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年伊始,季羨林先生老家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的希望小學正式更名為臨清羨林小學。相信當地政府此舉既是表達對季羨林先生的敬重又是對後世晚輩的期待。
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大師。
季羨林(1911—2009),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北大終身教授。先生一生不愛虛名,各種榮譽稱號不勝枚舉,也就不一一列舉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百科。先生一生對中外語言學、文學、史學、佛學等都研究深廣,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專業著作等身,文學散文樸實真摯。
說到吐火羅文這種幾乎失傳的語言文字,坊間有流傳戲說,全世界只有季羨林先生和他老師懂,其師去世後,就只有他懂了,說一不二。印度學者研究自己古代歷史,不識的字不懂的事,還得向季老請教。坊傳雖是戲說,其實也不算誇張。迄今世界精通吐火羅文也僅有寥寥幾人,多得先生教導。
別人認為你是大師,你才是真正的大師,自己不承認都不行。
毋庸置疑,季羨林先生是絕對擔得起大師稱號的。先生有三個廣為人知的稱號: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對於這三個公認公推的稱號,先生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他在《病榻雜記》中提出:「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把『學界(術)泰鬥』的桂冠摘下來,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對比現在某些人自己往自己頭上硬扣大師帽子,不知和這境界差了幾條街。
大師多真性情。大師不是完人,完人不是真人。真人應該是真實,真摯,真誠,真性情的。縱觀身懷偉才的大師,或孤傲,或張狂,或自我,或力求完美……這不是病,只是過得自在真實,不被世俗所囿。
《清華園日記》季羨林先生還是清華學生時的日記。日記一般很短,真實不掩飾,絮叨愛吐槽,十分鮮活有趣。
1932年12月21日,季羨林專門跑去附中籃球場看女同學打籃球,他很老實地在日記中吐槽:「所謂看女子籃球者實在就是去看大腿。說真的,不然的話,誰還去看呢?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半場而返。」
在教室聽一天課,他叫苦不迭:「坐得腚都痛了。」
學校連番考試,他牢騷滿腹:「這些混蛋教授,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
畢業論文完成後,他感慨一下:「論文終於抄完了。東湊西湊,七抄八抄,這就算是畢業論文。論文雖然當之有愧,畢業卻真的畢業了。」
《清華園日記》文中比這更勁爆的內容還有很多。出書時編輯問他:要不要刪減?要不要美化?季羨林搖頭拒絕,這是他的真性情,何須作偽呢。
季羨林先生歷經滄桑後還總結過一句話,觀海君十分欣賞: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這是季老一生應對世事詭譎、迫而自保又守住道德底線的一個妙法,足令世人品味。
謙卑寬厚不是大師所獨有的品格,卻該是大師應有的品格。
關於季羨林先生,有一個故事,多少年來一直在北大傳揚著。大一新生報到時,看到衣著樸素的季羨林,把他當作了校工,請他幫忙照看行李。季羨林也不解釋,認真地看管著。直到開學典禮的那一天,季羨林作為北大校長、著名學者登上講臺,那位大學生才如夢初醒。這樣的善舉,不知感動了多少學子。季羨林寬厚、謙卑、平和的秉性時刻彰顯在他的生活中。
所謂大師不應是自吹自擂演出來的,而是真才實學堆砌起來的。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常回憶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麼一個造物主,要加恩於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