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曾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現實依據

2021-01-17 騰訊網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網友稱奶奶多次問自己要錢,從幾萬要到了十幾萬,這些錢要去做什麼呢?給她那兩個遊手好閒的叔叔還貸款。叔叔是無業游民,每天躺在家中什麼事也不幹,但是老人家心疼兒子,於是拆了孫女的牆,去補兒子的牆。

這種情況在民間並不少見。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就是分析在一個家庭之中,老人的偏愛會造成什麼後果。其實像這樣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俗語,大都總結了古人的經驗智慧,很多話並非全部迷信,而是有現實依據的。

古人認為,如果父母對兒女有所偏心,對其中一個特別溺愛,對另外一個冷冷淡淡,那個從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有出息。這是因為來自父母的偏愛會讓他消磨了志氣,無論是思想頭腦、生活能力,都會比那些經歷過風雨的人差一大截。

這是民間的說法,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兩個例子:《鄭伯克段於鄢》和《觸龍說趙太后》。第一個故事是說,春秋時,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娶了武姜做妻子,武姜先後生了兩個兒子。第一個就是後來的鄭莊公,第二個就是共叔段。

生鄭莊公時武姜難產,所以她討厭這個大兒子;生共叔段時很順利,所以她寵愛這個小兒子。鄭武公在位時,武姜多次想讓他廢掉鄭莊公的世子之位,改立共叔段,鄭武公都沒答應。等鄭武公去世,鄭莊公即位後,武姜幫小兒子造反奪取王位,奈何共叔段的能力不如鄭莊公,最終失敗了,逃出鄭國,一直流亡。

而在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孝成王即位後,因為他年紀還小,國事都是趙太后做主。秦國趁著趙國不穩定,發兵進攻趙國,一連打下了三座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說,救是可以救,但得把你們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來當人質。

趙太后捨不得,局面僵住了。趙國大臣觸龍就去見趙太后,分析利弊,指出長安君雖然受到您的寵愛,但他對趙國一絲功勞也沒有,將來您要是不在世了,長安君怎麼在趙國立足呢?一番話讓趙太后醒悟過來,交出了長安君,趙國獲救。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話裡,有一句流傳很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話是說父母如果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該為他做長遠的打算,不要只看著眼前。只不過如今在生活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許多老人家偏心的例子,而那些從小到大享受偏愛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這其實是給新一代父母的警惕,老人家可能思想比較頑固,難以改變,但如果接受了高級教育的父母,還在教育子女時有所偏心的話,那不是為孩子好,而是害了他。這句古老的俗語雖然簡單,但其中的深意,卻是從古至今都適用的!你認為呢?

