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魁元(1926.10-2019.8),天津人;
親歷抗美援朝金城反擊戰;
曾獲三級解放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及朝鮮國際功勳章等;
1981年—1985年任陸軍第19軍副軍長,離休後定居杭州。
寫在前面:
上周末我去看了電影《金剛川》。
電影從三個不同的視覺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志願軍修橋,美國人炸橋。橋一次次被炸毀,志願軍一次又一次神奇修復。
最後,戰士們站在水裡,人疊人,用血肉之軀架起一座人橋,大部隊順利渡過金剛川。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
為了一座橋,犧牲了這麼多戰士,千辛萬苦不計一切代價,就要渡過金剛川。
渡過金剛川後,這些志願軍戰士又去了哪裡?他們經歷了什麼樣的戰役?後面的故事是怎樣的?
我想起一位我曾經採訪過的叫孫魁元的老人。他親歷了渡過金剛川之後的金城反擊戰。
孫魁元爺爺曾親歷「金城反擊戰」,18天堅守高地,14天總攻……他還親歷了停戰前幾個小時遮天蔽日的炮火對射,以及親眼見證了停戰那一刻天地間發生的神奇景象。
回憶 | 孫魁元
主筆 | 團團
(根據團團採訪筆記和孫魁元回憶資料整理)
01 插在敵陣中的一顆釘子
1953年初夏,朝鮮金城,一片連綿望不到邊的山川。
頭頂傳來敵機飛過的隆隆聲,森林裡到處都是敵機投擲的蝴蝶彈,子彈嗖嗖地從天空掃射下來,我們隨時要撲倒在地上,躲避敵人的炮火攻擊。
轟隆隆的爆炸聲在耳邊此起彼伏地炸開,泥土、彈片、石塊飛濺,身旁的戰友一個一個犧牲。我緊緊抱著頭趴在地上,腦袋裡迴蕩著一波又一波的嗡嗡聲。
炮聲一停,我馬上爬起來,抓住排炮間20秒的空隙,指揮部隊以排為單位快速通過。
6月25日,我21軍奉命從朝鮮東海岸的鹹興地區,趕赴東線參與金城反擊戰。
在敵人密集的炮火攻擊下,6個晝夜強行軍500多裡山路,突破了三道封鎖區。
通往目標地的最後一個封鎖區,敵人的狂轟濫炸愈加猛烈,我們只能沿著山溝艱難地前行……
金城以南大多是易守難攻的連綿山地,敵陣地由南朝鮮王牌部隊首都師等4個偽軍師駐守。
全部美式裝備的首都師氣焰十分囂張,他們的基本陣地構築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點、地堡群與塹壕,交通壕相連接,形成支撐點式環形防禦體系。
經過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連續兩次攻擊,該地區已成為突入我軍弧形防線的「楔子」,非常利於多路進攻。
受領金城反擊作戰任務的是志願軍第20兵團,我們21軍作為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被志願軍首長調給20兵團加強戰鬥力量。
這樣,20兵團兵力就達到了5個軍,既21軍、54軍、60軍、67軍、68軍,同時還配備了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兩個師,共20多萬人。
我軍對敵軍形成了3:1的兵力優勢和1.7:1的火力優勢,可謂是「重錘出擊」。
我是61師181團一營的教導員,我營的任務是接替60軍180師據守剛剛攻佔的敵軍陣地——938.2高地。
這是我陣地防線上插入敵方的一個楔子尖,作用至關重要。
7月8日黎明,我和營長楊永和帶領部隊經過8個小時翻山越嶺的艱苦行軍,終於登上了938.2高地的主峰。
這個不足一平方公裡的陣地,整個山頭已是一片焦土碎石,到處是彈坑和碉堡殘垣。大樹被攔腰切斷甚至連根掀起,塵土漫天飛揚,看不到一點生命的跡象。
938.2高地的形狀就像一顆釘子,直直插在敵陣地當中。
02 炮彈500發變成了2000發
938.2高地與敵偽7師主陣地面對面,敵我之間的緩衝區不超過500米。
移防的同志向我介紹,他們是由1營營長、2營教導員、3營副營長組成的奇特指揮所。
無需多問我就明白,友軍在與敵軍反覆爭奪938.2高地之中,已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從接防開始,我和營長立刻布置構築防禦陣地,我還提出了「邊打邊挖」的口號,要求部隊抓緊時間構築工事。
由於缺乏工具,戰士們只能用鐵鍁、刺刀挖土,用褲子運土。
經過三晝夜的奮戰,我營打了幾百個貓耳洞和十幾條短坑道。野戰工事基本建成後,部隊有了比較安全的依託。
隨後,我對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激勵戰士們的戰鬥情緒。
堅守主峰的第5天,敵軍打了一整夜的炮,這是組織進攻的前兆。
但天亮以後,敵軍沒有按慣例出動,我懷疑其中有詐,當晚派小分隊到敵陣地偵察。
果然,敵軍為拔掉這根插在自己肚子上的「釘子」,已將我部的正面之敵換防為美軍第45師,他們的裝備和火力都比偽7師強得多。
美軍每天發射的炮彈由500多發增至2000多發。
他們白天敵機輪番連續射擊,夜晚派小股敵人到我們陣地偷襲。大家一刻也不敢放鬆警惕,緊張地進行著迎敵準備。
7月13日清晨,天漸漸亮了,我忽然發現山腳下有幾塊可疑的石頭,連忙用望遠鏡細細摸索,終於看清了,這竟是偽裝的敵人!
