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的迷霧與思考

2021-01-09 網易

  特色文苑6

  思考 撤軍的原因

  作者 餘不潔

  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撤軍問題,很多人認為是氣候和環境導致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其實這不是原因。

  在中印邊界衝突當中,雙方都是在山地作戰,不僅中國方面後勤補給困難,同樣印度方面的補給也相當困難。中國士兵面對嚴寒,印度士兵同樣也要面對,而且,他們更加不適應。何況在達旺地區面對印度方面有「西山口」天險,且此地中方並不存在後勤補給困難。

  那麼,撤軍是否和其他的軍事、經濟、國際因素有關呢?

  就雙方的軍事實力而言,印度那時全部兵力僅僅六十餘萬,中國軍隊當時超過二百四十萬,很明顯,經歷過韓戰的中國軍隊從質量和數量上都佔有絕對優勢。從戰場上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遠勝印度,相對中國士兵全套特製的防寒軍服,印度士兵甚至連像樣的冬裝都沒有。

  經濟上,中國的國力也在印度之上,就是在全國人民挨餓的三年大饑荒中,中國依然沒有停止過大規模援助亞非拉世界革命,還在不久後大規模捲入越南戰爭,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因此,經濟原因絕對不是撤兵的理由。

  從國際因素看,中國此前在朝鮮曾經和整個西方世界對抗,中印戰爭之後又在越南和美國公開對抗,而且,就在對印作戰前後,還有意損傷中蘇同盟關係,完全不在意國家在國際社會面臨孤立的困境。由此可知,這些外在條件和因素都不是戰爭發起和撤兵的關鍵原因。

  退一步講,即便上述原因導致不得不撤兵,問題就在於,在戰前,所有的客觀條件,包括國際局勢的發展,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既然知道這些因素必然導致無法守住這些領土,那就不應當勞民傷財、特別是在國民還在挨餓的時候,付出巨大代價和大量軍人的生命去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倘若中國政府一開始就接受麥克馬洪線為中印邊境,那就更沒有理由和必要發動這樣一場戰爭,因為印度人的目標就是麥克馬洪線。現在,戰爭的結局反而是在麥克馬洪線的基礎上再後退二十公裡,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印度人的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動這場戰爭完全是得不償失,不僅喪失了國土,而且還在中印關係中投下了永遠磨滅不掉的陰影。一九七二年印度將藏南佔領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一九八六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完成了併吞這片領土的全部法律程序。

  當年中印邊界戰爭就是這樣一個結局慘澹且荒誕的故事,似乎已經成為歷史定論,人們關心的主要集中在決策者當時發動戰爭的動機。然而近年居然又有人從慘澹中發現了新的閃光點。那就是,放棄東線藏南華美之地而保有西線阿克賽欽,實際上是個英明決策。

  國內某著名綜合網站的百科詞典就這樣介紹阿克賽欽:「阿克賽欽居於中亞的制高點,緊鄰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發生戰爭。中國的重裝部隊從阿克賽欽衝下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攻破印度首都新德裡,而孟買等印度的經濟中心地區就變得岌岌可危。」

  關於這樣的論點,近來網上還有不少。在其中最重要的、或許還是最早的一篇宏論則是來自對手印度方面,據說是來自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尼赫魯大學。這篇署名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和東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迪帕克《印度教授:1962年中國放棄藏南背後的陰謀》的文章不僅長時間在國內流傳,甚至海外著名中文網站也給予轉載,並加了精彩的前言。「相對於東線,西線中國宣傳極少,卻實實在在是佔到了便宜,各個制高點俯瞰印度首都新德裡,令印度如鯁在喉。」

  印度教授這篇文章不長、論據很少,然而言辭凌厲、氣勢逼人,驚人之句比比皆是。謹摘錄幾句如下:「如果有另一輪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戰爭,中國的裝甲部隊可以在24小時內抵達印度心臟新德裡」,「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敵對的情況下,中國的重裝部隊可以通過阿克賽欽,輕鬆抵達印度首都新德裡。隨後席捲孟買等印度經濟中心,並再次擊敗印度。」「通過控制阿克賽欽,印度已經永遠被中國奴役。」噫籲嚱,阿克賽欽竟然如此了得!天下人真是有眼不識阿克賽欽?

