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我的童年是一片灰黃|鳳凰副刊

2021-01-11 鳳凰網

有聞,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70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於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於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於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我們家據說並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裡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諭,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裡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最後還是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後,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於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我出生以後,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麵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裡煮水,醃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四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腳就往村裡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裡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仿佛是龍膽鳳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年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裡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辛勤之餘,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喜歡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麵粉,貼了一鍋死麵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後,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後,往水坑裡一跳。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麵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係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4歲到6歲之間。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麼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麼《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書籍。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裡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夥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後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據說他從來不到官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後來終於被捉殺掉。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遊玩的小夥伴竟成為這樣一個「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我在故鄉只呆了6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6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曆可能已經是1917年,我離開父母,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塾裡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大約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竟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麼能說人話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高小一年級)。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初小三年級)。為了一個字,我佔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涵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遊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了解,無非是想讓小學生規規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個古怪的字,小孩子誰也不懂,結果形同虛設,多此一舉。

我「循規蹈矩」了沒有呢?大概是沒有。我們有一個珠算教員,眼睛長得凸了出來,我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shao qianr(濟南話,意思是知了)。他對待學生特別蠻橫。打算盤,錯一個數,打一板子。打算盤錯上十個八個數,甚至上百數,是很難避免的。我們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誰一嘀咕:「我們架(小學生的行話,意思是趕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們這一群10歲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課時,我們把教桌弄翻,然後一起離開教室,躲在假山背後。我們自己認為這個錦囊妙計實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這位教員將無顏見人,非捲鋪蓋回家不可。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群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麵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麼好呀!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閒書」,閒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價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閒書往裡一丟,嘴巴裡念起「子曰」、「詩云」來。

到了學校裡,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閒書,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裡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沙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沙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沙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學習的機會是怎麼來的。大概是一位教員會點英文,他答應晚上教一點,可能還要收點學費。總之,一個業餘英文學習班很快就組成了,參加的大概有十幾個孩子。究竟學了多久,我已經記不清楚,時候好像不太長,學的東西也不太多,26個字母以後,學了一些單詞。我當時有一個非常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是」和「有」算是動詞,它們一點也不動嘛。當時老師答不上來;到了中學,英文老師也答不上來。當年用「動詞」來譯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他這個譯名惹下的禍根吧。

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藥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裡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藥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葉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時光像流水一般飛逝,轉瞬三年已過,我小學該畢業了,我要告別這一個美麗的校園了。我13歲那一年,考上了城裡的正誼中學。我本來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學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總覺得自己這一塊料分量不夠,還是考與「爛育英」齊名的「破正誼」吧。我上面說到我幼無大志,這又是一個證明。正誼雖「破」,風景卻美。背靠大明湖,萬頃葦綠,十裡荷香,不啻人間樂園。然而到了這裡,我算是已經越過了童年,不管正誼的學習生活多麼美妙,我也只好擱筆,且聽下回分解了。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信息,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兒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激凌;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信息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儘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1986年6月6日

(節選自《季羨林自傳》,當代中國出版社)

