卷。

共二百二十五卷。

十八、《舊五代史》

本書直接採用五代各朝諸帝實錄,同時參考了範質修撰的《五代通錄》,所以很快就編成了。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時,距五代滅亡只有十多年,所以文獻與見聞都很豐富。北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薛居正奉敕監修。

北宋薛居正,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刑部侍郎。入宋以後,官至司空,曾兼修國史,參與修史者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

因有歐陽修《新五代史》的刊行,金章宗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下詔學官除去薛居正《五代史》,本書遂逐漸湮沒。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又從《永樂大典》以及徵引之書,如《通鑑考異》、《太平御覽》等輯佚而成此《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的內容

上自梁太祖開平元年(公元907年),下迄周恭帝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53年。

1.梁書,二十四卷。

2.唐書,五十卷。

3.晉書,二十四卷。

4.漢書,十一卷。

5.周書,二十二卷。

6.世襲列傳,二卷。

7.僭偽列傳,三卷。

8.外國列傳,二卷。

9.志,十二卷。

共一百五十卷。

十九、《新五代史》

歐陽修在其兩次謫官時期私人修撰了這部《五代史》,書成以後,一直收藏於家。歐陽修歿後,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詔其家呈入朝廷,乃藏秘閣,並且刊行於世。

歐陽修在薛居正的《五代史》之後,博採新鮮材料,師法《春秋》之筆,著成此書,文筆簡淨,史論書法謹嚴,褒貶分明。其體例則仿《史記》。

《新五代史》的內容

1.本紀,十二卷。

2.列傳,四十五卷。

3.考,三卷。

4.世家年譜,十卷。

5.附錄,三卷。

共七十三卷。

二十、《宋史》

自元世祖滅宋之後,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起,累朝諸帝皆詔修宋、遼、金三史,都沒有能成書。至元順帝時,詔右丞相託克託(脫脫)總修三國歷史,始開館修撰。參與修撰《宋史》者23人,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宋、遼、金三史都告完成。由於宋朝的史料記錄保管至為周密,每一帝都有日曆,每一朝都有實錄。易代之際,宋史館所存的全部史料,都被送到元都藏於國史院,所以《宋史》資料極為豐富。但是本書因全抄宋人實錄、傳記而成,難免有蕪雜、謬誤之失。

《宋史》的內容

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共320年。

1.本紀,四十七卷。

2.志,一百六十二卷。

3.表,三十二卷。

4.列傳,二百五十五卷。

共四百九十六卷。

二十一、《遼史》

託克託奉詔領修。是根據耶律儼與陳大任舊本,並參考《資治通鑑》及葉隆禮的《契丹國志》等書拼湊而成。歷時僅11個月。耶律儼和陳大任的史書均已失傳,所以這部《遼史》便成了現存的遼代唯一完備的史籍。而且,遼國制度不允許國人著述傳於鄰境,違者均治罪至死,故書籍流傳後世甚少。

《遼史》的內容

上自遼太祖神冊元年(公元916年),下迄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共210年。

1.本紀,三十卷。

2.志,三十二卷。

3.表,八卷。

4.列傳,四十六卷。

共一百一十六卷。

二十二、《金史》

託克託奉詔領修,預修者六人。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十一月,《金史》告成。時託克託已罷相,由繼任右丞相阿圖魯表奏,仍列都總裁託克託之名。在託克託主修的三史當中,《金史》最為完善。

《金史》的內容

上自金太祖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下迄哀宗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共120年。

1.本紀,十九卷。

2.志,三十九卷。

3.表,四卷。

4.列傳,七十三卷。

共一百三十五卷。

二十三、《元史》

《元史》是明太祖時期兩次開局修史完成的。第一次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燕京得《元十三朝實錄》,乃在天寧寺開局撰修《元史》。因順帝一朝缺史料,乃命人赴北京採集遺事,次年(洪武三年)下詔重開史局。由宋濂、王禕總裁,預修者30人。但是此書對蒙古源流,及太祖、太宗,歷定宗、迄憲宗,平定西域諸部落,及三次西徵事實,均絕少記載,或語焉不詳。對於建邦西域及歐亞大陸之欽察、伊兒、察哈臺三汗國之史實,也很少涉及。

