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明朝唯一一位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皇帝,他的身上到底藏有什麼...

2021-01-08 清風明月話歷史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於在南京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離奇失蹤,故而十三陵中也沒有其陵寢,但是還有一個明朝皇帝景泰帝朱祁玉,他當政八年,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也算是英明之主,死後卻沒有葬入皇帝陵寢,而是按藩王禮儀葬於北京郊區金山口。他的身上到底有什麼不尋常的故事?今日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他。

  

  一、少年經歷

  宣德年間,明宣宗御駕親徵,生擒漢王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府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侍女吳氏也在其中。明宣宗將其安排在緊靠宮牆的大宅院,時時臨幸。宣德二年(1429年),吳氏產下一子,便是朱祁鈺,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之後,皇長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封朱祁鈺為郕王。

  二、臨危稱帝

  《明史》記載:正統末年,京師發生乾旱,街巷小兒做土龍來祈禱下雨,一邊拜,一邊喝道:「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一時之間,街頭巷尾,傳唱不已。沒過多久,便有了監國即位之事,後來又有了英宗復闢之舉。後人說,雨帝就是與帝;城隍就是。再來土地就是復闢。想不到,這首歌謠竟然預測了正統年後十數年的大明朝局的變化。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向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邊報傳至朝廷,滿朝皆驚。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明英宗決定親率大軍出徵,令皇弟朱祁鈺監國。結果,五十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全軍覆沒,王振被部將所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消息傳至京城,朝野震驚,京城人心惶惶。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壓陣,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侍講徐珵(即徐有貞)首先發言,他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眾臣紛紛附和。于謙厲聲喝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接著,他對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徵得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于謙力主抗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也紛紛表態,支持于謙。最後,郕王這才下了固守北京的決心。

  

  正統年間,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右都御史陳鎰聯名上奏說:「王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眾臣見此,紛紛附和,一時之間,朝堂上亂了起來。朱祁鈺剛剛攝政,哪裡見過這等場面,一時間不敢作出決定,便下了一道命令:「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今後再議。」眾臣平日裡受夠了王振的 欺負,此時正在氣頭上,個個抗議不依。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仗著有皇帝的諭令,喝斥群臣,讓他們立刻出去。戶科給事中王竑脾氣急躁,性格耿 直,早就看不慣王振一黨,眼見王振已死,馬順還敢如此囂張,衝上前去猛擊馬順,眾臣見此,紛紛上前暴揍馬順,馬順當即斃命。眾人還不解氣,又揪出王振的黨 羽毛、王兩個宦官,一頓拳打腳踢,當場斃命。嚇得郕王朱祁鈺面如土色,連忙起身離去,于謙連忙擠到郕王身前,扶臂勸導 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朱祁鈺依照于謙的話下了聖旨,眾人聽後方止。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于謙聯合太后和眾臣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但是朱祁鈺「驚讓再三,避歸郕府」。眾臣再三請求,于謙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最後,郕王受命。八月二十九日,皇太后改立監國郕王為帝,遙尊被 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玉登基後,立即傳諭各邊鎮,無論明英宗到何處,守將都不可輕出,使得也先以明英宗為要挾的手段完全失效了。同年十月,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全面勝利。

  三、英宗回朝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又多次擊敗瓦剌。也先俘虜太上皇朱祁鎮將近一年,卻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而且還多次被明軍打敗。也先覺得手中的明英宗朱祁鎮是個燙手山芋,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表示願意與大明重新修好,願意放回朱祁鎮以表誠意。明朝文武大臣聞言後,紛紛喜出望外,只有景泰帝滿臉的不高興。當時時局動蕩,他被于謙等人逼上帝位,而此時大明國泰民安,一副欣欣向榮的樣子,他不免有些留戀帝位,不願接回明英宗。于謙看透了景泰帝的心思,說道,「如今帝位已定,怎麼還有可能改變呢?太上皇我們還是要接的,如果他有什麼其他想法,我有話說。」景泰帝見其如此說話,便笑著同意接回明英宗朱祁鎮了。《明史列傳58》記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 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 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

