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英國貴族——尼赫魯家族發家史

2021-01-08 大智文史

尼赫魯家族祖籍克什米爾 ,沒錯,就是今天印度與巴基斯坦爭議不休的那塊土地,克什米爾與印度大體相同,同樣存在種姓制度,在克什米爾的最高一級被稱為潘迪特,相當印度種姓之中的婆羅門。

公元1716年,莫臥兒帝國皇帝法魯克希爾在巡遊克什米爾地區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名叫拉傑.考爾的潘迪特,皇帝被他的學識所吸引,讓他來到了自己身邊,為了區分自己與其他考爾家族的人,拉傑.考爾給自己的姓加上了「尼赫魯」,即烏爾都語中運河的意思。

他,便是尼赫魯家族的先祖。

1

1857年,在印度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士兵起義」,這場大起義影響了許多印度人的命運,其中就有尼赫魯家族。

當時尼赫魯家族成員之一,也是日後那位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爺爺甘達加爾正在德裡擔任一名警官,因為這場大起義的原因英國政府選擇了直接統治印度,而尼赫魯家族賴以生存的莫臥兒帝國走向滅亡。

歷來的所有起義,傷害最深的其實還是底層人民,尼赫魯家族不算最底層,可在當時也並不富裕,家族僅有的財產在戰爭之中喪失殆盡,整個家族為了活命,加入了逃難者的洪流之中。

甘達加爾一家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 ,那就是帝國曾經的都城亞格拉,舉世聞名的泰姬陵就坐落在這裡。

亞格拉的城堡

然而厄運接連不斷地朝尼赫魯家族襲來,甘達加爾不久後就死於疾病,三個月後,妻子為他生下了小兒子莫提拉爾——尼赫魯的父親。

家中突然失去了一個壯年勞動力,對於一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打擊是非常嚴重的,所幸他的另外兩個兒子班西達爾和南達拉爾也已經十多歲,開始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莫提拉爾的大哥班西達爾是一個法官,在英印政府中工作,而二哥南達拉爾後來也輾轉成了律師,莫提拉爾自幼受二哥照顧長大,或許是受了二哥的影響,他日後也成為了一名律師。

莫提拉爾在十二歲時被二哥送進了當地著名的坎普爾教會中學讀書,這是一所模仿英國哈羅公學和伊頓公學建立起來的學校,由此可見,當時的尼赫魯家族已經逐漸步入上層社會,畢竟在哪個地方,律師都是一門吃香的職業。

2

在完成了中學和大學後,莫提拉爾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踏著二哥走過的路,也成為了一名律師。

莫提拉爾剛剛步入社會不久,一場不幸再度降臨。

二哥南達拉爾死於霍亂,時年只有42歲,留下了妻子和六個孩子。

莫提拉爾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照顧整個大家庭的重擔,他12歲的時候就已經結婚,妻子之後也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但在18歲時妻子和兒子先後去世,後來的莫提拉爾續娶了斯瓦魯普.拉尼,當時莫提拉爾25歲,而他年輕的妻子只有14歲。

莫提拉爾的第一場訴訟案只掙到了五個盧比,但在35歲時,他的月薪已經達到了2000盧比,十年之後的1905年,收入增加了四倍。

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莫提拉爾的交際圈變得越來越廣泛,他的客戶包括穆斯林的王公貴族,還有數不清的社會精英,而這些人脈資源,在當時的印度才是最珍貴的。

3

1900年的世界動蕩不安,英國人與布爾人的南非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八國聯軍的鐵蹄已經踏入了紫禁城,清政府不得不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但這些新世紀的變化似乎並沒有影響到印度,至少印度的窮人們對此沒有任圜感覺,他們關心的只是如何活下去。

在這一年,尼赫魯家族所居住的阿拉哈巴德城發生了重大新聞——律師莫提拉爾買下了一座有42個房間名為「阿南德宮」的大房子。

搬入阿南德宮後意味著尼赫魯家族踏入了另一個世界,至少在他們家周圍,不是英國貴族就是這座城市的社會精英。

英帝國殖民時期的印度

莫提拉爾買下阿南德宮花了1.9萬盧比,而在當時的印度,普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天賺到的錢還不到一個盧比。

為了顯示自己對西方時尚的追捧,阿南德宮成了印度第一座配有遊泳池,電燈和自來水設施的房子,尼赫魯一家的僕人就多達五十餘人,在房子裡有莫提拉爾花高價買來的工藝品,他還擁有了阿拉哈巴德第一輛汽車。