宋濂,字景濂,浦江人。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卒於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享年72歲。

《元史》的內容

上自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共89年。

1.本紀,四十七卷。

2.志,五十三卷。(實際上志五十八卷)

3.表,六卷。(實際上表八卷)

4.列傳,九十七卷。

共二百一十卷。

二十四、《明史》

《明史》修撰的依據是王鴻緒的《明史稿》,而王鴻緒的《明史稿》則出於萬斯同之手。先是黃宗羲大弟子萬斯同,於康熙十七年,力拒清廷之徵。後徐乾學(顧炎武外甥)任史局總裁官,極力羅致萬斯同。萬斯同則擬借官府人力、物力,完成修《明史》的抱負。於是應聘入京,但不做官,不領俸,不署銜,僅住徐乾學家。核定諸纂修官之稿,十餘年完成《明史稿》五百卷。萬斯同歿後,《明史稿》落入王鴻緒之手。修撰《明史》,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開局,至乾隆初進呈,前後約60年。原始總裁官為華芳藹、張玉書,繼任者有湯斌、徐乾學、王鴻緒、陳廷敬、張英諸等人。

還有,顧炎武搜集有明史料一千多卷,黃宗羲則撰有《明史案》二百四十卷。清廷徵召二位,遭到拒絕。清廷命徐乾學為史局總裁官,則二位成為幕後指導顧問。

主修者張廷玉,字衡臣,桐城人。生於清聖祖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卒於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享年84歲。時為保和殿大學士。預修者有朱彝尊、毛奇齡、潘耒、施閏章、汪婉、尤侗等。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曰:「後(張)玉書任志書,(陳)廷敬任本紀,(王)鴻緒任列傳。」

《明史》的內容

上自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迄崇禎帝十七年(公元1644年),共277年。

1.本紀,二十四卷。

2.志,七十五卷。

3.表,十三卷。

4.列傳,二百二十卷。

共三百三十二卷。

順便介紹一下《新元史》和《清史稿》

《新元史》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當時任清史館總纂的柯劭忞,意欲糾正《元史》之失,乃綜合前人有關元史與蒙古的研究成果,歷30年之久,修成《新元史》。其長處在於博引旁搜,文章雅潔;短處在於煩瑣冗漫。

柯劭忞(1850年—1933年),字鳳蓀,山東膠州人,前清進士,畢生致力於元史之研究。

《新元史》的內容

1.本紀,二十六卷。

2.表,七卷。

3.志,七十卷。

4.列傳,一百五十四卷。

共二百五十七

《清史稿》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設置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以柯劭忞等為總纂,其餘纂修、協修凡數十人,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秋修成初稿,此即「關內本」。後運往關外的書,增加了張勳、康有為等列傳,此即「關外本」。本書出於滿清遺老之手,內容或有失實,書法也有偏頗,但保存史料則有價值。

《清史稿》的內容

上自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下迄宣統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共268年。

1.本紀,二十五卷。

2.志,一百四十二卷。

3.表,五十三卷。

4.列傳,三百一十六卷。

共五百三十六卷。

讀史首先是了解歷史事實和歷代制度的演變。

讀史第一是要了解和考證歷史事實,在時間的經線上和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緯線上一一進行推原求真的研究。還要著眼歷代制度,如治國之道、天文、曆法、地理、官制、兵法、財政等方面的史實及源流本末的演變。