  阿克賽欽地區位於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之間,是半封閉性的高原山區盆地,進出都不容易。古人通過空喀、莫爾多兩個高海拔的山口可以到達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但車輛並不能通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有新藏公路從阿克賽欽穿過。自新疆喀什到阿克賽欽大約800公裡,且需要翻越海拔4950米(或說海拔5100米)的麻扎達坂(山嶺),從西藏拉薩到阿克賽欽大約1700公裡,則需要翻越海拔5406米的界山達坂(山嶺),阿克賽欽路段海拔基本上都在海拔4800米以上。新藏公路阿克賽欽段和中印邊界線幾乎平行,間距大約120公裡,都是高山深谷,山脈的走向幾乎和阿克賽欽至德裡一線的方向垂直,也就是說,從阿克賽欽直線前往印度德裡地區,需要翻越海拔數千米的山脈。

  坦克以其強大的火力和機動能力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平原和丘陵大約是坦克和重裝部隊馳騁的好戰場,山區顯然不利於重裝部隊的機動性和火力的發揮,陡峭的山坡更是坦克難以逾越的障礙。考慮到阿塞克欽這裡空氣稀薄,只有內陸的一半左右,坦克發動機在這種環境下功率折損四五成,機動性、爬坡能力將大大降低。如果離開公路、在山地作戰,速度不會比犛牛快多少,爬坡肯定要比犛牛差很多,何況要翻越這些高几百米、數千米的高山。(以美軍主戰坦克MIAI為例,該車重61.0 噸,最大功率 1,500馬力,推重比24匹/噸,最大爬坡度31度。如果功率折損四成,推重比只有14匹/噸,性能接近二戰時的坦克)。在阿克賽欽邊界地帶這些單兵爬上來都相當困難的地方,莫要說坦克無法逾越,就是直升機能否飛過都值得懷疑(美軍黑鷹直升機的最大升限低於6000米)。「如果有另一輪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戰爭,中國的裝甲部隊可以在24小時內抵達印度心臟新德裡」,莫非我們的坦克部隊可以地遁或者鑽山?

  阿克賽欽對中國很重要,因為它是連接新疆和西藏的必經之路,但它對印度並不能構成威脅。這不是中蘇對抗時代的中蒙邊界,一馬平川,蘇聯部隊的裝甲洪流可以威懾華北、威脅北京。像阿克賽欽這樣一個高寒缺氧地帶,根本就不具備大規模屯兵的可能性。況且只有一條漫長而狹窄的高山公路對外相連,交通運輸極為不便。中國目前在阿塞克欽大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哨所、不過幾個連的人馬。而在喀喇崑崙山的另一側——富饒的克什米爾地區,為了抗衡巴基斯坦、壓制當地原住民的獨立意識,印度有駐軍50萬人之多。「通過控制阿克賽欽,印度已經永遠被中國奴役。」——印度教授的奇談怪論簡直自輕自賤到了病態的地步。

  隨便查一下地形圖就可知道,靠近中印邊界的阿克賽欽地區是世界上最高的兩個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 ——交錯的地方,遍布崇山峻岭,高峽深谷,這可能是地球上最不適合坦克裝甲部隊作戰、甚至通過的區域。「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敵對的情況下,中國的重裝部隊可以通過阿克賽欽,輕鬆抵達印度首都新德裡。」這完全是無知和邪惡的鬼話,表現出的是一種弱智兒病態的輕狂。

  說出上述那樣的胡話,不是傻子、瘋子,就是騙子。此文出自一個名校的教授之手,著實令人奇怪。為了查清這篇文章的原委,上網檢索了一下,印度尼赫魯大學果然有個中國和東南亞研究中心(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果然有個B.R. Deepak教授,譯作迪帕克倒也順達。而且這位Deepak教授通曉中文,寫了不少和中國有關的論文。在他的個人主頁http://www.jnu.ac.in/Faculty/bdeepak上羅列了不少中、英文論文目錄。然而,卻未曾見到上述大作。為慎重起見,餘正式給Deepak教授發電子郵件詢問此文的情況,並附上奇文的中文文稿和網址。不久,得到Deepak教授的簡短答覆,他明確否認曾寫過這篇文章。

  此事雖然歸於無聊,依然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印度教授」啟發了國內的著名網站,還是這些網站啟發了「印度教授」,竟讓阿克賽欽獲得如此殊榮?

