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對明朝有匡扶社稷之功,威望甚高,明英宗為什麼執意要殺他?

2020-11-29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歷史上的于謙算是個神人,對明朝有續命之功,在一定程度上講,他也算是明英宗的救命恩人,可最後卻被明英宗誣陷有謀逆之心砍了腦袋,初看于謙之死只覺得他比趙四他爹死得還冤,可是細思之下,于謙之死恐怕是在所難免。

從明英宗帶著二十萬大軍踏上剿滅瓦剌的徵程的時候起,大明王朝就註定要陷入一場漩渦,只不過眾人沒想到的是,這災難來得那麼快,那麼兇猛,直接將大明王朝推入滅亡的邊緣。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那幾乎是明朝全部的精銳,皇帝朱祁鎮還成了瓦剌的階下囚,明朝上下頓時想起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了保住身家性命,朝臣們開始提議南遷,更有甚者直接變賣家產跑路了。

于謙一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朝堂上振臂一呼,建議南遷者殺無赦,大明上下當團結一心禦敵,一方面將京城中的老弱病殘都集結起來,奮力抵禦兵臨城下的境況;另一方面緊急從全國各地發布進京勤王的號令。

在等待各地援兵的那些日子裡,于謙成為了京城人民乃至大明朝的主心骨,帶著城中百姓艱難的抵禦瓦剌的挑釁與侵擾。

當瓦剌試圖用朱祁鎮敲開明朝的都城大門,並進行無盡的巧取豪奪時,于謙等人在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持後,擁立受命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封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以示朱祁鈺乃是代行皇帝之職,百年之後皇位仍會交還給朱祁鎮一脈。

在朱祁鈺以及于謙等人冒著生命危險終於守住了明朝後,瓦剌出了陰招,將朱祁鎮放了回來,企圖讓明朝內訌,達到拖垮明朝的目的。

朱祁鎮歸朝之後,在如何處置朱祁鎮和皇權的問題,朝中就出現了爭論的聲音,朱祁鈺肯定想繼續坐皇位,不僅自己要坐,還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忠於英宗的老臣則持應還位與朱祁鎮的觀點;像于謙一眾則主張朱祁鈺繼續當皇帝,不過百年之後由朱祁鎮之子繼承皇位。

這個問題在朱祁鈺的獨生子朱見濟早逝之後,爭論得更加激烈,朱祁鈺堅信自己還能生下兒子,強勢得將朱祁鎮軟禁了起來。戲劇性的一幕是,在南宮囚禁了七年的朱祁鎮,在朱祁鈺病重的時候,沒動用一兵一卒,沒發生流血事件,在石亨、許彬、徐有貞乃至太監曹吉祥等人的幫助下,撞開了南宮大門,沒遭遇任何反抗的復闢了。

再次稱帝的朱祁鎮,對朱祁鈺一黨展開了瘋狂的打擊報復,廢黜朱祁鈺的皇帝稱號,貶為郕王,將其軟禁,沒過多久,朱祁鈺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朱祁鎮與此是難逃干係,隨後朱祁鎮下令將其以親王的禮儀下葬,還賜了惡諡「戾」。直到南明政權時期,朱祁鈺才有了廟號代宗,可是諡號一直比正常皇帝的少,也沒能葬入明朝皇陵,一個挽救了明朝的帝王始終沒能得到應有的身後尊榮。

弄死了朱祁鈺還不解恨,朱祁鎮還以謀逆的罪名殺了功臣于謙、範廣,幾乎將朱祁鈺時代的賢臣名將迫害殆盡。

于謙之死,表面上是明英宗聽信徐有貞等人的讒言,其實明英宗想要弄死于謙的心更加迫切,畢竟擁立郕王為帝,搶了自己的皇位,害得自己被囚禁七年,這筆帳首當其衝要記在于謙頭上。

再者,于謙救國的威望已經樹立,在朱祁鎮眼中,于謙是朱祁鈺的死黨,這讓明英宗感到了威脅,處置了朱祁鈺,不殺于謙,難保有一天他不會再生事端,臥榻至下豈容他人酣睡,所以斬草除根,必將景泰帝一黨全部誅殺,方能高枕無憂。

明英宗殺于謙的這種行為,從個人角度來看是人之常情,可是作為帝王,明英宗的行徑就有失風範,是德行有失,也因此備受詬病。

當年于謙推選朱祁鈺上位,真的只是想讓他代班,穩定朝局,說好了立朱祁鎮之子為太子,將來要將皇位還回去的。可是朱祁鈺頂著巨大風險上位之後,迷戀上了皇位的美好,不想再幹替班,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廢太子,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結果獨生子朱見濟當了兩年太子就掛了,他一直想再生個兒子,可到死也沒生出來。

