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勝利,印度從叫囂到沉默,世界各國啥反應

2021-01-19 騰訊網

叫囂和沉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前後態度上的鮮明對比。那麼印度的囂張從何而來,印度的沉默又是什麼原因?看似當事兩國的戰爭卻早就不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

中印戰爭最終以中國取得勝利最為終結,印度的前後兩極態度翻轉,世界各國又是啥反應呢?

狼子野心的印度

如果要從世界格局來分析這場戰爭的結局對於各國的影響,那麼我們先要看清楚中印的這場戰爭。1962年的中印戰爭在今天的部分人看來,性質和當初的鴉片戰爭有一定的比較。印度敢於轉變以往的態度,發動這場戰爭,理由在哪裡呢?

先不看印度背後的「大佬」,我們回顧歷史到1913年至1914年,從13年的十月份到次年的7月份,曾經匯聚了英國、中國和印度三方國家一起討論西藏的地位問題。如果不清楚這場會議也沒有關係,但就此衍生出的麥克馬洪線卻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一員。

麥克馬洪線

這條麥克馬洪線對於中國最大的損害就是把藏南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規劃到印度,英國作為印度的宗主國,對於自己的骯髒計劃秘而不宣,在明確英國的險惡用心以後遭到北洋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聯合反對才得以挽回。

英國自己也無法將麥克馬洪線視做邊界線,但是盤算這麼長時間的英國會選擇放棄嗎?二戰時期的英國是個擅長趁虛而入的強盜。彼時中國的精力全部都被投放在日本,所以這條在英屬印度的土地上被標為「未註定國界」的洪線在英國的明爭暗奪下變成了對部分藏南地區佔領的最佳藉口。

歷史不會因為國家間的爭端而改變固有的利益爭端,即便是印度獨立以後,它也深知得到中國的西藏地區對它而言就是改善北方地緣政治態勢的絕佳辦法,所以抱著就算不能全部收入囊中也要掠奪一大片西藏邊境領土的強盜想法,印度的禍心難以包藏。

有賊心也有賊膽,1951年到1958年,印度的步伐不斷在向中國的底線挑戰,中國作為崇尚和平的大國,對於這樣的行為仍然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並不希望和這位在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奉獻頗多的「朋友」用血與淚的代價來疏遠兩國間的往來。

可是最終,在尼赫魯的12萬平方公裡的要求下,處於內憂外患的中國在隱忍中等到了古巴飛彈危機的契機開始使用武力反擊印度。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了解了印度的野心所在以及原因,但是圍繞印度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嗎?當然不會,印度的「春風得意」可是獲得了不少助力,才能讓印度的背挺得如此直。

古巴飛彈危機

戰前的春風得意—背後的助推

一個國家發動戰爭,首先是契機,再者就是物資和軍事力量。印度抓的契機堪稱卑鄙,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剛剛成立,在國際立場上就面對了來自美國和蘇聯兩大國的施壓。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對中國保持著嚴冬的態度,而蘇聯這一邊儘管當初在建國初期為中國賦予了非常多的援助,但1960年的蘇聯就撤回了所有的專家,中國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所以在針對中國的立場上,千年難遇的場面是一直都處於死對頭的美蘇在印度的這場戰爭中達成一致,共同支持印度。

說了契機,看看印度獲得的軍事支持。中蘇關係的破裂讓蘇聯的吃相變得極為難看,馬不停蹄地在開戰前公然站隊印度,並且給予的軍事裝備是十三個師的配置。技術有多重要,資料就有多重要,蘇聯毫不猶豫地提供了一整套米格-21 戰機的圖紙給印度。

蘇美的合作堪稱「完美」,一方解決了物資,另一方就開始在國際輿論上向中國施壓,美國大肆宣揚「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試圖讓麥克馬洪線粉墨登場,獲取國際的認可。

然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看似準備充足的印度從原先的春風滿面變成了愁雲慘澹,這場以印度的戰敗為結局的戰爭讓國際局勢刷新了對中國的認知也讓許多國家的「臉色」變得不一樣。

