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囂和沉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前後態度上的鮮明對比。那麼印度的囂張從何而來,印度的沉默又是什麼原因?看似當事兩國的戰爭卻早就不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
中印戰爭最終以中國取得勝利最為終結,印度的前後兩極態度翻轉,世界各國又是啥反應呢?
狼子野心的印度
如果要從世界格局來分析這場戰爭的結局對於各國的影響,那麼我們先要看清楚中印的這場戰爭。1962年的中印戰爭在今天的部分人看來,性質和當初的鴉片戰爭有一定的比較。印度敢於轉變以往的態度,發動這場戰爭,理由在哪裡呢?
先不看印度背後的「大佬」,我們回顧歷史到1913年至1914年,從13年的十月份到次年的7月份,曾經匯聚了英國、中國和印度三方國家一起討論西藏的地位問題。如果不清楚這場會議也沒有關係,但就此衍生出的麥克馬洪線卻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一員。
麥克馬洪線
這條麥克馬洪線對於中國最大的損害就是把藏南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規劃到印度,英國作為印度的宗主國,對於自己的骯髒計劃秘而不宣,在明確英國的險惡用心以後遭到北洋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聯合反對才得以挽回。
英國自己也無法將麥克馬洪線視做邊界線,但是盤算這麼長時間的英國會選擇放棄嗎?二戰時期的英國是個擅長趁虛而入的強盜。彼時中國的精力全部都被投放在日本,所以這條在英屬印度的土地上被標為「未註定國界」的洪線在英國的明爭暗奪下變成了對部分藏南地區佔領的最佳藉口。
歷史不會因為國家間的爭端而改變固有的利益爭端,即便是印度獨立以後,它也深知得到中國的西藏地區對它而言就是改善北方地緣政治態勢的絕佳辦法,所以抱著就算不能全部收入囊中也要掠奪一大片西藏邊境領土的強盜想法,印度的禍心難以包藏。
有賊心也有賊膽,1951年到1958年,印度的步伐不斷在向中國的底線挑戰,中國作為崇尚和平的大國,對於這樣的行為仍然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並不希望和這位在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奉獻頗多的「朋友」用血與淚的代價來疏遠兩國間的往來。
可是最終,在尼赫魯的12萬平方公裡的要求下,處於內憂外患的中國在隱忍中等到了古巴飛彈危機的契機開始使用武力反擊印度。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了解了印度的野心所在以及原因,但是圍繞印度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嗎?當然不會,印度的「春風得意」可是獲得了不少助力,才能讓印度的背挺得如此直。
古巴飛彈危機
戰前的春風得意—背後的助推
一個國家發動戰爭,首先是契機,再者就是物資和軍事力量。印度抓的契機堪稱卑鄙,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剛剛成立,在國際立場上就面對了來自美國和蘇聯兩大國的施壓。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始終對中國保持著嚴冬的態度,而蘇聯這一邊儘管當初在建國初期為中國賦予了非常多的援助,但1960年的蘇聯就撤回了所有的專家,中國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所以在針對中國的立場上,千年難遇的場面是一直都處於死對頭的美蘇在印度的這場戰爭中達成一致,共同支持印度。
說了契機,看看印度獲得的軍事支持。中蘇關係的破裂讓蘇聯的吃相變得極為難看,馬不停蹄地在開戰前公然站隊印度,並且給予的軍事裝備是十三個師的配置。技術有多重要,資料就有多重要,蘇聯毫不猶豫地提供了一整套米格-21 戰機的圖紙給印度。
蘇美的合作堪稱「完美」,一方解決了物資,另一方就開始在國際輿論上向中國施壓,美國大肆宣揚「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試圖讓麥克馬洪線粉墨登場,獲取國際的認可。
然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看似準備充足的印度從原先的春風滿面變成了愁雲慘澹,這場以印度的戰敗為結局的戰爭讓國際局勢刷新了對中國的認知也讓許多國家的「臉色」變得不一樣。