>>>>>歡迎關注鳳凰網讀書頻道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以乳取人:張愛玲筆下的"車袋奶"與"胸襲疑案"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以乳取人張愛玲筆下的「車袋奶」究竟是什麼模樣?早年她在《忘不了的畫》提起日本畫中的山姥,「乳在頸項底下就開始了,長長地下垂,是所謂『口袋奶』」,我猜大概屬於同一系列。
  •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十誡》,人類終極防線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基耶斯洛夫斯基為系列片《十誡》選擇了華沙市內的一個普通的住宅區, 一片密集的高層建築的樓群,這使他的影片多少帶有了安東尼奧尼式的韻味。但這仍不是安東尼奧尼的重寫本,與之相比,基耶斯洛夫斯基多了些許投入和關注,多了幾分隱忍的悲憫和同情。
  • 作為巨蟹座的楊貴妃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我們在人海中浮沉當年我和我太太瑪莉才剛認識,我就覺得一往情深,她也有同感。回想起來,我能發現原因何在:我們兩人都是棕眼珠,身高、體格與發色都相同。但是,另一方面,我總感覺瑪莉不知怎的不太符合我理想中的女友形象,可是我說不上來哪兒不對勁。直到她與我第一次約會,一起去看芭蕾舞,我才解開了謎團。我把我的望遠鏡借給瑪莉,讓她仔細欣賞舞者的舞技,她看了一會兒就還給我,讓我也能欣賞。
  • 金庸:月下老人祠的籤詞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那是在白雲庵旁,祠堂極小杭州正在大舉進行園林建設,我想,這所司天下男女姻緣的廟宇,實在大有很精緻地修建它一下的必要。 月下老人的典故出於《續幽怪錄》,據說唐時有個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經過宋城,看見一位老怕伯在月光下翻書,這位老伯伯說天下男女的姻緣都登記在他的簿子上,他囊中有無數紅色繩子,只要這繩兒把男女兩人的腳縛住了,就算兩人遠隔萬裡,或者是對頭冤家,都會結成夫妻,所以後來有「赤繩繫足」的典故。
  • 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01:「大師」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皮孩子按照一般劇情發展,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從童年時代起就已開始顯露出超凡的才能,具有極高的天賦,成績優異。但是季羨林卻並非如此,他說:「我一生都是靠運氣,運氣一開始,就是我作為一個男孩出生的。1911年8月6日,季羨林生於山東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
  • 亦舒:如果我賣相如此之佳,當無需挨這數十年|鳳凰副刊
    結婚(來自《舒雲集》)結婚是否一種成就?然而又未到此境界,不過,在看到美女照片之際,會譁一聲笑:「如果我賣相如此之佳,當無需挨這數十年!」仍不甘心,不過已接受事實。女性(來自《生活志》)一位有經驗的男士說:「女人可能十四歲,女孩子也可能是六十三歲,一些女性永不會變成女人,而一些一望便知道她是女人。」說得真玄,也說得真好。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孺子牛「孺子牛」一語最早見於《左傳・哀公六年》。一見這樣的佳構、奇詞,我猜它出自於毛澤東之口,或者就是毛澤東的創造。1958年4月15日,毛澤東在《介紹一個合作社》中說:「過去的剝削階級完全陷落在勞動群眾的汪洋大海中,他們不想變也得變。至死不變、願意帶著花崗巖腦袋去見上帝的人,肯定有的,那也無關大局。」「花崗巖腦袋」一詞在「文革」中成為一個政治術語,被廣泛使用。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 鳳凰副刊
    經驗說:什麼都別做,讓大腦「放空」休息一會兒。
  • 如何看待父親季羨林?季羨林兒子評價:他是人生的失敗者
    除了天賦過人外,季羨林還十分勤奮,他先後掌握了十二國語言,在19歲時便開始翻譯外文書籍,經他的手翻譯的書籍不僅文字優美還通俗易懂,很受有志之士歡迎。1935年,年僅24歲的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古代文字,後來成為世界上少有精通吐火羅文的學者。季羨林於1941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國內,任職於北京大學,僅用一周時間便完成轉正,並成為了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 金克木:語言是一個魔鬼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難道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不信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這大概是從日文轉譯的,很不準確,但仿佛是拜倫化身為梁啓超用漢語曲調重寫的,寫給清朝末年的人讀的。
  • 賈平凹:讀書示小妹生日書 | 鳳凰副刊
    七月十七日,是您十八生日,辭舊迎新,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書中的人對我最好,每每讀到歡心處,我就在地上翻著跟頭,你就樂得直叫,讀到傷心處,我便哭了,你見我哭了,也便趴在我身上哭。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築好一個沙城讓你玩,自個躺在一邊讀書,結果總是讓你尿溼在褲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得抱住你,說:「我小妹也是愛書人啊!」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季羨林當年和四位姑娘雖然是前後院,但交往並不少。他認為長相最漂亮的是「小姐姐」(二姐彭冠華),但和「荷姐」(四姐彭蓉華後來改名叫彭龍華)關係最好。四姐「雖然比不上她姐姐的花容月貌,但看上去也賞心悅目,伶俐,靈活,頗有些耐看的地方」,經常到前院和季羨林聊天說笑,二人相處非常愉快。在年輕的季羨林心裡,四姐就是他心裡嚮往的理想夫人。在《憶念荷姐》一文中他寫道:「我的第一選擇對象就是荷姐。
  • 曾慮多情損梵行——季羨林
    非常具有話題性的作品《我和父親季羨林》,令人思索所謂「天才學者」的真實人生。一切的天才都是從孤獨感走出來的,套一句電影《梅蘭芳》中「梅黨」邱如白的重量級經典臺詞:「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 錢穆:《論語》應該這麼讀丨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一部《論語》,中國人讀了幾千年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此章所謂「多能」,即猶前章之「博學」,又曰「藝」,則孔子之學,對於當時社會人生實務,絕不鄙棄不之習,又斷可知矣。若就今日言,如音樂、跳舞、遊泳、駕駛汽車之類,亦社會人生實務,亦猶古人之所謂「藝」也。推而廣之,如一切科學工業技術,亦猶古人之所謂「藝」也。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12+1我在一位英國人查爾斯・布賴特的著作《盛行的迷信》(1925)中查到了這個理論的最早記錄。在假設遠古人是利用手指學習從1數到10之後,布賴特卻不認為他們「能夠心算11和12。這個計數方法是一個令人驚嘆的進步,但也許遠古人類是可以『想到』他的兩隻腳,左腳是11、右腳是12。」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名人八字和姓名分析(12):季羨林
    季羨林屬豬。從五行上看,季羨林出生在秋天,八字喜木火。林字屬木為大吉,羨屬金,則稍次。金的在這個八字裡代表的能量是比肩,比肩代表刻苦的能量。季羨林一生是非常勤奮的,他在文章裡講過:成就事業,除了勤奮刻苦,別無他途。比肩旺,再加比肩的能量則不利財,這也是季老一生不追求財富的原因之一吧。但這個名字的三才五格就非常有意思,居然五格全是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