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長約2000公裡,歷史上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傳統上都是按照喜馬拉雅山麓來劃分(山麓指的是山坡與周圍平地相接處),但自從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英國人為了維護其利益,生硬炮製出了一條新的分界線,也就是把中印邊界從喜馬拉雅山麓往北推到了山脊線(山坡最高點的連線),這也就是歷史上的「麥克馬洪線」。
事實上,這條線完全是非法和無效的,歷屆中國政府都沒有公開承認過,不過由於中國近現代史上一直在致力於民族解放運動,所以對中印邊界線一直都是處於「聽之任之」的狀態。
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之後,也理所應當地繼承了英國人的政治遺產,利用中國忙於抗美援朝的空檔期,加速向北推進,在1951年吞併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本屬於中國的九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並且還單方面宣布,將「麥克馬洪線」視作不容更改的中印正式邊界線。
中國1954年結束了抗美援朝戰爭,幾後又遇上了「三年大饑荒」(1959-1961),我黨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去,也正是在這段我國無暇顧及的期間,印度軍隊於1959年8月15日,越過麥克馬洪線,向我國西藏境內推進,之後武裝襲擊了中國邊防軍,這也是中印邊境的第一次武裝衝突——朗久衝突事件。
從這之後,中印邊境線上就再也沒有了安寧的日子。這裡想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印度為什麼要挑在這個時候,主動挑起了邊境衝突事件?
尼赫魯
首先,從印度國內情形來看,1947年獨立之後的印度高層領導人,基本成長於英殖民時期,軍事理論上繼承了英國人的衣缽,奉行一種領土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這是深深植入於尼赫魯等人腦海裡的軍事思想基礎,是無法被輕易更改的,這也是中印邊境衝突爆發的根本原因。
其次,印度此時挑起邊境衝突,也為了轉嫁當時印度國內逐漸激化的社會矛盾。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讓印度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最突出的比如貧困和貧富懸殊問題。
50年代初,尼赫魯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下令實行了土地改革計劃,但是沒想到,土地依然還是掌握在少量大地主手裡,農民貧困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還趨於惡化。
一牆之隔的印度富人區與貧民窟
據印度官方調查,1951 — 1952年負債農戶佔農業總戶數的44.5%,而1956-1957年則增至64.5%。1958年,印度發生經濟危機,外匯儲備減少了80%,外債增加了90%,財政赤字達到了驚人的90億盧比,糧食短缺,物價飛漲。(數據來源於《從中印邊界問題再論尼赫魯的哲學》)
在這樣的危機之下,社會上爆發了反飢餓鬥爭、土地鬥爭、罷工鬥爭、抗稅鬥爭等等,局勢動蕩不安,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政治威信遭到嚴重挑戰,1962年9月,反對黨甚至要求尼赫魯政府集體辭職。
由此,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尼赫魯選擇把槍口對準了中國,企圖用中印邊境衝突事件,來激發國人的民族精神,企圖以此來挽回民眾對尼赫魯政府的信心。
再次,尼赫魯在這段時間挑起中印軍事衝突,也是因為得到了美蘇的大力支持,這兩國不僅提供了巨額貸款,還援助了大量的軍火。
二戰之間,美國一直推行的都是反蘇反共的冷戰政策,不僅自己反,還竭力聯合其他國家加入其陣營,當時的印度就成為了美國人反華的重要拉攏對象,這一點從美國對印援助數字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
從1949—1956年,美對印經濟援助是年均1.05億美元,但是到了1959-1962年,數字就猛增到了年均12.9億美元,除此外,1962年中印衝突爆發後,美國向印度提供了大量軍火,後來甚至把航母都開到了印度沿海。
蘇聯對印度的支持政策,是隨著中蘇交惡而逐漸建立起來的,1960年2月,赫魯雪夫訪問印度,並向印度出售了此前一直不肯賣給中國的米格—21 型噴氣式戰鬥機,同時還有適合於高山飛行的直升機和重型運輸機,很明顯,這些都是為了滿足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的需要。
由此,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1959年之後的中印邊境上再也沒有了安寧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