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駕崩後,他有可能採用神秘的「北鬥七星」體態下葬

2021-01-07 歷史店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也是明代最大的皇帝陵寢,可是關於它的秘密實在是數不勝數,而今天我們要談的,則是關於朱元璋本人下葬時的獨特姿勢。朱元璋究竟用了什麼特別的姿勢下葬?如果您想知道,小編這就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明孝陵位於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從朱元璋駕崩的明洪武31年開始,一直到永樂11年才算徹底建成完工,期間經歷了洪武、建文、永樂三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形制仿照了唐宋兩朝帝王陵寢的規制,建築宏偉又壯麗秀美,也是現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專家在近年來,利用高科技儀器,對明孝陵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根據儀器繪製出來的圖譜發現,明孝陵的地宮保存的極為完好,並未發現有任何盜掘過的痕跡。在進行高科技掃描時,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個離奇現象。朱元璋的陵墓形制呈現了規則的「勺子」形狀圖案,勺頭部分為繞梅花山而環 行的導引神道,勺柄部分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築部分。勺柄與勺頭之間還分列著七座建築,分別是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

這個「勺子」究竟代表著什麼呢?專家們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它正是明代帝王都崇尚的「北鬥七星」圖案,而七座建築,正是對應著各個星辰。「北鬥七星」在明代一直頗受追捧,明代的皇帝們都認為,「北鬥七星」是皇帝死後的極樂去處,因而將墓葬建成「北鬥七星」狀也是有據可依的。然而這與朱元璋下葬的姿勢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倒不如從他的後世子孫陵墓中尋找答案。1956年到1957年,經過上級批示,考古專家展開了對萬曆皇帝定陵的挖掘工作。當定陵被打開後,除了墓中大量的珍寶外,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棺木中萬曆的屍骨姿勢十分詭異,面部向上,頭向右偏,右臂上彎,左臂下垂,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

經過專家的鑑定,發現萬曆皇帝這種葬法並非是抬棺時顛簸所致,而是人為故意擺放的造型,簡而言之,萬曆皇帝下葬時的姿勢正是「北鬥七星」式,這從萬曆皇帝棺槨板上的七星印記上得到了證明。萬曆皇帝是明朝出了名的昏君庸主,曾經創下了20多年不上朝的紀錄,這樣的君主尚能享受「北鬥七星」的葬式,何況是一代雄主朱元璋呢?在史書中曾多次提到過朱元璋崇尚天象,將自己的陵寢建成「北鬥七星」狀,已然說明了問題。朱元璋從淮右布衣一步登天君臨天下,讓其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他死後甚至連廢除多年的殯葬制度都得以恢復,其「視死如生」的心態也昭然若揭。

既然如此,朱元璋也極有可能囑咐後人,將自己的遺體擺成「北鬥七星」狀,以便讓自己快速升天,去「北鬥七星」的「極樂帝王宮」中享清福,同時也保佑自己的王朝能夠萬代永昌。在小編看來,以帝王之身暗合天象,朱元璋的想法固然美好,可是明王朝在二百多年後依然土崩瓦解,只留下了後世的一聲聲嘆息。