米格-21 戰機

戰後各國「臉色大變」

在上文的闡述當中,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國家就是二十世紀狼子野心的英國,作為這場戰爭的預謀和埋下導火索的罪人,即便是失去了對印度的控制,但是也沒有選擇放過對印度戰敗的揶揄。

在英國的《泰晤士報》中,英國對印度的評價只差直接挑明印度是一個不具備軍事能力的國家。但是已經失去對印度控制的英國選擇當一個說風涼話的「局外人」。

英國

那麼真正受到戰爭波及的國家,首先就要說一下當事國印度。印度在彼時的身份是第三世界的領袖,領袖國的這場戰爭在戰前獲得了53個亞非拉國家的支持,但是在失敗以後,只剩下2個國家還表達支持。

而作為印度的領導人尼赫魯也受到重創,尤其是了解了自己的兩萬大軍的防線,中國只用了4個團就突破了的事實以後,尼赫魯明確自己的政治生涯隨著這場戰爭也即將走向終結。

戰後不到一年,印度的國會上第一次通過反對尼赫魯政府的議案,而這場慘敗就是尼赫魯被終結的致命原因。

印度因為這場豪賭的慘敗,變得神經緊繃。每年多出3%的GDP來維持能讓自己心神安定的龐大國防系統,而已經得罪的北方鄰居成為懸掛在印度心頭的砍頭刀。中國的勝利除了我們自身英勇作戰的付出,還有一位友國的幫助,那就是被我們愛稱為「巴鐵」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淵源有點像蒙古國和中國,但是新中國從未向蒙古國出手,所以雙方還能夠維持基本的社交。可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卻是水深火熱,彼此都沒法看順眼。

1947年的印巴分治也是因為宗教和民族分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真正的打了一架,但是這場戰爭,巴基斯坦不僅以失敗告終,而且被印度侵吞了克什米爾土地的三分之二,這件事情加深了巴基斯坦對印度的仇視。

印巴分治

然而不止軍隊損傷慘重,人民也為之付出了難以挽回的代價,所以「報得大仇」的巴基斯坦贏回了大部分土地,對於中國的感情不言而喻,而三個月以後迅速被敲定的邊界勘測協議也讓兩國的友誼繼續加深,這一戰爭改寫了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

當事國說完以後,回過頭來看一看當初在場外「助威叫囂」地「觀眾國」。曾經對待印度「熱情如火」的蘇美此時就像不負責任的父母一般對於,印度慘澹的「成績」,這對「父母」的態度十分冷漠。

事實上,兩個國家在這裡用觀眾來比較其實並不合適,因為這兩個國家也有自己的盤算,可以說,要是條件允許,美蘇會下場一起來應對中國,阻礙他們下場的是彼此心裡的盤算。

前文說過的「古巴飛彈」不只是我國領導人敏銳嗅到的契機更是蘇聯為美國潛心準備的「大禮」,自此飛彈一事被美國發現以後,雙方國家就把注意力從中印雙方轉向了兩國之間的博弈,所以中印戰爭失去了大國的關注以後,中國才能夠展開反擊的重要機會。

古巴飛彈危機

蘇美的不專心,印度的不堪,中巴兩國同仇敵愾,真正的觀眾們就是剩下那些好奇心旺盛的歐洲國家,在不斷鄙夷著印度的「爛泥扶不上牆」,有一個國家表現得尤為憤慨。在謾罵的過程當中是沒少賣力氣,這是誰呢?葡萄牙。

雖然在中印戰爭當中,葡萄牙並沒有出什麼力氣,但是讓它嘴下不留人的重要原因是在1961年被武力收回最後一塊殖民地的不甘,即使和自己毫無干係,葡萄牙也要發洩一下心中的憤懣。

葡萄牙

本著國家利益是驅使各國關係變化的重要原因,中印之間的這場戰爭也是眾說紛紜,印度挑起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一場豪賭,賭贏了確實能夠得到質的變化,但是輸了以後的結果也讓印度喪失了原有的輝煌。

