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美食不僅僅有青團,來看看古人多會吃

2021-01-18 翰林編修館

我國作為吃貨大國,幾乎每一個傳統的節日都有特定的美食與之相配。

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既然是寒食禁火,如果是大部分國家,可能就會餓一天。

但在我們吃貨大國,那是不存在的,各種美食照上不誤。

1、青團

寒食中最有名的當屬青團,因為清明時節,艾草茂盛,而且有獨特的香氣。

聰明能吃的古人便把艾草和糯米混合,製成了鼎鼎大名的青團。

其香甜的味道比較貼近南方人的口味,所以南方人吃得多一些。

2、子推饃

子推饃在山西一帶是清明的主打,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子推饃便因此而得名。

當年曹操還曾禁止寒食節吃冷食的習俗,推出了一個《明罰令》,凡是在寒食節這一天吃寒食的,要被判罰有期徒刑半年。

為什麼曹操會這麼做呢?

是因為寒食節便起源於晉國,即今天的山西。寒食節之時,山西正是春寒料峭,吃子推饃,青團一類的寒食對身體非常不好,所以曹操禁止了這一習俗。

不過,曹魏集團滅亡後,吃寒食子推饃的習俗又很快恢復了。

3、饊(sǎn)子

饊子,又叫「寒具」,是一種油炸食品。

我國很多地區都有清明節吃饊子的習俗。但南北方原料不同:北方的饊子以麥麵為主料,南方的饊子則是以米麵為主料。

宋代大吃貨蘇東坡,還特意用饊子寫了一首詩《寒具》:「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4、艾粄(bǎn)

聽名字便知道,這是客家人的美食。「粄」是客家話和海南話的特有詞彙,意為「米做的食品」。

艾粄是客家版本的青團,原料與青團基本一樣,用艾草和糯米捏制團狀。

不光有艾粄,客家人的「清明粄」有多種多樣,艾葉、鼠麴草、竺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均可用於製作各種清明粄。

5、粽子

粽子是古代很常見的食物,寒食節吃粽子比端午節吃粽子還要早。

清明時的粽子,既可以當作祭品,又可以當作踏春的美食。

「粽子」又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所以古代很多地區會在寒食節的時候吃粽子。

如今在塘栖、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

6、歡喜團

最初盛行於四川成都一帶,用炒米作團,用線穿起後染成不同的顏色,五顏六色,名曰「歡喜團」。

在宋朝時,已經成為風靡全國的特色小吃,城市街邊都有售賣。

因為長相很是喜慶,所以很多地方在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的時候都會吃。

7、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特色小吃。

清明時節,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山上蟻蟲活躍,瘴霧生發,當地人們就採集各種草本榨汁,並浸泡糯米混合。因為各種草本有不同的顏色,非常漂亮。

他們在清明拜山的時候帶上,既可充飢,又能起到抵抗瘴霧毒侵的作用。

地道的糯米飯一定是黑、紅、黃、白、紫五種色彩齊全,壯家人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8、潤餅

潤餅盛行於閩南地區,很像北方的春餅。

潤餅可謂是草根美食,沒有固定的配料,幾乎身邊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切成細絲捲入餅內,實現「大餅卷一切」。