朱祁鎮被放回來之後,朱祁鈺既不想歸還皇位,又迫於輿論和朝堂壓力沒有了廢太子的果敢,未能痛下殺手,而是將其囚禁在了南宮。

皇儲之位空懸,太上皇關在南宮,導致明朝朝堂之上關於皇位繼承的事情爭論不休,朝臣各懷鬼胎,奪嫡的暗流都在不停地湧動。

于謙主張由朱祁鈺繼續當皇帝,之後傳位給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在朱祁鎮眼中,于謙是擁戴弟弟的人,是害自己遭受苦難的兇手;而在朱祁鈺眼中,于謙堅持將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已經是與自己離心離德,朱家這兄弟倆最後誰贏了,于謙似乎都註定沒有好果子吃。

不過,于謙似乎應該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也猜到了自己的結局,卻也無怨無悔地堅持著初心。從土木堡之變發生時,他不顧性命,不怕得罪同僚,穩定朝局死守京城;到英宗回朝,他支持更有能力的朱祁鈺執政,卻要依從組訓,立朱見深為太子,于謙表現出的是最光輝的士大夫形象,也是明朝士大夫最缺乏的品格,忠君愛國,匡扶社稷,恪守綱常,哪怕要粉身碎骨。

于謙是不怕死的,怕死的人不會帶著老弱病殘對抗瓦剌,怕死的人不會主張擁立新帝,他怕的是不能死得其所,心願達成,于謙是不懼赴死的。

于謙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該做的、能做的,一切都留給後人去評說,這一生何其瀟灑,歷史是公平的,于謙的英名會與明朝一起載入史冊,得到後世瞻仰!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徐有貞是怎樣一個人?害死于謙,但並非罪大惡極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這部電視劇後期出現的一位明朝大臣——徐有貞,看看歷史上的他是怎樣一個人物,與《大明風華》中有哪些區別。《大明風華》中徐有貞的形象無疑是一個卑鄙小人。王振掌權時,他圍著王振轉。于謙掌權時,他圍著于謙轉。後來于謙落難,他又落井下石害死了于謙。
  • 明英宗以奪門之變重新當皇帝,等於奪了兒子帝位,所以得位不正?
    二是為了師出有名,冤殺大功臣于謙。 三是廢除了宮妃殉葬制度,做了一件好事。 今天說起明英宗這個皇帝,很多人認為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廢了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的帝位,重新當皇帝,是得位不正,甚至是最得位不正的皇帝,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 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發動兵變,圖謀皇帝之位!
    每次出兵,他都挑選一些勇敢的蕃將和靈活矯健的士卒隸屬於自己帳下,班師後則把他們養在家裡,故家中多藏有武器和勇士。一定程度上,曹吉祥可能很早就有篡位的野心了。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爆發,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之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明英宗被釋返京,居皇城南宮,稱太上皇。至此時,曹吉祥已累官升至司設監太監。
  • 和嶽飛齊名的明朝英雄,斬首時劊子手不忍心,留下一首千古名詩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民族英雄人物,人們最熟悉的可能是嶽飛,嶽飛和他的嶽家軍所向披靡,給人們帶來希望,但是由於朝堂上的鬥爭將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更加讓人們憎恨壞人,崇敬好人。在明朝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雖然經歷不同,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同樣很大,只是他的名字遠沒有嶽飛的大。此人叫于謙,是明朝時期的名臣,當然也是股肱重臣。
  • 《大明風華》孫若微,當忠臣于謙被殺時,她為何不肯說句話?
    然而,他卻沒有辦法滿足心愛女人的心願,只能按照原來的名分將胡善祥封為皇后,孫氏封為皇貴妃。 明朝規定,冊封皇后,既授予金印又有金冊,但貴妃卻只有金冊沒有金印。朱瞻基覺得已經太委屈了孫氏,於是向母親張太后請求,對於孫貴妃也同樣給予了金冊金印,開了一個歷史先例。 朱瞻基皇帝後雖然身邊美女如雲,但他最愛的依然是青梅竹馬的孫貴妃。
  • 此人是明朝唯一一位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皇帝,他的身上到底藏有什麼...
    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在南京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離奇失蹤,故而十三陵中也沒有其陵寢,但是還有一個明朝皇帝景泰帝朱祁玉,他當政八年,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也算是英明之主,死後卻沒有葬入皇帝陵寢,而是按藩王禮儀葬於北京郊區金山口。他的身上到底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今日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他。
  • 「救時宰相」的悲哀:不是他不夠聰明,只因世間事實難兩全
    明朝于謙7歲的時候,有個僧人給他相面,說:「他日救時之宰相也!」到於兼長大,執政後果然大有成績。他正直敢為,懲治貪官汙吏;他體恤民情,所到之處總為百姓行德政;他又足智多謀,知識廣博,能文能武,從指導百姓興修水利,種樹鑿井,到平盜賊理財賦,無一不處理得當。
  • 他本是一個有大功於社稷的好皇帝,卻因自私而下場悲催!
