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秦時虎符人俑,漢時青銅玉畫

2021-01-09 眼緣藝志

跌宕起伏的2020年,就快要過完了,這也是今年最後一次給大家分享與GM有關的內容了。不過,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裡,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分享更多有趣且養眼的藝術展。話不多說,先看看本期的內容吧!

延續時代的進程,本期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要給大家介紹的即是歷史洪流中最為精彩紛呈的秦漢時期。

01秦

秦滅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紛爭,迎來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這個時代,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實行三公九卿的制度,地方則推行郡縣制,這種統治體系對後世封建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並依據「五德始終說」即「五行學說」的理論,選擇尊崇代表水德的黑色為國色。黑色,是人類在蒙昧時期,從渾然一色到開始分辨色彩時最先領悟到的顏色之一。曾有人說,在色彩的世界中,人類最了解的便是黑色。因為只消閉上雙眼,黑暗便不請自來。這宏大而又窅邈的黑色,在秦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說到此,就從那件通體青黑,並刻有錯金篆書銘文的「陽陵虎符」開始本期的觀展記錄吧!

「陽陵虎符」一分為二,是古代帝王調動軍隊的信物。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左半符交給統兵將領,右半符由國君保存。調動軍隊時,國君派使臣前往軍中,把手中的半個兵符交予將帥,左右半符驗合之後,將帥就可號令三軍,發兵出徵了。由此可見,虎符在當時的軍事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件在國博展出的「陽陵虎符」即是秦朝時期陽陵守將調兵遣將的憑證,同時,它的發現也為我們了解古代符節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展覽展出的陶俑雖不及秦始皇陵博物館那般令人震撼,卻也會被它的龐大與細膩所折服。千年時光流逝,無聲的秦兵馬俑或許早已忘卻了帝國的興衰,但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卻依然能通過他們的形態、神情了解曾經的人文風貌與戎馬帝王。

千俑千面的秦俑,其面部特徵大致可以歸納為目、國、用、甲、田、由、申、風等八種基本臉型。但有趣的是,這些沉默千年的守護者們卻個個都是單眼皮。對此,考古界也存在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是空氣氧化造成了秦俑身上原有的色彩消失,以至於我們看不到用顏料畫出的雙眼皮;也有人認為秦俑之所以是單眼皮,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人物原型就是單眼皮。不過,這就牽扯到幾千年來人類生理結構的變化和遺傳特性等問題了,在這裡就不為大家仔細解讀了,喜歡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查找資料。

好啦,與秦朝有關的內容就先介紹到這裡了,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下漢代的內容吧!

02西漢

說到漢代,這裡與「春秋戰國」一樣也存在一個誤區,雖然「西漢」與「東漢」都可以稱之為「漢代」,但二者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王朝。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最初被封為漢王,登基稱帝後就改國號為漢,後因王莽繼位、皇權旁落,另立新朝。王莽的繼位遭到各方人士的反對,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待王莽去世後,消滅群雄一統天下,又更國號為漢。

但其實,劉秀所建立的漢代早已不是原來的漢代,二者在都城的選址、官吏的設置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後人為了區分,將公元前202年劉邦所建立的漢代稱為西漢,公元25年劉秀所建立的漢代稱為東漢。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普及到這裡,一起看看那些震驚中外的歷史文物吧!

說起來,古代皇室成員還真是有著很強的求生欲,從飲甘露到煉仙丹,無所不用其極,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久而久之,君王們也似乎知道長生是沒指望了,因此,伴隨著渴望長生的各種嘗試,喪葬文化也一直長盛不衰。在喪葬文化中,玉文化更是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各種玉衣、玉枕、玉璧相繼出現。古人認為玉石通靈,可保屍體不朽。於是,各種「神奇」的金縷玉衣就成了漢代皇帝、諸侯們死後特有的殮服。

玉衣的用料極為講究,通過嚴密的設計與加工,將數以千計的小玉片打磨、鑽孔後,用金絲加以編綴、縫合。目前,國內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雖然這二十餘位身著玉衣的主人早已化為塵埃,但這些得以保存至今的玉衣,卻也在以另外一種方式講述著兩千多年前的秘密。

青銅器在古代有「吉金」之稱,故此,出現了很多與禮器有關的青銅器。但當它們拋開禮器的身份,便多了些許生活的氣息,那精巧玲瓏的設計盡顯典雅之態。我們都知道,青銅器的巔峰屬於殷商時期,然而,儘管青銅器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隕落,但在西漢時期依然湧現出無數傑出的珍品。

這件「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便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珍品。昂首佇立的犀牛身軀肥碩、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通體飾細如遊絲的錯金銀雲紋,栩栩如生的形態,華美無比。

史料記載,古人不僅獵殺犀牛,也要將犀牛的形象廣泛應用於青銅器的鑄造。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更有令武士羨慕的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裝備。

在此次展覽中,大王還看到了幾件造型精美、做工複雜的青銅貯貝器,其用途是西漢貴族用來貯存貝幣的器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種規格極高的「存錢罐」。貝幣是一種可以進行海外貿易往來的貝殼。「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在出土時,還存放著三百多枚貝殼,且都來源於印度洋的暖水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中期以後,對外貿易逐步發展起來,建立了自河西走廊通往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絲綢之路」,沿途主要進行絲織品,貂皮等的交易,這幾件青銅貯貝器即是最好的貿易見證者。

好了,與西漢有關的內容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了,接下來看看本次展覽都展出了哪些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吧!