莫提拉爾雖然出身貧寒,可在功成名就之後他的所作所為無不彰顯著奢華的氣息,他的名言就是「我不攢錢,錢花了還能賺回來,攢錢說明你已經失去掙錢的動力和能力」,莫提拉爾自己本身就是典型的能掙會花的成功人士。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兒子尼赫魯日後在花錢方面比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一些人眼中,尼赫魯家族已然成為了新興的貴族,但在另一些人眼裡,尼赫魯家族不過是暴發戶而已,直到尼赫魯當上印度總理之後還有人尖酸刻薄的批評他「我能證明總理(尼赫魯)的祖父只不過是莫臥兒王朝中的一名小當差」,尼赫魯聽完莞爾一笑「我十分高興尊貴的閣下最終承認我這麼多年來一直努力告訴他的——我只不過是人民中的一分子」。

1911年,莫提拉爾被邀請到德裡參加由英王喬治五世舉辦的招待會,在參加之前莫提拉爾特地在倫敦訂做了宮廷服裝,這場招待會標誌著尼赫魯家族得到了英國貴族的承認,但莫提拉爾卻很清醒地認識到,印度人,即便是社會精英,在英國人眼中也仍然是二等公民,這是殖民地的人民所不能改變的事實。

4

1889年,莫提拉爾的長子賈瓦哈拉爾出生,他便是日後的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文中為方便辨識稱尼赫魯),在他之後還有兩個妹妹,於是他便毫無爭議地成為了尼赫魯家族的繼承人。

作為英國文化的狂熱仰慕者,莫提拉爾決心以西方的教育方式培養自己的兒子,在十五歲之前,尼赫魯的生活都是在家中度過的,父親為他請了英國的家庭教師和保姆 , 為的就是不希望讓他受到印度生活方式的影響。

1905年,尼赫魯十六歲時,按照父親的安排,遠赴英國留學,他最初就讀於哈羅公學,這個學校離倫敦只有十英裡的距離,在這所貴族學校裡,尼赫魯接觸的都是英國和印度的貴族子弟。

莫提拉爾為自己的兒子安排好了之後的人生路程:先完成中學教育,然後進入劍橋,以第一的成績獲得學位,然後通過印度文官考試,當一名文官。

對印度的中產階級來說,當一名文官成為英帝國殖民地的統治階級是一件夢想的事,這也是印度人心中僅存的一些民族觀念——至少,我們的能力並不差。

尼赫魯在哈羅呆了兩年,緊接著便進入了劍橋的三一學院,但在劍橋這所精英匯集的高等學府,尼赫魯的成績並不突出。

成績雖然不算優秀,但尼赫魯的生活可是十分愜意的,父親給他一年四百英鎊的生活費,這幾乎相當於一位英國教授半年的收入,當年恩格斯每次接濟貧困中的馬克思的時候,每次也只是寄五英鎊罷了。

因為成績並不算突出,尼赫魯也就無法通過要求嚴格的印度文官考試,因為這個考試能通過的人幾乎只有劍橋和牛津畢業的最優秀的學生,莫提拉爾只好讓兒子退而求其次,參加了律師考試,成為了尼赫魯家族的又一名律師。

5

1912年,在英國度過了七個多年頭的尼赫魯回到了印度,按照父親的安排,他在阿拉哈巴德法院當實習律師,儘管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但靠著父親的人脈資源,他的事業進展得非常順利。

尼赫魯回國時已經二十三歲,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當然在印度他的年齡已經屬於大齡未婚男青年了。

年輕時代的尼赫魯

父親早在他在讀哈羅公學時就在為他物色對象,尼赫魯雖然對於父親一手包辦的相親有些不滿,但也無可奈何,畢竟莫提拉爾的專制在家中無人能撼動。

尼赫魯勉強相中了一個「典型的來自喀什米爾的皮膚完美的婆羅門姑娘」——卡麥拉。

1916年2月8日,尼赫魯與卡麥拉的婚禮在德裡舉行,這一年尼赫魯二十七歲,卡麥拉十七歲。莫提拉爾為了兒子的盛大婚禮可謂是煞費苦心,當然,面子的成分或許更重要。

他僱傭了一組火車專列專門將尼赫魯家族的其他成員接到德裡,婚禮持續了整整一個星期,之後在阿拉哈巴德又舉行長達半個月的盛典。

在結婚後的第21個月,1917年11月19日,尼赫魯與卡麥拉的第一個孩子英迪拉出世,雖然日後卡麥拉還為尼赫魯生下一個兒子,但沒有多久那個孩子就夭折了,因而英迪拉也就成為了尼赫魯夫婦唯一的孩子。

