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競爭便已無處不在,無論個人又或國家之間,良性的競爭對於發展與提高而言有著莫大益處,而當競爭轉化為惡性甚至挑起戰爭之時,對於任何人或國家都是一種傷害。
競爭的根本從來圍繞著利益,尤其國家之間的關係從來是以利益作為核心的。因此,任何一件國際事務的發生都能夠窺見其中利益的溝壑縱橫。由此來看1959年中印首次武裝衝突,蘇聯再次偏袒印度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一、朗久事件的前因後果
縱觀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外交歷史是頗為漫長且深厚的,又或著眼於近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面臨國際事務舉步維艱。
而印度便於1950年迅速承認中國政權並建交,此後雙方的來往更是日益密切,尤其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的契機以及會議過程當中印度方面不遺餘力的支持,便可窺見中印彼時之友誼。而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的口號也曾響徹一段時間。
萬隆會議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中印友誼在經歷這一段蜜月期之後,卻被迫走向了夭折。其間便在於印度方面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近代時期印度曾在一段時間內淪為英國殖民統治地,而英國方面在佔據印度之後並未就此罷休,反而一度將侵略行徑蔓延至了中國西藏等地區,希冀以印度作為根基一步一步蠶食中國。
因此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背著北洋政府代表,作出一份劃界換文。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裡,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
西起中國——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裡,被稱為「麥克馬洪線」。其間意味著中國12.3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將劃歸印度,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麥克馬洪線」實屬英屬印度利誘西藏地方代表取得,西藏地方對此並不知情且拒不承認,而且西藏地方並不具備劃定邊界的權利。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存在,其間純屬印度單方面的侵略行徑。
麥克馬洪線
之所以導致中印邊界線的分歧,並不僅僅是因為「麥克馬洪線」,應由上述印度與中國之間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
因此雙方在邊界劃定上並沒有明確的邊境線,而一應的邊界線實質上是一種雙方共同認同的默契線,這一未經書面確定的邊界線一直是中印雙方歷史之中所共同認可的。
而之所以印度方面重提麥克馬洪線,乃是印度總理對外擴張的一種方式,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報復與影響而選擇的卑劣手段。1959年印度不僅將麥克馬洪線範圍之內的中國領土據為己有,更是越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修建哨所,而其中一處便坐落於朗久地區。
朗久地區
同年八月份,中國朗久地區的一個工作隊遭到印軍開槍射擊,中國方面果斷還擊,造成印度方面兩人斃命撤逃,這便是朗久事件的前因與過程,那麼它又帶來了怎樣的後果呢?
首先最為直接的莫過於中印矛盾的徹底激化,實質上早在此時之前印度方面便以「麥克馬洪線」為由逐步向中國擴張,不過在中印關係蜜月期的政治大環境掩蓋之下,中國方面前所未有的忍讓。
在矛盾爆發之後,周總理致信印度總理希望能夠穩妥和平解決此事,但印度方面卻堅持「麥克馬洪線」的存在,導致雙方關係破裂。此外,印度方面反而倒打一耙,在國際上大肆宣揚中國威脅、霸權等等,導致一場反華危機的醞釀。而中國方面對此卻是百口莫辯。
而令人意外的則是,蘇聯方面面對此次事件卻偏袒於印度,看似不痛不癢的聲明,字裡行間卻滿是對於中國的譴責。
包括後來赫魯雪夫參加中國建國十周年慶典之時,依舊在這一事件上對中國無端指責。中國方面一再聲稱,印度方面率先攻擊而中國邊防部隊是被迫還擊的。但是赫魯雪夫卻認定,無論誰先攻擊,終歸是印度死了人……
正因蘇聯方面如此毫不遮掩的袒護,印度此後一再侵略中國領土,導致中國忍無可忍之下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收復了一應中國領土,兵鋒直指印度首都,將兩國邊境推進至最初的邊境線附近。
那麼這一事件當中,作為中國「老大哥」的蘇聯為何不遺餘力的維護印度?一如上述,國家之間永遠只有利益而不存在所謂的交情,蘇聯支持印度的背後,同樣也是利益縱橫。
對印自衛反擊戰
二、國際格局的演變
站在蘇聯利益的角度以及彼時國際格局的演變,便可窺見出為何蘇聯支持印度,而印度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
