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出生於山東聊城,從小天資聰穎的他在六歲便開始識字,他的父母為了讓他獲得更好的教育將他送到濟南叔父家,叔父將他送入私塾讀書。此後便開啟了學霸的傳奇人生,季羨林不僅熟背《千字文》、《四書》等,還學習了英、德、俄等多個國家的語言。
年僅十七歲的他還在報紙上發表過十幾篇痛斥侵略者罪行的文章。除了天賦過人外,季羨林還十分勤奮,他先後掌握了十二國語言,在19歲時便開始翻譯外文書籍,經他的手翻譯的書籍不僅文字優美還通俗易懂,很受有志之士歡迎。1935年,年僅24歲的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古代文字,後來成為世界上少有精通吐火羅文的學者。季羨林於194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國內,任職於北京大學,僅用一周時間便完成轉正,並成為了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真正的學者從來都是一副謙卑模樣,他們從不計較得失,只專心於學術,季羨林在回國之前英國劍橋大學曾向他拋出橄欖枝,但他絲毫不為所動;1949年,蔣介石兵敗退至臺灣,派飛機來接季羨林,季羨林也給拒絕了。季羨林先生還有一個經典名言「三辭桂冠」,因為季羨林先生對這些身外物絲毫不在乎,他希望能摘掉身上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的稱號,可以更加潛心專研學術。季羨林先生的事業無疑是十分成功,對國家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家庭上,季羨林的兒子從未稱讚過他。
季羨林和妻子並非自由戀愛,而是包辦婚姻。季羨林也表示過自己對妻子的感情無關乎情愛,只有責任。他曾經為了擺脫這樁婚姻,留下妻子照顧年幼的子女和年邁的父母,自己遠赴德國留學十年之久。這十年間妻子總是任勞任怨,努力賺錢供養家庭,這就使得季羨林與兒子之間存在很大矛盾,並且季羨林在德國期間還遇到了想要相守一生的女孩,奈何自己已婚已育只能放棄這段感情。後來季羨林留學歸來,對妻子十年如一日辛苦養家十分感動,便和妻子攜手相伴了之後的日子,直至妻子去世。
季羨林和兒子季承的關係卻一直沒能修補回來,小時候父親不在身邊,只有母親辛苦養家,父親留學歸來後又痴迷學術,對家庭照顧極少,使得父子二人感情日漸疏離。並且由於母親去世,季承和家中保姆之間曖昧不清,從來光明磊落的季羨林接受不了兒子這種做法,因此兩人矛盾不斷激化,甚至之後十幾年父子倆都不互相來往。晚年時期的季羨林本該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但因妻子、女兒早已離開,和兒子又不相往來,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顯得有些許孤單。直至逝世的前兩年季羨林才和兒子重歸於好,也算是安享晚年。
也許季羨林在家庭上也不那麼成功,兒子一直對他心存抱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國家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他當之無愧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及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