雖然尼赫魯在英國留學七年之久,但他並不認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相反,他十分的激進,父親莫提拉爾也被他所影響,這就為尼赫魯後來的參政埋下了伏筆。

6

在尼赫魯政治道路上對他提攜最大的是甘地,也就是被印度人讚譽為「聖雄」的那一位。

1919年4月15日,英國軍隊對旁遮普阿姆利則城舉行和平集會的印度民眾開槍射擊 ,造成數百人傷亡的大慘案,這一慘案讓相當一部分人對英國人的統治徹底失望,其中就包括原本醉心於西方文化的莫提拉爾。

慘案發生後,甘地立刻向國大黨提出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莫提拉爾先是反對,後來又轉變態度,成為了第一個支持甘地的國大黨高層領導人。

莫提拉爾的支持與兒子尼赫魯的激進為他們招來了牢獄之災,1921年到1922年,莫提拉爾在監獄裡待了六個月,第二次直接與兒子尼赫魯一起被關進阿拉哈巴德中央監獄,為了表示與英政府的決裂決心,尼赫魯一家把進口的衣物全部焚毀,進口的名貴物品也全部賣掉,女眷們身著印度紡織衣服參加城鎮和鄉村的演講集會。

在這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後,甘地更加欣賞和倚重尼赫魯父子,而隨之而來的就是二人在國大黨內地位的水漲船高,1931年1月26日,英印政府宣布尼赫魯與其妻子卡麥拉,甘地以及其他國大黨成員從獄中釋放,但不久接連而來的噩耗幾乎將尼赫魯擊垮。

父親莫提拉爾飲過度勞累於1931年2月6日在阿拉哈巴德病逝,有人曾說過,如果印度在1930年獨立的話,第一任總理將是莫提拉爾。

接著,尼赫魯的妻子和母親也先後去世。

雖然親情上遭到了重大打擊,但尼赫魯卻在政治上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儘管此時他已經與甘地出現了分歧,但甘地仍然支持他再次成為了國大黨的主席,1942年,甘地確認尼赫魯作為他印度獨立事業的接班人,此時距離他成為開國總理,還有八年。

7

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印度的獨立,1945年,尼赫魯再一次從監獄中出來,不久之後,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上臺,決定將自治政府交給印度。

而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則提出了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命運的《蒙巴頓方案》,實行這個方案的結果是造成了印巴分治。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而第一任開國總理毫無疑問就是尼赫魯。

尼赫魯就任總理之時已經58歲,為了努力讓印度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而這些計劃的效果也是顯著的,無論是糧食產量還是工業生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尼赫魯沒有料到的是,印度出現的人口爆炸將這些努力帶來的成果全部抵消,以至於大多數人口仍處於貧困之中。

進入五六十年代後這些問題更為嚴重,印度約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難以維持生存,到了五十年代後期,印度就已經耗盡戰時的倫敦英鎊結存,遭受嚴重的糧食短缺,越來越依賴於從國外進口糧食。

不僅如此,由於和周邊國家的關係緊張讓印度不得不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到尼赫魯去世的時候,軍費已經佔到了中央政府開支的40%。

由於在西藏邊界的領土糾紛,使得中國與印度的關係日益緊張,1961年,印度輕而易舉的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這個已經衰落殖民國家的殖民地——果阿,這次行動的成功讓印度人越來越不可一世,內政部長夏斯特裡甚至叫囂如果中國不接受條約就將遭受和果阿一樣的命運。

印度在邊界問題上始終不願意退讓,而中國的克制則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軟弱,1961年協商失敗後,印度開始實施一項「前進政策」,印度人挑釁的派部隊進入有爭議地區,想對這些地區進行實際佔領。

但當時的許多人並不看好這樣的示威行動,一名印度軍官後來回憶說:一支裝備低劣,資金不足的軍隊,想要用武力挑釁中國,只能招惹災難性的後果。

1962年,來自西德的軍事物資到達了印度,然而得到這些裝備加強的印度軍隊面對解放軍還是毫無招架之力,印度軍隊很快被擊潰,到了11月20日,在東北前線已經沒有了成建制的軍隊,整個德裡直接朝解放軍敞開大門,只要這個時候解放軍願意,攻克印度首都也只是時間問題。

