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達順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大賽獲獎作品在浙江大學展出,讓公眾直觀看到了考古人的工作與生活。這可是考古圈前所未有的盛事。(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其中,一張廣東水下考古隊員黎飛豔選送的參展作品,自20多米深的水下拍攝,顯得極不尋常。
黎飛豔提供南澳沉船瓷器水下照片
在參展說明上,作者這樣寫道:
拍攝於2011年7月12日,地點位於廣東省南澳縣東南三點金海域的島嶼和半潮礁之間的『南澳I號』沉船遺址(S5艙東部)。
該沉船遺址水深27米,常年水下能見度不好、水質渾濁,而今天的水下能見度達到了1.5米左右。為了把握難得一見的水下拍攝機會,考古領隊果斷地停止了一切水下作業工作,全力照顧水下拍攝任務不受影響。
當時的水下照相設備比較簡陋,沒有合適的同步閃光燈,攝影師利用攝影燈布置了4個照明燈位,利用主光與輔助光的配合進行拍攝。
拍攝參數(相機型號/尼康D700,光圈值/f3.5,曝光時間1/50s,ISO400,焦距35mm,目標距離330mm)。
之前,當得知黎飛豔拿此作品去參賽,筆者的反應是勸他趕緊撤回,水下的去跟陸地考古攝影的湊什麼熱鬧?不料他說,晚了,已經評完,且獲獎了。欣喜之餘,亦有所未盡之言,因而為文一吐而快。
對於廣東水下考古來說,「南澳I號」沉船的水下考古攝影作品得來不易,而這張佳作更是彌足珍貴。這不僅僅是黎飛豔個人的作品,也是整個「南澳I號」考古隊的作品,更堪稱廣東水下考古史上的重要作品。
天地人和
其實,隻言片語間還有很多事交代不完。因為水下考古的景象,並不都像西沙海域文物考察的水下呈現那般熱情華麗,或西樵山水下採石場洞室那麼幽謐瑰麗,大多數都沒有這麼浪漫、賞心悅目。
在考古隊員的眼前,往往只是一片青灰的色調,甚至眼前一黑歸於混沌,且激流暗湧,危機四伏。
2002年「南海Ⅰ號」水下能見度較好時的照片
2018年水況較好時在上川烏豬洲打撈鐵炮
就算是像西沙那般清澈明亮的水域,一般的優秀攝影師也不能直接下水拍攝,還需要具備相當的潛水技術,以在水中控制好各種平衡,即潛水界所說的「頂級中性浮力」。然後還需要對水下攝影及照明設備有充分掌握,與潛伴或其他潛水員相互配合;如果涉及一個水下考古項目,還需要領隊潛水計劃的布置安排……
「南海I號」就處在這樣的水下環境,因而從1987年發現至2007年成功整體打撈,並未有幾張好的水下考古照片。2007年發現的「南澳I號」也好不了多少……
但萬幸就有那麼一回,當稍縱即逝的水下能見度優良條件出現的時候,由於黎飛豔具備了地面文物攝影該有的過硬技術及潛水技能加持,有水下攝影裝備的配套技術支持,及考古項目領隊的決策保障——這張「南澳I號」沉船水下考古攝影作品才得以拍攝成功。
其人:黎飛豔與「廣東一期」
黎飛豔海軍出身,在1990年廣東考古所成立之初即加入工作。他本來是專職司機,後經時任所長領導的古運泉、朱非素等先生引導,轉向文物攝影工作,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逐漸成為廣東考古所的文物攝影擔當。
在西樵山石燕巖採石場水下考古測繪中整理攝影裝備的黎飛豔
多年來,他承擔了廣東考古所各項發掘報告或圖錄的文物攝影工作,如《博羅橫嶺山》《石峽遺址:1973-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揭陽的遠古與文明——榕江先秦兩漢考古圖譜》以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精髓圖錄》等,早已是成熟的文物攝影師。
黎飛豔負責拍攝的報告和圖錄
但他還是繼續向著神秘的水下考古世界邁進了。
黎飛豔參加廣東省文化廳舉辦的「廣東首屆水下考古技術培訓班」是在15年前,2005年6月。同時參加學習的,還有現在廣東考古所的石俊會等共十人,水下考古界一般將他們稱為「廣東班」或「廣東一期」隊員。同年年底,他們又一起投入了湛江硇洲島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的實習工作。
2005年6月,「廣東一期」水下考古培訓班中山大學開班
培養潛水員當然「不便宜」,培養水下考古隊員更是一筆大費用,培訓一次人均10萬-20萬元!2005年,黎飛豔已年過四旬,是廣東水下考古培訓班最年長的學員,考慮到他有攝影基礎,這也算是破格錄取了。
在潛水培訓的開放水域訓練期間,他腿上被破裂膠凳劃出一道挺長的傷口,但每次還用保鮮膜不斷裹纏、再穿上潛服下水。他頂著一次次海水侵蝕傷口的疼痛,堅持著,專門的水下攝影培訓、更高階的潛水技術培訓等……
培訓完畢,在日後的水下考古工作中,還有大量操作等待他去掌握和熟練。從如何在開放水域中平衡穩定自己,到同時穩定自己和攝影器材(包括燈光設備),再到熟練操控潛水設備和水下攝影器材;搜索水下遺存的拍攝視角,還要注意時間和氣壓,注意跟水下考古隊伍的配合……
一路走來,有多少次下水、上水,多少次攝影裝備的安裝調試和水密檢查,就能多少次地保證人員和設備零事故率!
