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以奪門之變重新當皇帝,等於奪了兒子帝位,所以得位不正?

2021-01-13 騰訊網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這一生最有名的三件事,一是土木堡之變,成為俘虜皇帝,但只是一年時間便是回到大明,並且在八年以後,以太上皇身份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成為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的。

二是為了師出有名,冤殺大功臣于謙。

三是廢除了宮妃殉葬制度,做了一件好事。

今天說起明英宗這個皇帝,很多人認為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廢了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的帝位,重新當皇帝,是得位不正,甚至是最得位不正的皇帝,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持這個觀點的人,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是認為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當皇帝,等於是無形中奪了兒子朱見深也就是明憲宗的帝位,使他推遲了八年時間繼位。

其實這個觀點也是有著一定依據的,因為明宣宗朱瞻基只有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個兒子,而明代宗在明英宗御駕親徵被俘以後,由監國成為皇帝,坐穩帝位之後,是想盡辦法,乃至是賄賂大臣,廢掉了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為沂王,將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立為皇太子,而朱見濟很明顯沒有這個太子命,也就是當了一年太子便是早夭。

因此到了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在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之前,當時明代宗能選擇的繼承人,也就是原來的太子朱見深了,因為他獨子早夭,也只能從哥哥英宗一脈尋找繼承人,總不能捨近求遠,找其他堂兄弟或者更遠的旁系兄弟的子嗣來繼承帝位的。

所以明英宗復闢,等於是奪了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的帝位,使朱見深推遲了八年時間,等到明英宗駕崩以後才繼位的,因此明英宗是得位不正的,甚至可以說最得位不正的,因為他跟兒子爭奪帝位啊。

但是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其實並非如此。

表面來看,按照宗法血統來看,明代宗獨子早夭以後,的確只能從哥哥明英宗一脈選擇繼承人,不能跳過這一脈,找更遠的。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不能,當年明英宗御駕親徵,代宗不過是以藩王身份監國,還有皇太子朱見深在,按理說他是不能成為皇帝的,結果還不是成為皇帝了?

按理說明代宗,通俗點來說只是代理皇帝,在明英宗這個正牌皇帝回來以後,他就應該將帝位還給明英宗,但結果來看,他並沒有。

再看看當時情況,其實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的。

首先明代宗直至到了奪門之變時,都沒有確定了繼承人,沒有明確要恢復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而且雖說理論上明代宗只能選擇明英宗之子朱見深這個前太子,但其實當時雙方關係很緊張,人家朱見深好好的太子之位,說廢就廢;明英宗回到大明以後,沒有將帝位還給人家也就算了,還如同軟禁一般將其軟禁在南宮,甚至可以說是虐待明英宗,明英宗沒事喜歡在大樹底下乘涼,御史高平說南宮樹多,雖然隱藏奸詐之人,明代宗馬上將樹給砍了,搞得明英宗無樹可倚,連乘涼的權力都被剝奪,由此可見雙方關係的緊張。

而當時也有騎牆派,除卻支持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的大臣外,還有一部分大臣清楚明代宗與明英宗的緊張關係,所以想揣摩聖意,想投明代宗所好,諸如王文和蕭維楨等大臣,意思是迎立襄王世子為太子;襄王是誰呢,是明宣宗的弟弟,明代宗和明英宗的叔叔,比之明代宗和朱見深的親叔侄關係遠多了,但是襄王一脈與明代宗關係並不緊張,這是他們的最大優勢。

也就是說當時大臣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按照血緣親疏,應該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一派認為應該立襄王世子,雙方都紛紛向明代宗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明代宗並沒有明確態度,而是打算在正月十七日的朝會上做最終決定。

但是正月十七日,奪門之變發生,明代宗沒來得及表態,就失去了大權,而明英宗順利復闢,重新成為皇帝。

綜上來看,在明代宗病重之際,並沒有確定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他還有一個襄王世子的選擇,他有可能在病重之際為了彌補和緩和與明英宗的關係,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更有可能立襄王世子,畢竟為了最高權力,他對明英宗還有朱見深打壓的不輕,最後他只是將朱見深該得的太子之位還給人家,真的可以保證日後朱見深繼位,可以既往不咎不清算他?