  於是,景泰帝朱祁玉派了楊善先去北漠查探一番,哪知楊善隨機應變,順勢將太上皇迎回。既然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朱祁鈺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朱祁玉讓明英宗抵達北京後,先由安定門入城,再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鈺自東安門出迎,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兩人互拉雙手,淚涕沾襟,噓寒問暖了一番,朱祁鈺隨即把哥哥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在這七年中,景泰帝變本加厲,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就這樣,太上皇朱祁鎮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清風明月認為,景泰帝在處理明英宗回歸的問題上,確實心胸過於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四、易儲風波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風雨飄搖,孫太后為了穩定時局,命朱祁鈺監國,同時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張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 明英宗還京後,朱祁鈺保國有功,沒有把皇位交還給明英宗還說得過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位也廢了,朝臣上下認為朱祁鈺私心過重,有失民心。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同時兼陳一切弊政。朱祁鈺聞訊大怒,將鍾同下獄並杖死。

  由於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鈺不得不慎重。景泰帝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有時還不惜武力威懾。最後 ,在易儲問題上,終於換來宦官和朝臣的默認。可是他的汪皇后卻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爭辯,最後被景泰帝廢了後位,打入冷宮。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料,次年,朱見濟便夭折身亡了,景泰帝也因此深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五、奪門之變

  景泰帝朱祁鈺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上。一時之間,眾臣議論紛紛,十六日,于謙聯合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

  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 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官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害怕太上皇,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百官如往常一樣,於五更前還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聞宮中鐘鼓齊鳴,官門大開,眾臣入殿後,發現龍椅上並非景泰帝朱祁玉,而是太上皇朱祁鎮,一個個驚訝不已。徐有貞高聲宣布太上皇已經復闢。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闢。重病臥床的景泰帝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于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六、離奇去世

  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明英宗下令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不過,朱祁鎮也關心朱祁鈺的情況,還在朝堂之上給大臣們說,自己的弟弟病就要好了。一個月後,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朱祁鈺離奇死去,史書上關於景泰帝之死的記載各不相同,這裡我們先不探討了,下次我們來詳細探究下景泰帝的生死之謎。

  明英宗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還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並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