首先蘇聯與印度之間的外交關係,早在史達林時期蘇聯與印度的關係一度是非常惡劣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史達林認定印度所謂的不結盟便是偏袒於西方國家,因此對於印度方面從來沒有任何好感。
而隨著赫魯雪夫上臺之後,對於史達林的一應措施進行了全盤否定,其間也包括對於印度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亞洲範圍內的國際影響力,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存在,赫魯雪夫上臺之後決定施行全球化戰略,而印度毫無疑問是他拉攏的存在之一。
史達林
彼時中蘇冷戰的時代環境之下,印度乃是亞洲範圍內的一大籌碼,因此美國與蘇聯方面不遺餘力的拉攏印度,此外其間也不匱乏藉助印度鉗制中國的意思。
中蘇冷戰
此外赫魯雪夫也曾有意緩和蘇聯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方才有了後來赫魯雪夫訪問美國之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關係依舊存在,但是蘇聯國內經濟的羸弱,令他們不得不試圖去緩和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圖專心發展國內經濟。
赫魯雪夫訪問美國
中國方面與印度之間的衝突,恰恰便發生在赫魯雪夫訪問美國的前夕。
首先,中國彼時依舊被國際認定為社會主義陣營之中的重要角色,而中國與印度的衝突,將會直接影響到印度與蘇聯之間的外交關係。此外,美國方面同樣會將中印衝突歸咎於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作為,由此遷怒於蘇聯。
赫魯雪夫認定中印衝突破壞了美蘇以及印蘇之間尚在搖籃之中的外交關係,所以對中國方面予以譴責。其次向更深層次發掘,為何中印衝突之中,無論蘇聯又或美國皆是不遺餘力的支持印度方面?不妨從中國彼時擔當的國際角色來看。
史達林時期的中蘇關係從表面來看是情同手足的,至於其間存在多少利益水分不做贅述,而赫魯雪夫上臺之初實際上是有意加強中蘇關係的。如史達林時期對於中國的工業援助,赫魯雪夫在原本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地增大了力度。
因此,一定時間段之內中蘇之間是處於同一陣營當中的。但是這一關係卻在並不遙遠的將來以破裂作為告終,其間便是因為赫魯雪夫的剛愎自用,期冀將中國作為蘇聯的「附屬存在」。中印衝突事件發生在1959年,而在1958年之時中蘇關係便已處於破碎邊緣。
蘇聯方面要求在中國境內中蘇合資設立長波電臺,而中國方面對此要求自掏腰包但是擁有一部分使用權以及最終歸屬權,蘇聯拒絕並再度提出不用中國出資且不允許中國使用,但要建立在中國的土地上。
毫無疑問這是對於中國主權的一種傷害,因此中國政府斷然拒絕,此事不了了之。
此後,蘇聯方面再度提出了在中國海域建立聯合艦隊的要求,彼時中國海軍尚且羸弱,所謂的聯合艦隊毫無疑問是給蘇聯海軍出入中國海域的特權,而以蘇聯對於港口的痴迷程度,未來的麻煩必然難以解決,可謂是請人容易送人難。因此,中國方面對此再度拒絕。
經由兩件事情之後,赫魯雪夫也曾秘密訪華會見毛主席,但是依舊被毛主席斷然拒絕,因此對於中國的態度一度有所改變。
在此之後中國的建國十周年慶典之中,赫魯雪夫所指責的一應事件不僅包括中印衝突,同樣也有上述兩事,正因雙方無法就此達成一致,赫魯雪夫徹底與中國撕破臉皮,直接撤走了蘇聯專家。
此後的中蘇關係一度演變成了針鋒相對的敵人,包括局部直接戰爭的發生又或蘇聯支持越南侵略中國,也曾一度在中蘇邊境附近屯兵百萬等等。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正因如此也促就了中美之間的逐步建交。
中美建交
其間可以理解為,蘇聯將中國這一盟友推進了美國方向。當然也在於中國方面素來有著自己的原則,看似有著陣營區分的同時,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受其它國家的幹涉。
正因中國的一應原則,令美蘇雖然希望藉助中國鉗制對方的同時,對於中國同樣也不放心,由此印度也就產生了重要作用。
最先在印度身上投資的乃是美國,因為最初中國與蘇聯同一陣線的狀況之下,且經由韓戰、越南戰爭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敵視程度,雙方並無建交的可能。而為了制衡中國,提高亞洲範圍內的影響力,美國便開始支持印度。
而蘇聯方面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同樣也對中國愈發忌憚,因此也希望能夠拉攏印度來鉗制中國。尤其是在後來中美關係緩和之後,其拉攏印度顯得尤為迫切。
那麼由此便不難理解美國與蘇聯為何在中印衝突之中選擇支持印度,又或者時至今日美國與俄羅斯依舊在互相爭取支持印度,其間的原因便在於中國的存在。
對於美國或蘇聯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中國有著自身獨立的主權,可以保持友好但是不可能淪為傀儡。而無論彼時中國對外戰爭的強硬姿態又或今日中國之發展,註定是令人忌憚的。因此,美國與蘇聯之間皆希望能夠制衡中國,這也是印度能夠在其中左右逢源的最大原因。
印度認為有著美國與蘇聯的支持一再挑釁中國,中國方面是註定要忍氣吞聲的,但是一如抱著同樣觀念的美國在韓戰之中的潰敗,又或中蘇珍寶島事件的發生,足以證明中國是不畏強權的,且即便面對美蘇本身也依舊如此。
韓戰
而對於印度的挑釁,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無疑是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