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沈春蕾 趙廣立
用自己身上的一小管血,可以治療痛風嗎?憑藉對這一大膽想像開展的技術驗證與探索,西湖大學教授高曉飛科研團隊在學校成果轉化辦公室的推動下,融得近億元資助。為將相關技術成果落地轉化,他們還創辦了西湖生物醫藥公司。
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所說,在和投資人的交流中,成果轉化辦公室要充當「牧羊人」,以免讓科研人員淪為打頭陣的「小白羊」。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針對高校技術轉移機構的設立、高質量建設、專業化發展等,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
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應該如何建設發展?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技術轉移領域的專業人士。
專業化機構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以下簡稱《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指出,設立專門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的高等院校的數量佔全部單位數量的比例不足1/3,其他高等院校主要由科技管理部門(如科研處、科技處等)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今年5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曾表示,高校體量很大,涉獵領域較多,建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或部門,有利於高校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的統計還發現,在691家高等院校中,52.7%的單位內部技術轉移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留意到,部分高校正在增設技術轉移機構,希望提升學校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能力。
不過,設立機構與取得成效之間似乎需要一個過程。
「高等院校內部技術轉移機構數量有所增加,但發揮作用的情況不容樂觀。」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韓軍告訴《中國科學報》,「究其原因是,我國高校在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
韓軍認為,在相關政府部門出具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推動高校建立高水平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首先需要賦予高校技術轉移機構自主權,明確試點機制,試點高校要為技術轉移機構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陳柏強告訴《中國科學報》,「建設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是國外一流大學的通行做法。」
曾在以色列工作多年的韓軍認為,創新高校技術轉移機構運營機制,可以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比如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成立YEDA技術轉移公司、美國史丹福大學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培育一批體制機制靈活、綜合服務能力強、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構。
陳柏強補充道:「對我國高校來說,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也要本著實事求是原則,對於科研實力雄厚、成果產出豐碩的高校是大勢所趨,其他高校則要結合自身情況推進。」
專業化技術轉移隊伍仍較為稀缺
「實驗室與市場的直接對接可能會存在斷層,學校的技術轉移機構可以為雙方提供完整的商業化輔助。」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負責人王廷亮介紹,「在科研項目立項之初,我們就開始進行篩選和跟蹤。」
據西湖大學公開信息,在高曉飛團隊的科研項目啟動之初,實驗室之外的一條「輔助賽道」就已悄悄啟動——從專利申請、法律諮詢到投資人談判,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全程參與,加快了項目落地的速度。
近期,陳柏強通過網絡調研了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等約20所美國主要的研究型大學後發現,「這些高校均有由數十位專職人員組成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
「我們轉移中心有12個專職人員,其中3個佔用學校編制。」南京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楊思軍告訴《中國科學報》。
儘管如此,專業化技術轉移隊伍在一些高校仍比較稀缺。記者獲悉,有高校甚至沒有專門從事技術轉移工作的人員。「除了技術轉移,我還要負責其他事務性工作,所以我只有一半的精力用來做技術轉移工作。」一位來自高校技術轉移部門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科學報》。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在對《實施意見》進行解讀時指出,全國高校已建立的技術轉移機構也不同程度存在職能定位散、服務水平低、發揮作用弱、人才儲備少等問題,難以有效承擔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職責和使命。
韓軍指出,高校需要提高技術轉移轉化工作人員的崗位要求,明確其職責和績效考核方式,並參考相關行業的就業水平給予與之能力相適應的待遇保障,同時加強對技術轉移人員的培訓,建立多渠道的轉化資源交流機制。
充當「牧羊人」保護「小白羊」
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的工作理念是:更早的介入、更全的信息、更準的判斷,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就是更「全」的輔助,這也是成果轉化辦公室的一項常態工作。
王廷亮認為,從點子被提出的那一刻開始,到後期商業化的輔助、資本入場,每一步都由學校來承擔代理人和守門人的角色。「科研人員除了專心科研,不需要將多餘的精力放在如何成立一家公司上。」
施一公曾說過,「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探索和嘗試,真正讓師生在學術上自由探索,在科研上心無旁騖。」他提出在和投資人的交流中,由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充當「牧羊人」,以免科研人員淪為打頭陣的「小白羊」。
「高校在技術轉移的活動中發揮著潤滑劑的作用。」韓軍說,「這也是技術成果轉化落地鏈條裡很重要的一環,這一環學校需要提供的服務包括挖掘項目、專利申報、融資服務、市場推廣等等。」
在科研人員身前充當保護角色上,上海交通大學的做法顯得更為前衛。為了構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直屬於學校的上海交大智慧財產權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的通道,從而進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轉化市場運營體系。
在此基礎上,上海交通大學圍繞學校在人工智慧、醫學診療及服務、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資源優勢,組織核心團隊成立航海裝備、電氣工程、納米工程、金屬材料等創新跨學科集成研發基地,形成聚焦行業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在平臺上整合融入各方資源,培育孵化重大項目。
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劉群彥向《中國科學報》透露:「我們學校有兩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目前正在研究探討如何開展資源整合,以便提升服務能力,為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有效對接提供更專業的技術轉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