那一天晚上,尼赫魯驚慌失措,這位號稱「不結盟之父」的總理直接要求美國軍事幹預,他甚至請求美國飛行員駕駛轟炸機進入印度與解放軍作戰。

儘管這個時候解放軍壓根沒打過來。

尼赫魯在不結盟國家之中的威信因為這場戰爭而土崩瓦解,為了制約中國,他不得不要求美國出面幹預,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中印戰爭嚴重打擊了尼赫魯,他原本以為印度在亞洲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國家了,卻沒想到在中國軍隊面前不堪一擊,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於德裡家中病逝,而在他去世之後的印度,變得更加不堪。

相關焦點

  • 印度:中國軟弱可欺
    ——尼赫魯(印度前總理)世人皆知1962年自衛戰的輝煌,卻不知其背後是天堂與地獄的結合,無數同胞慘遭迫害。1、陰謀1913年,中、英、藏三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聚首探討一個問題——藏區去留。時下北洋政府孱弱,自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天朝積弱遭受列強瓜分,整個國家風雨欲來,分裂在即。覬覦中華已久的英國也想趁機分一杯羹,掠奪更多的土地。
  • 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之後,也理所應當地繼承了英國人的政治遺產,利用中國忙於抗美援朝的空檔期,加速向北推進,在1951年吞併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本屬於中國的九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並且還單方面宣布,將「麥克馬洪線」視作不容更改的中印正式邊界線。
  • 火燒圓明園的那支印度軍隊最後怎麼樣了?
    當時火燒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罪魁禍首是英國額爾金伯爵。額爾金父親也很臭名昭著,因為他劫掠了希臘的帕特農神廟。這對父子在世界文明史上造成的破壞力無人能出其右。至於法軍首領,是八裡橋伯爵孟託班,孟託班隨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被迫流亡海外。英法聯軍中,英國軍隊有一支傑特聯隊,這個聯隊是印度人。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國就組建了一支軍隊,就近帶著他們侵略清朝。
  • 英國貴族難以啟齒的秘密:美國暴發戶的女兒,為何漂洋過海嫁給英國...
    原標題:英國貴族難以啟齒的秘密:美國暴發戶的女兒,為何漂洋過海嫁給英國貴族? 於是這些暴發戶在為女兒選婿的時候,就盯上了英國的貴族… 這些嫁給英國貴族的美國千金,有的嫁給了愛情,而有的人卻度日如年… 英國BBC歷史片《百萬貴婦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勝利,印度從叫囂到沉默,世界各國啥反應
    英國自己也無法將麥克馬洪線視做邊界線,但是盤算這麼長時間的英國會選擇放棄嗎?二戰時期的英國是個擅長趁虛而入的強盜。彼時中國的精力全部都被投放在日本,所以這條在英屬印度的土地上被標為「未註定國界」的洪線在英國的明爭暗奪下變成了對部分藏南地區佔領的最佳藉口。
  • 印度佔星行業競爭激烈 兩大佔星家族買兇殺對方
    在印度,上至總統競選,下到男女戀愛,都需要諮詢佔星師。可不知道印度佔星師會不會像《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一樣,知曉自己的死期。最近,印度最富有的佔星家布特姆•古汶杜涉嫌僱兇謀殺他的3個競爭對手。早先,他的哥哥遭到了暗殺。據《印度快報》9日報導,9月24日印度南部維傑亞瓦達市發生槍擊案,加德哈姆家族的3名成員遭到槍殺,槍手辛格本月7日落網。
  • 指南| 那些讓英國女王和美國大亨情有獨鐘的貴族莊園
    不能開火車的莊園不是好宮殿,布倫海姆宮(Blenheim Palace)——英國最大、最豪華的私人邸宅,其中就有小火車穿梭。這裡不僅是溫斯頓·邱吉爾首相的出生地,也是不久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接見美國總統川普的地方。
  • 英媒:印度一箭八星計劃成功系該國太空事業新裡程碑事件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金融時報》9月27日報導,26日印度成功發射火箭,同時將八顆衛星送入兩個不同的地球極地軌道,這一最長也最為複雜任務的完成標誌著該國的太空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對一箭八星的成功發射表示欣慰,他指出這一成功發射「對於印度來說是極大的歡欣與榮耀」,印度的火箭專家們「創造了新的歷史」。
  • 世界最牛家族,被稱為「貴族中的貴族」,最終因保持純正血統滅亡
    世界最牛家族,被稱為「貴族中的貴族」,最終因保持純正血統滅亡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封建統治家族,被稱為「貴族的貴族」。 曾經統治過歐洲的各大國家。他的地位就和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一樣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還曾經可以控制美元,十分有能力。
  • 盤點全球十大最富有家族 沃爾頓家族仍居首位