但讓印度人倍感羞愧的是中國的做法,曾經一度讓尼赫魯惶恐印度是否要被中國就此掠奪,然而點到為止的中國選擇停火談判,在中國被俘虜的印度士兵得到了優待,即便是國內資源缺乏,我國士兵尚未飽腹的情況,也要先考慮俘虜們的生活。

戰後的印度在雙方交接的過程中,接回了被俘虜的士兵,也收到了中國繳獲的武器清單,擦得鋥亮的武器和傷亡人員詳細的救治過程和病因無不讓接觸的印度人深感慚愧。這場戰爭,中國贏回了尊嚴,也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

曾經領導人曾預言這場戰爭會讓我們最起碼和平十年,然而時間卻延長不止十年。這場戰爭是在最艱難的時候打的,可也讓我們對中國的解放軍報之以敬意,我們深愛每一寸屬於中國的土地,也有力量保衛我們的家。

相關焦點

  • 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
    鳳凰衛視8月18日《騰飛中國》節目節目播出「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全國總動員宣稱要清除在邊境的中國軍隊,從來不信邪的毛澤東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國際環境中,決定出兵反擊印度收復失地。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勝利後,中國主動撤軍的原因分析
    最近中印邊境摩擦再起,這又讓人屢屢想起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那場戰爭,我們都知道解放軍大敗印軍,取得了輝煌戰果。給印度人留下了至今無法磨滅的陰影。但是戰爭勝利後,我國卻突然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後撤。甚至撤出了剛剛奪回的被印軍非法侵佔的藏南地區。讓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讓世界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已經有很多文章描述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馬克斯維爾在書中寫道:「世界戰爭史上從沒有過這種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眾所周知,「勝利的一方」是中國。 馬克斯維爾這段話在我國網際網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 1962年中印戰爭的迷霧與思考
    這篇署名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和東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迪帕克《印度教授:1962年中國放棄藏南背後的陰謀》的文章不僅長時間在國內流傳,甚至海外著名中文網站也給予轉載,並加了精彩的前言。「相對於東線,西線中國宣傳極少,卻實實在在是佔到了便宜,各個制高點俯瞰印度首都新德裡,令印度如鯁在喉。」  印度教授這篇文章不長、論據很少,然而言辭凌厲、氣勢逼人,驚人之句比比皆是。
  • 62年,中國在中印戰爭中大獲全勝,之後為何卻單方面撤軍?
    令人不解的疑問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中印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這次事件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儘管事後尼赫魯選擇向他的人民撒謊,說中國「捅了朋友一刀」,「向印度發起了無端的攻擊」。但我想每個客觀公正的人都能看出,此次戰爭是印度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是被迫做出的反擊。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一天時間,殲滅印軍精銳王牌部隊
    1962年10月20日,在印度不接受談判,大量侵佔中國領土,氣焰十分囂張,忍無可忍的情況,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這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
  • 1987年差點爆發第二次中印戰爭?我軍調集三個集團軍,印度突然慫了
    1982年,印度的第一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一份印度陸軍的軍事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擴大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規模,以增加在中印爭議地區的軍事優勢。 這一項計劃是為英迪拉·甘地提出的「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政策量身定製的軍事計劃,也表明著,從1962年以後,印度再度拾起了向北擴張之心。
  • 中印1962年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之後,也理所應當地繼承了英國人的政治遺產,利用中國忙於抗美援朝的空檔期,加速向北推進,在1951年吞併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本屬於中國的九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並且還單方面宣布,將「麥克馬洪線」視作不容更改的中印正式邊界線。
  •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印度武器裝備居然領先我們一代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之後,對於慘敗的結果印度心裡落差很大,畢竟自詡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可是在這場衝突中交手沒幾回合就全軍覆滅。這場巨大的失利深深挫傷印度大國自尊心,隨後幾十年間用各種小動作不斷挑釁,極力想撫平脆弱的心理創傷,理想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復仇找回面子。
  • 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在受益
