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又稱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除了踏青、掃墓、寒食、插柳等習俗,各地也有帶有地方特色的飲食習俗,比如上海的「青團」、四川的「歡喜團」、陝北的「捏花饃」等。在你的家鄉,清明又有什麼特色食物呢?
上海、浙江:青團
好看視頻截圖
清明時節,在上海、浙江等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習俗。人們通常在清明前後用艾草或一種名為「漿麥草」的野生植物的汁水,拌糯米粉製作成糰子,再加入豆沙或蓮蓉餡兒蒸製。有著淡淡的青草香氣的青團就出鍋了。
浙江西南:烏稔飯
微博截圖
在閩東和浙江西南地區,每逢清明,當地人都會做的一道時令食物就是「烏稔飯」,畲族尤其擅長。每年清明,當地人將糯米浸泡在用當地烏稔樹葉濾出的汁液中,然後蒸熟食用。做好的「烏稔飯」顏色烏黑,但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
江浙:清明螺
好看視頻截圖
清明時節,吃螺螄是江南一帶的食俗,當地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這個時節採食螺螄,肉質肥美細膩。螺螄的烹調方法頗多,可炒、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北京、河北: 棗糕
好看視頻截圖
棗糕流行於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區。清明前後,北方地區的人們用酵糟發麵,夾棗蒸熟食用。棗糕又叫「子推餅」,過去人們在清明時節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四川成都:歡喜團
好看視頻截圖
四川成都一帶在清明節流行吃歡喜團。把炒米用飴糖或溫糖水和成大小不一的米糰,然後用線繩穿在一起,塗上各種顏色,稱為「歡喜團」。
陝西延安、榆林:捏花饃
新京報記者 劉歡 攝
陝北俗語有「三月裡寒食又清明,燕燕鑽滿圪棗林」。清明前後,陝北延安、榆林地區家家戶戶都會用發酵面捏面花,捏成各種形狀,點綴顏色蒸熟曬乾食用,叫做「捏燕燕」,上了年紀的人叫它「蒸子推」。相傳這個風俗,也源於寒食節紀念介子推,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捏面花來表示對逝去親人的祭奠。
福建:菠菠粿、潤餅菜
視頻截圖
清明節前後,福建福州地區的人們會做菠菠粿,又名清明果、蒿菜粑、清明粑。菠菠粿是用當地生長的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後,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兒捏成的。當地人清明食用菠菠粿,是取「吃青」之意。
微博截圖
在泉州、廈門等閩南地區,清明節有吃「潤餅菜」的風俗。當地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用時捲入胡蘿蔔絲、肉絲、蚵仔煎、芫荽、酥油海苔、油煎蛋絲等,還可以抹辣醬吃。
新京報記者 劉歡 圖片來源 好看視頻、微博截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