  毫無疑問,不著邊際的大話除了遺笑天下之外,並不能讓我們的國家真正強大。國家的強大只能源自國民的強大,靠餵食致幻劑,似乎培養不出真正的勇士和強大的國民。

  

  

  

  

  

  思考 藏南能守住嗎?

  作者 瀋陽老馬

  1962年中印停火後,中國軍隊放棄了已經基本收復的藏南地區,全部撤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對於此次撤軍,網上推出了一個後勤論 。

  後勤論的說法大致是, 藏南冬季有3-4個月以上大雪封山時間, 如果堅守會在印軍的反擊下遭到圍殲。也就是說,由於大雪封山處於隔斷狀態,中國部隊沒有能力在冬季守住藏南,為了避免未來被反擊的印軍圍殲,借大勝之後撤回雪山北面是不得以的明智行動。

  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西線的中國部隊沒有撤退太多,仍然大致沿當初的實控線與印軍進行對峙(其中班公湖地區控制面積由二分之一擴大到三分之二)。撤軍主要放棄的是東線:藏南地區的達旺和察隅(瓦弄)兩個方向。

  達旺本身就是個居民區,與國內有多條道路相通,這裡不存在長期大雪封山的問題。反倒是印度人如果想從邦迪拉向上推到達旺,走公路只有經過西山口,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將達旺和西山口並論的原因。從地理上看,西山口和達旺是個整體單元,守住了雪線之上的西山口就可以確保達旺的安全。

  再看察隅方向,瓦弄實際是在兩側海拔4000-5000米的雪山之間的瓦弄河大峽谷裡,如果印軍從平原方向進攻瓦弄河大峽谷,難度很大(需要一步步地仰攻) 。從大轉彎向東,有傳統的馬幫通道連接緬北 ,這是一條可全年通行的馬幫山路。從緬北地區既可以通往滇西,又有水陸通道通往密支挪。這條可以常年通行的馬幫道可以很好地解決瓦弄河谷地區的物資供應問題 。

  和西山口一樣, 瓦弄一線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加上緬北馬幫通道,只要中國軍隊保持合理的力量強度和裝備,據險防禦,印軍很難取得突破。

  因此, 冬季大雪封山後無法保障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 。

  當年的419部隊政委陰法唐就說過:單從地形上講,我們守在那裡,是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結論:至少在軍事上,藏南的達旺和瓦弄地區根本無須撤退 。

  以上這兩幅圖是62年戰爭中的印度軍隊。

  

  克節朗地區自衛反擊戰經過圖

  

  

  

  令人無語的是,中國不少網評「專家」把撤退的原因解釋為運輸供給困難,無法防守。而印度方面戰後總結時,除了中國軍隊採取了非正規戰法之外,也把後勤保障困難列為此次戰敗的重要原因。

  印度軍隊指責:中國佔據了地形和交通運輸物資供給方面的優勢,而印度軍隊則由於地形崎嶇,交通條件惡劣,物資供給完全無法保證。因此陷入了缺衣少糧饑寒交迫的境地,導致最後失敗。

  關於印軍在後勤運輸方面遭遇的困難,《印度對華戰爭》書中有很多記述:「在青藏高原上,調動部隊和修築道路相對容易,中國已經在雅魯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東西向的公路,往南又修了一些支線,有幾處通到距麥克馬洪線只有幾英裡的地方……印度這一邊的情況,則迥然不同了。布拉馬普特拉河和麥克馬洪線之間的地形是山巒起伏、崎嶇難行、叢林密布的地帶。當地降水量很大,雨季大雨傾盆,冬季積雪很厚。河谷大多是南北走向,因而給東西走向的運動造成極大的困難……」

