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親季羨林?季羨林兒子評價:他是人生的失敗者

2021-01-09 歷史文談

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出生於山東聊城,從小天資聰穎的他在六歲便開始識字,他的父母為了讓他獲得更好的教育將他送到濟南叔父家,叔父將他送入私塾讀書。此後便開啟了學霸的傳奇人生,季羨林不僅熟背《千字文》、《四書》等,還學習了英、德、俄等多個國家的語言。

年僅十七歲的他還在報紙上發表過十幾篇痛斥侵略者罪行的文章。除了天賦過人外,季羨林還十分勤奮,他先後掌握了十二國語言,在19歲時便開始翻譯外文書籍,經他的手翻譯的書籍不僅文字優美還通俗易懂,很受有志之士歡迎。1935年,年僅24歲的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古代文字,後來成為世界上少有精通吐火羅文的學者。季羨林於194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國內,任職於北京大學,僅用一周時間便完成轉正,並成為了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真正的學者從來都是一副謙卑模樣,他們從不計較得失,只專心於學術,季羨林在回國之前英國劍橋大學曾向他拋出橄欖枝,但他絲毫不為所動;1949年,蔣介石兵敗退至臺灣,派飛機來接季羨林,季羨林也給拒絕了。季羨林先生還有一個經典名言「三辭桂冠」,因為季羨林先生對這些身外物絲毫不在乎,他希望能摘掉身上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的稱號,可以更加潛心專研學術。季羨林先生的事業無疑是十分成功,對國家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唯一遺憾的可能就是家庭上,季羨林的兒子從未稱讚過他。

季羨林和妻子並非自由戀愛,而是包辦婚姻。季羨林也表示過自己對妻子的感情無關乎情愛,只有責任。他曾經為了擺脫這樁婚姻,留下妻子照顧年幼的子女和年邁的父母,自己遠赴德國留學十年之久。這十年間妻子總是任勞任怨,努力賺錢供養家庭,這就使得季羨林與兒子之間存在很大矛盾,並且季羨林在德國期間還遇到了想要相守一生的女孩,奈何自己已婚已育只能放棄這段感情。後來季羨林留學歸來,對妻子十年如一日辛苦養家十分感動,便和妻子攜手相伴了之後的日子,直至妻子去世。

季羨林和兒子季承的關係卻一直沒能修補回來,小時候父親不在身邊,只有母親辛苦養家,父親留學歸來後又痴迷學術,對家庭照顧極少,使得父子二人感情日漸疏離。並且由於母親去世,季承和家中保姆之間曖昧不清,從來光明磊落的季羨林接受不了兒子這種做法,因此兩人矛盾不斷激化,甚至之後十幾年父子倆都不互相來往。晚年時期的季羨林本該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但因妻子、女兒早已離開,和兒子又不相往來,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顯得有些許孤單。直至逝世的前兩年季羨林才和兒子重歸於好,也算是安享晚年。