「南澳I號」海底時常有湍急的暗流
「廣東班」的學員們基本都全程參與「南海I號」的整體打撈和「南澳I號」水下考古發掘及原址保護,以親身工作見證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級水下考古典型案例。
參加過「南澳I號」水下考古的兄弟們都知道,工作平臺下面波濤洶湧,海水激蕩澎湃,別說往下跳,看一眼都覺得暈眩。「可崔老師一聲令下,我們穿好裝備,就得毫不猶豫往下跳啊!」黎飛豔和隊員們常回憶,當時都覺得培訓他們的崔勇老師有點像個「惡魔」。但想起來,無不佩服感激老師當時的「粗暴」成就了他們今天的成熟和自信。
「南澳I號」工作平臺上的驚濤駭浪
「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員背單瓶裝備跳躍式高臺下水
「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員背雙瓶裝備跳躍式高臺下水
「南澳I號」水下考古攝像中需要漂浮儘量貼近目標對象
「廣東一期」也在這兩個項目,尤其在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南澳水域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鍛鍊,並且各有專長分工明確,可隨時組建起一支成熟的水下考古隊伍。
這是當年培訓班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崔勇所引以為豪的隊伍——水下攝影有黎飛豔,繪圖有陽江畫家林唐歐,各種工具器械購置加工組裝有汕頭王志傑,文物整理有宋中雷,還有石俊會、羅俊雄、餘萬勤、陳波、張海成等,都是熱血青年,體格硬朗各有所長,工作中任勞任怨,配合相當默契。
「廣東一期」水下考古培訓班實習教練和學員(後排右四為崔勇,前排右二為黎飛豔)
實際上,「廣東一期」一直活躍在全國如北洋水師沉艦(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小白礁I號」、西沙等大小水下考古項目中,足跡遍布中國沿海,還有丹江口庫區、鄱陽湖等內湖內水。
而黎飛豔作為一名優秀的水下考古攝影師,作品也非常豐富,如致遠艦水下三維影像素材拍攝、經遠艦字牌的影像拼接、定遠艦鐵甲出水後的三維成像拍攝建模、西沙水下遺址大面積影像拼接成像……他得到了國家和國內各省市同行的充分認可。
其事:「南澳I號」遺珍圖與廣東水下考古
還是回到這一張意義非凡的「南澳I號」瓷器遺珍圖。
照片中記錄的是S5艙裡一批萬曆年間生產的景德鎮青花瓷器,被照亮的青花圖案亮麗明豔,白色的襯底更顯典雅。
那是大航海時代開啟的大明王朝內陸的精美瓷器,乘著全球化的東北季風,正欲漂洋過海換回帝國白銀,不料卻遭遇不測,沉睡在暗無天日的海底下……
當船艙裡一摞摞成組堆放的景德鎮青花瓷器被水下考古隊員清理出來時,大家都眼前一亮。黎飛豔回憶,當日拍攝時,由於海洋生物的趨光特性,小魚們就漂浮在燈光下的青花瓷上,用手怎麼撥、怎麼扇,就是不走……
它們遊走的方向和位置都非常配合,處於九宮格的右上角,近乎黃金分割的構圖。於是攝影師抓住了這一美妙的瞬間,讓小魚兒們出鏡,似乎在細細吟唱著古今人類的海洋故事。
拍得這樣一張照片,除了個人綜合技能的成熟,還需要整個團隊清醒的工作思路和果斷的決策。2011年7月12日,當天時地利之便出現,廣東的考古隊員們憑藉「南澳I號」水下考古數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又創造了「人和」。
「南澳I號」水下考古攝像人員帶裝備下潛
崔勇當時是「南澳I號」水下考古發掘的領隊。他常說,非常喜歡颱風來臨前的平靜,因為那個時候無論是海況還是水下能見度反而都特別好。
他在日記中這樣記錄: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今天上午六點鐘起床,七點鐘前下水,王志傑、劉志遠繼續測量隔艙板的傾斜角度,崔勇帶張利成拍西南角的溝,這條溝是被錨拖出來的,對遺址破壞比較厲害。石俊會、阮永好發掘S5艙東面的器物,但發掘過程中發現,這個地方保存得很好,於是提議要攝影和錄像。
中午,黎飛豔下水攝影,效果非常好,這是今年最好的一張照片,也是這條船發掘以來最好的一個遺蹟現象。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今天上午的潛水工作趕在平潮之前,主要是因為能見度比較好,希望能夠多下水,並給打撈局留下更多的潛水時間。今天水下能見度大概是4-5米,是我見到的最好的時候。
上午的潛水很順利,錄像、照相效果都非常好,是工作開展以來最好的,因清理出的船艙貨物堆積非常壯觀,水又清,這組照片應該比較有震撼力。
從這些文字中可知:
