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幣持續升值 專家:匯率政策將成今年貨幣政策新重點
匯率政策將成今年貨幣政策新重點,在譚雅玲看到並不意外。譚雅玲指出,「現在人民幣升值的周期比較長,幅度和速度相對在加快,可能跟人民幣貨幣供給量的流量有特別重要的關係。這是2021年貨幣政策更多聚焦匯率領域的背景之一。」
「這意味著匯率是下一階段需要關注的新重點。」1月7日,東吳證券宏觀分析師邵翔對時代財經分析。
1月6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發布了1月4日召開的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內容,對今年貨幣政策以及調控工作作出了10條部署。邵翔指出,「10條部署中直接涉及人民幣匯率的有3條,再加上跨境資本流動與金融對外開放的內容也涉及匯率,那就是5條部署涉及匯率領域。」
從去年6月份至今,人民幣持續升值,一度從破7升到了6.5。進入去年12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6.53-6.60之間持續波動。2021年1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4760,時隔兩年半重回6.4時代。同時,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接連突破升值關口。
人民幣匯率在2021年開年延續去年強勁走勢,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整體呈現雙向波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指出「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有專家對時代財經指出,會議內容體現出中央基本沿襲了以往匯率工作的主基調,再次強調維持外匯儲備規模基本穩定,透露出「不會以犧牲外匯儲備、幹預外匯市場從而人為遏制人民幣匯率走強」的信號。
從過去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到如今「審慎管理+引導市場預期」、加快完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獨立經濟學家譚雅玲看來,這是貨幣當局在匯率工作方面不斷成熟的表現。
譚雅玲對時代財經稱,「2019年、2020年的央行經濟工作會議上並沒有提『人民幣國際化』,今年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適時提出,是一個符合中國國情且有遠見的抉擇。」
匯率政策將是貨幣政策的新重點
匯率政策成今年貨幣政策新重點,在譚雅玲看到並不意外。她對時代財經分析,2020年由於疫情的緣故,國內貨幣量的投放增大,雖然到目前為止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水平是維持在8%左右,但總規模增量相對較快,這導致了貨幣政策的壓力或金融風險上升。
譚雅玲指出,「現在人民幣升值的周期比較長,幅度和速度相對在加快,可能跟人民幣貨幣供給量的流量有特別重要的關係。這是2021年貨幣政策更多聚焦匯率領域的背景之一。」
2020年中國的資本市場開放程度在加深,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多個成熟的股票市場把國內的股指收納進去,中國的資本逐漸融合到國際資產之中。譚雅玲分析,所有的資本或資產都會表現在資金的價格上,這就涉及到匯率,「匯率關聯所有的資產和市場板塊,這是匯率領域的政策在貨幣政策在佔比提的重要原因。」
在譚雅玲看來, 匯率政策被關注最為直接的原因是人民幣從去年6月份開始一直在升值,升值的幅度和速度都比較快,已超出了經濟基本面,也超出了企業訴求和承受能力。「人民幣是被高估了,風險在不斷加大。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金融風險放到比較重要的位置,目前金融風險較為突出地表現在貨幣和匯率上。」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也認為匯率領域風險不斷堆積,他近日撰寫專欄稱「近期的人民幣升值,並非都是實體經濟外匯供求的反映,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短期避險情緒作用的結果。由於避險資金來去匆匆,而且規模較大,羊群效應明顯,容易引發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所以,需高度重視其對貨幣、債券、股市等金融市場的價格傳導和連鎖反應,提前做好金融風險管理對策,避免誤判、操作不當而蒙受較大的資產損失」。
「穩」並不意味著控制匯率本身
延續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明年關於匯率工作的總基調「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關於匯率工作的關鍵詞就是「穩」——匯率定調上要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在人民幣國際化上要「穩慎推進」;在外匯管理上要「維護外匯儲備規模基本穩定;在資本項目開放上要」穩妥有序。
所謂「穩」,並不是指具體地調控的匯率波動,控制匯率本身平穩。邵翔對時代財經分析,「在具體的外匯管理工作方向上,並沒有發生改變,而是更加強調『穩』,而『穩』是對節奏和速度的考量。」
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引起了國內外市場高度關注。一位從事外匯市場十餘年、不願透露姓名的專業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央行工作會議通過傳遞保持外匯儲備規模基本穩定的信號,表達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繼續,以及不會像當年日本央行在出口集團壓力下動輒犧牲外匯儲備來幹預匯率的做法。
該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在國內雙循環的戰略規劃下,昔日「保出口」就是「保經濟」的思維模式將有所變化,平穩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在格局轉換的大背景下,以以較小的代價完成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進程。
「宏觀審慎+」的工作方式成常態
央行工作會議提到,加快完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邵翔對時代財經解讀,「宏觀審慎+微觀監管」是2015年8月11日匯改以來央行和外管局在匯率管理上的轉變方向。前者主要是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框架,促進跨境資本雙向均衡流動;後者則主要是在微觀上保證外匯交易合理合法有序的市場環境,讓真實的供需來決定匯率的價格。
譚雅玲稱,疫情之後「宏觀審慎」提得比較多是由於貨幣供應量增大,與經濟基本面不符。中國跟其他國家的利率水平有明顯的溢價差異,給外匯市場帶來投機或對衝的風險。
「再加上中國本身的市場邏輯結構跟西方有很大的差異,其他國家先開放外匯再開放資本,中國是先開放資本市場、後放開外匯市場,因此需要以審慎的姿態推進。」
至於微觀監管,譚雅玲認為,人民幣的升值已經超出了中國制度的限度和波幅的基準,微觀監管會更精準、更細膩,對匯率本身趨勢性和區間的把握會更好,「央行的調控越來越成熟。」
至於「宏觀審慎+預期管理」也是貨幣當局匯率工作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在央行2021年工作會議召開的第二天,1月5日,央行上調境內企業境外放款的宏觀審慎調節係數由0.3上調至0.5。邵翔介紹,這就是典型的「宏觀審慎+預期管理」的措施。
據悉,這是自2016年11月之後,央行首次上調境內企業對外放款的宏觀審慎調節係數,實際上是提高離岸市場的人民幣供給。一方面這個有利於繼續推進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則有利於平衡離岸市場的人民幣供需,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近年來的金融開放政策重『對外開放』而輕『向外開放』,這也加劇了人民幣升值和外儲增加的壓力。讓境內資金穩妥有序、高質量地『走出去』將是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邵翔分析,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央行頻頻通過調控政策釋放穩定匯率的信號,即2020年10月取消外匯遠購風險準備金,退出中間價逆周期因子;12月下調金融機構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係數;今年1月則上調境內非金融企業境外放款宏觀審慎調節係數。他預計後續央行還將進一步提高和拓寬跨境資金有序外流的額度和渠道。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