    沃爾頓家族的財富分散在7名家庭成員的手中,其中包括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3個孩子——羅布、吉姆和愛麗絲。愛麗絲是全球最富有的女人,淨資產高達437億美元。據報導,沃爾頓家族的財富增長還受惠於沃爾瑪控制的其他公司,比如說英國超市連鎖店Asda。由於手中掌控著沃爾瑪的巨額股份,沃爾頓家族所擁有的經濟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舉足輕重。
  • 印度一家族世代長蹼指 拒絕手術怕天降厄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6日報導,在印度南部的一座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個世代長有蹼指的家族這個家族的族人都堅信蹼指是上帝施加在他們身上的詛咒,因而都拒絕做手術,以免天降厄運。這個家族約有140人,每個人都長有蹼指。
  • 印度為什麼會被中國甩開那麼多?
    後來英國人來了,幾千人的保安部隊就統治了幾億人的印度。印度人在英國人手下做奶牛,為大英帝國提供兵源、原材料以及傾銷市場。現在英國軍隊裡還有包著頭巾的錫克人。  八國聯軍武裝上訪的時候,英國人就是帶著印度人去的;一戰時,英國人把印度人送到歐洲當炮灰;二戰時去「阻擊」德國。後來印度人自豪的管自己叫做「打遍歐、亞的勁旅」。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1962年。
  • 張維為:如果讓我評價印度和中國的現狀差距多少年……
    雖然印度政壇有英迪拉·甘地、索尼婭·甘地這樣的重量級人物,但與巴基斯坦的貝娜齊爾·布託夫人一樣,這並不說明這些國家婦女地位高,而是說明這些國家的民主質量有問題,普通民眾仍然對名人的配偶和後代有某種盲目的崇拜,南亞地區的民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家族政治。這我講的第二點,婦女解放問題。 第三是它無力推動真正的土地改革。
  • 印度一家族世代長蹼指 拒絕手術怕天降厄運(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6日報導,在印度南部的一座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個世代長有蹼指的家族。這個家族的族人都堅信蹼指是上帝施加在他們身上的詛咒,因而都拒絕做手術,以免天降厄運。這個家族約有140人,每個人都長有蹼指。
  • 英國貴族情迷美國姑娘:有的社交名媛,有的搭上國王,有的參政議政...
    20世紀,幾百名美國千金千裡迢迢地嫁給了英國貴族… 她們有的是離過婚的少婦,有的是知書達理的姑娘,還有的是充滿野心的女人… 有的是讓國王為了離了婚的她放棄王位,有的身為美國人卻成為英國第一位女性議員,有的為保護「唐頓莊園」殫精竭慮… 英國BBC歷史片《百萬貴婦》就講述了她們的故事
  • 縱觀美國、英國、印度三大電影市場 產業各具特色
    縱觀美國、英國、印度三大電影市場,它們在各自發展進程中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   美國:   2019年電影消費將達353億美元   有數據顯示,全球票房預計從2016年的380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500億美元,這使得美國電影產業從業者對今後幾年發展保持樂觀。
  • 諾曼徵服後英國貴族就沒換過血?法國:雖然破落了也比冒牌貨強
    這是英文媒體發達的結果,其實在歐洲歷史上法國貴族雖然成了破落戶,但含「貴」量還是比英國貴族高不少。    從中世紀開始,英國貴族和法國貴族就有很大的不同,英國貴族更喜歡從事羊毛和遠洋貿易等工商業,在逼格上就差了法國同行不少。
  • 1947年印度獨立時想帶上緬甸,為什麼最終沒能成功
    在此之後只有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這幾個王朝實現了北印度的區域性統一,絕大多數時候連這種區域性統一都無法做到,長期以來北印度與南印度仿佛就是兩個彼此隔絕的世界。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後才首次在印度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政府。恰恰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 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
  • 掠奪時代下的印度插畫,那些生動而明亮的果蝠、松鼠
    18世紀後期與19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官員委託印度的藝術家繪製了一批插圖,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作品反映了自然世界的美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呈現出這一時期英國和印度藝術風格之間的文化融合。
  • 印度拒絕承認1959年實控線 中國不承認「拉達克...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就在中國聲明不承認「拉達克非法建立的聯邦領土」的同一天,印度周二(9月29日)要求中國不要推進「對實控線(LAC)的站不住腳的單邊解釋」。印度外交部說,印度政府從未接受單方面確定的所謂1959年實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