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珊珊):專業大廚總能化腐朽為神奇,可以把普通的食材烹製出高級感。小小的雞蛋在頂級大廚的手中,又會有什麼神奇的變化呢?《吃東西》之「雞蛋十二時辰」的晚餐時間,美食主播珊妮兒分別拜訪了魯菜大師於曉波和墨西哥主廚馬庫斯(Marcus Medina),領略了傳承百年的中餐技藝,也品嘗了墨西哥的國菜。
魯菜大師於曉波是老字號同和居的行政總廚。他介紹說,早年間中國北方地區是不能直呼「雞」或者「蛋」的,為了避諱這兩個字,中餐大廚給雞蛋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名字。因烹製成熟後的蛋清色澤潔白如玉,很像白色的芙蓉花,因此就把蛋清稱之為芙蓉。很多名字裡有「芙蓉」的菜品,主料都是蛋清,比如芙蓉雞片、芙蓉乾貝、芙蓉全蟹等。蛋黃也有一個「花名」,叫做桂花。因其色澤金黃、香味濃鬱,炒熟後形似朵朵細碎的桂花而得名。不光蛋清和蛋黃有別名,全蛋也有,名叫木樨。木樨指桂花樹,是桂花的別名。所以傳統名菜木須肉(原名木樨肉),裡的「木樨」就是指的雞蛋。
如何用「桂花」和「芙蓉」把中餐中精妙的手藝展示出來呢?於曉波大廚在本集中展示了兩道傳承了一百多年的名菜。一道是用蛋黃做的,叫做「三不沾」,又叫桂花蛋;另外一道是用蛋清和雞茸做的,名叫「芙蓉雞片」。
三不沾這道菜的發明還有個小故事。魯菜中有很多使用蛋清做的菜,後廚就會有大量用不完的蛋黃閒置。為了消耗這些蛋黃,早年間的老師傅們就在蛋黃中加入白糖和水澱粉,將其炒製成一道甜品,免費送給常來吃飯的熟客吃,稱之為「敬菜」。後來這道敬菜的名氣越來越大,就也對外出售了。為什麼叫「三不沾」呢?因其口感爽滑軟糯,不沾盤、不沾勺、不沾牙,得名為「三不沾」。
芙蓉雞片是魯菜中用蛋清入菜的代表。將蛋清和極細膩的雞茸充分混合後,將其倒入鍋中並推成類似蛋皮形狀的雞片。為了使菜品口感清爽不油膩,吊完的雞片還要先過一遍水再加高湯進行烹製。成菜後,肉片色澤潔白,口感軟嫩滑香。
本集中「吃東西」的西方元素來自一位墨西哥裔的大廚馬庫斯(Marcus Medina)。來中國8年了,中國朋友們都親切的叫他「老馬」。老馬說,他雖然在美國長大,但始終有一顆「墨西哥胃」。不管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始終都忘不了小時候媽媽做的填餡兒青椒(Chile relleno)的味道,而這道菜就是用雞蛋做的。
填餡青椒是墨西哥的國菜,做法類似於中國的「釀菜」,在一種原料中塞進另一種或幾種其他原料,然後加熱成菜。老馬說,這道菜的餡料是可以自由發揮的,既可以塞肉,也可以塞炒飯。在本集中他在烤熟去皮的青椒中填入了芝士蛋炒飯,風味更加獨特。填餡之後的青椒還要裹上打發的蛋泡糊,再放入油鍋裡炸至,最後搭配香菜醬和紅石榴粒吃。老馬說,這是他的「治癒系」食物。
一顆顆普通的雞蛋帶我們感受了中餐大廚傳承百年的烹飪技藝。雞蛋們也漂洋過海,帶來了墨西哥大廚對家鄉和對母親的愛。
《吃東西》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洲拉美地區語言節目中心出品的系列美食短片。《吃東西》片名一語雙關,既有品嘗美食之意,又意味著用美食連接東西方的節目理念。第二季將主題聚焦在一顆顆普通又不簡單的雞蛋上,講述「雞蛋十二時辰」的故事。第二季短片共有四集,每集時長5分鐘左右,分別展示了中國、阿根廷、墨西哥、法國及匈牙利五個國家的星級大廚和普通家庭用雞蛋烹製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的過程,通過普通的雞蛋探尋東西方文化背後的「不謀而合」和「各自精彩」。
該美食系列片通過央視頻平臺、國際在線多語種網站及總臺多語種新媒體平臺推出。歡迎收看!