從7月11日開始,一發現有較好的水下能見度,且正好清理出保存較好的船艙遺物,崔勇便馬上讓黎飛豔中午下水拍攝。果然不負所望,拍到了一張好照片,當時大家就已相當興奮。
第二天,能見度更好、更適合攝影照相,因而崔勇在12日果斷停止其他工作計劃,圍繞當天水下沉船的影像採集,重新布置了潛水計劃。
要知道,在當年的6月9日,「南澳I號」水下考古項目剛獲得「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備受國內外學界和社會各界、媒體等關注,此時的考古發掘可謂非常緊張。
該項目每天的花費,更讓一般田野考古項目望而卻步。例如,當時租用的廣州打撈局的「南天順」工作船,每天租金7萬元;一天配合考古工作的兩個工程潛水臺班1.4萬元;船上其他水下考古隊員十餘名,每天出差補助+潛水補助+營養津貼共需7千-8千元,配合物探潛水交通船每天租金7千元……這樣加起來,即使不算其他物探、潛水裝備設備、夥食等費用,每天也要花費10萬元!
儘管頂著如此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經費壓力,能拍出這樣一張照片還是非常值得的。
「南海I號」就是因為無法取得較好的水下現場照片影像(更不用說測繪三維建模),最後才只能進行整體打撈。儘管轟動中外各界,但這也屬於「無奈的成就」。
三十多年來,廣東及國內全體水下考古人都在不斷摸索實踐如何採集水下文化遺產信息,這其中凝聚著一份學科建設的苦心。「南澳I號」項目正好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廣東水下考古隊員穩穩地將它把握住了。
「南澳I號」水下考古攝像能見度非常有限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是在暗無天日的海底世界拍攝水下文物,照亮畫面的燈光是怎麼來的?說實在的,當時「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的水下攝影裝備、燈光配置,還真不怎麼樣,在水下攝影界更是個菜鳥。
然而,為了獲取更詳盡的水下考古信息,黎飛豔在其啟蒙老師李濱的指導下,和其他水下隊員絞盡腦汁製作了一套與水下探方配套的鋼架燈陣。燈陣結實可靠可抵禦暗流湧動,又精確制導可協助攝影測繪,雖原始卻能實現充足光源……
所以那張「南澳I號」瓷器遺珍圖既清楚地展現了瓷器船貨的擺放,同時又能把亮麗明顯的青花圖案表現出來。
「南澳I號」考古現場定製與水下探方配套的鋼架燈陣
水下考古隊員上水前做停留減壓時自然曝光的青花瓷盤
沒有燈陣只有一束光源的水下照片
而說到「原始」,真的並無貶義,只是想說我們水下考古隊員,尤其是黎飛豔,在當時條件下已做到極致。這張南澳沉船的照片就是代表作,也是廣東水下考古影像資料採集的驕傲,是我們的最佳作品之一。
從2014年起,黎飛豔結識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水下攝影大師吳立新、國際紀錄片攝影大師孫少光等專業人士,又打開了新的水下攝影世界。因而,南澳沉船的這張照片,同時也意味著一個自主探索時代的終結。
2018年吳立新、孫少光西樵山水下調查現場指導黎飛豔進行水下拍攝
未來已來
眼下,黎飛豔還在不斷追求更高水平的水下考古攝影技術,撰寫和發表了《水下考古攝影師眼中的北洋沉艦》《淺談水下考古攝影基礎與三維建模在水下考古中的應用》等學術論文。
與此同時,「廣州一期」的王志傑、林唐歐等人,在近年「南海I號」的發掘整理工作中,也邊工作邊思考,陸續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數篇。
他們當年的老師崔勇,則在西樵山石燕巖採石場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中,融合水面上的雷射三維模型和水下聲吶三維模型等不同數據,成功探索新科技新方法,並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得國家專利兩項。另一位老師魏峻,已是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
廣東水下考古正在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本文作者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副主任)
【連結】
「南澳Ⅰ號」沉船於2007年在中國廣東南澳縣三點金海域被發現,沉沒年代約為明代萬曆早期,出水各類文物超過30000件。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鄧 瓊
編輯 | 周欣怡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