  「在克節朗河附近, 唯一平坦和沒有障礙的地區處於中國那一邊…… 考爾將軍走得很急,超過了他的體力所能支撐的程度,有一段路他讓一個健壯的西藏腳夫背著他爬上山口……考爾在十月七日的電報中敘述了他所面臨的困難。印度部隊的供應情況瀕於絕境,印軍所有的彈藥仍然只限於裝在子彈帶裡的那些(五十發),從那天開始不得不扣緊口糧定量;冬衣也缺乏,三個營中有兩個營還穿 著夏天的軍衣。每個人一條毯子,當晚要在一萬五千英尺的高處露宿……」

  由此可見, 後勤因素對中印雙方來講至少都是同等難度,並不只是中國方面單方面的困難。也側面體現了後勤論放棄藏南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下面看看當年周恩來是怎麼解釋藏南撤軍問題的。

  二屆人大第70次會議上關於中印戰爭的報告(節選):「我們要撤退,並不是偶然的。美國就說,撤退大概是天氣不好,下雪了。日本人說,沒有這回事,韓戰什麼樣的雪地裡都打過仗,還怕這一點?又說,我們後方交通路線遠。遠了我們可以搶修公路嘛,我們已經把錯那宗經過棒山口,一直通到達旺的公路搶修出來了,不然,我們的炮兵怎麼去的?大炮、重炮怎麼去的?哪有不能克服的困難。朝鮮戰場上那樣的困難都克服了,在這個戰場上也要鍛鍊一下。

  大打我們也能夠有節制。這一收使全世界都震動,大吃一驚,出乎意外,不能不說是慷慨。」

  這裡的慷慨,具體以兼則馬尼地區為例。

  沙則,又名兼則馬尼,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谷東端 ,與得芒邊防點南北對峙。即使按照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該地也應屬於中國。1959年8月13日印度越過「麥線」,侵佔了兼則馬尼(沙則),並在該地建立了哨所。1962年10月,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收復此地。

  

  戰後,中國軍隊從達旺大撤退,不僅撤過麥克馬洪線,連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郎河流域和兼則馬尼也全部放棄,只在勒鄉保留一個邊防站。1963年5月6日印度人小心翼翼地回到這裡。1986年,印軍又從兼則馬尼以東越麥克馬洪線進入桑多洛河流域, 把實際控制線從兼則馬尼東西兩翼全面前推到目前實控線位置。

  從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撤退,如果說是補給不足,害怕大雪封山,可是兼則馬尼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這裡在麥克馬洪線以北,中國早把公路修通到鄰近的勒鄉,而到2017年印度仍未把公路修通至兼則馬尼 , 那麼為什麼中國在1962年會放棄沙則(兼則馬尼)地區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它在1959年11月前就被印度佔領了,奪回這裡是體現自身的實力,「慷慨的」放棄是表示談判的誠意。

  說到談判,必須分析一下當時中方對麥克馬洪線的提議和主張。

  1954年6月,周恩來第一次訪問印度。他就涉及中印邊界的「麥克馬洪線」指出:「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因此這條線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線。

  1954年10月,尼赫魯回訪中國時,周恩來在談話中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全部沒有劃定,這是首先需要肯定的事實。但是,為了在邊界問題全面解決以前維持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中國政府對中印邊界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

  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麥克馬洪線划去的領土可以接受,也就是可以把這條線當作雙方的邊界線,但是要走個重新籤訂一個邊界條約的形式——北京不能承認西藏這樣一個地方政府具有與外國政府籤訂邊界條約的權力 。

  在這裡,藏南已經成為談判中的一個交易籌碼,而不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體的守與撤,棄與留的標準,還是參照陰法唐的話: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但何時打、打多久、打到什麼程度、是前進還是後撤,完全是毛主席、黨中央視情況掌握的。

  回顧歷史,62年幾乎是僅有的一次奪回藏南的機會,當時印度對藏南的實際控制只有十來年 ,當地居民對西藏普遍有向心力;中國對印度又有一定的軍事優勢,最關鍵是已經在事實上把那片土地拿了回來。只要堅持住,既成事實就在中國一方 。而到了21世紀,印度已經在藏南移民近百萬,其中很多是第二代第三代,佔大多數的印度人口比例使得藏南越發趨於「印度化」。

  在全球格局沒有大動蕩的前提下,世界人口「第一」與「第二 」這兩個有核國家之間幾乎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目前的領土格局很難再有大的改變。

  面對時間 ,不得不承認,藏南那片土地很中國越來越遙遠了。

  歷史 打出和平了嗎?