也許季羨林在家庭上也不那麼成功,兒子一直對他心存抱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國家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他當之無愧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及國寶。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只是我沒有想到,在親情問題上,他的兒女不能原諒他,甚至在兒子筆下,他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一個有國無家的浪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丈夫和父親。而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021929年,作為季家獨苗肩負傳宗接代重任的季羨林年滿十八歲,奉叔父之命,與鄰家三姑娘彭德華成婚。季彭兩家是鄰居。彭家兄弟四人共生了5男4女。
  • 曾慮多情損梵行——季羨林
    非常具有話題性的作品《我和父親季羨林》,令人思索所謂「天才學者」的真實人生。一切的天才都是從孤獨感走出來的,套一句電影《梅蘭芳》中「梅黨」邱如白的重量級經典臺詞:「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
  • 名人八字和姓名分析(12):季羨林
    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傳統的看法是五福,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從這五點評價季羨林,大約可以打80分。長壽和善終是肯定高分的,98歲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沒有受太多病痛折磨;作為一個終身傳播國學文化的大師,好德也可以得高分;富貴二字,只能是貴而不富,在1994年時,因為2萬元喪葬費的事情,和兒子幾乎反目成仇,13年沒有來往,足以見他的經濟狀況並不算好;康寧二字可能也要打個折扣,坐過十年牛棚,得過兩種癌症,也算是經歷過痛苦的人。季羨林屬豬。
  • 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提及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國學大師,但具體的偉大之處,也許沒幾個人能說清楚。為了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幾個著名的作品,到底還是太「正式」了。季羨林先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吧。但是季羨林卻並非如此,他說:「我一生都是靠運氣,運氣一開始,就是我作為一個男孩出生的。1911年8月6日,季羨林生於山東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由於叔伯都沒有兒子,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所以有機會得到叔父的資助,到濟南城裡去讀書。但他從小就不是學霸,頂多算是中上水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挨了老師的板子。
  • 喬冠華自詡與李白杜甫齊名,季羨林稱其: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在季羨林這段時期內的日記中,喬冠華成了絕對的主角。他更是稱喬冠華為「同聲好相應,同心自相求」的知己。而在摯友季羨林的眼中,到底喬冠華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他如是說:人還不壞,唯好大言。持才傲物,卓爾不群而季羨林之所以如此評價喬冠華,與他從小的生長經歷是分不開的。1913年3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東喬莊,出身地主,父親也經營一些生意,算是一個開明紳士。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季羨林:「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的
    [摘要]《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一書是季羨林先生於2006年親自授權、審定的經典暢銷書,集中精選了季羨林先生談人生智慧的文章。《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本文摘自《季羨林談人生(典藏本)》,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2021年初,季羨林家鄉小學更名羨林小學,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為大師
    說到吐火羅文這種幾乎失傳的語言文字,坊間有流傳戲說,全世界只有季羨林先生和他老師懂,其師去世後,就只有他懂了,說一不二。印度學者研究自己古代歷史,不識的字不懂的事,還得向季老請教。坊傳雖是戲說,其實也不算誇張。迄今世界精通吐火羅文也僅有寥寥幾人,多得先生教導。別人認為你是大師,你才是真正的大師,自己不承認都不行。毋庸置疑,季羨林先生是絕對擔得起大師稱號的。
  • 季羨林:陳寅恪與朱光潛的課令其受用終身
    [摘要]《此情可待成追憶》一書是季羨林先生關於在清華讀書和在北大工作的回憶性文章精選集,還包括季老在清華讀書期間的《清華園日記》選編和初入北大執教期間的《北大紅樓日記》選編。《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季羨林 著,重慶出版社本文摘自《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季羨林 著,重慶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
  • 季羨林靈堂開放首日2000餘人弔唁 一歲孫子磕頭
    晨報訊 (記者劉奕詩)昨日中午,位於北大百年紀念講堂內的季羨林先生靈堂開放。一天裡,悼念的人們始終排著百餘米的長隊,其中有季老的家人、弟子、弟子的弟子、眾多從未與季老謀面的海外仰慕者……靈堂開放首日共有兩千餘人前來弔唁,今日靈堂將於9點繼續開放。但老人何時下葬,時間尚未確定。
  • 30歲保姆戀上70歲季羨林之子,喜結連理誕下生命結晶,現狀如何?
    但是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像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乘,他自己本身是國家的一名科研人員。因為科研人員本身就沒有辦法太顧及家庭,而且平常工作十分繁忙,所以說雖然為國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因為沒有辦法顧及家庭而導致的夫妻關係的破裂。最後就離婚了。在離婚之後,j季承發現沒有人照顧自己和父親,於是就請了一位保姆。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1):張富清、李叔同、季羨林
    弘一法師用他自己的方式闡釋了寧靜的深意。雖有家國之痛,但弘一法師的心中仍然有如蓮花般的寧靜島嶼。心存蓮花,尋找內心深處的寧靜,又怎會不得其真諦呢?李叔同攜著他一身才氣和一腔被澆滅的熱忱皈依了,縱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腳下延伸,縱然他的妻子哭得梨花帶雨,他仍不為所動。
  • 季羨林:我的童年是一片灰黃|鳳凰副刊
    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裡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諭,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
  • 季羨林:說「世態炎涼」與「趨炎附勢」
    死後見到閻王爺,他知道陰間同陽間不同,閻王爺威嚴猛烈,動不動就讓死鬼上刀山,入油鍋。他連忙跪在閻王爺座前,坦白承認自己在陽間的所作所為,說到動情處,聲淚俱下。他恭頌閻王爺執法嚴明,不給人拍馬的機會。這時閻王爺忽然放了一個響屁。他跪行向前,高聲論道:「伏惟大王洪宣寶屁,聲若洪鐘,氣比蘭麝。」於是閻王爺「龍」顏大悅,既不罰他上刀山,也沒罰他入油鍋,生前的罪孽,一筆勾銷,讓他轉生去也。
  • 季羨林: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季羨林/文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東聊城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 7月11日:地球第50億個居民出生 鄧穎超季羨林逝世
    季羨林在北大校園散步(1997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唐師曾攝2009年7月11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國際著名東方學家、印度學家、梵語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教育家季羨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季羨林1911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學貫中西,匯通古今,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諸多領域建樹卓著,堪稱我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
  • 名人遺產繼承「恩怨難了」:兒子起訴母親分字畫
    因為父親一生嚴謹認真,給別人題字都要寫幾十幅從中挑最好的,這麼重要的一份遺囑竟然寫得不嚴謹,最明顯的就是籤名的麟廬兩個字亂成一團。」她認為,遺囑上麟廬兩個字不符合父親以前的寫法。  四女兒許娥以她親身經歷述說遺囑的真實性:「當時我親眼所見父親寫的這份遺囑,那是病後出院不久,身體虛弱,寫遺囑時還是我扶著他寫的。寫完了按手印的時候按錯了,按到了一個字上,他就又重新按了一個。
  • 他高考作文只寫28字,青島大學校長看後激動拍桌:這個學生我要了
    老師常用木桶效應來激勵我們不要偏科,其實這是針對大部分學生,若是能在某個領域有卓越才能,偏科也並不耽誤人生的發展和貢獻。比如我國著名文學家錢鍾書和季羨林,錢鍾書的國文和英語成績非常好,幾乎能拿滿分,但他的數學成績頗為差勁,在1920年參加高考時只考出了15分的成績,最後清華大學的校長看中他的才能,破格將他錄取。
  • 季羨林自傳-清華大學新聞網
    Untitled Document季羨林自傳 (2001.04.13 新華網) 我於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官莊。我們家大概也小康過。可是到了我出生的時候,祖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形同貧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