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1962年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2021-01-09 網易

2020-12-01 15:05:33 來源: 蘇文說歷史

舉報

  中印邊境長約2000公裡,歷史上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傳統上都是按照喜馬拉雅山麓來劃分(山麓指的是山坡與周圍平地相接處),但自從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英國人為了維護其利益,生硬炮製出了一條新的分界線,也就是把中印邊界從喜馬拉雅山麓往北推到了山脊線(山坡最高點的連線),這也就是歷史上的「麥克馬洪線」。

  

  事實上,這條線完全是非法和無效的,歷屆中國政府都沒有公開承認過,不過由於中國近現代史上一直在致力於民族解放運動,所以對中印邊界線一直都是處於「聽之任之」的狀態。

  印度自從1947年獨立之後,也理所應當地繼承了英國人的政治遺產,利用中國忙於抗美援朝的空檔期,加速向北推進,在1951年吞併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本屬於中國的九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並且還單方面宣布,將「麥克馬洪線」視作不容更改的中印正式邊界線。

  

  中國1954年結束了抗美援朝戰爭,幾後又遇上了「三年大饑荒」(1959-1961),我黨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上去,也正是在這段我國無暇顧及的期間,印度軍隊於1959年8月15日,越過麥克馬洪線,向我國西藏境內推進,之後武裝襲擊了中國邊防軍,這也是中印邊境的第一次武裝衝突——朗久衝突事件。

  從這之後,中印邊境線上就再也沒有了安寧的日子。這裡想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印度為什麼要挑在這個時候,主動挑起了邊境衝突事件?

  尼赫魯

  

  首先,從印度國內情形來看,1947年獨立之後的印度高層領導人,基本成長於英殖民時期,軍事理論上繼承了英國人的衣缽,奉行一種領土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這是深深植入於尼赫魯等人腦海裡的軍事思想基礎,是無法被輕易更改的,這也是中印邊境衝突爆發的根本原因。

  其次,印度此時挑起邊境衝突,也為了轉嫁當時印度國內逐漸激化的社會矛盾。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讓印度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最突出的比如貧困和貧富懸殊問題。

  50年代初,尼赫魯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下令實行了土地改革計劃,但是沒想到,土地依然還是掌握在少量大地主手裡,農民貧困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還趨於惡化。

  一牆之隔的印度富人區與貧民窟

  

  據印度官方調查,1951 — 1952年負債農戶佔農業總戶數的44.5%,而1956-1957年則增至64.5%。1958年,印度發生經濟危機,外匯儲備減少了80%,外債增加了90%,財政赤字達到了驚人的90億盧比,糧食短缺,物價飛漲。(數據來源於《從中印邊界問題再論尼赫魯的哲學》)

  在這樣的危機之下,社會上爆發了反飢餓鬥爭、土地鬥爭、罷工鬥爭、抗稅鬥爭等等,局勢動蕩不安,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政治威信遭到嚴重挑戰,1962年9月,反對黨甚至要求尼赫魯政府集體辭職。

  由此,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尼赫魯選擇把槍口對準了中國,企圖用中印邊境衝突事件,來激發國人的民族精神,企圖以此來挽回民眾對尼赫魯政府的信心。

  

  再次,尼赫魯在這段時間挑起中印軍事衝突,也是因為得到了美蘇的大力支持,這兩國不僅提供了巨額貸款,還援助了大量的軍火。

  二戰之間,美國一直推行的都是反蘇反共的冷戰政策,不僅自己反,還竭力聯合其他國家加入其陣營,當時的印度就成為了美國人反華的重要拉攏對象,這一點從美國對印援助數字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

  從1949—1956年,美對印經濟援助是年均1.05億美元,但是到了1959-1962年,數字就猛增到了年均12.9億美元,除此外,1962年中印衝突爆發後,美國向印度提供了大量軍火,後來甚至把航母都開到了印度沿海。

  

  蘇聯對印度的支持政策,是隨著中蘇交惡而逐漸建立起來的,1960年2月,赫魯雪夫訪問印度,並向印度出售了此前一直不肯賣給中國的米格—21 型噴氣式戰鬥機,同時還有適合於高山飛行的直升機和重型運輸機,很明顯,這些都是為了滿足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的需要。

