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流浪地球》的話,你就知道,在劇中,多次提到了一個名詞,叫做「洛希極限」,可能很多觀眾不懂這是啥意思,只知道電影裡面說的,只要洛希極限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地球就會被木星給肢解掉,然後,地球徹底淪為了殘渣,但是,對於洛希極限,可能並不僅僅局限於這樣一個說法。
這裡要說一下洛希極限的起源故事,故事要回到19世紀,那會有個叫愛德華洛系的人,這哥們別的不幹,就是腦洞比較新奇,他很好奇為什麼木星就會有一個美麗的光環,這樣一個問題,直接引發了這哥們的腦洞,他腦洞大開,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電影裡面出現的一個說詞,也就是「洛希極限」。
那麼,什麼是洛希極限呢?住在海邊的同學,一定都熟悉潮汐吧?就是海水會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上漲然後又下跌回去,造成這個的原因,就是因為月球和太陽之間的引力問題,而引力的大小是和距離之間產生反比的,地球和月球之間會有一個距離點,這也就是我們科學裡面提到的「月球點」。
而這個點受到月球引力的拉升是最大的,而反之,背對著這個點的地方,就是對蹠點,它收到的引力就是最小的,而這些地方,就會形成一個倭瓜的形狀,一個地方大一個地方小,考慮到太陽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再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轉是24小時制,所有,就會出現我們看到的潮汐現象了。
這個潮汐現象也被物理學家稱為潮汐力,這就來到了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啥叫「洛希極限」的話題了,潮汐力的影響下,體形比較大的星球會對體形比較小的星球形成潮汐力,這就會造成一個尷尬的事情,就是大星球會把小星球從內部完全撕裂,說白點,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道理。
而洛希極限就是小星球被大星球吃掉的距離,就是我們所謂的洛希極限了,所以,大家懂了吧,講真話,這個知識點,如果你讀過高中的話,你就應該清楚這件事情,因為洛希極限是在高中物理書就有詳細的記載才對,如果你沒有學過的話,那當我沒說,當然,電影只是給大家科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