相關焦點

  •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到底是啥意思?
    現如今已經進入暑氣逼人的夏季,而在許多農村當中,吃完飯後的晚上左鄰右舍的三五個老人就會聚在一起閒談乘涼,聊了聊近況,閒聊著一些瑣事,在農村當中這種閒談就是打發時間,而老人們往往在討論當中,無一例外就會有著一些俗語,這些俗語雖然並不好聽但也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總結和道理,而今天我們也要說一個農村俗語
  •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究竟什麼意思?原來並非迷信!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這裡面有很多約定俗成的句子,最常見的就是口口相傳的俗語。所謂的俗語就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口中廣為流傳,它們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這些俗語雖然並不好聽但也是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總結和道理,而今天我們也要說一個農村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啥含義?老人向著為何不好?
    我國人多地廣,各地有不同的民俗和方言,古人還會就將這些待人之道編成俗語,簡單地詮釋出一些人生哲理。比如在農村就有這樣一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那麼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深層含義?老人向著誰家為何會不好?
  •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啥意思?父母與子女間該如何相處?
    我們走的有多遠,家永遠都是我們內心最溫暖的港灣。即便在外面我們被社會打擊得遍體鱗傷,但是只要我們回到家裡,有親人的陪伴和慰藉,這些傷痕都會被治癒。我們努力的奮鬥,努力的賺錢,除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以外,也是為了讓家人能夠生活得更加的幸福,比如說讓自己的父母安度晚年。
  • 古語說「老人是條龍」,為何把老人比作龍?下句才是經典值得深思
    大多數年輕人對於老人的看法都處於辯證的狀態,並不會對長輩唯命是從。 事實上每家每戶都會有老人,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獲至寶」。一個明辨是非的長輩可以讓整個大家庭和睦相處,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不講道理的老人,也會對年輕人的價值觀造成影響。
  • 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頭上頂白布」,有何含義?漲知識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了五千多年一直傳承到了現在,要說到這文化瑰寶,我們就必須提一下俗語了,俗語在我們生活當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小編小的時候,經常能聽到爺爺奶奶嘮叨俗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俗語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些俗語呢,都是老祖宗用自己的實踐經驗經過時間的積累慢慢的總結出來給後人借鑑的,那麼作為後人的我們也要懂得明辨是非
  • 古人云:「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到底有何含義?你知道嗎?
    從廣義上來說,俗語下面還有分支,包括歇後語、口頭成語等等;從狹義上來說,俗語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和下屬分支不一樣。追溯一下「俗語」一詞,最早可以在西漢時期找到答案,但是要說俗語正式成為定型語句被運用,那還要說班固這個人。班固最早在《漢書》中記載了一句——「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這句話直接點明了當時官府牢獄的黑暗,用這句話表達出了對牢獄的厭惡。
  • 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古人的經驗之談,有無道理?
    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古人的經驗之談,有無道理?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會經常聽到長輩們說一些農村的常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話,小時候對這些農村的老話不是很了解,只是覺得押韻順口,無比有趣。但是老農們印象最深的一句老話是「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這句老話是因為在以前蓋房子的時候,經常聽長輩們這麼說,這是裡面有什麼含義?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都處在封建歷史中,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受封建思想的禁錮,在遇到一些無法用科學解釋的現象就習慣性地認為是鬼神搗亂,畢竟那個時代科技生產落後,人們普遍迷信。
  • 老人常說的:「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開當鋪」是啥意思?
    文/玉濁清老人常說的:「豬來窮,狗來富,貓來開當鋪」是啥意思?在農村經常會聽到一些比較有趣的俗語,當然這些俗語也更貼近於生活,甚至可以解釋一些現象,還有一些教會人們做人的道理。最主要的是這些俗語大多都來源於生活,也是他們生活中總結的經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俗語:貓來窮,狗來富,貓來開當鋪?乍一聽這句話是比較滑稽的,甚至還有人會笑出聲音來,其實在很多農村都能夠聽到老人說出這句俗語,當然也有一定的講究,這不是完全的迷信。
  •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生意不好改大門」,是不是迷信?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總有些老人特別古板,甚至給年輕人一種非常迷信的感覺;究竟什麼是迷信呢?其實所謂的迷信,就是自我迷執,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只用自己相信的一種思維系統對待,從而迷失自我。
