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恐怕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王小波這個人了。
王小波的生命長度只有45年,但是他生命的寬度卻難以衡量。
本是大學教師,辭職寫作獲盛譽
王小波1952年生於北京,中學畢業後在雲南、山東等地下鄉,先後做過農場職工、農民、工人和民辦教師。
之前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任過教,最終辭職,開始了自由撰寫人的生涯,於1997年辭世。
他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他的作品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
不過在當時他在世的時候,他被當做異類一樣的存在,六七十年代處於非性的年代,人們思想封閉堵塞,精神崩得緊張。
在這樣的環境下,《黃金時代》誕生了,他大膽以「性」為主題,挑戰大多數人已成型的偏見,小波獨有的黑色幽默,讓你捧腹,讓你沉思,讓你看懂欲望的真實,現實的荒謬。
在這本書裡,他寫出了生活艱辛的本質: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這本書他寫了將近二十年才寫完,他自己說這本書是特別的,「從二十歲就開始寫,將近四十歲時才完成,期間多次重寫。」
高曉松在他的書中曾經這樣評價王小波「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
大陸出版遭拒,淪落到大街擺攤
就是這樣的一個神人,他的代表作《黃金時代》在港臺地區出版,好評不斷,最關鍵的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但是在內地卻慘遭拒絕,以至於被退稿。
王小波為何會被退稿呢?這還是因為他的作品在當時來看太叛逆,太直白,如果出版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的話,是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的,在那時候的社會中沒有人敢發表這樣的作品。
當王小波萬念俱灰之際,一個名叫趙潔平的編輯,走進了他的生活裡,說來也巧,當時趙潔平的丈夫,和李銀河是社科院的同事。
因為這層關係,當趙潔平接到這本書的時候,儘管猶豫,但還是打開看了一下,看完之後,趙潔平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這麼好的東西,應該出來啊......」
隨後,趙潔平為了這本書的順利出版,一直在做總編輯的工作,後來有一次,趁著總編輯出門的空當,趙潔平竟然偷著將這本書出版了。
直到1994年,這本《黃金時代》終於在大陸問世,而趙潔平也因為這次「衝動」,受到了領導的嚴厲批評,並因此大病一場......
正式出版以後,卻沒有正規發行渠道,訂貨會不能參加,不能打廣告,書銷了2個月,不太好。
這段時間,王小波和趙潔平總是推著自行車,後座綁兩捆書,到各小書攤、圖書批發市場去推銷,甚至還在路邊擺過地攤。
王小波的第一句話就是:「前幾本白送,後面再要再給錢。」
之後為了推銷又開一個研討會,李銀河請了些評論界名家,趙潔平說:「王小波聽著大家的評價,沒有表情。」
1995年《黃金時代》獲得《聯合報》獎,但直到王小波去世前都沒賣完。
他的書生前大多未在大陸出版,後來《黃金時代》曾在香港出版,名字是「王二的風流韻事」,令人啼笑皆非,又無限傷感。
王小波去世多年,但留下的書籍影響深遠
對於這本書,我一個朋友看過無數遍了,他告訴我,等他有一天死了一定要去找王小波,讓王小波給他指指,看看陳清揚到底是哪個,看看這個叫陳清揚的妹子有沒有王小波寫的那麼完美。
王小波已經離開我們很多年了,可我們依然懷念他;王小波在特殊年代成長起來的精神,我們依然需要他。
雖然他的書早已經印刷了一遍又一遍,雖然他的讀者群不斷擴大,從70後延伸到了00後,雖然有無數曾經像他一樣熱血的年輕人把他當做偶像,可王小波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在當下娛樂至死的年代,早已經漸行漸遠。
在整個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並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
在他的小說中, 經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後卻飽含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理解。
在王小波看來:時代變革下僅有的精神武器,是肉體的快樂。而《黃金時代》是他最好的詮釋。
如果有興趣的話就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三本經典恰逢新年大促,一共僅需89,折合一本20多塊錢,還沒有一張電影票貴,但是給你的體驗可是電影比不了的!
現在購入的話可以把整個系列都帶回家,讀過王小波你也會愛上他的作品的,幽默詼諧一如他本人,三本精裝版不論是自己看收藏還是送人都十分合適。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