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橋梁是哪一場戰役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為了保障向金城前線輸送戰力,志願軍們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川上的金剛橋。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抗美援朝戰爭,是韓戰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金剛川戰役簡介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後又增調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第13兵團過江後,於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
從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這一階段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金剛川戰役簡介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
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誌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國放棄了原本要幫助南韓攻佔北朝鮮的計劃,為了擺脫韓戰的泥淖,美國答應了中國早先提起的停戰要求。
1953年夏季金城反擊戰打響後,敵人持續對這裡進行毀滅性轟炸。張振智帶領三連奉命在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保證它暢通無阻。為了破壞橋梁,美軍飛機不僅晝夜不停地轟炸金剛川上建設好和建設中的橋梁,甚至為了增加志願軍獲得建設材料的難度,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遭到了大規模轟炸。
金剛川戰役簡介金剛川故事原型是什麼
面對敵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擊,張振智等工程連官兵們將木排披上偽裝,通過水路運到橋點。經過7天7夜的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橋。然而次日下午4時左右,四架"黑寡婦"呼嘯而來,火力直指這座「生命之橋」。「黑寡婦」離去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同時,敵人開始正向我軍前沿883.7高地反撲。工程連戰士在張振智的指揮下,立即開始了第二次架橋。儘管周圍爆炸不斷,全連官兵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敵人當然不會放任我軍架橋。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張振智帶領的戰士們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長37米長的橋。據統計,為了炸毀這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但最終勝利是屬於志願軍的。
為何美軍炸不掉金剛川的那座橋?
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1953年《金城戰役》打響,而這次的"守衛"生命之橋"故事就發生在這場戰役裡。自1952年(10.14~11.25)上甘嶺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深深領會了志願軍的厲害,此次戰役中,美韓軍傷亡1.5萬人,志願軍傷亡1.15萬人,慘烈結局直接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同時美國也放棄了原本協助南韓攻佔北朝鮮的計劃,且為了擺脫戰爭泥潭,美國首度答應了中國早期提起的停戰要求。然天有不測之風雲,就在美國準備停戰後,當時的南韓李承晚集團卻不同意了,執意要消滅北朝鮮,原定的停戰協議籤字也被迫延期,為打擊李承晚的囂張氣焰,1953年6月20日彭德華建議,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停戰籤字需推遲至月底似較有利,同時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李承晚集團為首的偽軍予以痛擊,再消滅敵15000人。
地理位置:金剛川位於朝鮮與韓國交界的金剛山附近,同時也是金城戰役前線附近一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河流,金剛川河流最寬處達60米,如果不藉助橋梁,軍隊及軍用物資根本無法正常通行。
炸橋行動:1953年夏季金城戰役打響後,為破壞志願軍的後勤保障,美軍出動了數架黑寡婦戰機對金剛川上的那座橋進行了24小時晝夜不停的大轟炸,且據史料記載,當時美軍為了阻止志願軍的修橋行動,甚至還一度將金剛川沿岸附近的樹林也連帶著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性轟炸。
生命之橋:同年,為了保障金城戰役的順利進行,志願軍派出了工程連士兵前往金剛川進行搭橋,因為金剛川此前原有的橋梁已經被美軍飛機炸毀,所以金剛川上的那座橋其實是志願軍戰士後來冒著生命風險臨時搭建的。據統計,當時的美軍為了轟炸這座"生命之橋"總共投下了1000多枚炸彈和2500多枚炮彈,而志願軍戰士們為了完成架橋守橋的任務,不計生死,頂著美軍飛機的猛烈轟炸前前後後進行了多達7次的修復橋梁工作,這座37米長的金剛川大橋也最終得以倖存下來,順利保障了金城戰役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