  •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俗語?俗語一般在群眾口語中流傳,講得多的,並且流通範圍比較廣,而且語句含義受到大家認同的,那麼就有可能成為俗語。也就是說,從實際生活中生產的,簡練但富有深刻意義的語句,那麼便是俗語。
  • 專家給出解釋,並非迷信而是有現實依據
    在崇尚科技的21世紀看來,「託夢」顯得十分神幻,但科學家、哲學家等人都研究過人的夢境,發現夢境與現實世界具有一定的聯繫,並非都是封建迷信,人死後託夢給親人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不少學生在開學將即時,由於還有許多布置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並會夢到自己在馬不停蹄的寫作業,十分真實,夢境甚至騙過了大腦,以為自己真的把作業寫完了,但一覺醒來才發現是個夢,心裏面也因此會有落空的感覺。「夢境」是由畫面和人的情緒構成的,早在數千年前,古人便開始解析夢,相信做夢是有原因的,東漢思想家王符曾說:「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
  • 農村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說的啥意思?
    農村俗語:「白虎蓋青龍,代代有人窮」,這句話說的很有意思,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句話說的主體思想是蓋房子的方位問題,這也是我國廣大農民在蓋房子前要選位置,看日子的原因。編輯這句話中出現了青龍和白虎,其實還有玄武和朱雀之說,「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氣象之說。這也是宅基地在動工前需要考慮的。
  • 老一輩說法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
    時代在進步,育兒知識在更新,很多老一輩的育兒理念都被年輕人所淘汰,因為是迷信。但其實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因為有一些理念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老一輩說孩子衣服不能放外面「過夜」,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曉娜是個90後,同時也是一名男孩的寶媽。曉娜的經常喜歡看一些有關育兒方面的書籍,所以對老一輩的育兒理念十分嗤之以鼻。
  • 農村老人常說「 男招窮,女招富」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常說「 男招窮,女招富」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我們從小在農村生活,小時候的時候家裡都沒有通電。記得那個時候,沒有手機看,沒有電視看,每天白天都是和泥土做伴,天一黑的時候,家裡的大人就會喊著回家吃飯。吃完飯,洗完澡,早早的上床睡覺。小孩子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精力都很充沛,即使躺在床上也是睡不著的,我們就會纏著大人講一些以前的故事。
  • 農村老人看耳朵說話:俗語「男招窮,女招富」是什麼意思?
    於是就會纏著大人們講故事,而一些年長點的大人,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和一些讓我們感覺很神奇的諺語、俗語。比如,在以前老人常會誇女孩子有招風耳好,而男孩子如果有招風耳則不是好事。因為老輩人常說起「男招窮,女招富」這句俗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這句俗語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起了,估計很多的年輕人都沒有聽說過。
  • 了解迷信: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
    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場景,有一天眼睛跳動了一下,緊接著身邊人就會問是那隻眼睛跳,然後告訴你「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個說法,這句俗語流傳至今,已經遍布了男女老少所有年齡群,前幾天朋友給我講了一個事情,有一天他兒子起來左眼一直跳,他就告訴兒子說:「兒子,你要走運了!」然後當他兒子問到為什麼的時候,他一下就懵了:「我哪知道!你奶奶也是這麼告訴我的。」
  • 古人講「寧生窮命,不生窮相」,此話怎講?看完心裡有數了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認為,老祖宗的東西都已經過時了,新潮、時尚才是更應該追求的東西。其實傳統未必就是落後。比如老祖宗們創造的俗語,就是值得大家學習的語言精髓。古人講「寧生窮命,不生窮相」,此話怎講?說的是一個人寧可天生就特別窮,也不能生出一副窮酸相。這句俗語中所說的「相」,既指面相、又可以指精神面貌。
  • 農村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頂白布」,有道理嗎?
    相信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農村的俗語,而且很多人都會隨口來上幾句,俗語都是以前農村人根據自己的經驗閱歷總結出來的,言簡意賅,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老人言:「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頂白布」;「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四寸多,五寸少,七寸八寸很難找」;「做官的兒子不如討飯的丈夫,孝順的女兒趕不上半路的夫妻」;「家有三件寶,瘦田醜妻破棉襖「等等。
  • 農村俗語「男怕孤辰帶三,女怕寡宿有午」,啥意思?有道理嗎?
    一,半大犬子,吃垮老子在農村,看慣了世態炎涼,親情冷暖,經常會聽到長輩說「半大犬子,吃垮老子」,這句俗語的含義是,在之前,人們都置信人多氣力大,兄弟姊妹少的話就被人家欺侮,加上當時幹活需要勞力,所以就儘量多生孩子,因此,當時在農村,一家三五個兄弟姊妹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雖說孩子多,工作效率也高了,但還未成年時,孩子的衣食住行卻是也大問題,這也讓父母們操碎了心,尤其是,誰家有個半大不小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