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蜂桶鼓是一種通神的器物,是人與自然萬物溝通的橋梁。敲響蜂桶鼓表達布朗族人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追求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布朗族人精神世界的體現,也是布朗族人勤勞勇敢、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體現。布朗族崇拜祖先、信仰原始宗教及南傳上座部佛教,多數寨子都建有緬寺。大蜂桶鼓平時放置於緬寺,凡遇緊急事件,如火災、喪事等召集寨民都要敲響蜂桶鼓。
布朗族將蜂桶鼓視為神物,並通過蜂桶鼓傳達人們的意願,在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的驅使下,凡重大活動都要敲響蜂桶鼓,藉助蜂桶鼓的神力祈求人畜興旺、風調雨順,保佑莊稼長得好、糧食大豐收,從而使伴隨祭祀活動產生的蜂桶鼓舞得以代代相傳。因此,蜂桶鼓舞作為布朗族所獨有的舞蹈,它高度濃縮並含藏著與布朗族有關的深刻的、廣博的歷史和文化內蘊。布朗族自古生活的地方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佳境從遙遠的蠻荒太古,到今天的文明社會,悠悠的歲月,漫漫的路程,布朗族在自己發展的道路上,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創造物質財富,同時他們也從事各種文化活動,創造了精神財富。舞蹈是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這個民族舞蹈的原始目的是娛神抑或是娛人,它在自己的發展中,都越來越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以致最終成為布朗族生活的重要內容,年節喜慶離不了它,重大的祭祀離不開它,甚而戰亂突起、奔赴前線也離不開它。而實踐中布朗族人也逐步認識到,舞蹈需要配樂,而且這種配樂必須與舞蹈相適應、相協調。經過漫長的實踐生活,他們發現滿山遍野的樹杆完全可以截斷,鑿通後蒙上獸皮便能擊出音響。而狩獵生活曾長期伴隨這個民族,因此,獸皮如同木筒可以隨手拈來。在生產工具極為落後的古代,要將木筒鑿空,大多用火攻的辦法,將燃燒的木炭置於樹中,不斷地吹,使樹心最終燒通,這種辦法長期延用。
蜂桶鼓就地取材,構造簡易,它充分利用自然所賦予的便利條件,額取大自然的恩賜。它跟布朗族人樸實無華的作風完全吻合。歷來不願刻意去粉飾自己和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是布朗族最突出的性格和作風。蜂桶鼓及其舞蹈,是這一性格和作風的展現。布朗族在歷史上創造大量豐富的文學和藝術,均以口碑和動作表演傳承和保存布朗族在接受了南傳上座部佛教以後,一部分宗教職業者掌握了經文,為記錄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民歌、故事等提供了條件。
在布朗族的神話傳說、故事、禁忌、解夢等生活內容中,有很多與蜜蜂有關的事物,如在神話傳說《兄妹倆成婚衍人類》中講道,在很久以前的遠古時代,天下萬物盡通言語,這年天上出了九個太陽,大地焦灼,久早不雨,大家商議,共推白猴到天上找雨神要雨。原來是雨神懶惰,玩忽職守,釀成早災;白猴發怒,推倒天缸,大雨傾瀉人間,造成滅頂之災,整個世界被洪水淹沒,人類幾乎死絕。洪水退後,天神為了搶救人類,來到地球上尋找倖存的人類,他幾乎走遍全球就是找不到活著的人,後來他向老虎打聽,向葫蘆蜂打聽,它們都說肚子正俄得慌,要是見到人類,它們早把他吃了。
天神懲罰了他們。後來,由蜜蜂引路,天神找到了一對倖存的兄妹,經過一番複雜的周折,兄妹成婚,繁衍出了今天的人類。蜜蜂為尋找人類立了大功,它受到天神的嘉獎:與人類相伴,人類要給它製作蜂桶,要用蜂蜜渣煮出來的蠟製成蠟條,祭祀天地神佛時要點燃蠟條並頂禮膜拜。直到今天,布朗族無論是從事原始宗教活動(如祭寨神祭祖等)還是從事佛教活動都要以點燃蠟條、磕頭禱告開始。蜜蜂成為布朗族的吉祥動物,備受敬仰和愛護。布朗族人生活中有許多和蜜蜂有關的內容,比如當你正在談情說愛,沉浸在戀愛生活的幸福之中,蜜蜂飛繞你的頭頂,那是給你祝福,幸福將與你永伴。假如你為創業而與戀人各自奔忙,蜜蜂飛繞你的頭頂,那是戀人在跟你綿綿細語。假如你還形單影孤,夢見蜜蜂蟄你,那你便要鴻運來臨,收穫愛果。
當然,如果你夢中被葫蘆蜂蟄傷,你可要小心,你將與人爭吵,便處處虧理,你還有可能要被上司嚴厲批評和斥責。由上可見,蜜蜂與布朗族的文化心理有著深廣的聯繫,在花草緊茂、氣候宜人的瀾淪江畔,自古便有蜜蜂與人類相隨為伴,為人類提供芳香甘甜的蜜汁,在生產力落後,製糖業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年代,一切甜食均需依賴蜂蜜;而蜜蜂終年辛勞,無怨無悔,造福人類。因此,蜜蜂的行為、蜜蜂的精神,成了布朗族人至為敬仰、深深摯愛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