那樣還不如將太子之位交給本該不可能成為太子的襄王世子,使他感激涕零,日後繼位,自己的身後之名肯定有所保證。

當然不論明代宗如何選擇,只要他沒有確定朱見深為太子,那麼明英宗復闢,就不等於奪了兒子朱見深的帝位,自然不存在得位不正的問題。

不能以沒有確定的事情,也就是朱見深沒有被明代宗明確立為太子的歷史,直接認定肯定會將其立為太子,以此進一步認為明英宗復闢就是跟兒子搶,就是得位不正,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而且再退一萬步說,明英宗本來就是正牌皇帝,他通過政變奪回自己的帝位,有何不可呢,如果以此一些站不住腳的理由認為他是得位不正,甚至是最得位不正,是大錯特錯。

客觀來說,奪門之內風波之中,明英宗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得位正不正的問題,而是他冤殺了對明朝社稷有著大功勞的于謙,可謂是千古奇冤,是中國司法史上的一大汙點。

明英宗雖然廢除了宮妃殉葬制度,並且根據史書上記載,是個有魅力,而且性格還不錯的皇帝,但為了師出有名,即使他不忍心殺于謙,即使于謙並沒有什麼罪過,但也還是以他「意欲」迎立襄王世子罪名,而痛下殺手,由此可見政治其實是很無情的,通過于謙被冤殺之事,其殘酷可見一斑。

而明英宗人生中的這一大汙點,其實也是無形中影響了明朝的命運,連一心為國,對社稷有著大功于謙都落得一個不得好死的下場,長此以往,大大加劇了士大夫階層的畏禍心理,所以到了明末,內憂外患之下,朝廷大臣多是敷衍了事,忠心為國的少之又少,甚至李自成大軍進軍北京,崇禎帝要求大臣捐獻錢財,這些大臣也是緊握錢袋子,朝廷無錢穩定軍心,最終是明朝滅亡。

明末不是出不了于謙這樣可以力挽狂瀾的人物,只是有明一代276年,一心為國之人多是不得好死的下場,那樣的環境,又怎麼培養得出于謙式的人物呢?

即便是有這樣的人物,到了明末也沒有發揮的空間,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當然明朝二百多年對於一心為國之人不論如何,也不能以此作為明末那群不知廉恥的變節之臣的遮羞布,固然統治階級的方式過於嚴厲,但是變節之人也有問題的,不能單純以一方面原因來定論的。