米格-21 戰機
戰後各國「臉色大變」
在上文的闡述當中,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國家就是二十世紀狼子野心的英國,作為這場戰爭的預謀和埋下導火索的罪人,即便是失去了對印度的控制,但是也沒有選擇放過對印度戰敗的揶揄。
在英國的《泰晤士報》中,英國對印度的評價只差直接挑明印度是一個不具備軍事能力的國家。但是已經失去對印度控制的英國選擇當一個說風涼話的「局外人」。
英國
那麼真正受到戰爭波及的國家,首先就要說一下當事國印度。印度在彼時的身份是第三世界的領袖,領袖國的這場戰爭在戰前獲得了53個亞非拉國家的支持,但是在失敗以後,只剩下2個國家還表達支持。
而作為印度的領導人尼赫魯也受到重創,尤其是了解了自己的兩萬大軍的防線,中國只用了4個團就突破了的事實以後,尼赫魯明確自己的政治生涯隨著這場戰爭也即將走向終結。
戰後不到一年,印度的國會上第一次通過反對尼赫魯政府的議案,而這場慘敗就是尼赫魯被終結的致命原因。
印度因為這場豪賭的慘敗,變得神經緊繃。每年多出3%的GDP來維持能讓自己心神安定的龐大國防系統,而已經得罪的北方鄰居成為懸掛在印度心頭的砍頭刀。中國的勝利除了我們自身英勇作戰的付出,還有一位友國的幫助,那就是被我們愛稱為「巴鐵」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淵源有點像蒙古國和中國,但是新中國從未向蒙古國出手,所以雙方還能夠維持基本的社交。可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卻是水深火熱,彼此都沒法看順眼。
1947年的印巴分治也是因為宗教和民族分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真正的打了一架,但是這場戰爭,巴基斯坦不僅以失敗告終,而且被印度侵吞了克什米爾土地的三分之二,這件事情加深了巴基斯坦對印度的仇視。
印巴分治
然而不止軍隊損傷慘重,人民也為之付出了難以挽回的代價,所以「報得大仇」的巴基斯坦贏回了大部分土地,對於中國的感情不言而喻,而三個月以後迅速被敲定的邊界勘測協議也讓兩國的友誼繼續加深,這一戰爭改寫了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
當事國說完以後,回過頭來看一看當初在場外「助威叫囂」地「觀眾國」。曾經對待印度「熱情如火」的蘇美此時就像不負責任的父母一般對於,印度慘澹的「成績」,這對「父母」的態度十分冷漠。
事實上,兩個國家在這裡用觀眾來比較其實並不合適,因為這兩個國家也有自己的盤算,可以說,要是條件允許,美蘇會下場一起來應對中國,阻礙他們下場的是彼此心裡的盤算。
前文說過的「古巴飛彈」不只是我國領導人敏銳嗅到的契機更是蘇聯為美國潛心準備的「大禮」,自此飛彈一事被美國發現以後,雙方國家就把注意力從中印雙方轉向了兩國之間的博弈,所以中印戰爭失去了大國的關注以後,中國才能夠展開反擊的重要機會。
古巴飛彈危機
蘇美的不專心,印度的不堪,中巴兩國同仇敵愾,真正的觀眾們就是剩下那些好奇心旺盛的歐洲國家,在不斷鄙夷著印度的「爛泥扶不上牆」,有一個國家表現得尤為憤慨。在謾罵的過程當中是沒少賣力氣,這是誰呢?葡萄牙。
雖然在中印戰爭當中,葡萄牙並沒有出什麼力氣,但是讓它嘴下不留人的重要原因是在1961年被武力收回最後一塊殖民地的不甘,即使和自己毫無干係,葡萄牙也要發洩一下心中的憤懣。
葡萄牙
本著國家利益是驅使各國關係變化的重要原因,中印之間的這場戰爭也是眾說紛紜,印度挑起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一場豪賭,賭贏了確實能夠得到質的變化,但是輸了以後的結果也讓印度喪失了原有的輝煌。
但讓印度人倍感羞愧的是中國的做法,曾經一度讓尼赫魯惶恐印度是否要被中國就此掠奪,然而點到為止的中國選擇停火談判,在中國被俘虜的印度士兵得到了優待,即便是國內資源缺乏,我國士兵尚未飽腹的情況,也要先考慮俘虜們的生活。
戰後的印度在雙方交接的過程中,接回了被俘虜的士兵,也收到了中國繳獲的武器清單,擦得鋥亮的武器和傷亡人員詳細的救治過程和病因無不讓接觸的印度人深感慚愧。這場戰爭,中國贏回了尊嚴,也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
曾經領導人曾預言這場戰爭會讓我們最起碼和平十年,然而時間卻延長不止十年。這場戰爭是在最艱難的時候打的,可也讓我們對中國的解放軍報之以敬意,我們深愛每一寸屬於中國的土地,也有力量保衛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