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雅舍談吃》: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有大師揮之不去的鄉愁

2021-01-08 生活短長

最近在讀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從1986年,梁老先生去世前一年,臺灣九歌出版《雅舍談吃》開始,各大出版社已經先後再版了幾十次。

一版再版,可見《雅舍談吃》的魅力。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今浙江杭州人,1903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記錄。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老先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書裡不僅有讓人饞涎欲滴的各地美食,還有關於吃的文化。

梁老先生筆下的美食多吸引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在採訪中提到:

讀大學的時候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給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後來參加工作,拿著菲薄的工資,我專門去把《雅舍談吃》裡寫到現在能找到的美食嘗了個遍。

可見「好吃」。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的這本書,總共分為四個輯子,分別是:記憶中的味道、南北食色、異域食旅、談吃偶得,共計68篇文章。

書中不僅記錄了不止24樣老北京的美食,還寫下了梁老先生走南闖北時吃過的各地食物,更是對吃的文化進行了自己的闡述,言語間充滿了智慧和幽默。

讀者跟著大飽口(眼)福的同時,也能跟著老先生進行一次飲食文化之旅。

饞,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很多時候不得不盛讚中文的博大精深,我們叫「美食」,英文翻譯為fine food,delicacy,總覺得差強人意。

饞,更是很難找到合適的詞。

饞,不是飯量大、能吃,更不是放肆地吃,梁老先生說,「饞,則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位」,「文化發展到相當程度,人才知道饞」。

說白了,吃不飽時想吃某種食物不叫饞,明明有東西吃卻很想念某種食物才叫做饞。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餘,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論某一美味,喉頭像是有饞蟲騷抓作癢,只好乾咽唾沫。

「饞」,我曾經以為是貶義詞,現在看來並不是,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配稱「吃貨」一樣。

饞是一種本能,饞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胃口好,還表明你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有人說:一個人若走投無路,就讓他去菜市場逛逛,那裡藏著人世間最真實的煙火氣。

只要有想吃的東西,你對生活就沒有絕望。

美食的魅力,從來都不只是好吃。

美食麵前,眾生平等

《禮記·禮運》裡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生而為人,吃是大事,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

吃好的概念,窮富或許是有差異的,但美食,從來都不是富人的專享。

大幾百、上千元一人的素食,精緻、食材稀缺,卻未必有辣子雞解饞。

在《吃相》這篇文章裡,梁老先生講到餐桌禮儀,說「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

的確,餐桌禮儀不可少,比如不滿盤子翻,不衝餐桌打嗝等,但有些就不必講究了,吃飯怡然自得就好,是細嚼慢咽還是風捲殘雲,有什麼關係。

只要不影響到別人,「管什麼吃相」。

我來自一個吃狗肉的地方,但狗肉從來都不在我的攜帶清單裡,不排斥別人吃,但我亦不再喜歡吃。

梁老先生說:我沒吃過狗肉,也從來不想吃。「各有所補......唯獨吃狗肉不知是補的哪一門子」,哈哈。

但老先生也說:

殺肥狗與宰肥豬、宰肥羊無異。我看不出其間有什麼文明與野蠻之別。

吃什麼,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不喜歡吃的,不代表別人也不可以吃,所以遇到自己難以下咽的東西,不要說「這是人吃的東西嗎」。

當然節約原則還是要講的,另外,受法律保護的動物就不要想了。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吃得開心,吃得高興就好。