我命令一連開火,步兵的輕重機槍「叭噠叭噠」響起,五六個敵士兵栽倒在地上不動了,其餘敵兵像受了驚的兔子,連滾帶爬地跑了回去。
上午8點,敵軍向我陣地猛烈炮襲,炮彈颳大風下雹子似的,把主峰陣地翻騰得像開了鍋。
通向師、團、連的電話線都被炸斷了,我和營長只能使用步話機,分頭布置前沿連做好戰鬥準備。
趁著濃霧,敵人又擺開多輛坦克,掩護一個加強連的步兵,分成三路隊形向我陣地攻來。
守在陣地最前面的是一連一排,戰士們嫌使用衝鋒鎗太慢,便將滿把的手榴彈甩向敵軍,打得敵人紛紛倒下,死傷無數。
這回敵軍急了,調集炮火和坦克掩護步兵進攻。霎時,陣地上煙霧滾滾泥土沙石崩濺四處。
眼看著敵步兵越來越近,向我營三連陣地衝鋒,戰士們勇猛地躍出防炮洞,手榴彈、手雷、爆破筒,機槍也跟潑水似的……
打得敵人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不是趴下不敢動,就是掉頭往回跑。
敵軍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在飛機的掩護下組織坦克反擊。
山腳下,坦克一輛接一輛,氣勢洶洶地朝主峰陣地開來,我連忙命令無座力炮排長射擊敵軍的坦克。
他的第一發炮彈正中坦克履帶,第二發炮彈打中了另一輛坦克炮塔,敵軍坦克撤退了。
但他們還是不甘失敗,再次組織坦克和步兵拼命向我陣地衝鋒,我營傷亡不斷增加,彈藥也無法補充,情況非常危急。
營長從電話兵手裡一把奪過話機,呼叫炮兵陣地炮火覆蓋。
剎那間,幾十門大炮同時轟擊,滿山濃煙烈火,938.2高地屍橫遍野。敵軍沒有料到我們有這一手,丟下成堆的屍體狼狽潰逃了。
03 飛濺的彈片在我臉上劃出一道道口子
7月13日,志願軍總部正式發起了金城戰役的總攻。
這天天氣異常悶熱,晚上21時整,第20兵團前指(前線指揮)的命令,通過密如蜘網的電話線路,傳達到高昂著炮口的炮兵陣地和潛伏在敵前的突擊分隊。
金城前線1100多門地面火炮,突然以排山倒海之勢,鋪天蓋地向敵陣地實施急速射,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齊射的場面更是壯觀,炮襲持續了30分鐘,敵陣地一片火海。
志願軍的地面火力對敵軍形成優勢,這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是唯一次,而且火力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標準。
20兵團的三個突擊集團,同時向敵4個師的防線發起迅猛突擊。一小時後,全部突破敵前沿陣地。
7月14日18時,三路突擊集團已擊潰了李偽軍首都師、第6師、第8師、第3師,殲敵14000餘人,我方陣地向前推進了9.5公裡。
總攻開始後,我營原定任務堅守938.2高地三天,到7月18日,一線部隊已堅守了五天。
戰士們頂著熾熱的太陽打了一天仗,水早就喝光了,大家渴得唇乾舌燥。吃飯也是個問題,只有一些像磚頭一樣硬的乾糧讓戰士們分著吃。
我和營長商量,不能讓戰士們餓著肚子打仗,每天必須送一次飯和水。
深夜,我親自帶隊往前沿陣地送飯,送飯小分隊每組五人,各自用背架背著飯和水,在黑暗中摸索前進。
我拄著木棍,依靠著一點月光,仔細辨認路痕,確定沒有地雷後,就加快速度走幾步。沒發現有什麼異常,我帶領著小分隊繼續艱難地攀爬。
就在我們剛爬到半山坡的時候,突然,一陣排炮在身後爆炸……
