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的日子怎麼過?請為人民鼓嚨胡。
1958年12月,彭老總(元帥)來到平江考察。
在與人民群眾交談時,參加過平江起義的老紅軍黃杜芳遞給元帥一張紙條,紙條上面寫道: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麼過?請為人民鼓嚨胡!
元帥看了後,說:「這是人民群眾多麼沉痛的呼聲啊!」
回京後,元帥如實反映了問題,並表示「我為人民鼓與呼」。
之後,在廬山開會時,元帥又多次發言,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但是他的意見未被接受。緊接著,他被免去了國防部長等職務。
不擔任國防部長等重要職務後,1959年9月30日,元帥決定搬家。去往何處?
他搬到了北京西北郊掛甲屯二十號吳家花園居住。
掛甲屯這個地方,據當地村民說,北宋楊家將中的楊六郎曾在此地晾曬過鎧甲,故得此名。吳家花園原是承澤園西部的一部分,民國年間實業家吳鼎昌買下這個園林,所以叫吳家花園。
搬家時,衛士長、警衛參謀景希珍說:「是不是留點什麼做個紀念啊。」
元帥說:「我就是普通老百姓,用不著的,什麼勳章、榮譽、紀念品,我都不要。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
在元帥的監督下,景希珍把元帥禮服、軍服、狐皮大衣、地毯、心愛的獵槍和好一點的衣服一件一件裝進箱子裡,都交了公,上交給組織。
廬山霧重風蕭蕭,掛甲離京十裡遙。一生戎馬無暇日,老來偷閒學種桃。
在吳家花園,元帥一邊學習,一邊開荒種地。他下了很大功夫學習種植技術。他希望通過勞動,一來是了解農業情況,二來是減輕國家的負擔。
彭起超是元帥的大侄子,畢業於哈軍工。他曾兩次到吳家花園看望伯伯。
1962年5月下旬,彭起超帶著妻子劉慶雲從武漢來京看伯伯。
侄子侄媳遠道而來,元帥十分高興,他與侄子說古論今。彭起超問了許多問題,元帥並不諱言,談了對許多問題的看法。
一天,在菜園裡勞動時,元帥談明史,講起于謙,他問侄子:「起超,你知道于謙是誰嗎?」
彭起超說:「是明朝的一個軍事家。」
元帥點點頭,說:「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是明英宗的兵部尚書。有一年,敵人入侵,明英宗兵敗被俘,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于謙挺身保衛北京,指揮作戰,打敗敵人,救回了明英宗。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功勞超群的大忠臣竟被英宗和姦人所害。什麼罪?雖無顯跡,其意則有。這和秦檜用莫須有來謀殺嶽飛是相同的卑劣手法。但被害者的人格和氣節是永存的,正像文天祥留給後人的名言那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帥對于謙很敬佩,認為于謙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其剛正廉潔、愛國愛民可為後人楷模。
見侄子出神地聽他講于謙的事跡,元帥又說:「在那個時代,于謙的剛正清廉是不容易做到的,有兩點可證明:一是有人勸他進京要帶點禮物,至少也帶點土特產吧,他哈哈大笑,舉起兩袖說帶有清風。二是他被問斬抄家時,人們發現,他家無長物,唯有詩書。」
說罷,元帥又吟誦他最喜歡的于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石灰吟 》 。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