懷念家鄉美食,更多的是思念故鄉

《雅舍談吃》裡,每篇文章都沒有標註寫作時間,但推算應該是梁老先生晚年的佳作,距他離開大陸已有幾十年的光景。

不管是北平的美食,還是其他地方的,都像是他昨天才吃過,可見記憶深刻。

梁老先生出生、成長、多年工作在當時的北平,但在人到中年後遠離家鄉,去到臺灣,再也沒有回到故園。

北平的美食固然讓他懷念,或許還會流口水,但我想更讓他懷念的或許是故土。

大師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裡,一定有他揮之不去的鄉愁。

大師的心情,我多有感懷。

離開家鄉之初的那幾年,對媽媽做的飯菜、家鄉的美食偶有想念,但想想就過去了。

如今人近中年,那種想念家鄉味道的念頭總是難以壓下去,雖然現在有電商,可以買到各地的食物,但味道和家鄉也就僅僅有點牽連罷了。

記憶中的味道,不可望,不可及。

梁老先生筆下,北平四時有不同的美食,春有花有魚,夏有蓮藕、艾窩窩,秋風起,先吃螃蟹,再吃烤羊肉。

北京的烤羊肉有特定的吃法,要用烤肉支子,梁老先生當年在青島,曾特意託人從北平定做工具,吃得皆大歡喜。

後來遠離大陸,臺灣的所謂蒙古烤肉,最多也就聊勝於無了。

就像我從網上購買的家鄉美食,只是形似罷了。

去世的一年多以前,梁老先生曾經給暨南大學前副校長王越寄來他的筆墨,是杜甫的一首詩: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可見他的思鄉情濃。

回不去的不僅是日漸老去的年華,還有故園的春秋、家鄉的味道。

宋代葛紹體寫到:茫茫宇宙大,人生本如寄。

人生本來如寄,此生無歸程,所以「五穀知真味,莫負好時光」。

生活是一門藝術,吃從來也不只是裹腹而已,它更是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和感悟。

美食裡,藏著我們最真實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態度。

《雅舍談吃》,談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故鄉的味道、人生的味道。

梁實秋老先生在初版的序裡寫到:人吃,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吃。

我們可以「一年四季地饞,周而復始地吃」,但請「不要僅僅成為『飲食之人』」。

參考資料:

1、《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梁實秋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梁實秋晚年心歸大陸留憾 | 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雅舍談吃》:梁實秋以家常味道寫人間百態
    一部《雅舍談吃》寫的食物也不高級,烤羊肉,湯包,豆汁都是平常吃食,文人雅士不一定瞧得上。汪精衛愛吃鳳肝,蔣介石愛吃鴨舌,毛澤東愛吃紅燒肉。食物代表階級和品味,食物的附加價值超出了食物本身。《雅舍談吃》表面是寫吃,實際上是借食物思念舊人舊物,品味人生百態。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父子情深,世態炎涼,在風捲殘雲之間已隨消化器官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飲食,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 梁實秋「雅舍談吃」:故都的湯包絕活兒
    (本文摘自《雅舍談吃》,梁實秋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本)  湯包  說起玉華臺,這個館子來頭不小但是風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成、北萬馨、五芳齋所供應的早點湯包,是令人難忘的一種。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個,但是每個都包得俏式,小蒸籠裡墊著松針(可惜松針時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賣相。名為湯包,實際上包子裡面並沒有多少湯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湯,表面上浮著六條八條的蛋皮絲,有人把包子丟在湯裡再吃,成為名副其實的湯包了。這種小湯包餡子固然不惡,妙處卻在包子皮,半發半不發,薄厚適度,製作上頗有技巧。
  • 除了汪曾祺,還有一位愛玩愛吃的梁實秋:碗裡滿是人生百態
    其實除了汪曾祺之外,還有一位文人也愛吃愛玩,這便是梁實秋。梁實秋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莎士比亞劇作的權威,當然他最常為人談起的便是他與魯迅等作家之間長達九年的"曠世罵戰"。與汪曾祺對美食的鑽研不同,梁實秋並不擅長做菜,似乎也不是太會吃,吃對他而言是個大愛好。
  • 傳說乾隆在北京這家老字號吃過螃蟹,梁實秋誇它家的燒餅是一絕
    梁實秋記正陽樓則稱:正陽樓的支子,「直徑不過一尺」。梁實秋所見的烤肉支子已經改小了,而烤肉的姿勢與清人無異:「三五個一夥圍著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說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架勢。」(梁實秋《雅舍談吃》)「一足立地,一足踞幾」的吃法為今人稱作「武吃」,食客都是男子,圍住「熊熊烈火」,用長筷子取肉烤之,且飲且啖,其粗獷豪放,使女賓不敢涉足。
  • 棣花農旅計劃|你的家鄉X我的鄉愁
    隨著社會的變遷, 賈家分了七大股, 但始終「商洛賈姓是一家」, 熱愛家鄉的賈平凹老師替家鄉人喊出了 「秦嶺最美是商洛」的豪言壯語,
  • 春節有哪些傳統食物?春節你家鄉必吃的美食是什麼?
    小時候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除了有壓歲錢、新衣服外,還有各種令人垂涎的美食。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也不再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但那些具有年味的傳統食物,仍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如果過年的時候不吃這些美食,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那麼,春節必吃的傳統美食有哪些呢?14種過年要吃的美食,哪種是你家鄉春節必吃的呢?
  • 清明美食多種多樣,你家鄉又有哪些美食呢?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傳統的節日裡也是往往伴隨著傳統的美食。並且不同的地方的飲食也是各不相同的,那麼都有哪些傳統意義上的美食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塊來探索一下吧。1、青糰子。它起源的時期是明清時期,在客家族也是一種傳統的美食,在舊時經常用在清明節的祭祀上邊,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清明粄。3、饊子。在我國的南北各地在清明節這一天有吃饊子的習俗,它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在古代的時候也叫「寒具」。在寒食節這天禁火寒食的這種習俗已經在大部分的地區不流行了,但是對於這個節日裡的饊子這種食物卻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愛的。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零-願我愛你,像你愛我那一年,梁實秋71歲,他在妻子故去半年後應邀抵臺,本是為了校閱那本紀念亡妻的《槐園夢憶》,卻不曾想到,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小他30歲的歌星韓菁清。他們一見之下,竟彼此傾心。所謂相見歡,便是如此。他們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一直談到很晚才告別。