其次,讀史要明了歷史的時代背景與治亂興衰的規律。

讀史故然要熟悉史實,多識前言往行,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出每一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及時代潮流,當時的歷史變化的線索是什麼?支配歷史前進的動力是什麼?這些規律性的東西都隱藏在史料之中,是需要認真研究發現的。歷史的治亂興衰必然有其原因,然後發生其結果,因果之間要在比較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才能看清楚,要進行系統的科學的研究才能找出內在的規律。

還有,讀史可以學習先賢的事跡與嘉言宏思,增長智慧。

相關焦點

  •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簡介
    《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本正史的統稱,他們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 福智舉辦「暑期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 重新探索教學價值與意義
    福智文教基金會7月6日至7月8日花蓮舉辦「暑期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活動會場教師們互動熱烈佛教在線臺灣訊 福智文教基金會7月6日至7月8日花蓮舉辦「暑期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共兩天半課程,主辦單位福智文教基金會
  • 二十四史1000問叢書作者招募啟事
    為了發揮史學正能量,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季我努學社準備召集科班史學工作者及民間對中國歷史知識有相當積累的愛好者、研究者,共同撰寫二十四史1000問叢書。叢書將以淺顯易懂的問答的方式,系統地梳理從神話時代到清朝的常見知識點,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人物等領域。最終成果將以實體圖書、數字圖書、自媒體、音頻、視頻等方式呈獻給社會各界的讀者。
  • 紫微鬥數可以看「前世」嗎? 紫微鬥數
    有些朋友對於對於紫微鬥數不是很了解,或是剛剛接觸,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是很明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故日後的每篇推文首段將會作一個簡短的內容導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文章,也希望朋友們通過閱讀文章,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指導。本文為周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同學們會問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周老師對於問題的回答,現整理下來,供同學們學習。更多詳細內容可以關注教學課。
  • 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2020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暨「金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數位化時代以文化符號重構品牌 2020中國品牌價值管理論壇暨「金象獎」總決賽在滬舉行在數位化時代,科技創新帶給商業更多的想像力,也在根本上改變著品牌與個體的關係。品牌的角色正在從「個體的供給方」轉向「個體的共生者」。宣貫式、銷售式的溝通方式也正轉向對話式、深入真實場景的互動。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二十四史等,為啥喜歡用二十四這個數字?
    《百孝圖》由清代的俞葆真編寫,俞泰繪圖。全書共分元、亨、利、貞四卷,共選上古至明代孝行卓著者百人百事。可見,二十四孝之二十四,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二十四史,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官方史書的簡稱二十四史,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官方史書的簡稱,不過,不包括《清史稿》。因為,《清史稿》之所以稱之為稿,其意思是說,還未最終審定完善。二十四史,也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
  • 一個「進退維谷的乖孩子」的背後,是社交情感教育的缺失
    圖片來源:unsplash*本文轉載自高中段創新教育項目「探月學院」,作者天怡 ,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前段時間,《小歡喜》火了。這樣的「反抗」在劇中出現了很多次,但是每次作為媽媽的宋倩總是能夠想到方式將英子的吶喊壓住,即使是那些看上去是「尊重」和「傾聽」的舉動,最後也不過是希望英子「讓步」,犧牲自己的砝碼。
  • 什麼條件下構成「火貪格」與「鈴貪格」?紫微鬥數師生問答
    有些朋友對於對於紫微鬥數不是很了解,或是剛剛接觸,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是很明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故日後的每篇推文首段將會作一個簡短的內容導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文章,也希望朋友們通過閱讀文章,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指導。本文為周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同學們會問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周老師對於問題的回答,現整理下來,供同學們學習。
