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抗美援朝巨片《金剛川》震撼登場,再加上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一時間,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愛國熱情。其實,《金剛川》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中志願軍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次戰鬥,稱為「水門橋戰鬥」或「水門橋阻擊戰」。
無獨有偶,在西線戰役中,志願軍38軍的一個由321人組成的偵查特遣隊成功穿插到德川,炸毀了聯合國軍撤退必須經過的武陵裡大橋,那次炸橋的戰鬥也被搬上了銀幕,電影的名字叫《奇襲》。《金剛川》中的「水門橋戰鬥」反映的同樣是志願軍為了阻止美軍撤退逃跑而炸毀水門橋,不過炸毀水門橋遠比想像的要困難得多。
如果說志願軍的第一次戰役打了聯合國軍一個措手不及的話,那麼第二次戰役就是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真正的鬥智鬥勇,但即使是這樣,聯合國軍總司令在發起「聖誕攻勢」(1950年11月6日-12月24日)時仍然自負地認為在朝鮮只有3萬志願軍和3萬人民軍。可他哪裡想得到,志願軍在西線正面埋伏了50軍、66軍、39軍和40軍共4個軍,38軍和42軍早已穿插到西線的南面切斷了以美國第8集團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退路。
而在東線,原來準備用來攻臺的宋時輪第9兵團已經入朝,就埋伏在長津湖和赴戰湖所組成的長津湖地區。令中國人民傷心的是,1950年的朝鮮遭遇了50年以來氣溫最低的冬天,氣溫低至零下45-50度。第9兵團的20軍、27軍和26軍分別從1950年11月7日、12日和19日秘密入朝,雖然這三個軍每個軍多達5萬人,但長期戰鬥在我國江南的這三個軍在上火車後才知道要去的是朝鮮戰場。
軍情似火,第9兵團根本來不及按原定計劃在遼陽和瀋陽將單薄的軍裝更換成冬裝,只是在臨時停車時,東北邊防部隊的官兵們主動脫下身上的衣帽換給第9兵團的官兵,但那只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第9兵團就這樣風風火火地去到了冰天雪地的朝鮮長津湖地區,準備發動志願軍第二次戰役的東線作戰。據稱,第9兵團入朝第一天就凍傷了700多人。
1950年11月25日,志願軍第二次戰役首先在西線打響,原定在同一時間發動的東線戰役因為天氣的特殊原因被推遲了兩天。11月27日晚上10時,第9兵團以26軍做後備隊,埋伏在長津湖地區的20軍和27軍共10萬大軍突然向近5萬人的美軍第10軍陸戰1師和美軍第7師發動攻擊,美軍迅速被志願軍截成五段而被包圍。值得一提的是,美軍陸戰1師和美7師的第32團「北極熊團」是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王牌部隊,而美7師的師長曾經是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
對志願軍突然從冰天雪地裡冒出來,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和美7師師長巴達維一點也不驚訝,因為他們早就知道部隊會遭到這樣的命運。如果不是麥克阿瑟和第10軍司令阿爾蒙德一再命令和催促他們向鴨綠江邊挺進的話,他們或許不會落入志願軍的伏擊圈。不過,陸戰1師和第7師也不是吃素的,他們迅速地以200輛重型坦克在三個重要地段組成了堅固的環形防禦工事,拼死抵抗。志願軍雖對美軍形成分割包圍之勢,但僅靠落後的武器和彈藥一時難以殲滅敵軍。
