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邊境摩擦再起,這又讓人屢屢想起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
那場戰爭,我們都知道解放軍大敗印軍,取得了輝煌戰果。給印度人留下了至今無法磨滅的陰影。但是戰爭勝利後,我國卻突然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後撤。甚至撤出了剛剛奪回的被印軍非法侵佔的藏南地區。讓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讓世界大跌眼鏡!
關於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已經有很多文章描述過了,這裡不再贅述。就簡單回顧一下這場戰爭的戰果對比:
戰爭從1962年10日20開始,至11月21日結果,歷時一個月。
戰果如下:
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
作戰中,全殲印軍 3 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 3 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 4個旅(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辛格準將,總計殲滅入侵印軍 8900 餘人。
中國軍隊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臺(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中國軍隊的損失如下:
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消耗: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藥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臺(步話機)5部、汽車12臺。
光比較戰果,就知道,我方大勝。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在大勝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要撤軍(主要是從藏南地區撤出)。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教訓印度、以武促談的戰爭目的已經達到。
戰前,中國整個大環境是內憂外困,十分不利。所以面對印方的一再挑釁,我方一再忍讓,就是為了避免戰爭。然而我方的一再忍讓卻被印度看作是軟弱。尼赫魯錯誤地認為,這正是印度實現其領土要求的有利時機。印方完全無視中國提出的雙方按習慣邊界各後退二十公裡,以避免武裝衝突的建議,反而推出「前進政策」,繼續蠶食我國領土,甚至將有的哨所建在了我方哨所後面。為了有效遏制印度的「前進政策」,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採取了「外交鬥爭同軍事鬥爭相配合, 軍事鬥爭服從外交鬥爭」的策略方針。一方面, 通過外交途徑對印度的侵犯行徑予以勸止、抗議直至警告。1962 年 2 月 26 日、3月 22 日, 中國外交部兩次照會印度政府, 指出印度單方面改變邊界現狀的做法是危險的, 希望印度政府回到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途徑上來。4 月 30 日, 中國外交部再次照會印度政府: 鑑於印度方面的步步緊逼, 中國政府「已經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在印度方面最近一再侵擾的地段, 即自喀喇崑崙山口到空喀山口, 恢復邊境巡邏」; 「如果印度方面不從中國領土上撤走侵略據點和入侵軍隊, 並且繼續進行挑釁活動, 中國邊防部隊將不得不實行自衛。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 都必須由印度承擔全部責任。另一方面,採取有力措施, 開展反蠶食鬥爭。要求邊防部隊根據當前中印邊境鬥爭情況, 既應加強邊防自衛措施, 對印軍的挑釁活動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 又要避免流血衝突; 並對邊防部隊反蠶食鬥爭的形式、任務和處置情況的原則作了具體規定。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這場仗是政治軍事仗。「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我們的目的是警告、教訓、懲罰印度,並以武促談。可以說這樣的目的完成達到。
一方面,打的印度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戰場一邊倒的形勢,嚴重摧毀了印度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印度高層在潰敗面前態度轉變。1962年11 月 18 日, 由於印度軍隊的迅速潰敗, 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總統拉達克裡希南不得不發表聲稱: 「印度一向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19日, 毛澤東從《參考資料》上看到這一消息, 當即批示: 「突
然大談和平解決。送總理閱。請外交部研究一下, 印度領導過去幾天, 是否有過十八日這種論調。」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敏銳地抓住這一契機, 作出了一項令世人大吃一驚的重大決策。20 日, 中央研究決定: 從2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當然這一重大契機還暗含了另一重大時刻,下面再講。
2、 後勤補給困難,無法長期作戰。
中印邊境爭議地區我方一側基本都是崇山峻岭,地勢險惡,氣候惡劣,交通不便。夏天受印度洋暖溼氣流影響,這一帶雨水集中,往往形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等阻塞交通。冬季,大雪封山,積雪可能厚達幾米,人、畜、車都不可以通行。
我們選擇在10月下旬打這場戰爭,並在11月下旬結束。就是為了避開雨季,也避開冬季大雪封山。
但是印度一側,靠近南亞平原,地勢平坦,補給方面比我國方便許多。
當時我軍的後勤保障,主要靠老鄉支前及犛牛運輸。而汽車運輸,要跨越上千公裡,從內地運輸而來。不光路途遠,糟糕的路況使得運輸損耗大的驚人。比如,從內地每運輸兩輛油罐車的油到西藏,就要消耗掉一輛油罐車同等體積的油;從青海格爾木到西藏拉薩,拉一車玻璃就只剩15%的完整率,拉一車水泥,就會有50%撒在半路上。
1950年解放軍奉命解放西藏時,主攻方向選擇由四川方向入藏,並由當時已駐守川南的第二野戰軍第18軍擔任主力。第18軍準備入藏之前,下轄52師、53師、54師三個師,軍直屬分隊有警衛、偵察、通信、工兵、炮兵、輜重6個營,合計36000餘人(1949年12月)。從四川起兵之後,隨著進軍深入,運輸補給線不斷延長,後方機構不斷膨脹。相繼成立汽車部隊、工兵部隊、兵站系統、航空站、地勤站等。總部隊擴大到7萬餘人,但真正進藏的只有8千多人,其他大多是服務於後勤。相當於進藏一個人,後面就要有8個人支援。