  因此,朱祁鈺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謝謝閱讀,歡迎大家訂閱收藏轉發!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北京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王秀玲女士的一篇論文,首次揭開了萬曆皇帝的葬式之謎,並大膽推斷出明代帝王均為身體側臥,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鬥七星」葬式。據《泰昌實錄》記載: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時(孝靖皇后比萬曆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於天壽山東井平崗地)僅抬槓軍夫多達8600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今沙河)時,抬棺槨的木槓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這樣完全有可能使屍體姿勢發生改變。
  • 由明慶陵談起,說說未葬入十三陵的景泰帝的身後之名
    昌平縣北部的天壽山古名黃土山,永樂七年明成祖朱棣欽點其為「萬年吉壤」之地,賜名天壽山,用以營造自己及後世子孫的帝陵,於是此地一躍成為明代的皇家陵寢,自明成祖以降共計十三位帝王安葬於此,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 權力的遊戲——嘉靖皇帝修墳史
    這時剛滿十四歲的朱厚熜剛剛繼承興獻王位兩年,卻被突然告知,他將會成為大明天子,也就是後來我們耳熟能詳的嘉靖皇帝。 這個還是半大孩子的年輕人在當時一定沒有想到,處在權力風暴中心的他,竟然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陵墓設計師。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他是唯一一個同時設計了父母、自己、兒子三代陵墓的明朝君主。
  • 被命運玩弄的朱祁鈺:得了皇帝的病,卻沒有皇帝的命
    明朝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應該就是明代宗朱祁鈺了,他的一生仿佛都是在被命運所玩弄。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由孫皇后所生;次子朱祁鈺,由吳賢妃所生。按照明朝嫡長子優先的繼承法,這皇位註定是嫡長子朱祁鎮的,和庶出的朱祁鈺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朱瞻基駕崩之後,繼位的是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
  • 明朝共有五座皇陵,分布在四個省市,你都知道嗎
    明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歷時47年建成,是恭睿獻皇帝朱祐杬與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明顯陵佔地面積達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其外羅城周長3600餘米,蜿蜒起伏於山巒疊障之中,其規劃布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尤其是「一陵兩冢(不是合葬在一起而是起了兩個墳塋)」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 慈禧下令推入井中淹死的珍妃,為什麼在清室退位後被葬入清西陵?
    光緒最愛的女人,落得悽慘的下場1、 入宮受寵珍妃應該是光緒皇帝最喜歡的妃子,但是,光緒的后妃與他的命運是相依附的,連皇帝自己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那他的妃子也同樣生活的毫無尊嚴,珍妃就是例子,作為皇帝的寵妃,竟然被太監推入井中溺死,也的確悲慘。
  • 帝王中最特殊的存在,至今關於他的面相都爭議不斷,堪稱最醜皇帝
    第一種,是說他面有異相,不似常人,下巴凸起,耳朵肥大,臉上還長滿了麻子; 另一種,則是他在帝王將相圖上的長相:鬍鬚花白,面色和善,身著龍袍,坐在龍椅之上,器宇不凡。 那麼,這兩種版本,到底哪一種才是最為可信的呢?而朱元璋的相貌,到底如何,為什麼關於他的長相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呢?
  • 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原料,真的是從朱棣陵寢上偷的嗎?
    金絲楠木真的有那麼珍貴嗎?能夠珍貴到讓乾隆皇帝去偷朱棣陵墓上的?咱們先來了解下這金絲楠木。直到明朝,楠木更是被老朱家所青睞,現在北京的故宮就是老朱家修建的,故宮的建築、家具等,就使用了大量的楠木,這還不算啥,朱棣陵寢裡就使用了大量的楠木。現存的朱棣陵寢其中就用了60根直徑1.17米、高14.30米的金絲楠木作為支撐。 到了清代,滿清統治者更是延續了明朝對金絲楠木的喜愛,並且由於國力的昌盛,對金絲楠木的使用更是龐大。
  • 朱元璋駕崩後,他有可能採用神秘的「北鬥七星」體態下葬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也是明代最大的皇帝陵寢,可是關於它的秘密實在是數不勝數,而今天我們要談的,則是關於朱元璋本人下葬時的獨特姿勢。朱元璋究竟用了什麼特別的姿勢下葬?如果您想知道,小編這就為您揭秘。
  • 此人和皇帝生辰八字相同,皇帝下令要殺了他,抓來一看卻說:有賞