戰鬥持續到第二天,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終於意識到西線的志願軍有至少5個軍的兵力,而東線的志願軍至少有2個軍的兵力,當然了,他們也知道美軍中了志願軍「誘敵深入」之計而陷入重圍,於是立即命令美軍迅速撤退,並組織強大的海空力量幫助美軍逃離。
在東線,美陸戰1師和美7師的撤退路徑和方向是:先從長津湖地區撤退到有臨時機場的下碣隅裡,接著從18公裡外的古土裡經水門橋撤退到鹹興,然後從興南港乘船逃跑。12月4日,美軍撤退到了下碣隅裡,但在撤退路上遭到志願軍的層層阻擊,每小時只能前進300米,從長津湖地區到下碣隅裡22公裡的路上,美軍丟下了1500多具屍體。
下碣隅裡戰鬥異常的慘烈,在這裡誕生了志願軍第一個「特級英雄」楊根思,他是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負責率一個排的戰士據守可以俯瞰下碣隅裡的1072高低。楊根思排戰鬥到只剩下他和兩個負傷的戰士,最後,楊根思讓兩個傷員撤退,自己抱著炸藥包衝向美陸戰1師的隊伍中與美軍同歸於盡。
美軍從12月6日凌晨開始從下碣隅裡撤退,但當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到達古土裡時,卻發現通往鹹興的唯一撤退通道水門橋被志願軍炸毀了,同時,志願軍的預備隊26軍也會同20軍和27軍千方百計阻擊和殲滅美軍。
水門橋是架在長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梁,跨度僅8.8米,兩側是懸崖峭壁,橋下是萬丈深淵。早在12月1日,支援軍60師一支小分隊就炸毀了水門橋。準備過橋撤退的美陸戰1師在12月4日發現水門橋被炸毀後,迅速重新架起了一座木質結構的橋,這叫埋伏在附近負責炸橋的志願軍戰士們焦急萬分。
當然了,炸毀與修復並保護水門橋是志願軍和美軍之間的一場鬥智鬥勇的戰鬥。白天是美軍的天下,他們有飛機、坦克和大炮,志願軍只有手榴彈、炸藥包和簡陋的迫擊炮和火箭炮,但到了晚上,那就是志願軍的天下了。一句話,美軍白天修橋,志願軍就在晚上炸橋,就看誰有耐心並堅持到最後。當然了,雙方為此發生的無數次小規模戰鬥都非常慘烈。
12月4日晚上,志願軍再次出擊,第二次炸掉了水門橋。不過到了12月5日,美軍工程兵又架起了一道鋼製結構的車轍橋。志願軍戰士火了,到了晚上,志願軍連同水門橋的橋墩一起第三次把水門橋給炸了,而且把鋼材都扔到了萬丈深淵。
不過,美軍並沒有灰心喪氣,他們居然在12月7日通過八架大型C119運輸機從日本空運來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車轍橋組件,並在嚴密防護下,在12月8日下午第三次修復了水門橋,這座車轍橋可以承載50噸的重量。這一次,志願軍只有干著急了,憑藉簡陋的裝備,志願軍再也破壞不了水門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軍以及一輛輛的坦克和卡車從12月9日起趾高氣揚地通過水門橋。
通過水門橋時,美陸戰1師居然沒有遭到志願軍的阻擊。美軍當然感到懷疑,於是派部隊到附近搜查,搜查結果讓美軍感到異常震驚。原來,負責阻擊美軍過橋的是志願軍58師172團的兩個連,但這呈戰鬥隊形和姿勢擺開的兩個連的戰士已經全部凍死在所埋伏的戰場上。雖然美軍自身也身處絕境,但他們對被凍死的這兩個連的志願軍戰士也肅然起敬。
美軍陸戰1師最終到達了鹹興,並在12月24日從興南港登船撤離,志願軍的第二次戰役也到此結束。據稱,負責阻擊美軍通過水門橋的58師師長在獲知部隊沒有阻擊任務後火冒三丈,但當他親赴現場看到無數埋伏在冰天雪地裡被凍死的志願軍戰士後傷心地哭了。
水門橋戰鬥是長津湖戰役的一部分,而長津湖戰役與西線的清津江戰役合稱「清長戰役」,也稱「清長大捷」。志願軍的第二次戰役就這樣以殲敵3.6萬(美軍2.4萬)而結束,不過志願軍也傷亡3.07萬人,凍傷5萬餘人,凍死1千多人,宋時輪的9兵團3個軍不得不暫時撤出戰鬥進行休整,直到第五次戰役才重返戰場。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