相關焦點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這個觀點我無法苟同!先不說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僅僅就大明王朝來說,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就第一個「不同意」!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將自己親侄兒從皇位上拉下馬,整個大明王朝還有誰得位比朱棣還不正嗎?況且,朱祁鎮地位就真的不正嗎?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唯一一位兩度登上皇位的皇帝!
  • 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發動兵變,圖謀皇帝之位!
    但是,靖難之役後,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逐漸幹預朝政,乃至於篡奪大權。在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太監,對於這些太監來說,一度權傾朝野,力壓明朝的文臣武將。不過,對於明朝歷史上的太監,雖然飛揚跋扈,卻幾乎不敢篡奪皇帝的寶座,比如崇禎皇帝登基稱帝後,就可以輕鬆收拾了魏忠賢,這體現出宦官對於皇帝的依附。
  • 悲情皇帝的悲劇人生:我只是不想為他人作嫁衣
    朱祁鈺,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在明朝為數不多的明君中,朱祁鈺的功績實屬卓著。在位期間,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剷除奸佞,國家政局為之一新,一改前朝太監專權的烏煙瘴氣,使明王朝重新走回正軌。然而,這樣一位政績有目共睹的英主,其身後的諡號竟然是「戾」。"戾」是一個惡諡,表示他終生為惡。而且,他明明做了八年皇帝,死後卻被以親王的身份下葬。
  • 此人是明朝唯一一位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皇帝,他的身上到底藏有什麼...
    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在南京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離奇失蹤,故而十三陵中也沒有其陵寢,但是還有一個明朝皇帝景泰帝朱祁玉,他當政八年,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也算是英明之主,死後卻沒有葬入皇帝陵寢,而是按藩王禮儀葬於北京郊區金山口。他的身上到底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今日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他。
  • 被命運玩弄的朱祁鈺:得了皇帝的病,卻沒有皇帝的命
    明朝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應該就是明代宗朱祁鈺了,他的一生仿佛都是在被命運所玩弄。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由孫皇后所生;次子朱祁鈺,由吳賢妃所生。按照明朝嫡長子優先的繼承法,這皇位註定是嫡長子朱祁鎮的,和庶出的朱祁鈺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朱瞻基駕崩之後,繼位的是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
  • 歷史上九位被俘虜的皇帝,最後一位太幸運
    永嘉五年,匈奴劉淵之子劉聰的軍隊攻入洛陽,晉懷帝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史稱"永嘉之變"。晉懷帝被送往平陽 ,劉聰任命晉懷帝為儀同三司,封會稽郡公。建興元年(313年)正月,晉懷帝在漢趙朝廷的宴會上被命令為斟酒的僕人,有晉朝舊臣號哭,令劉聰反感。不久後劉聰用毒酒毒殺晉懷帝,其年三十歲 。
  • 于謙對明朝有匡扶社稷之功,威望甚高,明英宗為什麼執意要殺他?
    ——雨果 歷史上的于謙算是個神人,對明朝有續命之功,在一定程度上講,他也算是明英宗的救命恩人,可最後卻被明英宗誣陷有謀逆之心砍了腦袋,初看于謙之死只覺得他比趙四他爹死得還冤,可是細思之下,于謙之死恐怕是在所難免。
  • 明宣宗朱瞻基女婿石璟:親歷過土木堡之變和曹吉祥之亂的傳奇駙馬
    但是在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兄弟倆輪流執政的那段時間裡,由於內憂外患不斷,明朝的駙馬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而本文的主角石璟,更是唯一親歷過土木堡之變和曹吉祥之亂這兩場驚天事變的親歷者及倖存者。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位石駙馬的傳奇人生。寒門出身的駙馬石璟,直隸昌黎縣人(今屬河北省秦皇島市)。祖父石名,隨燕王朱棣「奉天靖難」,戰後因功封德州衛副千戶。
  • 最好命女人:皇帝死後被趕回家,路上嫁乞丐,20年後乞丐又成皇帝
    在中國古代數千年封建社會歷史上,皇帝作為最尊貴的存在,也才出現了400多名,不過裡面也不少運氣好的傢伙,被人兩次捧上了皇位,比如說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上位後被母親廢除,但是神龍政變後重新回歸皇位,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在親徵瓦刺的時候被俘虜而失去了皇位,在後來的奪門之變當中重新上位
  • 古代皇帝往自己臉上貼金有多過分,本文告訴你什麼是不要臉
    皇帝必須包裝神化自己,很多時候就是把搶劫說的名正言順。不神化一下,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替天行道,弔民伐罪,你不是神,憑什麼你有資格替老百姓主持正義,很難服眾的,你能代表正義嗎?中國古代講究師出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不能代表正義,就師出無名啊,怎麼打天下?
  • 皇帝退位當太子,又殺皇帝「二進宮」,如此猛人能否救得了元朝
    皇帝是高危職業。中國歷史上,從皇位上被趕下去,之後竟然還能復闢翻盤的,鳳毛麟角。不過剛好,元明清三代王朝,每代都有那麼一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明英宗朱祁鎮,遭遇「土木堡之變」丟了皇位,七年之癢後,又通過「奪門之變」,二進宮復了位。而元朝時,元文宗圖帖睦爾的「二進宮」,則似乎更為順暢,一場回馬反殺,只用了短短的八個月……
  • 由明慶陵談起,說說未葬入十三陵的景泰帝的身後之名
    而後隨著景泰皇帝在位日久,帝位愈發穩固,於是在景泰三年又廢太子朱見深(英宗長子)為沂王,另立己子朱見濟為皇儲,顯露出他對皇位獨佔不可遏制的野心。只是朱見濟福薄,冊封太子一年後夭折,東宮之位便空懸下來。  景泰七年二月,皇后杭氏去世,景泰帝即命在昌平天壽山擇吉壤,營造壽陵,是為其與皇后合葬的陵寢,六月,葬杭氏於壽陵。壽陵建築雄偉,明樓高聳,可與長陵、獻陵媲美。
  • 若曦和十三輔助四阿哥讓他得到帝位,如果換八阿哥,結果會反轉嗎
    但是後來八阿哥主動設計了他,此時如果沒有十三阿哥為他擋住這個問題的話,那麼四阿哥就已經沒有奪帝的資格了。四阿哥奪位成功,若曦等都投靠了四阿哥,隱瞞了康熙傳位的真相,確定了四阿哥的帝之位。若曦對四阿哥的幫助,其實在平常並不多,只是偶爾的提醒而已。但是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承認康熙帝的確是傳位於四阿哥,這才確立了四阿哥的位置。四阿哥能得到帝位,他們二人功不可沒。
  • 帝位誘惑,皇室之間的骨肉相殘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隋:楊廣為得太子之位,陷害長兄楊勇;繼位之後,假傳隋文帝遺旨,逼楊勇自盡,囚禁弟弟蜀王楊秀和漢王楊諒,並誅殺了他們的兒子。
  • 皇帝亂點狀元譜:皇帝點狀元不看文章看什麼?所有大臣沒想到!
    所以,殿試雖不再淘汰,但競爭同樣很激烈。殿試之後,主考官初擬名次,連同答卷上報皇帝欽定。這個就叫點狀元。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士是自己考出來的,狀元是皇帝點出來的。皇帝點狀元時,偶爾一任性,不看考生的文章,而是以一個比文章更重要的理由,把考官們擬定的狀元給換了。以「名」取人中國人的名字自古講究雅正吉祥、中和通達,現代仍很重視起名、改名。
  • 朱棣囚禁2歲孩童整整55年,後來出獄牛羊不分,竟連女人都沒見過
    1398年,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結果朱允炆剛剛登上皇位,統治基礎還未牢固,在黃子澄等大臣的輔佐下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