炸起的泥土蓋了一身,飛濺的彈片在我臉上劃出一道道口子,耳朵被震得嗡嗡直響,不住地向外流血,什麼也聽不見了。
敵人的炮火把我們陣地上,通往前沿的交通溝都炸平了。重機槍一股勁地朝這邊猛掃,子彈打在石頭上,濺起火星來。
很多同志都負了傷,但想到戰士們還餓著肚子,我們哪顧得了這麼多。
大家都重新站了起來,背起飯架,無論炮火多兇都沒有停下腳步,躲避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終於將飯送上了陣地。
說是「飯」,其實就是煮熟的雜糧,看著同志們吃得十分香甜,我心裡很寬慰。
這次送飯途中右耳被炸傷,來不及醫治,從此我的這隻耳朵就不太聽得清了。
04 團部通信員送來了急件,大家不敢相信
我們一直堅守在938.2高地,防禦作戰長達18天。
營指揮所作為全營作戰、供給、救護中心樞紐,設在主峰北側的陡峭山坡上。這是一個掘進只有四五米深的石洞,人在裡面只能勉強伸開腰。
我們用碗口粗的木頭支架覆蓋兩層沙袋,搭建成簡易的坑道,架起軍參謀長胡煒親自配屬給我營的兩部731型電臺以及報話機、電話機進行指揮。
小小的坑道裡悶熱潮溼,擠進了七八個人,每個人身上又是塵土又是汗水捂得都發出酸味了。我的衣服裡生出了不少蝨子,也顧不得那麼多。
一天早晨,我走出指揮所觀察陣地,就在這時,敵軍B29轟炸機編隊飛臨指揮所上空,投下了密密麻麻的黑色炸彈,我連忙大喊,讓營長和通訊員小張迅速隱蔽。
走在後面的小張稍慢了一步,臨近坑道口時,被一塊飛來的彈片炸中,當即犧牲。
我的心像被刺刀狠狠刺中了,只差一步,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沒了。
燃燒彈的火焰熊熊升起,我眼睜睜看著指揮所,被燒得一片焦黑。
但是狂轟濫炸摧毀不了我們的戰鬥意志,大家緊急搶修,一小時後,炸斷的電話線接通了,炸斷的天線也修好了,指揮所又投入到緊張的戰鬥之中。
18天前,我軍向盤踞在938.2高地敵軍發起了強大的反擊戰,殲滅大量敵人完全佔領了陣地。
我們從友軍手中接過938.2高地以後多次打退敵軍的進攻,指戰員一直沒有離開山頭,18個晝夜與敵人拼殺搏鬥,直到7月27日。
這一天晌午時分,敵人炮火逐漸猛烈,指揮所的坑道頂上也落了好幾發炮彈,石塊和沙土刷刷地落下來。
自上陣地以來,這還是敵軍第一次在中午向我軍瘋狂炮擊。
就在這時,一道手電筒光從坑道外面掃進來,團部通信員送來了急件,信內說:
朝鮮停戰達成協議將於七月二十七日二十二時生效,上級命令我營當晚20點到22點,把剩餘的炮彈全部打向敵陣地!
這消息來的太突然了,所有的人在驚訝之餘都帶著複雜的感情。
有些戰士憤憤不平,覺得我們已經損失了這麼多人,眼看著就要勝利了,現在卻要停戰。也有些戰士因為終於可以結束戰爭,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而興奮不已。
我想到了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士,他們沒能等到停戰這一天,憂傷和悲憤的情緒洶湧而出。戰士們在短暫的快樂後,開始悼念已經犧牲了的戰友,抽泣聲一片。
真的要停戰了。這是用志願軍的鮮血和犧牲,才換來的和平。
05 成噸火紅的鋼珠,疾風暴雨傾瀉在敵陣地
7月27日20點,我守在步話機邊,聽到團長劉正昌發出射擊的口令,立刻下令我營所屬火炮開炮!
