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網絡世界知識來源權威性一直困擾著用戶。
6月11日,官方版《新華字典》手機應用正式登陸蘋果、安卓應用平臺。據介紹,該軟體是唯一正版《新華字典》手機軟體,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為網絡用戶提供了足夠權威的來源。與紙質版不同,付費的手機版《新華字典》不僅查詢方便,還有讀音功能。但看似強大的功能背後,來自用戶、輿論的各種評論卻不絕於耳。為何一款手機應用上線引得如此關注?對於用戶來說,是該為知識付費還是為情懷買單?
如何為知識付費?
普通一本字典上線,不會引發如此關注。《新華字典》是焦點,因為除字典屬性外,其還承載了多重文化意義:作為新中國重要的工具書,第一版《新華字典》於1953年編纂出版,並經多次改版,銷量突破5億冊。2016年,金氏世界紀錄機構宣布:《新華字典》獲「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
手機版《新華字典》的製作可謂精良。界面沿用紙質版的紅綠色調,簡潔大方;完整收錄《新華字典》第11版紙書內容,配合多種錄入及檢索方式:打字輸入、漢字元素檢索、相機識別、跨軟體查字;提供數字版、紙版對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創團隊請《新聞聯播》原播音員李瑞英對每個漢字錄製原聲……僅從操作角度,用戶就能感受到其不菲的研發成本。此外,該應用還設置諸多環節:組詞、筆順等知識問答,提供生字本等學習功能,提供易讀錯字等闖關遊戲……該APP主創團隊認為, 「我們更希望把它定義成一個學習工具,而不僅僅是一本字典。」
工具書數位化,《新華字典》並非第一例。早在2012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就宣布以後將不再發行印刷版百科全書,徹底數位化。2012年前後,印刷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為公司帶來的盈利佔比不足1%,而85%的收入來自於銷售其他教材,其餘15%收入來自數字版訂閱業務。百科全書既是金字招牌,也是沉重負擔。該公司高管認為,網絡化,是新時代的「成人禮」。或許有的人會為此而感傷。但我們現在有更好的工具:數字版會持續更新,容易傳播,多媒體形式也更為豐富。上線後,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查閱,網絡版百科書成為很多網絡用戶查閱資料的第一來源。
比起《不列顛百科全書》,更簡短精悍,應該早些「上網」的《新華字典》卻晚了5年,這五年間,網絡世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字典類手機應用有數十種之多,而且多數提供免費服務,編纂質量雖沒有官方背書,卻也細緻認真。於是,購買網絡字典,與其說是為知識付費,不如說是為情懷買單。
成功與否,市場說了算
據調查,對於《新華字典》APP,用戶關注的焦點在於使用費用:下載免費版後,每天只能查兩個字,而後便彈出提示,要求花費40元購買完整版,一開始,該應用提供40元、88元、128元、218元以及488元等五種充值金額,適用於不同使用範圍。
對於這種收費方式,有些用戶認為,賣40元價錢有些高。紙質版《新華字典》雙色本售價僅為24.9元,遠低於40元的電子版價格。
剛推出後不久,充值檔次取消了128元、218元和488元三檔,僅有40元和88元兩檔。「這幾天諮詢問題的用戶較多,容易引發混淆,所以我們取消了其他檔次」,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用戶吐槽的使用問題,技術人員在加緊修復。但至於40元定價,不會調整。
一些用戶認為,40元只是一杯咖啡的價錢,比起動輒花幾百元打遊戲的消費行為來說,40元不貴。但是,肯花40元購買服務的,仍舊是少數用戶。不同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效用不同,手機用戶恐怕早已發現,當下的網絡字典琳琅滿目,各種字典類網絡應用早已鋪天蓋地,功能更強大,查詢更方便,費用也更低廉。同樣可以查詢字形字義、讀出標準讀音。花費40元購買一款網絡字典,很難像人手一本的紙書《新華字典》一樣,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在多年發展後,網絡用戶付費意識逐漸增強,為經典權威工具書付費並非不可接受,但消費者不會考慮產品成本與研發投入的多寡,習慣了凡事「百度」的網絡用戶,面對不斷更新的同類手機,紙版《新華字典》對其而言,不可替代性已大大減弱,更何況網絡版呢?漢字知識屬於大家都可以免費使用的「知識」,字典只提供檢索服務。在更強大的網絡搜尋引擎面前,網絡字典不是稀缺資源,因此,贏得市場的難度可想而知。
網際網路思維的用戶意識
在網絡查詢早已便捷的當下,經典字典此時才「上網」顯得為時已晚。但比時間更重要的,是對待網際網路經營模式的姿態。推出手機應用,是適應數位化時代的舉措,為用戶提供權威漢字查詢渠道。但是,在設計網際網路產品時,更應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想問題、找方法。
網絡服務的消費行為,尚未形成強大的品牌意識,用戶更多是為服務質量買單,而非產品的「身世」。網際網路思維的重要一環是用戶意識:對於並不免費的手機應用來說,控制成本是商家的事;是否便宜、好用才是消費者的重要參考。
與全新創業團隊不同,擁有傳統紙質載體的機構,推出網絡產品時,往往顯得瞻前顧後:定價過高,怕市場不接受;定價過低,怕衝擊自家紙質版銷量,不得不站在二者中間權衡。
在過去數年,沒有經典權威網絡字典的時代裡,人們用其他手機字典、網頁字典已經很便捷且熟悉,讓用戶熟悉、使用、廣泛接受並不容易。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數量是企業生存之本,維持基本用戶數量,與紙質版的營銷思維有著本質區別:產品研發初衷和過程,並非嚴格考察、研究用戶需求得來,卻由主創團隊主觀意願使然,那麼,這無異於跟「網際網路+」的風。
情懷值得珍惜,市場終歸是公平的,會為每一次創新打出真實成績。如果利用好「傳統權威」的優勢資源,在迎合情懷基礎上,站在用戶層面,深入市場調研,經典工具書的網絡化、手機化,或許才能開創出獨特的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