    導讀: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在受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印媒稱中印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對峙 印專家威脅開戰
    圖為外交部6月29日公布的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過中印邊境進入中國領土照片。(環球時報7月4日報導)「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3日稱,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接近一個月,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鬥模式」。多家印度媒體連日都在譴責中國的「咄咄逼人」,分析該地區對印度如何重要,印度不能「拋棄盟友不丹」。
  • 1962年印軍潰敗之際,我軍距新德裡僅三百公裡,為何宣布停火
    著名學者馬克斯維爾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的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馬克斯維爾所描述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當時,中國方面一直堅定自己的立場,在與印度的鬥爭上要靈活,維持國防上的穩定。要知道,中國和印度的關係要是陷入緊張,不僅對中印兩國的關係非常不利,帝國主義還會趁機而入。1959年10月,《印度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新德裡一定要派遣有裝備的巡邏隊進到中國佔領的地區,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一直拖延下去,那就意味著這是對中國佔領的默認。
  • 中印第九輪談判在即,印軍又炒作中國增兵,幾個意思?
    由於中國長期秉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原則,並不輕易訴諸武力,這讓印度以為號準了中國的脈——不想打、不敢打、打不贏,便以為中國軟弱可欺,可以要挾。近日在中方為緩和局勢做出努力時,印度將領又公然叫囂——解放軍有大部署!中國在增兵!印度空軍參謀長巴達烏裡亞宣稱,「他們有大量的雷達、地對空飛彈和地對地飛彈,他們的部署非常強大。我們已經採取了所有需要採取的行動。」
  • 1959年中印首次武裝衝突,蘇聯再次偏袒印度的背後,隱藏了啥
    由此來看1959年中印首次武裝衝突,蘇聯再次偏袒印度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而印度便於1950年迅速承認中國政權並建交,此後雙方的來往更是日益密切,尤其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的契機以及會議過程當中印度方面不遺餘力的支持,便可窺見中印彼時之友誼。而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的口號也曾響徹一段時間。
  • 印巴戰爭中美國找中國聯手,尼克森:沒中國合作美國什麼也做不了
    尼克森認為,只要中國介入印巴戰爭,印度就會立刻退出戰爭,畢竟在1962年,印度把侵略中國的戰爭差點打成了自己的「首都保衛戰」,中國對印度的軍事威懾力可比美國航母直接的多。其實早在7月份時,印巴之間就已經有了戰爭的氛圍,此時中美關係已經實現了破冰,同時也在印度這個地區問題上有了一定的共識。
  • 中印衝突最新消息!中國似正派遣精銳特種部隊到中印邊境 印度特種...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中國似乎正準備派遣數千名精銳特種部隊,以便在動蕩的喜馬拉雅邊境地區與印度對抗。與此同時,中印兩國的軍事集結仍在繼續。央視曾在8月下旬報導,數百名傘兵和他們的重型裝備從西安運-20飛機上首次空投到青藏高原。據上海新聞網站澎湃網報導,空投訓練中的重型裝備包括最大射程約8公裡(5英裡)的107毫米多管火箭發射器,被認為是空降部隊和其他快速反應部隊的重要支持武器。
  •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習近平同胞們,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鬥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爭。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正義事業史冊上!
  • 中國建國72年,陸上鄰國發生了15場戰爭!中國都是什麼態度?
    中國昂然屹立在亞洲東方,國土面積960餘萬平方公裡,陸上接壤鄰國多達14國,有著世界上最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自新中國建國以來,72年間,中國的周邊一共先後爆發了多達20餘次大規模的戰爭,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周邊安全。  那麼這些戰爭又都是怎麼爆發的?最終的結果如何?中國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 1962年,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意外幫了我國一個大忙
    說起印度,大家都不陌生,如今在國際上的活動是非常頻繁。自從印度在上個世紀建國開始,這個國家就一直想要繼承英國在南亞所留下的遺產,不斷地蠶食著周邊國家的領土。在中國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還佔領了藏南等一些我國固有領土,一直對我國進行挑釁,在對印度自衛反擊之前,印度仗著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持,所以才有恃無恐,最終在1962年引發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慘敗。其實在1962年中印戰前,蘇聯和美國無論從武器裝備到專家指導上,都是大力支持印度的。然而,印度慘敗後,蘇聯和美國為什麼一起沉默了呢?因為他們兩個正在忙著處理古巴飛彈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