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大家都認識吧?
一首《同桌的你》至今亦讓眾人回味。
當年這首歌,不知道打動了多少學子,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無數歌迷深藏心底的經典。
在樂壇上高曉松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被網友評為現代四大才子之一。
不過就是這樣如此優秀的他,亦有著心中「封神」的偶像。
早前,高曉松曾公開評價其:
「以我有限的閱讀量, 王小波 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王小波,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學家,這些都是他身上的頭銜。
看到這些頭銜,你或許會以為他十分的出名,備受眾人喜愛
但這些待遇王小波在生前是沒有遇到的,甚至是無人問津的地步,直到去世後,他的作品才「揚名天下」。
在王小波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他漸變人生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首先來看一下他的成長。
王小波,出生於1952年的北京,自幼在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
從小他便接受到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這也為他之後的文學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還在很小的時候王小波便展現出了自己在文學上得天獨厚的天賦,5年級時他寫的一篇作文還直接被選作了範文在校園中廣播。
不過,這樣平凡又幸福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
王小波上初一時,剛好遇上了那場「運動」
他也因此被分配到了雲南兵團勞動。
一開始日復一日的勞作讓王小波很是不適應,夜晚當別人入睡時,他想家想到難以入眠。
好在日子久了,他也逐漸的上手了,那之後為了排解自己的思念以及無處釋放的精力
王小波開始了自己的寫作之路。
這段經歷也在之後被他記錄在了作品《黃金時代》以及《地久天長》中。
那之後王小波陸續在山東省的某個小鄉村插隊,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半導體廠做工人,而這些人生經歷也成為他寫作的背景以及靈感來源。
這樣日復一日的流水線工作也讓他日漸生厭,1978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
那就是參加高考,要知道王小波只是個上過一年中學的人,而且遠離課堂已經12年了。
身邊的親人朋友都覺得他是瘋了放著好好的「鐵飯碗」不要,跑去考大學,大學是這麼容易考的嗎?
事實證明,考大學對於而言並不困難,這年他順利的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王小波也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求學生涯。
那之後他的感情也迎來了新進展,1980年,他和女友李銀河踏入婚姻的殿堂。
對方是《光明日報》的一名編輯,兩人因王小波的作品《綠毛水怪》而相識。
兩人在相約見面後還引發了一段趣事。
還在出發的路上李銀河便開始對這位作者(王小波)產生了無數的幻想。
可想像的有多好,現實就有多骨感,兩人見面時,李銀河驚呆了。
遭受到「驚嚇」的她直接脫口而出一句話:「這也太醜了吧!」
王小波也不服氣的反擊:「你長得也不怎樣啊!」
不過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的神奇,兩人雖然互相嫌棄,但是卻越靠越近。
多年後,有網友評論兩人:
「他們的愛情,就是兩個長得像猴的人,害怕對方被人搶走了」。
兩人的這段愛情也恰恰是當今看臉的娛樂圈最好的反面例子,無關外在,只有愛情。
婚後,兩人一同前往美國,不過在那期間,兩人屬於「女主外男主內」的模式。
王小波在家沉浸寫作,李銀河說:他那麼一個智慧的頭腦,我捨不得他去幹粗活」。
《黃金時代》的初稿便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問世的。
這部巨作,花費了王小波整整29年的時間,從起稿到定稿,一路修修改改,精益求精,他說:「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它是我的『寵兒!」
但這樣一本付出諸多心血的巨作,卻不被市場所接受。
《黃金時代》這本「小黃書」成為了燙手山芋,雖然精彩,但是「無人問津」。
直到王小波去世之前,他的這本傾心之作依然「落灰」。
原本以為他在之後會等來自己的「發光時刻」,但沒想到的是他卻永久的離開了這個世間。
就在8462天前,也就是1997年4月11日的凌晨,45歲的王小波被發現在家中去世。
去世的前一天,王小波還給正在劍橋大學做訪問的妻子李銀河發去郵件:
「北京風和日麗,我要到郊區的房子去看看了」。
未曾想,十幾個小時後,兩人卻就此天隔一方。
在妻子李銀河的描述中,王小波是撞牆身亡,他帶著無盡的痛苦含恨而終。
「他當時頭抵著牆壁,額頭鮮血直流,傷痕累累。牆上還留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落了一大片牆灰……」
因為當天晚上突遇心臟病發,為了不再承受這樣的痛苦,他選擇了撞牆。
而在王小波葬禮上出現的一幕讓人淚奔。
在他的葬禮上,為他弔唁的眾人中,全場沒有一個文學界的同行肯為他送行。
這也讓筆者不禁想起了王小波生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聽說有一個文學圈,我不知道它在哪裡。
諷刺的是,死後不知道文學圈在哪裡的王小波卻「突然」開始名揚天下。
在王小波去世的第二個月後,他寫了29年的時間所著的《黃金時代》被集成《 時代三部曲 》正式公開發行。
那之後,王小波的文字魅力折服了眾人,他的文學天賦才開始得到大眾的認可和讚賞,其中有部分作品甚至還被選編進了大學的語文教材當中,可想而知是多麼的優秀。
死後的他才開始擁有大批量的粉絲讀者,這些人群中有60後,也有70後,甚至80後,90後也囊括其中,眾人都紛紛沉浸在他的文字當中。
只是讓人倍感唏噓的是,這份認可來得太晚,來的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