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極圖」,你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上面這一幅!大約從明清以來,被人們廣泛認可的太極圖,就是這一幅;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又被稱為「陰陽魚圖」。
事實上,在此之前,學者們所說的「太極圖」,一般是指「周氏太極圖」(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所解說的太極圖)。另外還出現了多種版本的「太極圖」。不過最終成為主流的,卻是「陰陽魚太極圖」。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則在於陰陽魚圖是眾多太極圖中最完美的那一幅;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核心概念,都在這幅圖中得到了「巧奪天工」般的體現。
下面,我們不妨把它和幾種典型的「太極圖」作個簡單比較。先來看「周氏太極圖」:
嚴格來說,這是經過理學宗師朱熹修訂以後的圖形,但朱熹只是微調,並沒有大幅改動原圖。按照周敦頤自己寫的配圖說明《太極圖說》,這個圖大概講的是: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氣順次部署,四時就運行起來了。然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合感應,就產生了人和萬物……
可見,周氏太極圖主要講的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宇宙化生的模式,或者說是《周易》的根本道理,當然他的目的是要從「天道」講「人道」,具有很高的學理價值,朱熹對這個圖就十分推崇。但從形式上看,它表達得似乎太直白了,甚至有點兒像草圖,抽象、升華得不夠,缺乏藝術美感。
不過,周敦頤還算是用心的了。其他很多學者書中的「太極圖」,往往就是一個圈,比如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易外別傳》中的太極圖:
他用這個圓圈來表示「太極」,也就是北宋著名理學家兼道士邵雍(諡號「康節」)所說的「心」,朱熹(別稱「紫陽」)所說的「虛中之象」。
當然也有畫得複雜的,比如南宋初年楊甲《六經圖》中的這幅「太極圖」:
其大意是:(從圓心往外捋,)太極本為一氣,一氣分化,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這就是「太極生兩儀」。而後「兩儀生四象」,即金木水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居坎位生乾;「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金居兌位生坤;「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居離位生巽;「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居震位生艮,這便是「四象生八卦」。
這個圖描述了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等《周易》的重要概念,以及陰陽五行化生萬物的過程,被後世很多書籍轉載,影響很大。不過它的問題跟周氏太極圖一樣:不夠抽象,不夠藝術!
最後,我們來看「陰陽魚太極圖」。這個圖又曾被稱為「先天圖」、「天地自然河圖」、「天地自然之圖」、「古太極圖」、「太極真圖」等。相傳它是從五代宋初高道陳摶那裡傳下來的。
這個圖的精妙,在於它純以圖形表示了太極、兩儀、八卦等重要概念,高度抽象,又極具藝術美感。以清初學者胡渭《易圖明辨》中的太極圖為例,簡單說明如下:
這個圖的總體,就是太極。白為陽,黑為陰,就是陰陽兩儀。黑白的多少,就是陰陽的消長;由此可以看到寒暑的往來。白中有一黑點,黑中有一白點,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如果把它分成八份,則乾居正南(古人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跟我們今天相反),全為白,純陽,乾卦由三陽爻組成;坤居正北,全為黑,純陰,坤卦由三陰爻組成;離居正東,對過陰在中(黑點在白中),離卦由兩陽爻夾一陰爻;坎居正西,對過陽在中(白點在黑中),坎卦由兩陰爻夾一陽爻;震居東北,陽一分而陰二分(白佔1/3,黑佔2/3),震卦為下一陽爻上兩陰爻;巽居西南、艮居西北、兌居東南,與震同理。
同時,這個圖還避免了以往太極圖使太極、陰陽、八卦分離的缺點,使之渾然一體。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道理,都被這一張圖囊括了。難怪古人說,若不是窺到了天地造化的奧秘,誰又能畫出這樣一張圖呢?
今天,有不少人認為這張太極圖起源於原始時代,甚至有人認為它不是人類發明的,而來源於外星文明。它被稱為「中華第一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同時在韓國國旗、韓國空軍軍徽、蒙古國國旗、蒙古國軍徽、安哥拉空軍軍徽、新加坡空軍機徽、玻爾榮譽勳章……等等上,都有體現,對世界文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別忘了點讚、轉發和關注哦!
您的舉手之勞,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