頓時,萬炮齊放,遮天蓋地。
與此同時,整個「三八」線上,我志願軍幾千門大炮怒吼,成噸火紅的鋼珠,疾風暴雨般傾瀉在敵陣地,火光映紅了夜空。
像這樣強大的炮火襲擊,我生平還是第一次看到。
突然坑道的石壁一陣抖動,敵人排炮連續打來,一陣比一陣緊。
開頭我還能區別空中飛嘯的炮彈是敵人的還是我們的,後來根本沒有空隙分辨,整個空中轟隆隆地像颳風似地混成一個聲音。
在坑道裡,對面講話根本聽不清楚,只好打「手勢」,但煤油燈被震得掉在地下不知哪裡去了。
這是上陣地以來,雙方最大的炮戰,到了21點55分,槍炮聲依然猛烈,火光夾雜著各種顏色的信號彈在空中飛舞,地面上像滾著夏季的悶雷。
我真有點不敢相信,再過五分鐘全線就要停火了。
我緊張地數著,56,57……那時仍然炮火在轟鳴,我心中焦急和不確定更加強烈了。58,59,時間到。
就在這一秒,世界寂靜了,炮火竟真的戛然而止。
戰士們已在坑道裡守了好幾個小時,腰酸背痛,大家面面相覷,呼吸著漸漸散去火藥味的空氣。
幾分鐘前還炮彈呼嘯,大地震顫,硝煙籠罩著整個高地,但片刻之間四周群山都寂靜無聲了。
我跑出坑道,一股涼風迎面而來,這天的月亮,皎潔明亮,月光裡,戰士們歡樂地跳啊,愉快地唱啊……空中還掛著將近熄滅的照明彈,火紅的餘燼一串串滴落下來。
山坡上還有幾處殘餘的火焰,閃著微弱的光,彈片用手一觸,還是滾燙的。周圍的山野是那樣的平靜,我們的938.2主峰屹立在煙霧中。
上戰場以來,我第一次懷著輕鬆的心情欣賞四周的景色。這片沒有硝煙的山川,是多麼的幽靜美麗。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籤字,歷時14天的金城戰役勝利結束。
志願軍將陣地前推了15公裡,收復土地148平方公裡,將「三八線」在開城地區的戰線基本拉直,較第一次談判向南推進了332.6平方公裡。
南朝鮮軍的4個全建制師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斃傷俘敵52000餘人,迫使聯合國軍終於低下了頭,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金城戰役可謂韓戰的尾聲,作為最後一戰的親歷者,我將永遠銘記著1953年7月27日這個日子。
經歷了殘酷的戰爭,才明白,和平,有多麼珍貴。
後記 · 戰火中的愛情
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我想再次採訪孫爺爺,卻在電話中得知,他於2019年8月22日仙逝了,享年93歲。
孫爺爺的孫子小宇,是我多年的朋友,在他的陪同下,我們來到杭州幹休所的老宅,見到了孫爺爺的夫人邵梅英。
邵奶奶拿出孫爺爺生前寫下的厚厚回憶錄,還有一疊整理好的照片。翻看著老照片,追憶起往事,邵奶奶的眼睛裡有許多悲傷和不舍。
邵奶奶曾在回憶錄裡寫下過兩句話:「今世生死相伴,來生還做夫妻。」
他們在部隊裡相遇、相知、相戀。
1952年12月,正在他們準備婚禮時,孫爺爺接到了參加抗美援朝的命令。婚禮也理所當然地推遲了。
1953年3月14日,孫爺爺所在的部隊由遼寧長甸河口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
18歲的邵奶奶調到後勤軍需股工作,除了做好本職工作,為了保障前線部隊有飯吃,百十斤的麻袋她扛起就走。
他們在戰火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勵。
知道孫爺爺愛整潔,邵奶奶託人在國內買了一套新式刮臉刀具帶上山來。這份愛人的禮物,孫爺爺珍藏了66年,直到他離開。
原本,邵奶奶希望他們能在戰地結婚,但孫爺爺經過慎重考慮拒絕了,他說自己身在一線陣地生死莫測,不能讓自己深愛之人成寡婦。
他倆約定,等抗美援朝勝利,完成了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就馬上結婚,紀念這份戰火中淬鍊得越發深刻的愛情。
在金城反擊戰中,邵奶奶主動請纓,頂著漫天炮火,給孫爺爺所在的部隊送糧。
1953年7月27日,由於中朝軍隊的合力抗擊,迫使美國政府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至此抗美援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邵奶奶和孫爺爺的約定可以兌現了,他們將婚禮定在1953年10月10日,取十全十美的意思。
山坡上挖掘的地洞是他們的新房,木頭搭的架子,鋪上樹枝和茅草就是他們的婚床,婚床上擺著洗過的白床單和黃軍被。
兩包後方送來的水果糖、幾杯茶水,燭光下,婚禮簡單而熱烈。他們穿著洗的發白的軍裝接受大家的祝福。
婚禮上,孫爺爺許下承諾:「親愛的梅英,遇見你是偶然,喜歡你是自然,愛上你是毅然,伴隨你是必然,一言承諾,終身為伴。」
從這一天之後,他們攜手走過風風雨雨,一晃就是60多年。
孫爺爺戎馬一生,參加過許多重要戰役,獲得了許多榮譽勳章,也因戰爭,留下了一身傷病。
離休後,孫爺爺仍天天讀書看報學習,竭力發揮餘熱,撰寫回憶錄及各類文稿約50多萬字。
而邵奶奶一直陪伴著他,做他的管家,他的秘書,他的朋友,他的伴侶。
在回憶錄裡,孫爺爺寫下:「我深深感到,擁有一個知心愛人,一個和諧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
親愛的讀者,覺得文章好看,歡迎關注醜故事,看更多精彩的生命成長故事本文為醜故事首發,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