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從1986年,梁老先生去世前一年,臺灣九歌出版《雅舍談吃》開始,各大出版社已經先後再版了幾十次。
一版再版,可見《雅舍談吃》的魅力。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今浙江杭州人,1903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一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記錄。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老先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書裡不僅有讓人饞涎欲滴的各地美食,還有關於吃的文化。
梁老先生筆下的美食多吸引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在採訪中提到:
讀大學的時候從安徽老家來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給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後來參加工作,拿著菲薄的工資,我專門去把《雅舍談吃》裡寫到現在能找到的美食嘗了個遍。
可見「好吃」。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的這本書,總共分為四個輯子,分別是:記憶中的味道、南北食色、異域食旅、談吃偶得,共計68篇文章。
書中不僅記錄了不止24樣老北京的美食,還寫下了梁老先生走南闖北時吃過的各地食物,更是對吃的文化進行了自己的闡述,言語間充滿了智慧和幽默。
讀者跟著大飽口(眼)福的同時,也能跟著老先生進行一次飲食文化之旅。
饞,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很多時候不得不盛讚中文的博大精深,我們叫「美食」,英文翻譯為fine food,delicacy,總覺得差強人意。
饞,更是很難找到合適的詞。
饞,不是飯量大、能吃,更不是放肆地吃,梁老先生說,「饞,則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位」,「文化發展到相當程度,人才知道饞」。
說白了,吃不飽時想吃某種食物不叫饞,明明有東西吃卻很想念某種食物才叫做饞。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餘,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論某一美味,喉頭像是有饞蟲騷抓作癢,只好乾咽唾沫。
「饞」,我曾經以為是貶義詞,現在看來並不是,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配稱「吃貨」一樣。
饞是一種本能,饞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胃口好,還表明你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有人說:一個人若走投無路,就讓他去菜市場逛逛,那裡藏著人世間最真實的煙火氣。
只要有想吃的東西,你對生活就沒有絕望。
美食的魅力,從來都不只是好吃。
美食麵前,眾生平等
《禮記·禮運》裡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生而為人,吃是大事,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
吃好的概念,窮富或許是有差異的,但美食,從來都不是富人的專享。
大幾百、上千元一人的素食,精緻、食材稀缺,卻未必有辣子雞解饞。
在《吃相》這篇文章裡,梁老先生講到餐桌禮儀,說「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
的確,餐桌禮儀不可少,比如不滿盤子翻,不衝餐桌打嗝等,但有些就不必講究了,吃飯怡然自得就好,是細嚼慢咽還是風捲殘雲,有什麼關係。
只要不影響到別人,「管什麼吃相」。
我來自一個吃狗肉的地方,但狗肉從來都不在我的攜帶清單裡,不排斥別人吃,但我亦不再喜歡吃。
梁老先生說:我沒吃過狗肉,也從來不想吃。「各有所補......唯獨吃狗肉不知是補的哪一門子」,哈哈。
但老先生也說:
殺肥狗與宰肥豬、宰肥羊無異。我看不出其間有什麼文明與野蠻之別。
吃什麼,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不喜歡吃的,不代表別人也不可以吃,所以遇到自己難以下咽的東西,不要說「這是人吃的東西嗎」。
當然節約原則還是要講的,另外,受法律保護的動物就不要想了。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吃得開心,吃得高興就好。
懷念家鄉美食,更多的是思念故鄉
《雅舍談吃》裡,每篇文章都沒有標註寫作時間,但推算應該是梁老先生晚年的佳作,距他離開大陸已有幾十年的光景。
不管是北平的美食,還是其他地方的,都像是他昨天才吃過,可見記憶深刻。
梁老先生出生、成長、多年工作在當時的北平,但在人到中年後遠離家鄉,去到臺灣,再也沒有回到故園。
北平的美食固然讓他懷念,或許還會流口水,但我想更讓他懷念的或許是故土。
大師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裡,一定有他揮之不去的鄉愁。
大師的心情,我多有感懷。
離開家鄉之初的那幾年,對媽媽做的飯菜、家鄉的美食偶有想念,但想想就過去了。
如今人近中年,那種想念家鄉味道的念頭總是難以壓下去,雖然現在有電商,可以買到各地的食物,但味道和家鄉也就僅僅有點牽連罷了。
記憶中的味道,不可望,不可及。
梁老先生筆下,北平四時有不同的美食,春有花有魚,夏有蓮藕、艾窩窩,秋風起,先吃螃蟹,再吃烤羊肉。
北京的烤羊肉有特定的吃法,要用烤肉支子,梁老先生當年在青島,曾特意託人從北平定做工具,吃得皆大歡喜。
後來遠離大陸,臺灣的所謂蒙古烤肉,最多也就聊勝於無了。
就像我從網上購買的家鄉美食,只是形似罷了。
去世的一年多以前,梁老先生曾經給暨南大學前副校長王越寄來他的筆墨,是杜甫的一首詩: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可見他的思鄉情濃。
回不去的不僅是日漸老去的年華,還有故園的春秋、家鄉的味道。
宋代葛紹體寫到:茫茫宇宙大,人生本如寄。
人生本來如寄,此生無歸程,所以「五穀知真味,莫負好時光」。
生活是一門藝術,吃從來也不只是裹腹而已,它更是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和感悟。
美食裡,藏著我們最真實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態度。
《雅舍談吃》,談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故鄉的味道、人生的味道。
梁實秋老先生在初版的序裡寫到:人吃,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吃。
我們可以「一年四季地饞,周而復始地吃」,但請「不要僅僅成為『飲食之人』」。
參考資料:
1、《雅舍談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梁實秋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梁實秋晚年心歸大陸留憾 |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