03東漢

雖然整個東漢時期所留下的資料並不是很多,但是在留存下來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也能了解到畫家和藝術家對於音樂和舞蹈的喜愛不僅僅在於簡單地觀賞與聆聽,更是在於將其融入到不同的藝術創作之中。

東漢的藝術家不僅想像力豐富,還具有極高的寫實能力。譬如,這件大家都極為熟悉的、極具感染力的「擊鼓說唱俑」,儘管俑身上原有的彩繪早已脫落,但其豐富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也向我們展示了彼時藝人在表演在進入高潮階段所展現出的情緒與神態。

「擊鼓說唱俑」不僅可謂東漢時期的藝術傑作,也同時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為我們了解東漢時期的風俗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件極具考古價值的「觀伎畫像磚」。畫像磚是在石頭或磚塊上刻出的畫像。我們從目前出土的眾多畫像磚中可以看到農耕、狩獵、建築、宴樂等不同題材的作品,這些畫像磚從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形象地刻畫了當時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百態。

這件《車馬出行圖》壁畫描繪了當時地主豪紳出行時,侍衛隨從前導後擁的盛大場面。肥壯而雄健的馬匹四蹄飛奔,頭上還有揚起的馬鬃。有史料記載,漢武帝為了取得西域最強健的駿馬,與當時的匈奴發生過多次戰爭。這幅圖中馬匹健碩且數量眾多,可見其主人應是當時背景極為深厚的貴族。

看到這裡,大家對於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是不是也有了更為具象的了解呢?如果你也喜歡這些滄桑的文物,最好的觀賞體驗當然是親自前往國博,與它們近距離邂逅,沒準,我們也還會在國博偶遇喲!

好啦,這一期的GM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啦!下一期我們會為大家帶來古代中國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敬請期待吧!