由此可見,西藏高原地區補給之困難。而1959年至1961年,由於多種原因,我國剛剛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到1962年,根本無力支撐中印邊境長期作戰,不得不退兵。
3、 緩和國際輿論壓力,爭取主動。
國際輿論方面,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前後,可以說對我國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敵視社會主義中國。而1959年,西藏達賴反動集團發動大規模叛亂。我軍果斷出擊,堅決平定叛亂。並趁機提前對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農奴制,廢除政教合一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新西藏(西藏解放之初,中央考慮到西藏各方面情況特殊,為維持民族團結,決定對西藏的封建農奴制度改革暫緩執行)。這本是時代進步的必然步驟。但是西方世界憑藉自己的話語權,大肆抹黑中國。
反觀印度,倡導成立不結盟運動,成為改組織的領袖,贏得亞、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又以中立者自居,在美國與蘇聯之間左右逢源。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之後,亞非拉許多國家聽信印度一面之詞,紛紛指責中國侵略印度。西方國家也是一邊倒支持印度。
而蘇聯,按理說,我國1950年即與蘇聯籤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當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遭到侵犯時,蘇聯無論無何都應該與我國站在一起。但彼時的蘇聯赫魯雪夫上臺,中蘇關係產生裂痕,蘇聯停止了所有援助項目,撤回了所有駐華專家。另一方面蘇聯害怕如果公開支持中國,而反對印度的話,會把中立的印度推向美國陣營,甚至將大批軍火賣給印度。
所以蘇聯面上保持中立,僅僅是通過派大使向中國寄交備忘錄的形式,以書面形式支持中國。另一邊也派大使向印度遞交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指示。其中包括:「我們認為,當年殖民時代的遺產(指麥克馬洪線等)未必可以被認定為法律,而讓已獲得解放的國家都必須遵守它」,相反,應「迅速地消除過去殖民時代的人在當前印中關係中所遺留的難題」。
當時明確公開支持中國的國家只有朝鮮、越南兩個國家。連現在的巴鐵巴基斯坦在中印邊境衝突一開始也是支持死敵印度。直到後來,中巴之間迅速解決了邊境問題,才轉而支持中國。
在如此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中,中國雖然打贏了戰爭,卻單方面停火併後撤,讓全世界大跌眼鏡。中國正是通過這樣的行動告訴全世界,中國並不是侵略一方,中國是被迫自衛反擊。
4、 國際形勢已變,繼續作戰的有利環境已不存在;
1962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前,毛澤東就對這場戰爭打還是不打, 什麼時候打,進行了長期的思考。1959年至1962年,中國一直承受著來自西南方向印度、東南方向美蔣兩線的巨大安全壓力。當時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在東南。而在西南方向則一直保持克制,竭盡外交努力,爭取與印度和平解決領土爭端。
但印度不但不領情,返而覺得中國軟弱可欺。推出:「前進政策」,不斷蠶食中國領土,逼迫中國不得不反擊。既然要反擊,那什麼時候出手,時機很重要。對此,毛澤東於 60 年代初多次指示抓緊擬定應對印軍侵略的作戰計劃的同時,始終密切關注當時的國際環境,特別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動向。
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爆發,美蘇兩國劍拔弩張,無暇他顧。 蘇聯更是在危機中主動強化同中國的關係,暫時改變了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態度,在我外交照會的答覆中積極肯定我可能採取的對印軍事行動,以博取中國更多的支持。古巴飛彈危機從1962年10月15日爆發至11月 20 日結束,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即由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結束,毛澤東正是清晰判斷這時的國際環境對我實施反擊作戰極為有利,果斷把握了這一契機。
5、 國內形勢所迫,見好就收。
1959年到1961年,我國剛剛渡過了被稱為「三年困難」的時期。這一困難時期來自於天災人禍。很大原因來自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一人禍,少量原因來自於自然災害及當時號稱的「蘇聯逼債」。
對於這一時期的情勢,國民經濟嚴重倒退。 1960年糧食產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棉花也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國時水平。
輕工業生產急劇下降,黨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許多地區因食物營養不足而相當普遍地發生浮腫病,不少省份的城市、農村均出現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口。
為了共同度過難關,中央人民政府不得不將每個國民的口糧定量減到最低限。「低標準,瓜菜代」,中共中央緊急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帶頭,國家幹部帶頭,首先是領袖們帶頭。中南海裡,機關幹部們開始重新定量,先由個人報數,再由群眾公議評定。身高體闊的毛澤東,自報的糧食定量是每月26斤。劉少奇報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來報了24斤。朱德和毛澤東一樣,也是26斤。
到了1962年,形勢也只是剛剛好轉。中國根本無力承擔一場長期戰爭,尤其是中印邊境這種耗廢給養是平地戰爭數倍的長期戰爭。只能是速戰速決。如果1962年的戰爭是發生在今日,我想解放軍決無可能搶回了被奪的領土卻又退軍的。
6、 展現誠意,為中印邊境穩定贏得未來。
第一條原因說過,自衛反擊戰的目的就是促使印度接受和談。我們的目的還是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爭端。在戰爭之前,我方已經是一忍再忍,一讓再讓。
但是印度絲毫不領情,堅持要佔領所有有爭議領土,甚至對有些歷史無爭議的區域也提出領土要求。
我國當然不能忍。但是在1962年痛擊印軍之後,為了展現我方的足夠誠意,當然也因為上述其它幾條原因,我們撤出了部分奪回的爭議領土。
這一舉動,也會中印邊境贏得了幾十年的平安。
以上就是中印邊境戰爭勝利後,中國主動撤軍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