據說潤餅的由來,與明朝名臣蔡復有關。

當時蔡復任雲貴湖廣總督,節制五省,公務異常繁忙,無暇吃飯。

蔡夫人想出個法子,將魚、蝦、豬肉、香菇、冬筍、胡蘿蔔、豆乾等食材,切絲後炒香。

再用麵粉做成薄餅,每到飯時,她就捧著用薄餅卷菜餵食蔡復。

後來這一吃法便在閩南地區火了,成為清明的美食之一。

相關焦點

  • 清明時節,古人會吃什麼?
    △牧童遙指杏花村中國是美食大國,中國人極具美食智慧,聰明的古人早就將美食和時令、節氣融合在一起。清明,不僅是祭祖的民俗節日,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伴隨著暮春的氣候緬懷先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思緒凝重,此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這句詩的後面還有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最終還是落到了「杏花村」上。
  • 清明各地必吃的五大傳統美食,你吃過哪幾個?
    吃蘿蔔,吃菠蘿,我是什麼都吃的小蘿蔔。吃了這麼多東西最不能錯過的是什麼呢?說到清明的傳統美食,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但其實在全國各地對清明傳統美食的習俗都不太相同。今天讓我帶你來看看吧hello,大家好我是小蘿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你一定要在清明吃這些美食,看看你準備好了嗎
    雖然你不能親自去墳墓,但你必須吃這些傳統的美食來紀念祖先。青年團在許多清明佳餚中,青年團是值得的c。在浙江隨處可見,各地風俗習慣不同,青年團的製作工藝和填充材料也不同,甚至形狀也不同,有圓形的,餅狀和餃子狀的!青木子與餡料豐富的青團不同,青木絲是一種清新爽口的方方正正和小甜點。
  • 清明美食多種多樣,你家鄉又有哪些美食呢?
    清明節這一天在在古代的時候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也是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的,也就是不僅僅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節日。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傳統的節日裡也是往往伴隨著傳統的美食。並且不同的地方的飲食也是各不相同的,那麼都有哪些傳統意義上的美食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塊來探索一下吧。1、青糰子。
  •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些美食饞死人。關於清明小食你知道多少?
    清明到來時,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清明美食習俗更是有其獨特的風味與特色。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1.青糰子清明時節,在江南一帶,每到清明節,幾乎家家都做青團,一為開胃嘗鮮,二為祭祖上供。青團是用「漿麥草」的汁液,拌以糯米粉和勻做成的。
  • 清明各地特色飲食多,你的家鄉吃什麼?
    今日清明,又稱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除了踏青、掃墓、寒食、插柳等習俗,各地也有帶有地方特色的飲食習俗,比如上海的「青團」、四川的「歡喜團」、陝北的「捏花饃」等。在你的家鄉,清明又有什麼特色食物呢?
  • 黑龜粿,是泉州大好春光裡,最美味的青團
    大江南北都在吃艾草青團的時候,泉州人的青團,則是鼠麴草做的,而且名字起得很接地氣——黑龜粿,顏色略深,深至發黑,印上龜模型,於是便有了這名字。一、泉州人的龜粿文化龜粿,是一種以糯米粉做成的美食,形如龜,特別霸氣。泉州人喜歡用龜粿來祭祀,這源於古泉州人所崇尚的龜文化。遠古四大神獸知道嗎?朱雀、青龍、白虎、玄武。
  • 你家鄉會準備什麼美食?讓你念念不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北方地區,現在還保留著吃冷食的習慣,比如雞蛋、餑餑、高粱米飯、煎餅卷等,據說不吃就會遭遇冰雹,南方地區則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也叫清明餅、艾葉粑粑,這些美食都是貼近大自然的綠色食物,非常的好吃,每次想念到這口,就流起了口水。
  • 清明前吃這菜,吃1斤相當於8個雞蛋,5杯牛奶,識貨的人搶著買
    時間過的真的很快,轉眼又要到了清明節,過了清明之後就意味著天氣要漸漸開始熱起來了,晚春時候很多人都會有食慾下降,身體素質下降,容易生病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吃青團習俗。一方面是殺菌消毒,一方面是為了促進食慾。今天你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道十分美味還很營養的菜。