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前進,無論是什麼樣的葬法,終究擺脫不了天道循環的規律,雖作為一代曠世帝王,想必朱元璋也未料及如此吧……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韓國古墓發現星座圖,我國古墓早有發現,墓主姿勢都是北鬥七星狀
    最近,韓國文物部門在慶尚南道鹹安郡的一座王室古墓裡,發現了距今有1500年的墓室星座圖,其中包含著人馬座和天蠍座的形象圖形,這讓韓國的專家異常興奮。可是他們卻想不到,在我國早就出土過七星狀的棺槨板,甚至有一位墓主人,還故意將自己的屍身擺成北鬥七星的樣子。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上思縣三重棺槨意外現世,神秘七星板疑雲重重簡單隨葬品暗透玄機
    說起成吉思汗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是說起成吉思汗陵估計很多人都很犯迷糊。傳說當年成吉思汗下葬的時候,為了不讓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裡,不但地址選擇的非常偏僻而且還讓上萬匹戰馬在他下葬的地方盡情的踩踏直到表面再也看不出一點墓葬的痕跡。
  • 北鬥七星附近存在一道神秘的紫外圓弧
    據《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通訊》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透露,北鬥七星附近存在一道神秘的紫外圓弧。如果它擴充完整,正好能夠以北鬥七星為中心,形成一個直徑60度的正圓(肉眼不可見)。北鬥七星被一道神秘的紫外圓弧包圍在中心。A. Bracco / R. Benjamin / NASA-GALEX這道圓弧位於大熊座,長約30度,寬不足1度,其成分為壓縮的帶電星際氣體。
  • 神秘的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是人類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七顆個體星組成,分別為天樞、天旋、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因懸掛在北方天空,七顆星構成鬥形而得名。從全國目前發現的各個時代的北鬥七星圖案來看,北鬥形象都是用連線將七個圓窩(圓點)相連成鬥形。目前,有關資料顯示全國遠古巖畫中的北鬥七星圖案並不多見,只有內蒙古赤峰市發現一處。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王秀玲在論文中分析,孝靖後骨架情況應與原葬式相似。而萬曆帝與孝端後則有出入。因為人死後入葬,不可能故意擺成一腿彎曲一腿直伸狀。顯然,萬曆帝的葬式不是原狀,而應該是向右側臥,這樣出現晃動屍體必然倒向左側,所以萬曆帝左腿直伸。
  • 北鬥七星
    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鬥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鬥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在不同歷史階段,北鬥往往被解釋成不同的神靈。山東嘉祥武梁祠中發現的一組三皇五帝、北鬥星君圖,是東漢時期的一件畫像石藝術品,畫像採用繪畫與雕刻相結合的畫像石形式,精心塑造出十帝、北鬥星君的藝術形象,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北鬥星君圖。畫像共分三層,第一層刻畫著十位帝王的肖像,第二層為北鬥巡遊圖,第三層為車馬出行圖。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要了解九星,先了解七星。
  • 北鬥七星的名稱與含義
    北鬥七星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一顆是3等星。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鬥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鬥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
  • 北鬥七星掌生辰 有哪些關於北鬥七星的忌諱
    北鬥七星,分為一天樞、二天璇、三天璣、四天權、五玉衡、六開陽、七搖光,整體上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北鬥七星到底在什麼派別裡面看。有什麼忌諱,自然也是需要區別看待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風水學看看,有哪些關於北鬥七星的忌諱呢?
  • 北鬥七星小知識
    上古時期,人們便學會用太陽、月亮、和星星來辨別方向,指導農業生活,也將人間禍福與星象聯繫到一起,更給星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著名的北鬥七星。就引出這篇文章的主角——北鬥七星。北鬥七星的形狀像一把舀酒的勺子,所以被稱為「鬥」。從勺柄到勺口數過去的第六和第七星連接起來並延長大約五倍的距離,遇到的星就是北極星,古人就是這樣利用北極星來辯方位的。
  • 探秘朱元璋陵墓的風水格局:魂歸北鬥,四靈環繞
    陵佔地長22.5千米,圍牆內宮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10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5000~10000多軍士日夜守衛。 從乞丐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頗富傳奇色彩。這個傳奇,在南京市東郊鐘山主峰下畫下了句號。這個句號,就是明孝陵。
  •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神道,暗合北鬥七星布局
    宋陵石刻數量多,保存比較完好,僅現存的帝後陵前的石刻望柱、各種動物和各類人物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的親王和大臣墓,總數達到千件以上。這些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和圓雕無不具備,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體現了世俗生活風貌。宋陵石刻造型渾厚,雖然力感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氣勢雄偉,但表現手法細膩,華表的紋飾和人物的冠冕服飾等均是精心刻劃,別有一番韻味。
  • 七星巨棺內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的身份是誰?
    七星巨棺是我國考古界一個重大的發現,2008年在廣西的上思縣陽鎮廣元村發現一座明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起來的巨棺,後來在考古專家的研究中發現有北鬥七星排列的形狀,因為也被稱為七星巨棺,七星巨棺的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又是誰呢?
  • 北鬥七星與北鬥九星隱藏的秘密,在這裡才能找到答案...
    我們常說北鬥七星其實並不正確在早年北鬥是有九星的... 小夥伴可能不禁好奇九星?其他兩顆星是啥?這兩個星又跑哪去了呢?後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鬥七星之說。除了北鬥九星故事,在龍虎山中還藏匿著關於北鬥七星的某股神秘力量...
  • 「北鬥」貫穿南京城另有玄機?
    看著眼前這條曲折的軌跡,高松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北鬥七星」!是的,從中山碼頭沿中山路到鼓樓、新街口,再出中山門,至中山陵,正是一個完整的北鬥七星圖。  一個巨大的「北鬥」貫穿了南京城?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這個費解之謎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高松在地圖上將白天經過的七個點標出來,再將各點連成一線,就有了他的這個發現。
  • "三合土"棺槨現真容 墊板呈"北鬥七星圖"(圖)
    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在清理過後,也呈現了「北鬥七星圖」。   墓主髮髻保存尚完好   昨日上午,上思縣文物管理所大門緊閉,不僅大院的鐵門外有公安民警執守,就連進入辦公樓的玻璃門也關了起來,由該縣文體局一負責人負責把守。前兩天還出入自如的記者全部被擋在了玻璃門外,一切都是因為一直頗受關注的「三合土」棺槨當日要揭開最後的面紗。
  • 武當山發現清代七星龍泉劍 劍上鑲嵌北鬥七星圖
    昨日,武當山居民陳海潮展示了一把他收藏的古劍,經鑑定系清代中期武當山道人所佩七星龍泉劍。  該劍長1.26米,重約1.75公斤,劍身和劍柄都比普通寶劍長,木質大漆劍鞘,油漆鮮豔,依稀可照見人影,有龜裂紋路。
  • 北鬥九星變成北鬥七星,它們經歷了什麼?另外兩顆去哪了?
    宇宙的浩瀚無垠給人類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綺麗景色,因為有了宇宙,我們可以晨看日出、夜觀星辰。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而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更是可以通過星宿的位置來判斷天氣變化,甚至可以預測未來,判斷吉兇。
  • 北鬥七星的由來,也許你的身邊就有一顆「北鬥七星」
    北鬥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組成的。古代中國人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抄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瑤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北鬥七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鬥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度、β、γ、δ、ε、ζ、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別把它們知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鬥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
  • 北鬥七星與禹步
    古代的中國人給它們都起了名字,分別稱為:天樞、天王旋、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這就是著名的「北鬥七星」。北鬥星在古代是判斷季節的一種標誌,古籍中就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記載。找到醒目的北鬥七星,從北鬥星鬥口外緣的兩顆星連成一條線,朝鬥口方向延長5倍遠,就能找到那顆可以辨別方向的北極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