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鮮族長鼓舞簡介
朝鮮族長鼓舞也稱「杖鼓舞」,是我國朝鮮族人民常在娛樂時會跳的舞蹈。長鼓舞所敲擊的鼓是兩面的組成,但兩面的音高有所不同。舞蹈中,舞者兩隻手同時敲擊鼓的兩個不同面。一手用鞭擊打高音鼓面,另一隻手拍打低音鼓面,因鼓的音高和節奏的差別,變化多樣的鼓點伴隨著優美的舞蹈姿態,讓人不禁精神振奮。
2008年6月,吉林省圖們市申報的「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歷史起源
據史料記載,朝鮮族長鼓舞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後來經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再傳入東朝鮮,逐漸成為朝鮮民族音樂的打擊樂器。
在隋唐時期,中原將長鼓稱作都曇鼓和腰鼓,雖然當時不叫長鼓,但現實已應用於高昌和高麗諸樂等。到了宋代,長鼓則以「杖鼓」之名記入史冊。元代,《元史·宴樂之器》對杖鼓記載較為詳細,「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到了明清時期,朝鮮族人口快速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與此同時,長鼓舞傳入中國。
3.朝鮮族長鼓舞特色
「長鼓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是綜合性的民間藝術,不僅可做伴奏的樂器,而且還可作舞蹈道具,可集體表演,也可單獨展示。「長鼓舞」將舞蹈、鼓、樂融為一體。目前長鼓舞流行於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新中國成立後,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又融入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藝術形式日趨豐富和完善。
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女性長鼓舞主要以風格優雅為主,而男性長鼓舞則是以活潑瀟灑為主。現代長鼓舞有兩種擊打法:第一種是舞者用鼓鞭兼用鼓槌,第二種是用鼓鞭不用鼓槌。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達到身、鼓、神融為一體。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嘔心瀝血改編,注入了新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4.小結
由於朝鮮族長鼓舞悠久的歷史淵源,突出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現實價值。近百餘年來,杖鼓在朝鮮族人民中廣為流傳,遂改名為長鼓。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