  作者 橡樹

  對印度作戰打出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兩國邊境和平了嗎?

  來看看歷史。

  1963年初,印度再次佔領達旺,隨之,印軍全面向北推進。在1963年底,恢復了戰前中印兩國實際控制線。

  這一年,中印邊境再次出現多次戰前中印邊境景觀——兩國大兵針鋒相對,或者吐口水,或者丟石頭,一切都如往常。

  1962年的這次戰爭,在後來幾十年,誤導著中印雙方的交流。

  1967年9月,中印再次在錫金和西藏邊界,掰了一次手勁。這次頗具規模的掰手勁,距離上次戰爭,不過4.5年。隨後,印度主導,吞併了中印交界的錫金王國。再隨後,中國承認了這個事實。

  

  認真看看地圖,假設,錫金沒有被印度兼併,那麼,這次洞朗危機也就無從談起。

相關焦點

  • 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
    鳳凰衛視8月18日《騰飛中國》節目節目播出「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全國總動員宣稱要清除在邊境的中國軍隊,從來不信邪的毛澤東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國際環境中,決定出兵反擊印度收復失地。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NO.330 - 中印之戰 作者:潘前芝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關於1962年爆發的中印邊境衝突,《泰晤士報》駐新德裡記者內維爾•馬克斯維爾寫過一本後來被奉為中印戰爭的權威著作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勝利後,中國主動撤軍的原因分析
    最近中印邊境摩擦再起,這又讓人屢屢想起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那場戰爭,我們都知道解放軍大敗印軍,取得了輝煌戰果。給印度人留下了至今無法磨滅的陰影。但是戰爭勝利後,我國卻突然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後撤。甚至撤出了剛剛奪回的被印軍非法侵佔的藏南地區。讓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讓世界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已經有很多文章描述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 中印1962年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之後,也理所應當地繼承了英國人的政治遺產,利用中國忙於抗美援朝的空檔期,加速向北推進,在1951年吞併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本屬於中國的九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並且還單方面宣布,將「麥克馬洪線」視作不容更改的中印正式邊界線。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勝利,印度從叫囂到沉默,世界各國啥反應
    叫囂和沉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前後態度上的鮮明對比。那麼印度的囂張從何而來,印度的沉默又是什麼原因?看似當事兩國的戰爭卻早就不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 中印戰爭最終以中國取得勝利最為終結,印度的前後兩極態度翻轉,世界各國又是啥反應呢?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一天時間,殲滅印軍精銳王牌部隊
    1962年10月20日,在印度不接受談判,大量侵佔中國領土,氣焰十分囂張,忍無可忍的情況,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這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
  • 1987年差點爆發第二次中印戰爭?我軍調集三個集團軍,印度突然慫了
    1982年,印度的第一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一份印度陸軍的軍事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擴大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規模,以增加在中印爭議地區的軍事優勢。 這一項計劃是為英迪拉·甘地提出的「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政策量身定製的軍事計劃,也表明著,從1962年以後,印度再度拾起了向北擴張之心。
  • 印媒稱中印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對峙 印專家威脅開戰
    (環球時報7月4日報導)「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3日稱,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接近一個月,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鬥模式」。多家印度媒體連日都在譴責中國的「咄咄逼人」,分析該地區對印度如何重要,印度不能「拋棄盟友不丹」。
  • 62年,中國在中印戰爭中大獲全勝,之後為何卻單方面撤軍?
    令人不解的疑問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中印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這次事件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儘管事後尼赫魯選擇向他的人民撒謊,說中國「捅了朋友一刀」,「向印度發起了無端的攻擊」。但我想每個客觀公正的人都能看出,此次戰爭是印度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是被迫做出的反擊。
  • 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在受益