    在古代,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有人和他有著一樣的名字,這是為了昭顯皇帝的獨一無二和皇權的至高無上,因為皇帝是天之驕子,一般的平民自然不能與他相同。中國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當時有很多人都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往往都會被說成是天象、天意或是神靈的指示等怪力亂神的說法。
  • 他本是一個有大功於社稷的好皇帝,卻因自私而下場悲催!
    文:江上漁者(讀史專欄作者)眾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除了葬在南京孝陵的明太祖朱元璋和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的建文帝外,還有一位皇帝沒被葬在明十三陵,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七歲被兄長封為郕王。
  • 明朝的皇帝基本活不過40歲是明十三陵的風水引致
    葬成祖朱棣後第七年(1431年)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燧死亡,他只活了47歲。 朱高熾的繼位者宣宗1425年繼皇帝位,1435年就死亡,他只活了36歲。 還有更大原因致仁宗、宣宗、英宗、景帝等明朝絕大多數皇帝皆短命(活不過40歲)筆者不公開。 3.仁宗的獻陵也是欽天監風水國師扦葬 仁宗死後宣宗1425年6月12日繼皇帝位,仁宗的獻陵沒有來龍,因成祖朱棣的長陵加上仁宗的獻陵都有重大問題致宣宗1435年正月初三日死亡,享年37歲,此時還是六運。
  • 皇帝聽說一人有帝王之命,派人將他抓來,觀其樣貌後大喜:封官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很少人會相信宿命論,但在中國古代,不僅是普通百姓,就連帝王將相都對宿命論深信不疑。有些草根出身的皇帝,都會為自己編造一個神奇故事。比如漢高祖劉邦,說母親晚上夢到了一條蛟龍,因此懷孕生下了他,故稱自己為赤帝之子。古代也有一些神算,能夠根據生辰八字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其事跡被傳的神乎其神。究竟有沒有命運這一說呢?
  • 他明明當過漢朝皇帝,卻被踢出「帝王本紀」
    到底是什麼,塑造了他的「不同凡響」呢? 一個傳奇的人,一般都會有傳奇的出身,劉賀也不例外。 他的祖父,乃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他的祖母,是「傾國傾城」的李夫人。李夫人死後,漢武帝依然對她念念不忘,親筆寫賦來悼亡,甚至在皇后衛子夫還在世時,以皇后之禮下葬李夫人,追贈為孝武皇后。
  • 于謙對明朝有匡扶社稷之功,威望甚高,明英宗為什麼執意要殺他?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歷史上的于謙算是個神人,對明朝有續命之功,在一定程度上講,他也算是明英宗的救命恩人,可最後卻被明英宗誣陷有謀逆之心砍了腦袋,初看于謙之死只覺得他比趙四他爹死得還冤,可是細思之下,于謙之死恐怕是在所難免。
  • 此人生辰八字竟與帝相同,皇帝得知「召至,欲殺之」
    中國古代的佔卜、命理、相面、堪輿之術,都各有其神奇之處,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對這些就比較相信。  朱元璋早年曾在皇覺寺做和尚,地位低下,常常饑寒交迫。後來兒時的玩伴湯和寫信邀請他參加紅巾起義,此事被人向元朝官府告密,朱元璋得知後驚慌失措,走投無路。
  • 孝莊皇后死後,抬棺材的路上發生了什麼事,讓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提起孝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她是大清國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傳奇的賢良后妃,還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直到今天,她身上的傳奇仍然未減半分,以她為題材的影視劇、作品數不勝數,且播放率節節攀高。
  • 明朝宮女萬氏,為何受到成化皇帝獨寵?
    明朝皇宮裡有三大名妃,分別是永樂皇帝的權妃,成化皇帝的萬貴妃,萬曆皇帝的鄭貴妃。今天要來講講萬貴妃為何被成化皇帝獨寵,成化皇帝朱見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十八歲繼位,在位二十三年。成化皇帝年幼時,他的父親英宗親徵,被俘虜,之後又復闢,這可謂是大起大落,而朱見深這個時候也經歷了被立太子、被廢又被立的反覆折騰。
  • 清亡了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他們到底是何人?有工資嗎
    君不見秦始皇直接將萬裡河山都帶入陵寢,元朝的皇族為了不被盜墓又採用牛羊帶路入葬,但是大部分都是修好太廟,陵寢,定在龍脈之上,建設的猶如城堡一般,期待祖先保佑萬世太平。但是也是正是如此,「挖祖墳」也成為了一種爭鬥方式。明朝末期(公元1606年)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攻入京城後,竟是將朱家祖墳破壞得亂七八糟,之後竟是準備「盡掘十三陵」。只是遭到了拼死抵抗而罷休。
  • 古代唯一沒有缺點的皇帝,不殺一位開國功臣,臨終遺言讓人淚崩!
    當然了,這裡面不乏有意圖謀反,活該引頸受戮之人,但是也反應出了帝王的心狠手辣。 不過接下來所要說的這個開國皇帝卻非常的仁厚,即便是有人圖謀不軌,並不曾殺過一位功臣這位皇帝就是劉秀了,他當皇帝算是憑藉著他的智慧一手打下的江山,因為他既沒有繼承祖業,也沒有謀權纂位,因為正統的劉氏也早已衰落,新莽末年,天下大亂,一介布衣的劉秀乘勢起兵。公元25年建立「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