  • 唯有美食與假期不可辜負!清明時節石柱這些時令美食不要錯過了
    唯有美食和假期不可辜負,當清明假期碰上時令美食,一個字「吃」。送你一份地道的石柱「清明時令美食攻略」,滿滿的春天味道!01清明粑讓人看了就直流口水的清明粑,素來是石柱人在清明時節必吃的美食之一。如今,各個超市,菜市場已經大量銷售,上鍋蒸後,軟軟糯糯,不過我更喜歡二次加工,放上熱油,煎至兩面金黃,筋道又香甜,沁人心脾。
  • 桃紅柳綠正當時,清明踏青慎寒食
    今年的清明節在4月4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古時清明節又叫踏青節,這時的氣候清爽溫暖,雨水充足,所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流傳下來。清明前後,楊柳類的植物開始逐漸變綠,冒出新嫩的枝葉,而其他的萬物也開始明顯的生長。桃花開,柳葉綠,再加上偶爾的小雨怡情,清明正是外出踏青賞花的好時節。
  • 清明上河圖放大幾倍後,出現外賣小哥,網友:古人比你想像的會玩
    提起《清明上河圖》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傳世名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唯一一件存世珍品,是一幅獨一無二的絕世寶作。這幅畫卷長5米多,裡面有著龐大的人物、動物、植物和建築,是北宋年間的社會縮影,場面非常熱鬧,具有非常高的社會研究價值。
  • 排4小時買青團成「老黃曆」 老字號平均排隊時間縮至半小時
    原標題:排4小時買青團成「老黃曆」  最近,滬上各家老字號的「網紅」青團又頻現朋友圈。今年清明節前買青團,還是動輒排隊4小時嗎?近日,記者來到杏花樓、沈大成、新雅粵菜館等老字號,雖然購買「網紅」青團還需排隊,但平均排隊時間在半小時以內。
  • 古代清明有八大習俗,其中一項源自北方民族,我國現在卻只剩五種
    據漢書記載,西漢酷吏嚴延年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時節「還歸東海掃除墓地」。這從側面反映出古代人祖先崇拜、親族意識已十分牢固,因此後世逐漸將掃墓作為固定禮儀之一。唐朝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正式下詔定立「五禮」,掃墓便位列其中,政府更會放假數日以便各級官吏回鄉祭祖。得到官方許可和推崇,掃墓之風自然風靡全國,柳宗元在《與許京兆書》中對此曾有生動描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
  • 寒食清明節,怎能不嘗嘗思南特色美食「清明粑」?
    在思南縣,每逢清明節,人們都會做一種獨特的傳統美食——「清明粑」。傳統的食材、精製的餡料、恰當的火候,讓大家在軟糯清香當中品嘗明媚春天的味道,記住鄉愁,品鑑美味。「我家清明粑可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清明時節,行至思南縣思唐街道文化社區煙市巷子陸家清明粑製作加工作坊,清明粑製作人羅永碧和丈夫正在屋子裡忙著準備清明粑製作的材料。今年53歲的羅永碧有著22年製作清明粑的手藝,每到清明節,她所製作的清明粑就成為思南最暢銷的清明美食,每天在她經營的店鋪裡能賣出八九百個清明粑。「這些頂著小黃花的野菜,就是做清明粑的主要原材料。」
  • 中國的美食天堂,美食的聚集地,今天來說說這些美食
    作為一個被遺忘的美食孤城,可真的是有一些孤單,但是這裡的美食從來不會讓人失望,這個地方就是在中國的南方,廣東的東邊,很多去廣東的人,會容易忽略這個地方,但是廣東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不僅僅是擁擠的都市,也有十分豐富的美食資源,真的是有非常多好吃的。
  • 當代的美食數不勝數,而古代清明節人們吃的是什麼呢?
    古代的清明節又叫寒食節,當時節日人們吃的都是冷餐。而當時的冷餐與現在的冷餐又截然不同,現在的冷餐是指生食,而過去的冷餐是指已經做好加熱過的食物,古代冷食是有各種各樣的品種,與現在的食物又截然不同。但是古代的食物也是現在美食的基礎,現在美食中也有他們的影子,在清明節吃的美食有哪些呢?
  • 蕩鞦韆、插柳枝等清明民俗含有美好寓意(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句詩描繪出一番意象,也給清明這個傳統節日設定了祭奠故人的悲情基調。不過,事實上,在古人眼裡,清明並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悵裹挾,「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朝吳惟信這首《蘇堤清明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