    導讀: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在受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01引言葉宏亮是親歷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位老兵,1959年參軍,入伍之後,他所在的隊伍在青海駐紮。1962年10月底,他正在青海湖邊的一個農場收割小麥,忽然聽到前線說,他所在的五十五師正準備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
  • 1962年,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意外幫了我國一個大忙
    在中國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還佔領了藏南等一些我國固有領土,一直對我國進行挑釁,在對印度自衛反擊之前,印度仗著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持,所以才有恃無恐,最終在1962年引發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慘敗。其實在1962年中印戰前,蘇聯和美國無論從武器裝備到專家指導上,都是大力支持印度的。然而,印度慘敗後,蘇聯和美國為什麼一起沉默了呢?因為他們兩個正在忙著處理古巴飛彈危機。
  • 1962年印軍潰敗之際,我軍距新德裡僅三百公裡,為何宣布停火
    著名學者馬克斯維爾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的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馬克斯維爾所描述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
  • 中印正成為國際舞臺熠熠生輝的「雙子星座」
    這段千古佳話亦為今日中印關係作了良好的注釋。中國與印度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而是唇齒相依的合作夥伴。今天國際舞臺上,美國是超級大國,世界格局正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中國、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對話中依然處於不利地位。所以,中印必須攜手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作好表率和示範。
  • 「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62
    參戰部隊在克節朗河谷進行戰前克節朗戰役是中印戰爭東線首戰,也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向。克節朗地區位於中印邊境東段的西端,總面積約100平方公裡,是錯那縣勒村的夏季牧場。1962年6月,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約7公裡,在克節朗河一個叫扯冬的村莊建立了哨所。計劃實施之前,印軍第7旅及第4師均向國防部提出質疑:在這裡設立哨所,可能招致中國軍隊的反應。但國防部堅持邊界應修改在塔格拉山脊上,「更能體現邊界走向」。
  • 張文木:1962年中美蘇三國博弈及其總結——「八一」建軍節重溫...
    1959年1月3日至21日,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高揚在美國度假期間會晤美國總統艾森豪、副總統尼克森和國務卿杜勒斯。1月27日至2月5日,蘇共二十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宣稱把世界戰爭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的現實可能性業已產生。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於1957年籤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與此同時,中印邊境軍事磨擦日增。
  •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印度武器裝備居然領先我們一代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之後,對於慘敗的結果印度心裡落差很大,畢竟自詡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可是在這場衝突中交手沒幾回合就全軍覆滅。這場巨大的失利深深挫傷印度大國自尊心,隨後幾十年間用各種小動作不斷挑釁,極力想撫平脆弱的心理創傷,理想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復仇找回面子。
  • 2017中印邊境對峙深入分析 中印對峙中,莫迪身邊的幾隻「鷹」
    原標題:中印對峙中,莫迪身邊的幾隻「鷹」編者按:當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7月底出現在北京參加一場金磚會議時,平日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他也不得不高調了一把——在中印邊界對峙持續之際,這位掌管著印度外交政策的印高官訪華必定備受關注。有印媒曾期待,他能有助於緩和局勢。
  • 劉和平:中印衝突背後是美國煽風點火
    美方這樣想和這樣做的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假如中印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那在加入印太戰略以及組建印太軍事同盟上還心存猶豫的印度,一定就會鐵了心一頭扎進美日澳的懷抱,他們構想的印太戰略和印太軍事同盟從此再無後顧之憂;第二,中印兩國從此將形同陌路,印度將從此徹底放棄中立與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安心倒向西方世界;第三,假如中印徹底反目了,那印度對中方「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將會進一步發生轉變
  • 美國駐印大使離任演講露出「馬腳」,華盛頓果然插手中印邊境對峙
    他在演講中對中印邊境地區局勢妄加評論,並透露了美國插手中印邊境對峙的重要信息。隨後,印媒《印度教徒報》在發布這則消息時稱,這是美國官員首次公開承認美國和印度圍繞中印邊境對峙一直存在合作,而美國過去幾個月實際上已向印度提供了地理空間數據、衛星地圖、抗寒物資等支持和幫助。美國駐印大使離任演講時曝出的「猛料」、露出的「馬腳」,其實也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