  • 過年時候這些傳統美食,哪一道是你們家鄉的?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無論你是生活在大都市,還是在農村,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家鄉美食。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信大家每個人都愛自己家鄉美味。無論走多遠,每一個遊子都會有幾道最想念的美味。快過年了,你的家鄉過年時候,會有哪些傳統美食呢?下面這些美食是各地不同地區過年時候的常見美食,有哪一道美食是你們家鄉的?你還知道家鄉哪些美食?
  • 土猴商城:萬縷鄉愁不如特產嫋嫋香
    明日漢庭歸去,鹹甜香鮮,皆是鄉愁嫋嫋。」一首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鄉愁版勾起無數人對於家鄉美食的嗅覺記憶。老北京、老天津、老上海,悠悠歲月裡,溜走了時間,卻也留下了各地的無數美食。而帶著城市故事和印記的土特產也成為了那些遠離故土的遊子和初闖社會的異鄉人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那麼土猴做的是什麼,土猴是只什麼猴,請聽獵雲娓娓道來。
  • 尋找金華美食,這些垂涎欲滴的美食,是金華人過年必吃的傳統美食
    尋找金華美食,這些垂涎欲滴的美食,是金華人過年必吃的傳統美食越老越懷舊,總是有意無意的尋找兒時的那些記憶。還記得小時候家裡年夜飯準備的各種傳統美食,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桌子旁,說著祝福語,吃著熱騰騰的年夜飯,那種幸福滋味只要一回味就覺得過年真好。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中國菜,永遠是舌尖心底的一縷鄉愁。而對於許多「歪果仁」來說,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是一座神秘而令人驚嘆的寶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些華僑華人為傳播中餐文化施展「十八般武藝」,與更多人分享他們的「美味心得」。資料圖:一家中餐廳在紐約法拉盛社區街道旁外賣菜餚。
  • 斜槓青年蘇東坡——美食博主、星座大V、心理疏導大師?
    > 如果放到現在,東坡妥妥是個美食Vlog大V。 東坡肉、生蠔、羊蠍子吃過嗎?這些都是因為蘇大美食家發展起來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梁實秋先生的《人間食色,至味清歡》便化用了最後一句。 星座大V蘇學士 今人愛黑處女座,宋人則愛黑摩羯座。
  • 什麼是家鄉的味道?吃著特別親切,吃不到老想
    原標題:66秒|什麼是山東家鄉的味道? 吃著特別親切,吃不到還是老想2月10日,在京臺高速德州服務區,記者看到不少返程車主在此休息調整,天氣雖然寒冷,但服務區卻是熱熱鬧鬧。在德州服務區當然少不了當地的特色——扒雞,旅客肖德勝一家人就品嘗起了這美食。肖先生老家在山東棗莊,他在北京已經工作了30年,這個春節和家人專程趕到老家過年。「老家過年很熱鬧,因為根在山東,回到老家之後發自內心感受到很親切,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好了,家家都有車,房子蓋的也特別好,還裝了暖氣,跟之前的生活大不一樣了。」肖先生告訴記者。
  • 一碗魚粉解鄉愁!郴州邀您嗦鮮香爽辣棲鳳渡魚粉
    2016年「鳳楚傳奇」郴州首屆棲鳳渡魚粉美食文化節記者見面會現場。   紅網郴州11月3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李慧芳)鮮香爽辣,一碗魚粉解鄉愁!對於遠走他鄉的湖南郴州遊子來說,心心念念的,除了那慈母手中線,還有就是這一碗千年味的棲鳳渡魚粉了!   棲鳳渡魚粉與三國名士龐統的淵源   棲鳳渡魚粉發源於蘇仙區棲鳳渡古鎮,傳說與三國名士龐統有一段淵源。
  • 三位大師如是說
    關於吃酒吃酒只備小盅,小盅淺醉,能推開人事、生計、狗咬、索帳之惱。能行樂,吟東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以殘牆補遠山,以水盆盛太陽,敲之熟銅聲。能嘿嘿笑,笑到無聲時已袒胸睡臥柳下。小兒知趣,待半小時後以唾液蘸其雙乳,涼透心臆即醒,自不誤了上班。關於讀書讀閒雜書,不必規矩,坐也可,站也可,臥也可。
  • 名家筆下的春節:梁實秋"吐槽"守歲 魯迅23年不過舊曆年
    梁實秋筆下的春節是小孩子「吐槽」的對象,老舍眼中的春節充滿了京味兒,林語堂描繪了逛廟會的有趣場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焰火最為著名,莫言憧憬著喝一碗臘八粥……在這些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有了獨特的意蘊,令人回味。 名家筆下的春節
  • 美食系列片《吃東西》之「雞蛋十二時辰」第三集 晚餐
    小小的雞蛋在頂級大廚的手中,又會有什麼神奇的變化呢?《吃東西》之「雞蛋十二時辰」的晚餐時間,美食主播珊妮兒分別拜訪了魯菜大師於曉波和墨西哥主廚馬庫斯(Marcus Medina),領略了傳承百年的中餐技藝,也品嘗了墨西哥的國菜。魯菜大師於曉波是老字號同和居的行政總廚。他介紹說,早年間中國北方地區是不能直呼「雞」或者「蛋」的,為了避諱這兩個字,中餐大廚給雞蛋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名字。
  • 濱州獨有的美食鍋子餅,只要吃過的人,相信一定會愛上它
    說起家鄉的特色美食,我不得不說我們家鄉的這道美食,那就是鍋子餅。一聽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沒聽過,更別提吃了。但是吃過的人都知道他的美味。近幾年,隨著我們家鄉的發展,每年也有很多人來我們這旅遊,來到這裡一定會嘗嘗我們這的特色美食-鍋子餅。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鍋子餅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