    文:江上漁者(讀史專欄作者)眾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除了葬在南京孝陵的明太祖朱元璋和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的建文帝外,還有一位皇帝沒被葬在明十三陵,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七歲被兄長封為郕王。
  • 石亨告一段落,終究是畫上了問號,李賢為于謙報仇1/3
    這裡面或多或少會有黑手,只不過明朝歷史沒有寫,我們也不敢記錄。而石亨的史學文獻記載是這個樣子的:明朝將領官至太子太師封忠國公。在此之前,石亨曾經跟著于謙一起打天下,曾經跟著于謙一起守衛明朝的都城,只不過在守衛明朝的都城之後,石亨改變了自己最初的意願。
  • 不擔任國防部長後,1962年彭老總問侄子:你知道于謙是誰嗎?
    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 在元帥的監督下,景希珍把元帥禮服、軍服、狐皮大衣、地毯、心愛的獵槍和好一點的衣服一件一件裝進箱子裡,都交了公,上交給組織。 一天,在菜園裡勞動時,元帥談明史,講起于謙,他問侄子:「起超,你知道于謙是誰嗎?」
  • 大明風華:使者想見皇帝,朱瞻基裝扮試探,使者一走,朱棣:快殺
    《大明風華》火辣熱播,其中有一個情節非常有意思,瓦剌有一個使者想要覲見明朝皇帝,而朱棣想看看瓦剌的態度,於是讓朱瞻基裝皇帝試探,他自己則裝成一個伺候皇帝的老兵,使者剛走,朱棣就派人談使者的口風,結果那個使者說道:明朝皇帝英明神武,但是旁邊的那個老兵才是真的英雄。朱棣聽完後感慨,這人真是大明的威脅,命人趕緊將他殺掉。
  • 由明慶陵談起,說說未葬入十三陵的景泰帝的身後之名
    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監國,召集群臣議戰守之策。當時京師軍士羸弱,兵馬不足十萬,人情洶洶,有大臣建議南遷,兵部左侍郎于謙駁斥,力主堅守,獲留守京師的重臣贊同,於是形成定議。  同年九月,為避免瓦剌挾持英宗要挾朝廷,于謙等眾大臣合請皇太后立郕王為帝,以安天下。於是九月初六,郕王即皇帝位,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 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壯舉、如此功利千秋的事情為何會被明朝中止?
    當王景弘歸來之時已是宣德十年底。朱瞻基駕崩之後,朱祁鎮繼位,於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下令採買,至此明朝八下西洋之舉被正式終止。  鄭和是在朱棣的支持下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曾終止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又重新授命鄭和和王景弘下西洋,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又終止下西洋。這麼看來下不下西洋似乎是皇帝的個人喜好決定的。
  •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歷史上最大謊言?
    (網上很多人說明朝疆域如何廣闊,如果按他們的說法,蒙古和東北就是大明的領土,那北京也就談不上是國門)如果天子守國門是指離邊界近,那秦、西漢和唐在關中建都,離西北邊界距離也近,北宋開封到遼國,幾乎是一馬平川,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天子守國門?自古南方建都的南宋和東晉等國,很多時候離北方幾乎一江之隔,他們不也是天子守國門?
  • 《大明風華》于謙下線惹人淚目:當為則為,苟為國家不避斧鉞
    當初張藝興飾演的皇上一心相信大明是天朝之師,鐵了心要打仗的時候滿朝文武都為名為利的妥協了,但是于謙偏不,他說:以邊關將士的生命為長城,遠遠不如以天下人心為長城更為穩妥。道理很簡單,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做到,從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到明朝的後幾任皇帝,每個人都給我們看到什麼叫心痛,大好河山不被珍惜慘遭蹂躪時的崩潰無助總讓我們想問一句,為什麼不能多機位仁人志士。
  • 歷史上的今天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害
    在556年前的今天,1457年2月16日 (農曆正月廿二),于謙被害。       于謙(1398——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永樂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在河南、山西任巡撫對為當地平反冤獄,賑濟災荒。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謊言
    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當然有想防範蒙古人反攻倒算的目的。畢竟那時候蒙古人被攆回漠北以後,一直不甘心。逮到機會就南下騷擾,甚至攻城拔寨。不過,這個並不是朱棣想遷都的根本原因。朱棣的根本原因是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盤,奪了朱允炆皇位的朱棣,晚上連覺都睡不著。不遷到他的潛邸,朱棣怎麼會放心呢。再說明朝皇帝御駕親徵。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將自己親侄兒從皇位上拉下馬,整個大明王朝還有誰得位比朱棣還不正嗎?況且,朱祁鎮地位就真的不正嗎?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唯一一位兩度登上皇位的皇帝!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嫡長子,八歲繼位為帝,是明朝第六任皇帝,同時也是明朝第八任皇帝!沒錯,朱祁鎮曾兩次登臨帝位,人生可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