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的攀升正在壓低招聘容錯率。大批招入再大批辭退的廣撒網、高消耗式招聘不再經濟,需要向精準高效的方向優化。
粗略來看,招聘優化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加HR的有效工作時間,讓機器去完成那些機械、重複、瑣碎的工作,讓HR們能夠騰出時間深度思考,進而提高招聘質量;二是提升HR的工作質量,加強他們評估篩選人才的能力,提升每個決策的ROI。
第二條路徑是根本上的提升,但難度很大。在預算較低的中初級崗位招聘中,信息雙邊不對稱不透明,人崗匹配尤為艱難。哪幾個關鍵特質構成了優質候選人畫像?如何評估候選人們是否具備這些特質?很多時候,HR們只能依賴經驗衍生出的嗅覺,來判斷眼前的候選人是否與公司氣味相投。這種「招聘玄學」不僅使得招聘成功率難以提升,也無形中增加了招聘團隊內部、HR與業務部門間的溝通成本。
36氪近期接觸的測評產品「伯樂星」,以場景化問題的形式考核基礎能力(包括商業決策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13個維度),希望為HR的決策提供科學、量化、系統性的輔助工具。
側重基礎能力的底層模型
伯樂星採用的模型為GATB能力測試與大五職業性格測評,並側重於前者。
與DISC勝任力模型等其他更常見的評估模型不同,GATB的評估重點是受測者的能力,而非傾向、性格或意願。基礎能力是人崗匹配的重要因素,且不隨受測者伯樂星的主觀意願轉移(即受測者不能主觀調整測試結果,投測試者所好),是一個有效但長期被國內招聘市場忽略的特質。
我好奇的是,以往的工作業績為什麼不足以評估候選人的能力呢?創始人兼CEO丁洪泉介紹稱,用顯性的業績來判斷候選人的勝任力儘管更容易,但存在幾個痛點:
如果將業績比作露出海面的冰山,受到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基本能力則更像是海面以下更為龐大的冰體,代表著人本身的能力與尚待展現的潛能,因此需要科學、系統的方法來發掘評估。
GATB模型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應用已有超過四十年的歷史,但需要本土化才能引入使用。本土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本內容需要根據國內的語境與文化環境重新編寫,避免出現理解歧義;二是需要採集國內的測評結果,建立常模,建立本土化的評估標準。伯樂星的學術合作方是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四川師範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團隊,負責人單茂洪專家在GATB本土化上具有近三十年的學術研究經驗。目前學術團隊與伯樂星已共同取得多項著作權。
以數據服務為核心價值的商業模式
以GATB模型為基礎,「伯樂星」將崗位與關鍵基礎能力相匹配,HR們可以按需採購,以二維碼或連結的形式分發給受測者,並在後臺直接瀏覽結果。基於微信小程序的電子化設計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便於分發,適用於面試等候時段進行測評的場景;第二,行動裝置的強身份屬性有助於伯樂星將測試結果與個體相關聯,進行長期的追蹤分析;第三,能夠快速自動地輸出格式化數據,便於積累、比對、分析。
基於數據,伯樂星為招聘者提供兩方面價值:小範圍看,評測結果幫助HR辨別候選人各維度能力高低,使後續面試考察有的放矢;從大範圍看,HR們不僅可以將候選人相互比對,也可以將他們的評測結果與同行業、同職級或更大範圍的數據比對,反向評估企業的僱主品牌建設、招聘渠道是否有效。
而對於受測者而言,伯樂星能為他們指出不同維度能力中的短板,提供針對性的職業發展指導與相應的競爭力提升建議,因此2C方向上同樣存在發展空間,還具備銜接職業教育的潛力。
丁洪泉表示,儘管市面上有北森、中智、託馬斯國際等規模較大的測評服務商,但國內企業在招聘中使用測評工具的比例並不高。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測評服務商提供的核心價值是諮詢服務,從崗位分析、評估模型建立到評測編寫,基礎產品上還有很多按需定製的內容,價格較高,中小企業大多無力承擔。
而伯樂星的核心價值是數據服務。產品採用SaaS形式,按企業帳號數收取每個測評項目199-499元不等的年費,不限制測試次數。這個定價模式對眾多中小企業更友好,也能幫助伯樂星快速積累數據,形成人才能力畫像,提升評測+大數據的價值。
目前,伯樂星的獲客邏輯是B、C端兩手抓:2C端與問卷星等平臺合作輸出面向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測評服務,一方面建立C端的品牌認知度,另一方面積累數據持續優化常模;2B端打造標杆客戶,與快錢、星創視界、保利地產、中國銀行、虹迪股份、飛越等不同行業客戶共同測試產品,快速獲取客戶需求,敏捷迭代優化。
創始人兼CEO丁洪泉曾任快錢支付副總裁,領導了多款產品的市場推廣和研發工作;聯合創始人姚雷鳴是在線調查平臺問卷星聯合創始人。團隊具有較強的產品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