  • 二十四史:33句經典,讀完豁然開朗(附「二十六史」及作者名)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皆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新元史》被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然而,多數地方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文末附全部書名及作者)以史為鑑,可知興替。33句史書經典,讀完讓你神清目明。0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 「天羅」與「地網」宮位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紫微鬥數師生問答
    有些朋友對於對於紫微鬥數不是很了解,或是剛剛接觸,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是很明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故日後的每篇推文首段將會作一個簡短的內容導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文章
  • 略論「玄奘法師」臨終的修持方法,這4方面對「往生」意義非凡!
    何謂「善終」?「善終」(good death),又稱作「好死」(good dying)或「適當死亡」(appropriate death)。要對「善終」作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是困難的,原因是很難依靠「善」、「好」,或是「適當」這些具有價值判斷的字詞,作出一個適用於每個人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確的定義。
  • ...服務為核心,「伯樂星」要從內容與商業模式兩方面改變招聘測評
    36氪近期接觸的測評產品「伯樂星」,以場景化問題的形式考核基礎能力(包括商業決策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13個維度),希望為HR的決策提供科學、量化、系統性的輔助工具。 側重基礎能力的底層模型 伯樂星採用的模型為GATB能力測試與大五職業性格測評,並側重於前者。
  • 把「我愛你」翻譯成「今晚月亮真美」,是你看了假的夏目漱石
    但據知乎一位日本文學話題優秀回答者稱,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翻譯最早的出處是小田島雄志的『シェイクスピア全集』和『珈琲店のシェイクスピア』,其中提到了夏目漱石將「I love you」翻譯為「月がとっても青いから」(月亮真是很藍啊)。
  • 《史記》為何能稱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所以說,只有《史記》才有資格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病逝 曾稱當今反腐力度在二十四史裡難找
    但當時「帝王系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乾隆皇帝》還沒有結稿,身體稍微好點又繼續寫作,整個過程可謂是「字字泣血」。二月河嘔心瀝血的創作也得到了市場的歡迎和讀者喜愛,2006年版稅收入至少有1200萬元,是該年度中國作家排行榜的第二名。《乾隆皇帝》完成後,二月河逐漸淡出寫作。
  • 「複習整理」牛頓第三定律
    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2)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成對出現.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永遠不會抵消(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質的力(5)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既可以是接觸力,也可以是「場」力定律內容可歸納為
  • 《二十四史》,最經典的10句名言:字字璣珠,句句如金!
    說到《二十四史》,稍有文學常識的人應該都不陌生。他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他記載的事件,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的內容包羅萬象,非常豐富,記載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在內的各方面事跡。
  • 提升思考能力的竅門:什麼時候「不動腦子」,什麼時候「動腦子」
    提升「一般思考能力」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提升「高級思考能力」。很多人在提升「高級思考能力」的過程中,一味地學習思考方法,但是,卻發現通過學習思考方法來提升「高級思考能力」,收效往往不大。「高級思考」與「一般性思考」的最大區別就在於,「高級思考」是非語言思考,「一般性思考」是語言思考。「高級思考」是一種內在意識在意識中「看」「意識影像」的過程,有些職場老手把這稱為很神秘的「用第三隻眼看」。在這樣「看」的過程中,大腦處在一種很寧靜的狀態中,不需要想這、想那,感覺就像「不動腦子」一樣。任何一件事情的思考,往往包含了兩個方面,1、這是件什麼事?
  • 中概股的「劫難」、美團的「回頭草」以及你價值「2000 元」的臉|...
    一位從業者如此評價事件的影響:我們不僅供應鏈要分布式了,就連股東現在也要「分布式」了。如果瑞幸沒有財務造假,美國的中概股還會是相同的命運嗎?可惜現實世界不相信「如果」。 共享充電寶,都要姓「美團」了前幾年,每個創業者在給投資人拉融資的時候,都要面對一個靈魂拷問:BAT 要是做同樣的事的,你怎麼辦?
  • 作者推薦|紫青悠「看點:重生、甜寵、反派,男主悶騷」
    作者推薦:紫青悠,晉江文學城作者。代表作《穿越之美滿人生》《我的老公是大佬》《穿成豪門太太》《寵你入骨》等多篇文紫青悠的作品列表月歌評價:今天推薦一個月歌看過了好幾本都很符合胃口的作者君紫青悠。構思新穎獨特,不落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