眼緣藝志 第673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

相關焦點

  • 圓明園青銅鼠首兔首低調亮相國博「復興之路」
    中新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 應妮)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18日起低調亮相,在該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展出。  記者在現場看到,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放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第一部分第二單元「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相關內容處陳列。
  • 古代維吾爾族和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俑,是用土或陶製作出來的塑像,造型是人的身體、文臣形象,頭部是十二生肖的動物,比如牛、虎、兔、龍、蛇、馬等。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廳裡,當看到12尊十二生肖俑一字排開,仿佛一隊整齊的謙謙君子,正向人們拱手行禮,記者就忍不住直想笑。
  • 為一塊磚、一片瓦,建一座博物館,這12座專題博物館在收藏什麼?
    作為中國第一座漢代畫像石刻專題博物館,南陽漢畫館也是規模最大、藏品數量最多的,館藏漢畫像石總量超過兩千。 何尊銘文中的中國字樣 雖然很多出土的青銅器被或徵或借到了其他博物館,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仍然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國家一級青銅博物館。
  • 徐州博物館,館藏金縷玉衣,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徐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地處於雲龍山北麓,為國家四A級景區,不久前,徐州博物館,剛剛被入選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可想而知,館內的文物,還是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比如,漢代時期的金鏤玉衣和銀鏤玉衣,凸顯徐州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博物館,絕大多數為古遺址或古墓葬科學發掘出土景區線路博物館為三層建築,可依次遊覽各個展館一樓依次遊覽古彭千秋及鄧永清收藏書法館
  • 2018 年新開的 62 家博物館,你去過幾家?
    陳列館由序廳和東方欲曉——馬克思主義初步傳入中國、光耀神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思想奠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三個單元組成。陳列館中存放的大量歷史圖片、珍貴文物、文獻資料、藝術作品等,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艱辛歷程,展現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探尋救國之道時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 國家一級博物館!成博,牛!
    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核定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有兩家博物館入選,分別為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建川博物館。其中,2016年新開放的成都博物館,此番直接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博物館自新館開放以來,海納百川,推出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臨展共40餘個,涵蓋歷史文化、東西方藝術、自然科普、民風民俗等不同的領域。
  • 河南博物院陳列展覽12月26日起全面開放
    觀眾來到這裡,不僅能看到基本陳列「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的恢弘氣勢;還能看到「明清河南」「國寶特展」「中原楚國青銅藝術」「院藏明清工藝」「中原古代石刻藝術」等專題陳列的獨特魅力;再加上「魯迅的藝術世界」精彩臨時展覽,從一樓到四樓洋洋灑灑16個展廳悉數開放,將給觀眾奉上歷史文化大餐。
  • 鏤月裁雲:西安博物院藏中國古代書畫精品陳列
    2007 年 5 月 18 日,西安博物院建成開放的時候,這裡便有中國古代書畫精品陳列。後來,這個展廳被改為臨時展廳,舉辦了許多其他主題的展覽。近年,這裡再次恢復為古代書畫精品陳列,集中展示了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書法和繪畫文物。  展覽以「三真六草·鏤月裁雲」為主題,分為中國古代書畫精品和陝西名家書畫作品兩個部分。這些書畫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為主,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山水、人物、花鳥和書法等不同的題材。
  • 直播、展覽、文創……「5·18國際博物館日」山東主場活動來啦
    山東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市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臨沂市博物館等18家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濟寧市博物館、威海市博物館等28家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9年,全省各級博物館(紀念館)舉辦各類展覽2890個,實施教育活動30614次,免費開放參觀人數達8219餘萬人次。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從遠古時期的石器,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繡、書畫、琺瑯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應接不暇。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都能見到。
  • 在紐約大都會過鼠年:從唐代生肖俑到日本畫
    今年是鼠年,大都會從館藏中挑選了一些來自古代中國與日本的作品,例如誕生於日本江戶時代的鼠雕根付以及來自中國的十二生肖俑,從中展現出鼠與人類漫長的聯繫,以及古代人的精湛技藝與豐富想像。在中國農曆中,每12年是一個周期,其中每一年都對應著一種動物。每種動物據說都承載著這一年出生的人們身上的某些個性。今年是鼠年,作為十二生肖之首,鼠被認為是積極、敏捷與聰明的。
  • 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他們是如何脫穎而出的?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高志強閱讀提示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共核定國家一級博物館74家。其中,河南區域本批次被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共有3家,分別為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博物館、平頂山博物館,安陽地域內的博物館就有兩家。那麼,他們在眾多博物館中是如何脫穎而出的?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他們有何亮點特色?記者走進安陽這座古城,踏進中國文字博物館,仿佛踏上了中國文字的脈搏,儘管相隔千年的時空,還是能夠觸碰到漢字傳承的強勁生命力。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一段歷史最好的地方。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西安代表性博物館之一,早前被熱追的紀錄片《國家寶藏第一季》第四集就介紹了陝歷博的三件國寶。
  • 《如果國寶會說話》12月2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映
    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12月2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映。2018年1月1日起,100件國寶將在這部紀錄片中陸續開口「說話」,為人們講述自己的傳奇故事,以全新視角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化。
  • 近六成博物館免費開放: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我國近六成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歷時4年改擴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終於完成基本的布展,將於3月底免費向世界開放。    如果從1905年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創建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開始,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僅僅有100多年的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只有21個博物館。
  • 2020年1月市屬博物館展覽和文化展覽活動一覽表(匯總表)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多姿多彩,本展覽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合作,展出山東地區秦漢至五代珍貴碑誌、畫像石、北朝摩崖刻經拓片資料等。曾國在七百多年的歷史裡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從西周早期的葉家山墓地到戰國早中期的義地崗、擂鼓墩墓群,都出土了大量工藝精湛的青銅器,其數量之多,時間跨度之長,器形種類之豐富,鑄造工藝之精湛在兩周時期極為少見,代表了曾國高超的青銅鑄造水平,堪稱中國青銅鑄造的巔峰之作。    考古發現的「曾」與文獻記載的「隨」是否是同一個國家,「曾隨之謎」仍然困擾著學界。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在中國近代鐵路線的修建過程中,遇到古墓並挖出器物的情況時有發生,也有墓中出土遺物被外國人收集、寄回國內的現象。1910-1925年,河南洛潼鐵路修築之際,英國工程師報告所得唐代明器,包括人物俑、動物俑及器物等共計57件,現藏大英博物館。
  • 唐朝對生肖文化「情有獨鍾」,十二生肖俑:獸面人身,顏值爆棚
    ,是古代星佔術的一種,這早在唐朝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在唐代人的眼中,十二天幹和十二地支同生活在地面的動物的特徵是相匹配的,伴隨著生肖崇拜的出現,人們把生肖文化加入了新的內容,運用陰陽把人的屬性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結合,就是帶的算命先生就運用一套非常繁瑣的推理,來推斷人未來的吉兇禍福。
  • 江西省博物館新館原來是個三館合一的文化中心,外表就像一個方盒
    這個文化中心包括省圖書館、省科技館、還有省博物館,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江西省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江西省博物館的新館,老館在八一廣場,籌建於1953年,曾是江西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如今大部分的展品已經搬到了新館,提起江西省博物館,大部分人來的都是贛江北大道的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