  由此,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1959年之後的中印邊境上再也沒有了安寧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NO.330 - 中印之戰 作者:潘前芝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關於1962年爆發的中印邊境衝突,《泰晤士報》駐新德裡記者內維爾•馬克斯維爾寫過一本後來被奉為中印戰爭的權威著作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勝利後,中國主動撤軍的原因分析
    最近中印邊境摩擦再起,這又讓人屢屢想起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那場戰爭,我們都知道解放軍大敗印軍,取得了輝煌戰果。給印度人留下了至今無法磨滅的陰影。但是戰爭勝利後,我國卻突然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後撤。甚至撤出了剛剛奪回的被印軍非法侵佔的藏南地區。讓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讓世界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已經有很多文章描述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勝利,印度從叫囂到沉默,世界各國啥反應
    叫囂和沉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前後態度上的鮮明對比。那麼印度的囂張從何而來,印度的沉默又是什麼原因?看似當事兩國的戰爭卻早就不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 中印戰爭最終以中國取得勝利最為終結,印度的前後兩極態度翻轉,世界各國又是啥反應呢?
  • 62年,中國在中印戰爭中大獲全勝,之後為何卻單方面撤軍?
    令人不解的疑問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中印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這次事件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儘管事後尼赫魯選擇向他的人民撒謊,說中國「捅了朋友一刀」,「向印度發起了無端的攻擊」。但我想每個客觀公正的人都能看出,此次戰爭是印度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是被迫做出的反擊。
  • 1962年中印戰爭的迷霧與思考
    特色文苑6  思考 撤軍的原因  作者 餘不潔  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撤軍問題,很多人認為是氣候和環境導致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其實這不是原因。1959年8月13日印度越過「麥線」,侵佔了兼則馬尼(沙則),並在該地建立了哨所。1962年10月,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收復此地。
  • 1987年差點爆發第二次中印戰爭?我軍調集三個集團軍,印度突然慫了
    1982年,印度的第一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一份印度陸軍的軍事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擴大中印邊境地區的兵力規模,以增加在中印爭議地區的軍事優勢。 這一項計劃是為英迪拉·甘地提出的「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政策量身定製的軍事計劃,也表明著,從1962年以後,印度再度拾起了向北擴張之心。
  • 毛澤東評價中印邊境反擊戰:這一仗,最少可維持中印10年的和平
    01引言葉宏亮是親歷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位老兵,1959年參軍,入伍之後,他所在的隊伍在青海駐紮。1962年10月底,他正在青海湖邊的一個農場收割小麥,忽然聽到前線說,他所在的五十五師正準備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
  • 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
    鳳凰衛視8月18日《騰飛中國》節目節目播出「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全國總動員宣稱要清除在邊境的中國軍隊,從來不信邪的毛澤東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國際環境中,決定出兵反擊印度收復失地。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一天時間,殲滅印軍精銳王牌部隊
    1962年10月20日,在印度不接受談判,大量侵佔中國領土,氣焰十分囂張,忍無可忍的情況,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這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
  • 劉和平:中印衝突背後是美國煽風點火
    你認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印邊境衝突反覆發作的背後原因是什麼?美方這樣想和這樣做的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假如中印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那在加入印太戰略以及組建印太軍事同盟上還心存猶豫的印度,一定就會鐵了心一頭扎進美日澳的懷抱,他們構想的印太戰略和印太軍事同盟從此再無後顧之憂;第二,中印兩國從此將形同陌路,印度將從此徹底放棄中立與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安心倒向西方世界;第三,假如中印徹底反目了,那印度對中方「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將會進一步發生轉變
  • 中國建國72年,陸上鄰國發生了15場戰爭!中國都是什麼態度?
    自新中國建國以來,72年間,中國的周邊一共先後爆發了多達20餘次大規模的戰爭,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周邊安全。  那麼這些戰爭又都是怎麼爆發的?最終的結果如何?中國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在新中國成立後,南亞地區一共發生了7場較大規模的戰爭,分別是  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1967年中印邊境衝突、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1999年印巴卡吉爾戰爭、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
  • 印度的英國貴族——尼赫魯家族發家史
    11857年,在印度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士兵起義」,這場大起義影響了許多印度人的命運,其中就有尼赫魯家族。當時尼赫魯家族成員之一,也是日後那位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爺爺甘達加爾正在德裡擔任一名警官,因為這場大起義的原因英國政府選擇了直接統治印度,而尼赫魯家族賴以生存的莫臥兒帝國走向滅亡。
  • 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在受益
    導讀:1962年的中印衝突讓中國學會了什麼?這一點至今在受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1959年中印首次武裝衝突,蘇聯再次偏袒印度的背後,隱藏了啥
    由此來看1959年中印首次武裝衝突,蘇聯再次偏袒印度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而印度便於1950年迅速承認中國政權並建交,此後雙方的來往更是日益密切,尤其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的契機以及會議過程當中印度方面不遺餘力的支持,便可窺見中印彼時之友誼。而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的口號也曾響徹一段時間。
  • 中印第九輪談判在即,印軍又炒作中國增兵,幾個意思?
    印度官方雖然也稱要緩和兩國的軍事對峙,卻仍時不時地放出一些不和諧的論調或是做出一些試探,那麼,印度到底是什麼心思?一邊喊談,一邊對峙陰陽怪氣的印度記吃不記打去年,印度單方面挑起衝突,在中印邊境地區製造「流血事件」,緊接著非法越界並對前往交涉的中國邊防巡邏人員鳴槍威脅、反咬一口後,印度軍方隨即喊出「堅定地致力於保護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的言論。
  • 揭秘新中國外交60年:自然災害時仍對外慷慨解囊
    風雲突變的10年  「1958年元旦,克裡姆林宮的新年國宴上突然布置了一盆利用電光技術做的烈火盆景,上面寫著"解凍"。」曾在1955年至1962年出任中國駐蘇聯大使的劉曉回憶道,「這是明白地宣布,蘇方與西方世界的關係要解凍了。」
  • 印媒稱中印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對峙 印專家威脅開戰
    (環球時報7月4日報導)「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3日稱,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接近一個月,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鬥模式」。多家印度媒體連日都在譴責中國的「咄咄逼人」,分析該地區對印度如何重要,印度不能「拋棄盟友不丹」。
  • 「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62
    1959年10月21日,中印雙方在邊界西段的空喀山口,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入侵印軍被擊斃9人,傷3人,辛格中尉等7人被俘。中方參戰13人,犧牲1人。史稱「空喀山口事件」。「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要求「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 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 印巴戰爭中美國找中國聯手,尼克森:沒中國合作美國什麼也做不了
    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戰爭正式爆發,印度直接武力幹涉東巴(今孟加拉國)的獨立運動,巴基斯坦奮起反擊,但由於印度始終掌控著絕對的海空優勢,單靠巴基斯坦的實力根本無法抗衡。12月初,印度在內閣會議上提出了戰爭的三大戰略目標:1、分裂東巴,徹底消除東邊的威脅。2、佔領巴控克什米爾地區。3、殲滅巴軍主力,消除來自西巴的軍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