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供早報特稿
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最嚴重政治危機也讓主張與伊朗對話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左右為難:以何種措辭回應這場大規模示威活動?
自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引發示威活動以來,歐巴馬本人只發表過兩次評論,分別針對選舉和示威中發生的衝突,而且表態簡短。
歐巴馬「失語」卻讓共和黨人找到攻擊把柄。他們認為歐巴馬沒有對伊朗國內示威者給予「足夠」支持,指責他拋棄了美國支持人權的「基本原則」。
歐巴馬競選時共和黨對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認為,歐巴馬沒有支持伊朗民主,錯失了孤立伊朗強硬派的良機。麥凱恩18日通過Twitter發表聲明,對穆薩維支持者當天舉行的「哀悼集會」表示支持。
「讓我們支持他們(示威者),為民主和自由起立!」聲明說,「總統(歐巴馬)和他的政府也應該做同樣的事。」
共和黨在國會眾議院的二號人物埃裡克·康託爾說,他對歐巴馬「在侵犯人權問題上的沉默感到不安」,因為美國「有義務譴責在伊朗發生的問題」。
布希政府時期的外交政策顧問丹尼爾·塞納更是表示,歐巴馬應該發表更強硬講話,以美國總統身份「帶領國際社會孤立伊朗」。
但《華盛頓郵報》資深編輯格倫·凱斯勒認為,歐巴馬仍在努力尋找應對伊朗政治危機的適當方法,確保在呼應國內壓力支持示威活動的同時,避免給伊朗強硬派提供幹預內政口實。在凱斯勒看來,歐巴馬政府立場相對務實,清楚認識到伊朗國內擁有真正權力的並非總統,而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如果美國希望尋求與伊朗對話,那麼首先要看在重大問題上擁有關鍵決策權的哈梅內伊態度如何,而不是誰當選總統。反過來說,如果美國政府急於在伊朗政治危機中「表態」,伊朗強硬派可能利用民眾反美情緒得勢,將美伊關係推向更加對立。
美國民主黨2004年總統選舉候選人、參議員約翰·克裡18日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關於伊朗問題,想好了再說》的評論,為歐巴馬辯護。
克裡說,伊朗政治前景眼下尚難判斷,但唯一清楚的是,布希政府過去8年中針對伊朗的強硬立場效果適得其反,在把強硬派推上權力頂峰的同時,卻把自己支持的改革派置於守勢。「現在去回應那些批評聲只會抹掉已經取得的成績,助長那些希望看到談判破裂的伊朗強硬派,削弱真正希望改善兩國關係的人。」克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